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劉備死後,蠻王孟獲聯結南方各郡的大姓起兵造反,他們攻城略地,蜀漢邊境地區擾攘不寧,人心大亂。為鞏固蜀漢大後方,以便全力與曹魏抗衡,諸葛亮親率川軍南征。他堅持“攻心為上”的策略,對孟獲屢擒屢縱,共達七次之多,終於征服了孟獲。這個桀傲難馴的蠻王帶領妻子兄弟和死黨,心悅誠服地拜倒在諸葛亮的面前指天發誓:“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也!”“七擒孟獲”乃是古典小說名著《三國演義》上大書特書的篇章,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諸葛亮的南征確是史實,連“七擒孟獲”也是見諸於史料記載的。《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記道,諸葛亮到南中之後,連戰連捷。他得知孟獲在當地深得人心,便設計活捉了他,但孟獲並不心服。諸葛亮便放了他,讓他再來一戰。結果盂獲一連被俘虜了七次,才真正心悅誠服了。東晉史學家常璩在他的《華陽國志》中,也留下了“七擒孟獲”的記載。

    此事雖見於史書,但並不等於就是確鑿的史實。因為即使以常理推論,所謂“七擒孟獲”也很難經得起推敲,《續雲南通志》認為,諸葛亮於後主建興三年(225年)春三月從成都出兵,當年秋天到達滇池(今雲南昆明),並徹底平息了這場大規模的叛亂。諸葛亮渡瀘至滇池,僅用了五六個月時間,豈容如此耽擱時日。

    從四川盆地到雲南中部,路程達一千多公里,且全是崎嶇難行的“蜀道”。在交通條件十分落後的古代,南征大軍光是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就需要三個月以上。剩下的三四個月,蜀漢軍隊還分別平定了其它幾個地方的叛亂。這樣一來,用於平定益州地區叛亂的時間最多隻有兩三個月,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孟獲,都不可能組織起多達七次的戰役。

    其次,嚴峻的形勢也不容許諸葛亮從容不迫地搞什麼“七擒七縱”。諸葛亮南征的時候、正是蜀漢政權的“危急存亡之秋”。劉備東征,被陸遜火燒連營,國家精銳損失殆盡,元氣大傷。北方有強大的曹魏虎視耽耽,東方好不容易才同東吳恢復了睦鄰友好關係,而大後方又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

    清代撰修的《通鑑輯覽》指出,對於諸葛亮來說,當務之急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南方叛亂,然後立即揮師北上,對付蜀漢的頭號敵人——曹魏。所以,即使諸葛亮有充分的把握對盂獲屢縱屢擒,一生以謹慎著稱的他也不會這麼幹。

    正如《通鑑輯覽》所說,“七擒孟獲”的故事雖然為後世津津樂道,而實際上卻是“無識已甚”。

    陳壽所撰《三國志》乃是記載三國史實的最權威的史籍,此書中不但沒有“七擒”的記載,連孟獲其人也沒有,作為一位嚴謹的史學家,他不採用這個傳說,是有其充分道理的。

  • 2 # 史無止境

    孟獲確有其人,那麼,諸葛亮是否對其“七擒七縱”呢?

    從時間上來看,據史書記載,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後,“遂至滇池”,時間正是這年秋天。從他“五月渡瀘,只用了大約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把“稱兵倡亂”長達兩三年之久的反叛勢力“其秋悉平”。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方務在北”的諸葛亮一方面要攻城克寨,安撫邊民,籌集糧草,另一方面又要率領全軍克服險峻惡劣的自然條件。用這麼短的時間,要完成那麼多的事,這在當時科技交通都不發達的社會里,無論如何也是難以辦到的。《通鑑輯覽》也說,“七縱七擒為記載所豔稱,無識已甚。荒蠻夷固當使之心服然以縛渠屢遣,直同兒戲,一再為甚,又可七乎,即雲几上之肉不足慮,而脫韝試鷹,發押嘗虎,終非善策。且彼時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豈宜屢縱屢擒,耽延時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從地理位置上看,南中在三國時期,指現在的雲南、貴州和四川的西南部,當時是蜀國的一部分,自古稱為“夷越之地”,即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諸葛亮是建興三年三月從成都出發,四月平定四川西昌,五月渡金沙江,至秋,四郡俱平,遂取道滇東北冬至四川慶符,十二月回到成都的。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諸葛亮安定南中時顯然沒有到過滇西。非常奇怪的是,在滇西卻留下了許多有關諸葛亮南征的“遺蹟”和民間傳說。如《滇雲紀略》稱:“七擒孟獲一擒於白崖,今趙州定西嶺。一擒於鄧賒豪豬洞,今鄧川州。一擒於佛光寨,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里。一擒於治渠山。一擒於愛甸,今順寧府地。一擒於怒江邊,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從這些地點的分佈來看,幾乎全都在今天雲南西部大理、保山一帶地區。試問,諸葛亮怎麼會在一個自己沒到過的地方“七擒孟獲”呢?

