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媽性格強勢,情感粗暴,從小到大因為學習,成績打壓和指責我,對我一票否定,從沒稱讚過我一次,其實我成績不算很優秀也不算很差,本性樸實善良。 在大學和工作脫離原來的環境和離開她後,我漸漸開朗自信了一些。 我現在人到中年,在工作上也小有成就,但是不願意讓她看到或感覺到我上進、努力的一面,不願得到她的認可,而且我在她面前放不開,沒法當著她的面大聲朗讀或者開懷大笑,不能很放鬆,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8
回覆列表
  • 1 # 成長意願

    你是怎麼認定自己有心理問題的呢?除了到正規醫院心理科去做檢查外,一般情況不要隨便給自己下定義,貼標籤哦!即使是心理醫生,有良好職業操守的醫生也不願意說某患者是“抑鬱症”某小孩是“多動症”等等的名詞來為他們命名的,這會讓他們產生心理暗示作用,不利於病情的好轉!你能認識到你的問題是你媽媽造成的,還能覺察到自己心理有問題,這是非常寶貴的覺醒,誰痛苦誰改變!你已經具備了為自己改變的能力了,真的很棒!我不知道你是多大年齡哈,如果還是學生,你還得依靠家裡的經濟支援,或者還得和媽媽生活在一起,那就只能選擇小的事情聽從父母的,大的決定自己做主,好好跟媽媽溝通。跟強勢的人溝通也是要講技巧的哦,建議你買本《自我邊界意識》來讀讀,裡面有很多知識點都能幫到你。平時就多讀一些關於心理學知識的書籍,強大自己的內心,再受到媽媽的攻擊時也不至於這麼無助了,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救星!如果你是成年人了,有自己工作的話,建議你搬出去住吧,遠離母親。遠離不代表脫離關係哈,你平時可以當客人般回去看望他們,聊聊天陪陪他們,履行自己做子女的職責就好!

  • 2 # 史廣成1

    天施地化,地不化,自然是積存,積存越多也感受不到溫暖了。不擇事而安之,孝之至。你不變化,你母親怎麼會變化。

  • 3 # 認知心理研究者

    我們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根據描述的特徵分析:你媽媽大機率屬於膽汁質型別的氣質,即性格外向+情緒不平衡,這種氣質型別的人情緒一般向外部世界傾瀉,還有脾氣暴躁、忍耐力差等特徵。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1、氣質型別受基因的先天性影響。

    2、親子關係中一定要明白: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媽媽!你媽媽的心理動機是沒有什麼懷疑的,是為了你好!

    3、你媽媽一直不懂你,所以沒有找到一種你能接受或喜歡的那種“母愛”!

    正因為如此,給你建議如下:

    1、不要去想改變你媽媽,氣質型別是很難改變的,幾乎不可能改變,改變只會導致更加激烈的矛盾。

    2、你媽媽的強勢管理給你造成了心理壓力和心理陰影,你要逐步釋懷,記仇是沒有意義的,學會適應自己媽媽的不良情緒。

    3、隨著年齡增大,這種型別的人一般情緒反應會逐步平復一些,前提是沒有遭受刺激,例如對抗和吵架。

    道德和倫理決定了你是媽媽的孩子,只能如此。

  • 4 # 心理諮詢師雪草

    我們很難改變別人,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強勢的母親,有錯也不會認錯,加之她情感粗暴,估計也不會給你爭辯或反抗的機會,找她算賬,無異於以卵擊石。

    好在你已經意識到,母親的強勢和情感粗暴,給你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問題,那在今後的生活中,就不要因為母親的錯誤懲罰自己,“破罐子破摔”,而是要想辦法扒掉母親給你貼的所有的錯誤標籤,重新認識和評價自己,同時好調整心理狀態,輕裝上陣。

    比如,有些母親會用“無能”“愚笨”“沒出息”等以偏概全的詞彙貶低孩子,讓孩子生活在自卑的陰影中。你千萬不能被母親的評價誤導,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時不時地鼓勵一下自己。

    你也可以藉助他人的力量,回憶其他長輩或親友給予你的好評,從中汲取力量。

    多結交正能量的朋友,他們心理健康,如同Sunny,讓你也跟著溫暖起來。

    必要時,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早日走出心理陰影,健康生活。

    願愛給予你們力量,願你和母親都能走出心理陰影,並早日和解。

  • 5 # 李大洋爸爸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從小長到大,誰都想媽媽鼓勵自己,可我們無法選擇媽媽,命運就是這樣 ,要你成長的時候,總會安排一些讓你不順心的人和事來刺激你 ,這是規律。

    故原生家庭就像一個圈,有時候媽媽不曾意識到自己個性強勢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心身壓抑,有多少人掙扎一輩子,卻很難掙脫這個圈。

    可以嘗試領悟一下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真正理解並認識到:長久以來,之所以不放鬆壓抑,第一,自己常常認為受他人或其他一些事情所困擾,其實不對,實際是自己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引起的情緒所困擾,是自己在困擾自己,而不是外界環境所困擾。第二,要改變情緒困擾,就要改變自己的認知,透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常說的如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就是這個道理,改變了不合理認知,就能減輕或消除你當下的一些壓抑。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過不戀”。意思就是順應了發生的事,不去過多擔憂未來的事,心無雜念做好眼前的事,不去留戀已經發生的事。

  • 6 # 王千夜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看得出來,你媽媽的強勢、不認同,讓你在成年以後也放不開,要花很多很多時間尋求這種童年得不到的認同,也許一輩子都找不到,甚至不敢面對。

