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在現代是日本國家的象徵,除了在日本國民精神凝聚方面起到支撐作用,日本天皇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利。
但天皇在日本古代,也是擁有過一段輝煌時光的,那時候的日本社會還處於奴隸制度,君權對人民的威懾力還是很大的,與如今的天皇地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天皇權利是如何一步步淪落至此的呢,這一切還得從一場變革說起。
一、 反覆被奪的權利
日本從古至今都是都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四面環海的島國地理環境讓他們形成了獨特的海洋尚武文化。
但由於日本處於中華大陸的文明圈內,受到中國文化的輻射,加之自身常受到海嘯、颱風等災害侵蝕,自然環境極其不穩定,封建禮教尤其是等級思想,在日本這個國家深入貫徹。
大化改新
四世紀日本天皇制度確立。可是因為日本之前一直都是氏族部落的狀態,即便是大和國打下了大片領土出現了天皇制度 ,但實際上,日本的掌權者還是以蘇我氏為中心的幾大氏族。
氏族的統治下,大量的土地被整合兼併,人民貧苦的生存狀況成了天皇政變的根本原因。公元645年,天皇組織了一場刺殺行動,成功剷除了權臣蘇我入鹿,權利重歸皇室手中。重掌皇權後,日本天皇做的第一項決定就是改革,最佳模板就是盛極一時的唐朝制度。
擁有了實權的日本天皇先後13次派出遣唐使前往長安學習,到了這時,日本才算是脫離了氏族部落的奴隸社會,正式進入了封建社會。雖說日本深入學習了中國的經濟、政治制度,但有兩樣東西他們卻沒有學,那就是宦官制度和科舉制度。
被拒絕學習的制度
日本牴觸宦官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尚武文化,日本的武士道文化讓他們忍受不了太監的存在。但是天皇還是有壟斷皇宮裡交配權的需要,於是乎,日本的皇宮中除了皇室成員,其他侍從都由女人擔任,所有的工作,包括重體力活,都是由女人完成的。從宦官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傷害來看,日本沒學這個確實是好事。
而拒絕學習科舉制度,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了。
從社會本質來看,日本天皇拒絕科舉制度的實施本來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因為日本的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人民對穩定的生活有著近乎極端的嚮往,中國傳來的社會等級思想被日本人視為維持社會穩定的鐵律。一旦將科舉制度引入日本,那將會嚴重侵害貴族利益,天皇有可能會再次被貴族滅掉。
沒有科舉制度的日本,官職和社會地位的交替只能沿用世襲制,階級分化固定,下層人民失去了所有的上升通道,就連武士的兵種都是世襲不變的。
如此一來,庸才治國的現象頻繁發生,不過因為日本的恥辱文化深入人心,所以很多業績上失敗的人都會羞於見人,多數選擇辭職,嚴重的會剖腹自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庸才治國的負面影響。
世襲制最嚴重的後果還是對天皇制度的內部打擊。世襲制的官員交替是血統上的傳承,日本天皇無權去罷免或者任命官員。這個弊端讓天皇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擺設,手下的將領根本無法掌控,中央對地方的封建領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干預,地方官員對天皇的命令基本處於不管不顧的狀態。
這樣的世襲制度逐漸架空了天皇權利,公元645年,奪回政權還不到兩年的天皇再次被手底下的將軍奪了權。
公元8世紀,一直作為攝政王存在的藤原家族透過不斷聯姻徹底架空皇權,成為了日本真正的統治者,天皇則變作了象徵性的存在。而各地的領主在不斷地土地兼併後也明確劃分了勢力範圍,日本一時間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二、武士文化推動了戰國的形成
