-
1 # 乘風之豹
-
2 # 15991982979
古典名著《三園演義》中,作者羅貫中擁劉抑曹的主導思想是很明確並且貫穿全書的,這是肯定的無庸置疑的。關於書中擁劉抑曹的思想,只需通讀原著就不難體會到這一點。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我們透過讀原著,有時侯會從字裡行間感覺到作者在刻畫劉備這個正統人物時,在有些方面雖然宣揚了他的優點,同時也有意地描寫了他的某些缺點?比如有時他表現很無能,有時又顯得有些虛偽和做作?本人以為,這正是《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名著的高明和不同凡響之處,是作者懂得辯證思維兩分法觀點的具體體現,根據辯證唯物論觀點,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劉備也一樣,他是人不是神,既有優點,同時也有缺點,只有把他的優點和缺點都在小說裡全面展現出來,他才能是一個有血有肉真實可信存在於現實生話中的人。因此《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揚劉抑曹正統思想的支配下,褒揚了劉備許多的優良品質,如善用人才,求賢若渴,雄才大略,寬厚人慈,兄弟結義情深……等等,同時,為了塑造真實豐滿的人物形像,也客觀地暴露了劉備有時善做作較虛偽的缺點,如大家熟知的故事: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就是典型一例。同樣的道理,雖然說《三國演義》的基調是捍衛正統,揚劉抑曹,卻也並沒有不顧客觀事實的故意謾罵和醜化曹操,在書中,曹操也是一個被描寫成有血有肉形像豐滿的人物。作者在斥責他為亂世奸雄的同時,也非常欣賞他的雄才大略和善於用人等優點,優其是著力描寫了曹操在智慧謀略與軍事才能方面的傑出表現,這是劉備這個所謂正統代表望塵莫及的。總而言之一句話,揚劉抑曹是《三國演義》的基調,客觀公正的刻畫描寫人物是這部名著的偉大與成功之處。
-
3 # 勿-語
魯迅先生曾經有一句話“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至於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是評價三國演義寫人方面存在的問題。而如果通讀三國演義的話,也不難看出,其中的劉備除了具有求賢若渴,重情重義,仁義佈於天下等等優點,卻也有著令不少人討厭的一面,最大的恐怕就是無能了,江山是哭出來的。講著滿口仁義道德偶爾卻會幹出點腹黑缺德的事情,一有大禍就跑路,拋家棄子,頗似偽善。而如果再看一下三國志的話,就會發現,歷史上的劉備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百折不撓,頗有高祖之風。
這樣的差異,我覺得三國演義中擁劉反曹是肯定的,然而為了突出曹操的奸,劉備的善,所以劉備鞭打督郵,火燒新野等諸如此類帶有一點點暴力的事情,自然輪不到劉備頭上,這些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劉備的自述,講的是他和曹操的區別,(內容有點記不清了,就是操以急,吾以緩,操以什麼什麼,吾以什麼什麼的那一段),可見一二。 ( 個人感覺三國殺裡面劉備的人物設計看起來賊眉鼠眼的)
而對於劉備摔孩子,拋家棄子等等,實則是為了突出“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也為後面劉備一心伐吳埋下伏筆。眾所周知,女人在古代社會地位是比較低下的,那麼為了收攏人心,劉備這樣做放在古代無可厚非,反而表明他重兄弟情誼。放在現在就說不通了,敢說這樣的話估計現在的婦女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劉備了。
其實無論是小說,還是正史,他的形成無論如何是要受到社會背景,輿論導向,還有統治者的意願的影響的。蜀漢的無論主公,文臣武將,在三國演義中簡直就是正義的化身,每個人出類拔萃,像是劉備的仁義無雙,關羽的忠肝義膽,張飛的嫉惡如仇,趙雲的忠勇無雙,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等等,這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三國演義畢竟只是通俗演義小說,而不是正史,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將三國演義噴的一無是處這是不可取的,只是你自己將他當正史來讀了 ,七分實三分虛怎麼可以沒有精彩情節呢?扯遠了,說這些,也是為了讓大家對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有正確的取捨。