    由此,我們已經明白,“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民間傳說諸葛亮“七擒孟獲”是因為諸葛亮“南撫夷越”的政策已經深入了人心,當地百姓對諸葛亮極為崇尚,難免會將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蹟,都牽強附會到諸葛亮身上,甚至有些好事者編出一些故事附加到諸葛亮身上。這些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訛傳訛,使得史學家們也不得不信了

  • 3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諸葛亮七擒孟獲背後的真相,看來不是真的!

     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兵自水路入越嶲,派馬忠向東南出兵牂牁攻擊朱褒,派李恢向南出兵益州。諸葛亮一支部隊到達越嶲時,本打算在高定部結集時加以打擊,殊料高定部下發動軍事政變,殺了雍闓及身邊部眾,另擁立孟獲為首領。諸葛亮主力部隊擊垮高定,並將其殺掉,孟獲在內訌之後尚未來得及整合,忽然間折其一臂,只得率部撤退到益州郡。此時,馬忠已殲滅牂牁郡朱褒並將其斬之,李恢部先敗後勝。五月,諸葛亮率部南渡瀘水,進軍雲南,生擒孟獲,隨即留下了“七擒七縱”的千古美談。

      史書記載:諸葛亮軍隊到達南中時,聽說孟獲在少數民族中威望很高,遂決定生擒感化。活捉後,讓孟獲檢視蜀軍陣營,並詢問道:“我軍如何?”孟獲回答說:“過去我不知蜀軍虛實,所以失敗了。今天承蒙你讓我看過,也不過如此而已,我肯定容易取勝。”諸葛亮笑笑,讓他回去整軍再戰。凡七擒七縱,而諸葛亮依然要遣返孟獲。這時孟獲感動了,誠懇地說道:“您呀,具有上天一樣的神威,至此之後,南中人不再反叛了。”

      當時有人對釋放孟獲持不同意見,諸葛亮解釋說:“若留外人,必須同時留下足夠的軍隊,兵留下來又沒有糧吃,這是第一件難事;蠻夷剛剛戰敗,父兄死傷者甚眾,若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禍患,這是第二件難事;更何況,蠻夷累累有叛變殺戮的罪行,自知罪孽深重,若留外人,相互之間都不相信,這是第三件難事。今天我打算既不留兵,又不運糧,但是卻能使南中地區服從我方,知道尊卑上下,就彼此相安無事了。”

      歷來史學家對此篤信不疑,《三國演義》更將七擒七縱渲染得活靈活現。然而真相是這樣的嗎?存在很多疑點。

      其一,冷兵器時代,西蜀軍隊不佔絕對優勢,李恢部先敗後勝的結局,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其二,蜀軍勞師遠征,主客之勢難以移位,千里轉輸糧秣,陌生的地形等對蜀軍十分不利。

      其三,戰爭是兵戎相見、鬥智鬥勇、血流成河、屍積如山的打拼,不是貓捉老鼠的遊戲。稍有不慎,優劣之勢立即轉換,功虧一簣的教訓經常發生。謹慎如諸葛亮者,敢玩七擒七縱的遊戲嗎?