土地兼併的直接後果就是日本的階級矛盾一觸即發。失去土地的佃農無法承擔繁重的賦稅,不僅吃不飽肚子,還要忍凍捱餓地為地主大名耕種交租。久而久之,佃農對貴族的仇恨越發強烈,佔據人口大多數的佃農平民漸漸有了反抗行為。
為了穩固自己的勢力,同時也監督佃農勞作,封建地主們開始培養或僱傭一些"有本領"的人。這些被僱傭回來的人一般被稱作家臣或侍從,最初很大一部分都和領主有著血緣上的牽扯,隨後就演化為了所謂的"武士"。
一個地方領主實力最具象化的體現就是武士的多寡和忠心。他們用暴力解決土地兼併矛盾,用武力維持著社會的安定,武士的權利逐漸變大。
武士的身份同樣是世襲制的,地位上的提升讓他們能隨意斬殺平民,封建領主們頒發的優厚俸祿,使他們即便不參加農業和手工業,也能過上寬裕富庶的生活,武士的忠誠度就這樣被蘊養出來。
依靠武力鎮壓階級衝突的手段終究是不能長久的,表面問題雖然暫時得到了壓制,但內部仇恨只會越積越多。封建地主與農民之間的根本問題還是溫飽得不到妥善解決。
畢竟土地多寡決定了糧食產量,地少人多的日本社會本來就是畸形的,而作為精壯勞動力的武士卻被禁止參與生產活動 ,錯誤的用人條令直接加重了社會負擔。
日本強烈的集體主義文化促使領主們想到了一個解決階層矛盾的最佳方法,那就是掠奪。為了轉移人民矛盾,也為了爭奪足夠的糧食土地養活自己的百姓,日本的各地大名都將主意打到了相鄰勢力的頭上,戰國時代就此來臨,武士登上了這場混戰的中心位。
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曾言;"當今天下戰國之上"。
日本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一則小故事,據說當年戰國時期的天皇窮的已經吃不起飯了,形容枯槁,連商人都同情他,每天進宮去給他送飯。如今的日本京都御所還保留著一個小後門,就是當年為了商人特意留的。
三、叛變與再叛變
在藤原家族以外戚身份架空了天皇權力之後,更地造反活動不斷,很快就有兩大家族強勢崛起。他們分別是因為財政問題在不同時期被驅逐出皇室的源氏和平氏,兩大家族都是天皇血脈,自是不滿被藤原家支配。
源氏和平氏互不相讓,在對抗藤原家的同時彼此再也相互較勁,造成了日本國內30年持續不斷的混戰,最終源氏一舉奪魁,成為了全國最強大的大名。早已江河日下的藤原家根本不是源氏的對手,落寞多時的天皇重新被捧上寶座。
1192年,天皇賜封時任源氏首領的源賴朝為徵夷大將軍,第一個幕府將軍就此出現。幕府的原意指的就是將軍指揮作戰的營帳,源賴朝在鎌倉設立的幕府成為了他的一言堂,鎌倉幕府再次越過天皇統治了日本一百多年。
《日本通史》記載:平安之後進入鎌倉時代。平安末期日本國內發生動亂,平清盛與源賴朝爭鬥不休,後平清盛一方落敗,源賴朝建立了鎌倉幕府,鎌倉也就成為武家政權的發祥地。
不過鎌倉幕府所謂的統治更像是結盟,他能將命令傳達給各地領主,卻無法保證人家一定會聽話。這樣的領導關係讓源氏的統領地位搖搖欲墜,天皇趁此機會再次發動政變。
1333年後,後醍醐天皇集結所有力量突襲幕府,如願以償地奪回了政權。可是天皇手下奉詔攻打鎌倉幕府的急先鋒足利尊氏兩年後就造反了,原因是天皇的政令觸犯了武士的利益。足利尊氏集合了武士群體推翻了天皇政權,建立了新的室町幕府。天皇無法與之抗衡,只能逃到南方吉野成立自己的"小朝廷"。
日本南北朝時代持續了56年,最終南朝天皇式微,輸了這場權力爭奪戰。戰敗後的後醍醐天皇被室町幕府的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請"回了京都的新皇宮。
我們小時候喜愛的動畫片《一休的故事》,裡面的主人公一休就是日本南朝後醍醐天皇的皇子之一。因為戰敗他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不得不出家做了和尚,後世人對他聰明機智的稱讚多少都有些因為對天皇的崇敬吧。
總結
隨著時代的變更,如今日本天皇已經徹底變成了君主立憲制下的一種象徵,與其將他視為日本領袖,不如稱呼天皇是日本的"活體吉祥物"。他是日本人民對曾經君權制度的緬懷,也是日本的實際當權者設立的民族凝聚力標牌,即便沒有政治權利,天皇在日本民眾精神上的地位也是無可比擬的。尊重天皇文化,也就是尊重日本的民族自信心。