接上一段,那麼在陣營上,三國演義有側重點,而在個人上,三國演義也有側重點,這方面尤其是在刻畫諸葛亮上,很多劉備的功勞,都在刻畫諸葛亮的時候被加在其身上,就形成了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沒有諸葛亮劉備什麼也成不了,這大概就屬於老羅的偏愛了。類似的,在曹營中,二荀的很多功勞,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都被強加給了郭嘉,對於郭嘉的拔高程度甚至高於對諸葛亮的拔高。
-
4 # 留研
。羅貫中書寫的《三國演義》小說,相對而言其精彩之處就是對三國中的主要人物進行了有血有肉的描述。一、劉備是三國演義中的最主要的核心人物。在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之時,已經擁兵自重,而劉皇叔僅憑一己之力,在短期之內,建立起蜀漢王朝,都足證劉備在三國之中是非尋常之輩,劉關張《挑園三結義》、劉備的《三顧茅蘆》等都足以證明劉備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人物,具有很重的凝聚力。二、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風雲人物,其為蜀漢王朝的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其在《草船借箭》《火繞連營》《空城記》等方面盡顯其運籌維幄、決戰於千里之外的軍事才能。劉備正是依賴諸葛亮、龐統、法正、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文武人才,才能撐起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三國之中,劉備是白手起家。三、曹操是三國中的梟雄式人物,在東漢末年,其以挾天子以令諸候而成為反面人物。其心性多疑,“其寧可我負天下人、決不可天下人負我”躍然紙上。作者肯定了曹操的卓越的軍事與政治才能,曹操的形象同樣的有聲有色。因此,作者站在東漢傳承的角色書寫《三國演義》。劉備,無疑屬於正統,見怪不怪。
-
5 # 康夫大大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面把曹操的道德提高了不止一個檔次,不光是為其設計出刺殺董卓的熱血劇情,對其官渡屠殺八萬降軍的惡行不予記載,其第一次屠殺徐州的暴行也被羅貫中直接和其第二次屠殺徐州合併到一起變成曹操為父報仇;冤殺伏皇后這一事上做的更絕,硬是把死了多年的伏完變活來與女兒密謀殺害曹操,曹操殺伏皇后變成了自衛;表面上,羅貫中是反曹的,但實際上,曹操做的最缺德的壞事都被羅貫中洗白了
-
6 # 獨孤29262905
大家都跟一部小說較什麼勁,什麼擁劉擁曹的,人家老羅根本就沒想那茬,人家就是根據歷史和流傳的故事以及老百姓的喜好寫了一部小說而已,人家是作家,作家,不是史學家!史學家要求的是嚴謹,作家的小說有中心思想就行,老羅的中心思想就是忠義這種品質!這是中華的傳統美德,用小說這種通俗易懂的形式讓老百姓普遍去接受,並且老百姓自己也喜歡。再說了,人家羅貫中在曹劉之間不持觀點,人家只是提取史料和民間傳說加工的!然後突出華人忠義的品質和迎合老百姓喜歡的方向。這沒毛病!老百姓就是喜歡劉關張咋了?老百姓就是喜歡諸葛亮咋了?這是老百姓自己的意願!你非得說老百姓都是瞎子,全部都戴著有色眼鏡看曹操是不對的!這也行!再說一遍,人家羅貫中沒持觀點。金庸寫了射鵰三部曲,其中都是抵抗契丹,女真,蒙古的,人家中心思想是想突出華人的俠義精神,你非得說金庸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那也沒辦法是吧?你非得說金庸擁宋抑元,擁宋抑金,擁宋抑遼?金庸後來寫了鹿鼎記,其中對康熙的描寫還不錯,你又非得說人家成了漢奸。你說這跟誰評理去。
再說了,評價歷史要放在歷史環境上,對吧!三國後劉關張地位越來越高,曹操成了奸臣代表中國老百姓的一種價值取向,認為劉關張就是忠義和仁的代表,曹操就是不忠和霸的代表,華人更喜歡劉備。這沒毛病,沒必要大把大把的給曹操翻案,也沒有必要大把大把的搞蜀漢君臣的黑材料!有必要麼?華人把這些打到了還有信仰麼?馬克思列寧主義搞了幾十年了,還不得迴歸傳統文化?老祖宗都不是瞎子。我覺得現在真的該宣揚中國傳統文化,沒必要給中國傳統文化落井下石,弄得中國幾千年沒好人似的。難道這個年代還不夠道德淪喪麼?還需要推波助瀾麼?