      其四,即令是勝利,每次勝利的結果也大不相同,失敗方主帥戰死疆場、為部屬所殺、為流矢所中、突圍脫逃等難以預測,不可能一成不變的次次活捉。

      其五,七擒七縱是古今未有的戰爭神話,是諸葛亮難得一見的豐功偉績。《三國志·諸葛亮傳》的史料,很多來源於諸葛亮本人或部屬,諸葛亮對典籍修撰十分認真,而在傳記中,何以沒有七擒七縱的隻言片語?顯然,陳壽對沒有依據的過分頌揚斷然拋棄的結果。

      還有,從《三國志》找不到諸葛亮以德感化南方“蠻夷”的史料,卻能見到截然相反的善後措施。

      其一,利用當地民眾的迷信心理。

      據記載:南中民眾的風俗習慣是相信鬼神和巫婆巫漢,相信詛咒,相信因果報應等,所以官員們常常利用他們的愚昧,以這些手段約束“蠻夷”。諸葛亮班師之前,為南中作畫,先畫日月天地,君臣城府;再畫神龍,龍生蠻夷及牛馬駝羊;後畫各級官吏,乘大馬,坐華車,到下邊巡視安撫賑恤;還畫了民眾牽羊擔酒呈貢金銀寶貨的場面。畫成,賜予“蠻夷”。“蠻夷”對此畫極為重視,遂以身家性命作出承諾。直到很久之後,西蜀早已滅亡了,朝廷每委派官員去南中,“蠻夷”都要將這些拿出來給官員們觀看。

      其二,分化互解。

      諸葛亮南征之後,將“蠻夷”青羌族一萬多家遷入內地,劃分為五部,將家中強壯男子萬餘人編成所謂的“飛軍”,常常被用來衝鋒陷陣,所當無前。將老弱病殘者,分別發配在內地焦、雍、婁、爨、孟、量、毛、李這些大姓名下,作為私家部曲(私家軍)。對地廣人稀的南中少數民族來說,萬餘戶可不是小數字。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缺乏兵員;另一方面是釜底抽薪,將南中少數民族的力量分化瓦解。東漢時移民實邊,這時候反其道而行之,可見軍閥混戰造成人口銳減的後果。

      其三,分而治之。

      考慮到之前的益州郡、牂牁郡、永昌郡、越嶲郡四郡地域過大,所部的人口還多,其間豪族勢力盤根錯節,容易對蜀漢政權構成威脅。遂將益州郡改為建寧郡,在建寧郡、這依然是分而治之的策略,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西蜀政權同“蠻夷”之間的不和諧根源,更沒有德化的影子。

    這樣一分析,七擒孟獲只是一廂情願的美談,不是歷史事實。

  • 4 # 笑侃歷史那些事

    “七擒孟獲”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後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尤為離奇,荒誕不經。但是,孔明制服南蠻孟獲卻是確有其事的。

    《三國志》本傳中並未記載孟獲其人,他的相關事蹟僅在《漢晉春秋》和《襄陽記》等史籍中有記載。

    據《漢晉春秋》有載,蜀先主劉備死亡前後,孟獲(彝族)追隨益州郡大姓雍闓起兵反蜀漢,並誘煽夷人同叛。蜀丞相諸葛亮到南中親征。聞知有一個名叫孟獲的人,向來被本地的夷人和漢人所敬仰,於是發兵攻打孟獲並在盤東擒獲了他。諸葛亮採納了參軍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戰略。 南征大軍分兵三路,諸葛丞相親率西路大軍為主力,自成都由水路出發,東路馬忠由宜賓出兵,進攻牂柯郡,中路李恢從貴州畢節進兵,令人遺憾的是,史書上沒有關於有哪些將領、多少人馬隨諸葛丞相南征的記載。

    諸葛丞相大軍到達南中之後數戰皆勝,雍闓也被亂兵所殺,三路大軍匯合準備迎戰“南王”孟獲。孟獲在雍闓被殺之後,趁機收編了雍闓的部眾,繼續與諸葛丞相的蜀漢大軍交戰。

    史書中並沒有關於孟獲被諸葛丞相“七擒七縱”的過程記載,也沒有諸葛丞相渡瀘水、大破牌刀獠丁軍、活擒祝融夫人、盤蛇谷火燒藤甲軍,這些只不過是後人的揣測和神話。但諸葛丞相深入不毛之地,數次大勝孟獲,最終他對諸葛丞相亮徹底臣服了,孟獲對諸葛丞相說道:"公,天威也,南人永不復反矣。"並帶領蜀漢大軍來到滇池,與諸葛丞相對天盟誓,孟獲後來被拜為蜀漢的御史中丞。

    “七擒七縱”的最早由來是《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不過七擒一事,實近乎離奇,諸葛亮俘孟獲不殺當是有的,但“七擒七縱”則令人難以置信。