日本天皇在現代是日本國家的象徵,除了在日本國民精神凝聚方面起到支撐作用,日本天皇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利。
但天皇在日本古代,也是擁有過一段輝煌時光的,那時候的日本社會還處於奴隸制度,君權對人民的威懾力還是很大的,與如今的天皇地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天皇權利是如何一步步淪落至此的呢,這一切還得從一場變革說起。
一、 反覆被奪的權利
日本從古至今都是都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國家,四面環海的島國地理環境讓他們形成了獨特的海洋尚武文化。
但由於日本處於中華大陸的文明圈內,受到中國文化的輻射,加之自身常受到海嘯、颱風等災害侵蝕,自然環境極其不穩定,封建禮教尤其是等級思想,在日本這個國家深入貫徹。
大化改新
四世紀日本天皇制度確立。可是因為日本之前一直都是氏族部落的狀態,即便是大和國打下了大片領土出現了天皇制度 ,但實際上,日本的掌權者還是以蘇我氏為中心的幾大氏族。
氏族的統治下,大量的土地被整合兼併,人民貧苦的生存狀況成了天皇政變的根本原因。公元645年,天皇組織了一場刺殺行動,成功剷除了權臣蘇我入鹿,權利重歸皇室手中。重掌皇權後,日本天皇做的第一項決定就是改革,最佳模板就是盛極一時的唐朝制度。
擁有了實權的日本天皇先後13次派出遣唐使前往長安學習,到了這時,日本才算是脫離了氏族部落的奴隸社會,正式進入了封建社會。雖說日本深入學習了中國的經濟、政治制度,但有兩樣東西他們卻沒有學,那就是宦官制度和科舉制度。
被拒絕學習的制度
日本牴觸宦官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尚武文化,日本的武士道文化讓他們忍受不了太監的存在。但是天皇還是有壟斷皇宮裡交配權的需要,於是乎,日本的皇宮中除了皇室成員,其他侍從都由女人擔任,所有的工作,包括重體力活,都是由女人完成的。從宦官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傷害來看,日本沒學這個確實是好事。
而拒絕學習科舉制度,對於當時的日本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了。
從社會本質來看,日本天皇拒絕科舉制度的實施本來是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因為日本的自然環境相對惡劣,人民對穩定的生活有著近乎極端的嚮往,中國傳來的社會等級思想被日本人視為維持社會穩定的鐵律。一旦將科舉制度引入日本,那將會嚴重侵害貴族利益,天皇有可能會再次被貴族滅掉。
沒有科舉制度的日本,官職和社會地位的交替只能沿用世襲制,階級分化固定,下層人民失去了所有的上升通道,就連武士的兵種都是世襲不變的。
如此一來,庸才治國的現象頻繁發生,不過因為日本的恥辱文化深入人心,所以很多業績上失敗的人都會羞於見人,多數選擇辭職,嚴重的會剖腹自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庸才治國的負面影響。
世襲制最嚴重的後果還是對天皇制度的內部打擊。世襲制的官員交替是血統上的傳承,日本天皇無權去罷免或者任命官員。這個弊端讓天皇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擺設,手下的將領根本無法掌控,中央對地方的封建領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干預,地方官員對天皇的命令基本處於不管不顧的狀態。
這樣的世襲制度逐漸架空了天皇權利,公元645年,奪回政權還不到兩年的天皇再次被手底下的將軍奪了權。
公元8世紀,一直作為攝政王存在的藤原家族透過不斷聯姻徹底架空皇權,成為了日本真正的統治者,天皇則變作了象徵性的存在。而各地的領主在不斷地土地兼併後也明確劃分了勢力範圍,日本一時間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二、武士文化推動了戰國的形成