-
7 # 默生8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優秀的小說呈現給世人並能源遠流長,在於作者不凡的文學造詣。三國書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性格極富個人特色,帝王之心透過不同的性格不同而彰顯,曹多疑雄猜,劉溫雅多仁,孫明睿善容;每個謀士、將軍都有自己的一張獨特臉譜,或奇、或正、或剛猛、或悍勇,橫看成峰側成嶺,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誠不欺也。
-
8 # 百毒不侵張小賤
單以小說來講,劉備身邊聚集了太多牛掰的人,五虎,龍鳳,法證,魏延,能收納這麼多人就可以看出劉備的領袖氣質!桃園三結義前,劉備看出關張的不同之處,就已經表現出野心!在看看走投無路時,投袁紹,投劉表,投曹操,這隱忍的功夫也是沒有別人了!你能說劉備無能?不能,虛偽也算是一種本事!現在虛偽都被稱作情商高了
-
9 # 龍之怒2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曆史為背景,以劉備為正統的,一部歷史小說。其對三國的歷史,採用了七分真三分假的寫作方法。而劉備,作為三國的首腦之一。其能從一織蓆販距之徒,最後成為蜀漢的皇帝,絕對不是無能之人,正如隆中對中說的,“將軍欲圖大事,可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劉備所採取的是與曹、孫不一樣的稱霸之路。他要“人和”,就勢必要收買人心,有些時候就不得不顯的“虛偽”一些。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有時顯的無能一些,也是一種權謀的手段。
-
10 # 懷寧微訊
小時候讀三國演義,受到羅貫中的態度影響,對蜀漢總歸多有偏心,對劉備對諸葛亮較為偏心。其實這是有兩個原因的。
一、思念前朝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和《出師表》中的評說極高“死而後已”《三國演義》雖對忠於其主的都歌頌,但對忠於劉備的,即對“擁劉”派的歌頌卻有較深的意義:一是把蜀漢作為漢族的象徵,附和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也便是附和漢族政權;二是剖析關羽、張飛、趙雲和孔明等“擁劉”不是盲目標,而是自發的,他們之忠於劉備,是為了一個合營的方針——救國救民。
羅貫中生長元末,他創作《三國演義》,鼓勵宣傳“擁劉反曹”,實是戀宋而反元;而在羅貫中之後的三百餘年,生於明末擅長清朝的毛宗崗,他在考訂和評點《三國演義》時,更凸起“擁劉反曹”,實是思明而排清。
羅毛兩公雖生差異時,但處境頗同,故息息相同,會集暗示了其同期間泛博人平易近的抱負、感情、渴望和苦求。
二、正統之爭
東漢末年後分三國,一般認為魏國是中華正統,因為三國中曹魏的實力最強,又定都中原,吳、蜀都偏在南方,在當時都屬於蠻荒之地。所以,西晉陳壽著的《三國志》,尊曹魏為正統。到了東晉,沒人覺得陳壽說得不對。習鑿齒卻以一己之力和整個潮流相對抗,以蜀漢劉備為正統,曹魏為篡逆。
北宋一統中國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又認為曹魏是正統。但到了南宋的朱熹,再次尊蜀漢為正統。有兩個原因:
1、南宋偏安一方
2、他是習鑿齒的“追隨者”。
此後,又影響到了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所以羅貫中在創作《三國演義》時便接受劉備為正統的思想,全篇擁劉反曹也就順理成章,這就可以知道為什麼羅貫中偏愛劉備的原因了。
羅貫中塑造的曹操應該贏得了大量有志、熱血青年粉絲。而將劉備在蜀漢集團中的作用相比《三國志》記述演義卻降低了。還將本來有些血性、豪氣的劉備描寫的顯得過於無能、虛偽了。是《三國演義》並非擁劉是揚曹,還是過猶不及了呢?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的來源與其它幾部古代經典不同。聊齋志異是民間故事集萃,西遊記是宗教信徒著作,水滸是遊俠夢想,紅樓夢是世家子弟回憶錄。而三國則是標準的窮酸文人的著作。所以我覺得三國擁的不是劉,而是諸葛亮。諸葛亮自隋唐以來就被視為周公式的完美儒家文士代表,理想遠大,能力出眾,對君主盡忠,對子民仁義,坐可以安天下,立可以開疆國。三國為了充分樹立諸葛亮的這個形象,固然是把他的主要對手曹操司馬懿寫成了暴君奸雄、無德小人,難免也只能把他的主君劉備阿斗寫成沒有諸葛亮就不能成事的弱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