  • 5 # 北門猿

    七擒孟獲有記載,但不是在正史中,應該說是確實存在的。

    諸葛亮南征是確定無疑的事實,但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對這段歷史的記載極其簡略,只有必要的時間地點,其他像是主要人物或是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等,一概欠奉。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十二月,亮還成都。(《後主傳》)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諸葛亮傳》)

    嗯,沒了,就這麼幾個字。總結起來一句話:“南蠻叛亂,諸葛亮把他們打服了。”

    比較詳細的記載來自其他幾本書:

    一本是《漢晉春秋》,顧名思義,是一本寫漢晉之間時期歷史的書。作者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換句話說,這書是正經八本的歷史書,不是什麼野史傳說。

    書中說,諸葛亮到了南方,接連打了幾個勝仗,聽說當地有個叫孟獲的很有威望,於是特意把他活捉來。諸葛亮帶他參觀蜀軍營寨,問:“你看我軍陣容如何?”孟獲很不服氣:“過去我不知道你的底細,現在你給我展示了一遍,再打起來我肯定贏。”諸葛亮笑笑,把他放了。(這段讓羅貫中寫到《三國演義》裡了。)

    後來再打,一共抓住了他七次(七擒七縱),孟獲終於服氣,表示南人從此歸順,再也不叛亂了。

    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

    還有一本是《華陽國志》,這本書寫的是西南地區的歷史,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地方誌之一。

    陳壽寫《三國志》,不知道出於什麼心理,三國之中,對蜀國的記載最少。《華陽國志》可以在很多地方補充正史的不足。

    這本書裡說的和《漢晉春秋》差不多,只是把諸葛亮的目的說的更明白了一些:他的主要戰略目標是北伐,而南方一向叛亂很多,所以必須完全收服人心,才能免除後患。

    夏五月,亮渡瀘,進徵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亮以方務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思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

    所以說七擒孟獲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當然,具體七擒七縱是怎麼做的,那就是羅貫中自己的藝術再創造了。

    司馬光寫《資治通鑑》時,把這一段寫了進去。可見歷史學家司馬光也認為這事真實存在。

  • 6 # 蜀漢大將軍姜維字伯約

    一、“七擒孟獲”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後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尤為離奇,荒誕不經。但是,孔明制服南蠻孟獲卻是確有其事的。

    《三國志》本傳中並未記載孟獲其人,他的相關事蹟僅在《漢晉春秋》和《襄陽記》等史籍中有記載。

    據《漢晉春秋》有載,蜀先主劉備死亡前後,孟獲(彝族)追隨益州郡大姓雍闓起兵反蜀漢,並誘煽夷人同叛。蜀丞相諸葛亮到南中親征,百戰百捷。聞知有一個名叫孟獲的人,向來被本地的夷人和漢人所敬仰,於是發兵攻打孟獲並在盤東擒獲了他。諸葛亮採納了參軍馬謖的建議,赦免了孟獲來換取蜀國南方的民心。後來南中平定,孟獲隨諸葛亮回到成都,擔任御史中丞。此後直到諸葛亮死前,蜀國南方都沒有人敢再次叛亂。

    “七擒七縱”的最早由來是《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不過七擒一事,實近乎離奇,諸葛亮俘孟獲不殺當是有的,但“七擒七縱”則令人難以置信。

    二、解讀:

    在《三國志·諸葛亮 孟獲像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但《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及當時率軍首領《三國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呂凱傳》均沒有直接記載。而北宋的《資治通鑑》則提到:孟獲被“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顯然是採納了《華陽國志》的記載。究竟是陳壽以後的史學家發現了新資料,彌補了《三國志》的不足,還是他們僅僅根據傳說而記入史冊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深究。

    1983年4月,著名歷史學家、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繆鉞先生在全國首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上指出,諸葛亮哪有那樣大的本事,把孟獲當小孩一樣隨便放了又捉?已故著名滇史專家、西南歷史地理專家、原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方國瑜先生在《諸葛亮南征路線考記》一文中說,七擒七縱孟獲之事不過是民間傳說,載於志書者更多附會,不值辯論。方先生還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書中對此問題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證,認定關於諸葛亮七擒孟獲之說“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虛構的。”當代著名三國史研究專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長譚良嘯先生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質疑》一文中說,七擒一事,實近乎離奇,諸葛亮俘孟獲不殺當是有的,但“七擒七縱”則令人難以置信。