土地兼併的直接後果就是日本的階級矛盾一觸即發。失去土地的佃農無法承擔繁重的賦稅,不僅吃不飽肚子,還要忍凍捱餓地為地主大名耕種交租。久而久之,佃農對貴族的仇恨越發強烈,佔據人口大多數的佃農平民漸漸有了反抗行為。
為了穩固自己的勢力,同時也監督佃農勞作,封建地主們開始培養或僱傭一些"有本領"的人。這些被僱傭回來的人一般被稱作家臣或侍從,最初很大一部分都和領主有著血緣上的牽扯,隨後就演化為了所謂的"武士"。
一個地方領主實力最具象化的體現就是武士的多寡和忠心。他們用暴力解決土地兼併矛盾,用武力維持著社會的安定,武士的權利逐漸變大。
武士的身份同樣是世襲制的,地位上的提升讓他們能隨意斬殺平民,封建領主們頒發的優厚俸祿,使他們即便不參加農業和手工業,也能過上寬裕富庶的生活,武士的忠誠度就這樣被蘊養出來。
依靠武力鎮壓階級衝突的手段終究是不能長久的,表面問題雖然暫時得到了壓制,但內部仇恨只會越積越多。封建地主與農民之間的根本問題還是溫飽得不到妥善解決。
畢竟土地多寡決定了糧食產量,地少人多的日本社會本來就是畸形的,而作為精壯勞動力的武士卻被禁止參與生產活動 ,錯誤的用人條令直接加重了社會負擔。
日本強烈的集體主義文化促使領主們想到了一個解決階層矛盾的最佳方法,那就是掠奪。為了轉移人民矛盾,也為了爭奪足夠的糧食土地養活自己的百姓,日本的各地大名都將主意打到了相鄰勢力的頭上,戰國時代就此來臨,武士登上了這場混戰的中心位。
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曾言;"當今天下戰國之上"。
日本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一則小故事,據說當年戰國時期的天皇窮的已經吃不起飯了,形容枯槁,連商人都同情他,每天進宮去給他送飯。如今的日本京都御所還保留著一個小後門,就是當年為了商人特意留的。
三、叛變與再叛變
在藤原家族以外戚身份架空了天皇權力之後,更地造反活動不斷,很快就有兩大家族強勢崛起。他們分別是因為財政問題在不同時期被驅逐出皇室的源氏和平氏,兩大家族都是天皇血脈,自是不滿被藤原家支配。
源氏和平氏互不相讓,在對抗藤原家的同時彼此再也相互較勁,造成了日本國內30年持續不斷的混戰,最終源氏一舉奪魁,成為了全國最強大的大名。早已江河日下的藤原家根本不是源氏的對手,落寞多時的天皇重新被捧上寶座。
1192年,天皇賜封時任源氏首領的源賴朝為徵夷大將軍,第一個幕府將軍就此出現。幕府的原意指的就是將軍指揮作戰的營帳,源賴朝在鎌倉設立的幕府成為了他的一言堂,鎌倉幕府再次越過天皇統治了日本一百多年。
《日本通史》記載:平安之後進入鎌倉時代。平安末期日本國內發生動亂,平清盛與源賴朝爭鬥不休,後平清盛一方落敗,源賴朝建立了鎌倉幕府,鎌倉也就成為武家政權的發祥地。
不過鎌倉幕府所謂的統治更像是結盟,他能將命令傳達給各地領主,卻無法保證人家一定會聽話。這樣的領導關係讓源氏的統領地位搖搖欲墜,天皇趁此機會再次發動政變。
1333年後,後醍醐天皇集結所有力量突襲幕府,如願以償地奪回了政權。可是天皇手下奉詔攻打鎌倉幕府的急先鋒足利尊氏兩年後就造反了,原因是天皇的政令觸犯了武士的利益。足利尊氏集合了武士群體推翻了天皇政權,建立了新的室町幕府。天皇無法與之抗衡,只能逃到南方吉野成立自己的"小朝廷"。
日本南北朝時代持續了56年,最終南朝天皇式微,輸了這場權力爭奪戰。戰敗後的後醍醐天皇被室町幕府的第三任將軍足利義滿"請"回了京都的新皇宮。
我們小時候喜愛的動畫片《一休的故事》,裡面的主人公一休就是日本南朝後醍醐天皇的皇子之一。因為戰敗他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不得不出家做了和尚,後世人對他聰明機智的稱讚多少都有些因為對天皇的崇敬吧。
總結
隨著時代的變更,如今日本天皇已經徹底變成了君主立憲制下的一種象徵,與其將他視為日本領袖,不如稱呼天皇是日本的"活體吉祥物"。他是日本人民對曾經君權制度的緬懷,也是日本的實際當權者設立的民族凝聚力標牌,即便沒有政治權利,天皇在日本民眾精神上的地位也是無可比擬的。尊重天皇文化,也就是尊重日本的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