    我一同學,研究生畢業之後,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雖然上大學的時候,也經常拿獎學金,但是他從來不跟他媽媽說,因為他現在回家的時候,他媽媽還會因為他多說一句話,去揪他耳朵。

    但是,母親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不可能遠離母親不管。

    在這裡,給一些建議。

    1、嘗試著跟你的媽媽和解

    世界上很多事情,到最後都需要與別人、與自己和解,就算你心比天高,你不吃飯、不上廁所,照樣活不下去。

    認識到自己對一些事情無能為力,並不是懦弱的表現。相反,在一些事情上,我們承認自己做不到,還有助於我們解決問題。

    就像你在你母親面前放不開,甚至沒法當著她的面大聲朗讀或者開懷大笑,不能很放鬆。

    你母親的直觀感受,可能是你們不親近,他或許覺得你小的時候,她管你太嚴了。

    但是她不知道,她的否定對你造成了這麼多年的不良影響。

    你不說,她不問。

    你們的關係會一直比較僵,與其這樣,你不如敞開心扉,跟你媽媽好好談一談:告訴她這些年你的壓抑,也告訴她你忍受的苦,還有你的訴求,你希望今後你們要怎麼相處。

    也聽聽你母親的真實想法。

    這樣的話,你們的關係會更進一步的。

    2、不跟母親住在一起

    距離產生美,對於親情同樣適用。

    天天和媽媽住在一起,她要是看見你不上進的時候,就會很著急,哪怕人到中年,在她的眼裡,你還是孩子,她還是忍不住說你,畢竟她強勢的性格不是一天兩天了。

    但是,不住在一起,就會減少很多矛盾。

    有時間可以經常回家看看,跟媽媽一起吃飯,吃飯也是促進彼此感情很重要的一個手段,同時,吃飯也是親密關係中最舒適的一種。

    3、放鬆心態

    在媽媽面前,臉皮厚一點。

    你已經是成年人了,媽媽即便是再吵你,她也只是說說,也不可能打你,罵你,不對你造成物理傷害,你怕什麼呢?

    最不濟,你跟媽媽吵一架。

    我相信,你從小到達,很少頂撞你的母親,說不定你偶然的一次頂嘴,或者爭吵,反而能讓你的母親意識到你已經是成人了,她該放手了。

    家人之間的相處,百分百和諧的,很少,多數是在矛盾中不斷磨合的,這也是正常的。

    4、有意識地弱化負面影響

    既然你意識到你媽媽的強勢與否定對你造成的傷害,你要有意識地迴避這些負面的影響。

    不要總是記得媽媽對你的嚴苛,你要多想一想,媽媽對你的好,加強這部分記憶,相信媽媽是愛你的。只是她的教育方式不對。

    只有不斷強化正面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才能沖淡負面影響。

    總之,解鈴還需繫鈴人,你和媽媽的問題,最終還是得你們自己解決。

    你要面對問題,敞開心扉,解開心結。

    時間在流淌,人在衰老,對誰都一樣,活一天少一天,不要把遺憾留給你的媽媽,留給自己。

  • 7 # 水說心理話

    母親對我們的心理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母親和父親在孩子的人格成長當中各司其職,尤其是母親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所負擔的主要責任讓孩子深受母親的教養風格以及人格特性的影響。

    我看到你說從小受到母親的“指責和打壓”,孩子的價值觀形成當中,權威人物,例如:父母、老師及長輩,他們的言論和評價的影響極其深刻,所以,這樣的一種教養方式會造成你在自我認知上造成一定的偏差,形成一些負面的認知,如:“我做什麼都不行”、“無論我怎麼做都不會得到認可”,心理學上稱之為核心認知。

    所以,在這樣的一種陰影下,自信心形成會受到影響;但是看到你說離開母親多年進入社會之後,逐漸開朗自信,這也證明你在透過一些方式進行自我修復,努力擺脫童年時期的這種影響,並且也小有成就。

    但是,為什麼回到母親身邊之後,仍會有一些特殊的想法和感受存在呢?

    有一些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再次面對母親時,記憶裡的那一份對於被壓抑、被打擊、不認同的恐懼會再一次出現,如果母親依然如從前那樣,這是肯定會出現的,這是人與人之間形成的一種關係的特性,在親子關係當中會更加明顯,所以,恐懼形成的焦慮感自然會讓你採取壓抑、隱忍、逃避的方式應對這段關係。

    我們是否有機會擺脫父母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父母本身的人格特質並沒有給予我們足夠好的條件時,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而受傷的人並不在少數,有很多人很幸運,能夠在成年之後獲得其他的人際關係來修復這段受傷的經歷,有的人卻很不幸,一生都在受其影響,甚至變成了父母的“復刻品”。

    在我來看,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是無法避免的,即使成年之後,這種影響仍然會以某種方式存在,或體現在我們的人格當中,或體現在我們的人際當中。

    所以,一旦進入社會,開始有獨立經濟能力的時候,與父母,與原生家庭的分離就需要格外注意;這種所謂的分離除了經濟的分離,更重要的就是心理層面的分離,比如說:互不干預兩方的家庭以及個人的決策、發展等等。

    再者,就是意識父母對於我們產生了哪些影響,這些影響可能需要我們去做一個處理或者是接納,這可能需要不斷地做自我覺察,或者是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意識不到一種代價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把原生家庭的一些負面的影響又再一次形成為我們自己的教養風格,繼續影響下一代。

    所以,做好個人成長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下一代的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也是有必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景物描寫,魯迅,老舍,太宰治,馬爾克斯誰更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