  • 7 # 古都愛記事

    根據東晉人習鑿齒的記載,225年諸葛亮南下治理雍闓、孟獲部落,採用了馬謖的攻心之策,先是迅速打敗了雍闓,然後對孟獲七擒七縱,可以說是讓孟獲徹底失去了反抗的信心。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

    習鑿齒所著的《漢晉春秋》一書,主要記載光武帝劉秀到西晉愍帝281年間的事情,雖然說這本書類似於斷代史,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是終究沒能入24史,而且後世對這本書的評價有褒有貶,裴松之在註釋《三國志》中就曾多次懷疑《漢晉春秋》裡面事情的真實性。

    同時,因為在記述三國時期的事件時,《漢晉春秋》是以蜀漢為正統,所以,作者很有可能對蜀漢的事情進行誇大和美化。並且,後世《三國演義》中也是將這一段講的有聲有色,我們都知道,小說不能盡信。

    故而,當做飯後談資還是可以的,若非得說真實性,實在是無法考證了。這就得看題主是相信陳壽的不知道寧願不寫,還是相信習鑿齒的“細緻入微”了。

  • 8 # 歷史的盒子

    首先來說,小說《三國演義》是一部集各種傳說和故事為一體的長篇小說,七縱七擒這句話來渲染,使它成為一個熟悉的長篇故事。然而,縱觀權威的史書《三國志》,卻找不到任何與孟獲有關的資料,更不用說七次逮捕孟獲的記錄了。一些歷史學家還認為,七次捉拿並釋放叛軍領袖,既不符合諸葛亮的謹慎本性,也不符合戰爭的慣例。歷史上有一個叫孟獲的人嗎?諸葛亮真的抓了孟獲七次嗎?讓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是否存在孟獲。根據目前發現的資料資料,最早的時期是唐宋時期在西南諸省,有許多地方建有廟宇和廟宇,或以土廟為主,供奉孟獲。因此,大多數歷史學家傾向於認為,雖然孟獲的出生和死亡日期不能得到證實,但孟獲應該存在於歷史中。

    但是,從地理上看,三國時期的南中,是古代的夷越之地,諸葛亮從成都林建興第三年3月從成都出發,於本年12月又回到成都,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南方的時候並沒有去過滇西。然而,奇怪的是,在滇西留下了許多關於諸葛亮南征的遺物和民間傳說。

    例如,《雲南雲記》說:七擒孟獲,一捉於白崖,現大理白族自治州。一次在鄧氏豪豬洞抓獲,現鄧川州。在福光村抓獲一名,這名蘭瓊縣巡視部東二里。一次在運河山的治理中被俘。一次在怒江捕獲,現寶山縣登覺州。從這些地點分佈來看,幾乎都在今天滇西大理、寶山地區。諸葛亮怎麼能在一個自己從來沒有到過的地方,七次俘虜了孟獲呢?

    透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七擒七縱故事實際上不存在,諸葛亮解決孟獲七次,民間傳說因為諸葛亮的政策在當地已經深入人心,當地的人民對諸葛亮非常崇拜,不可避免地會將一些其他人物事蹟加在了諸葛亮身上。這些故事經過時間的推移讓人們也不得不信了。

  • 9 # 臥龍觀世界

    亮,一千七百多年前,著實俘虜孟獲,收腹南疆。但只是三擒二縱!並非小說誇大其詞耳。亮,記得當初火燒藤甲軍,致使亮損卻陽壽,病逝於五丈原頭!

  • 10 # 陽明新學

    首先,我們來看諸葛亮這次南征在史書上的記載:

    《三國志.諸葛亮傳》沒有提到七擒孟獲的事情。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與《三國志》同時代的史書東晉習鑿齒撰寫的《漢晉春秋》提到了七擒孟獲的故事,當然習鑿齒依然是以蜀漢為正統來撰寫的。

    著名地理文獻《華陽國志》和《水經注》也都提到了七擒孟獲的事蹟。

    乾隆三十三年間成書的《通鑑輯覽》對七擒孟獲的事蹟進行了否定,認為故事太過於兒戲。

    七縱七擒為記載所豔稱,無識已甚。荒蠻夷固當使之心服,然以縛渠屢遣,直同兒戲,一再為甚,又可七乎,即雲几上之肉不足慮,而脫韝試鷹,發押嘗虎,終非善策。且彼時亮之所急者,欲定南而伐北,豈宜屢縱屢擒,耽延時日之理,知其必不出此。

    清朝嘉慶年間張若驢編撰的地方誌《滇雲紀略》對七擒孟獲的事蹟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描敘且考證了七擒孟獲的地點。

    《三國志》是非常嚴肅認真的一本史記,如果真有於此偉大神奇大仁大義的七擒而放的事蹟,定會當以記載。所以對諸葛亮南征陳壽肯定是嚴加考證過的。

    至於後面的一些書籍和地方誌,成書時間距離歷史時間相隔了上千年,故不足信,多半都是根據前人編撰以訛傳訛罷了。

  • 11 # 品牌策劃郭先森

    相信多次擒和縱。馬基雅維裡的《君主論》有過分析,對於有多個貴族統治的國家,易征服但不易保有,南方少數民族就有這個特點。把孟獲殺掉對於統治沒有任何幫助。七擒孟獲也不是為了讓孟獲對諸葛亮有好感,而是讓少數民族內部分裂,七擒之後孟獲名聲掃地早已丟了人心,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看著自己手下的部族分裂,自己跟投降諸葛亮一派無休止的戰鬥,要麼自己帶頭投降諸葛亮,把諸葛亮捧成神,狐假虎威繼續獲得人心,畢竟跟神打輸了也正常。七擒七縱給孟獲出了題,看來孟獲很聰明的選擇了正確答案。除此以外,我想不出更好的征服南方的辦法,王陽明的辦法不適合當時的蜀國。

  • 12 # 二手旱菸

    七擒孟獲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人盡皆知。主要是說劉備的蜀漢政權,定都四川之後,為了防止南方南方叛亂,帶兵南征。遭遇到蠻族首領孟獲,發生了七擒七縱的故事。三國演義裡邊有詳細的事情記載,這個事情真的發生過嗎?

    首先,在正史《三國志》裡邊是沒有記載的。《漢晉春秋》裡邊有關於這個故事的記載,諸葛亮聽從了馬謖的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對孟獲七擒七縱,最終使孟獲心悅誠服,效忠蜀漢。有一個關鍵問題,七擒七縱這七次都發生的地點在哪裡呢?有這個事情就一定有發生的地點,目前更本沒人能說清。

    不說歷史說說我們按照一般的推論,諸葛亮帶兵南征是去到當地攻打當地的首領,孟獲一定比諸葛亮更熟悉當地,看對方軍容強大,可能就不正面對抗了,七擒七縱裡邊有六次都是和諸葛亮對戰,第五次是去找援兵,被綁,送到諸葛亮面前。孟獲傻到七次要和諸葛亮對戰,最終都被擒。這是一個沒有腦子的人啊,在一塊石頭上絆倒七次,他是怎麼成為首領的?

    諸葛亮去征服孟獲,抓了七次,放了七次。這個不符合常理,抓到了敵人的首領,放了?七次都放了?常理是抓到敵人首領即使不殺,也不能痛快的放了。即使是放了,再抓,再放,頂多三次吧,放了三次了,還要找援軍來攻打,那基本就是要和你幹到低了。你還抓,還放,是要和對方過家家嗎?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能感化孟獲,諸葛亮怎麼就知道一定能感化孟獲?

    孟獲七次帶人和諸葛亮作戰,每次作戰的死亡人數是多少?沒有記載。第四次的時候孟獲十萬牌刀獠丁軍,來戰蜀兵。這個數字是非常龐大的,擁有地利人和的當地軍隊,敗了。首領被抓。這麼大規模的戰鬥,死傷的人數絕對不是少數,當時孟獲所在地區有這麼多人嗎?連續敗了七次都能重新組建軍隊和蜀漢諸葛亮軍隊作戰,另一方面說明這人能力非常了得。但是,腦子卻一塌糊塗,被人捉住七次?

    蜀漢政權後來北伐的時候,最多估計也就10萬人,也不知道諸葛亮帶了多少人和孟獲對戰七次,上面提到第四次孟獲帶了10萬人,第三次有3萬多人,還有其它的五次對戰,對於孟獲來說你是異族是來侵略我的,當地的部隊作戰一定是勇敢的,又擁有地形的優勢,蜀漢的軍隊即使厲害,傷亡也不會小的。但是,也沒有看到具體的對戰傷亡數字,蜀漢自己好像也沒遭遇什麼損失。

    擒孟獲歷史上是發生過的,七擒七縱孟獲絕對是不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店裝修可以用不鏽鋼水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