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石蘊
-
2 # 歷史發報君
決定一場戰爭成敗的,從來都不是軍隊數量的多少,而是軍隊戰鬥力的強弱。
明朝末年,當時,明軍號稱200萬,但,其實際只有八十萬人左右。
明朝初期,朱元璋稱帝,當時,明朝有著大量的軍隊,大概數量應該在140萬,除了沿海以及自己招募的人之外,還有許多投降,收編的軍隊。當時的朱元璋為了解決這些軍隊的管理問題,建立了一套軍事管理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分別設立了不同的管轄機構。
既,"中央"設立了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主要負責統領和排程;“省一級”設立都指揮使司,負責地方軍隊的調遣;“地方郡縣”設立了地方指揮司,負責地方的軍務。
其中,省一級是明朝地方最高機構,全國設立了16處,既16處都指揮使司。每一處都指揮使司都有"練兵、漕運、屯田,巡撫、以及軍隊內的刑獄等"權力。
其中,屯田,就是利用士兵在駐紮的地區種地,保證自身軍隊的糧食供給。
當時,明朝軍隊數量達到了140萬,而這一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軍隊的管理以及糧食問題。 到了朱棣時期,明朝的軍隊達到了一個鼎盛,數量達到了200萬。
朱棣之後,明朝就開始走向了衰敗,軍隊數量也是一直在下降。等到了崇禎皇帝那個時候,也就只剩下八十萬左右了。
分別是:“關寧鐵騎”,也就是吳三桂的軍隊,人數大概是15萬左右;
“秦兵”,這是軍隊當時由孫傳庭所指揮,在當時,孫傳庭按照“以秦兵衛秦地,以秦地養秦兵”的理念,實行屯田,解決了軍隊的糧食問題。後來經過治理,年收稅銀14.5萬兩,米麥1.35萬石,孫傳庭打造了一支強勁之旅。其數量大概是四十萬左右。
“天雄軍”,這隻軍隊由盧象升所指揮,戰鬥力也是比較強大,而軍隊數量,大概是在15萬左右。
可以說,明朝末年,軍隊遠遠沒有達到兩百萬這麼多,充其量也就80萬左右。詐稱百萬而已。
那麼,八十萬明軍為何打不過12萬清軍呢?
原因如下:
一:內患未除
明朝末年,當時是外有清軍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起義。
李自成鼎盛時期,軍隊數量達到了百萬之多,並且,其部隊所過之處實行的是"不交稅,不收糧"的政策,深得民心。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對明朝有著很大的威脅。因此,當時崇禎是派遣了很大一批軍隊前去鎮壓李自成。大量軍隊用來對付李自成,自然也就沒有足夠軍隊來抗衡清軍了。
而,崇禎也沒看錯,李自成的確是一大威脅,最後,李自成帶著起義軍進入了北京,滅了大明。
二:調遣不動
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當時的崇禎皇帝下旨讓山東總兵劉澤清進京勤王。
但,劉澤清貪生怕死,不敢去和李自成硬幹。然,皇命不可違,於是,劉澤清就開始了自己"日行百米的路程",走了半個月了,結果還沒出山東。最後,直接找了個理由說"自己摔了一跤,要修養",直接就不走了。一直到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劉澤清都沒有再動過。
崇禎死了後,劉澤清為了自保,直接跑到了江蘇一代去了。
與之對應的,江北四鎮之一的高傑。他本來是李自成的部下,後來因為和李自成的小妾偷情,不得已就投降了明軍。
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前,高傑也是早就跑的沒影子了。
所以說,明末,雖然有幾十萬軍隊,但是崇禎調不動呀!
三:政治的腐敗
崇禎在位期間,朝廷大臣可謂各有各的心思。各黨派人士只顧相互打壓,沒有人真正關心這個國家是否會亡。
在他們看來,明朝沒了,自己也不虧,只是換了一個主子伺候而已,不論伺候誰都一樣。
在這樣一個朝廷之中,崇禎是真的寸步難行。無論崇禎做什麼決策,底下大臣都會為了自己利益反對。久而久之,崇禎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辦了。
再加上,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些大臣,將軍這麼熊,你說帶出來的軍隊能有什麼戰鬥力。
而反觀,清軍的12萬軍隊,自1584年努爾哈赤起兵,到1644年多爾袞進京。這六十年間,清軍正是憑藉著十幾萬人,完成了一統。
清軍進京時,只有12萬,但他們卻招收了很多漢人軍隊,比如:1945年,江北四鎮之一的劉澤清向清軍投降;左良玉之子左夢庚率領十五萬軍隊向清軍投降;就單單這兩人,就直接給清軍提供了幾十萬軍隊,再加上吳三桂,可以說,後期的清軍,在數量上不輸給明朝軍隊。
總體來說,明朝百萬軍隊輸給了清軍,最主要還是內部的腐敗,各地的軍閥不聽崇禎的,都想著自己的利益,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贏得了12萬的清軍精銳呢?
參考文獻:《滿清外史》、《清史稿》、《皇明四朝成仁錄》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明朝的百萬軍隊若是把矛頭都對準滿清,就滿族那點軍隊,分分鐘解決問題
明朝時期,中國國力強大,按照史學家的說法就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明朝的強大不僅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極高,晚明時期隆慶帝一朝幾乎囊括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而且明朝時期人口眾多,晚明由於玉米,番薯等產量高的作物引進中國,人口激增,幾乎近億,如果這些人都反抗滿清,清帝就是三頭六臂,天神在世,這也是抵不住的
可惜漢人就這矛盾,喜歡內鬥。明代並無真正敗給滿清韃虜,而是闖王李自成在其中搗亂而招致被改朝換代的。而滿清在這時候防護明代是最好時機,在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佔明代國都北京。明朝也是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這時候代清軍在趁亂入關就如履平地,沒什麼阻礙就可以進入國都,所以實際上明朝不是亡於滿人,而是自己的內鬥。
-
4 # 鄭秦雲
這是一條十分不確實的訊息。明朝的軍隊尚無百萬,僅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就掌握約二十餘萬大軍。滿清韃子擁兵近百萬,他們用計謀離奸了關外明軍主帥袁崇煥與朝庭的關係,使袁被凌遲而死。在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明朝軍隊被消耗了近80%,只有吳三桂的20餘萬軍隊基本未受打擊。在義軍佔領北京的40余天裡,義軍劉宗敏部侵犯了吳三桂的小妾王園園,使得吳三桂沖天一怒為紅顏,投降滿韃子,開放山海關太門,致百萬清軍入關,屠殺幾十萬漢人,在血與義的鎮壓中建立滿清王朝。現在說滿清僅有12萬兵,難道其餘的兵都是蛋糕做的,被人吃掉了嗎?先動腦子,核查資料,再發議論。
咸陽人
-
5 # 跪射俑
明末吏治腐朽,官場、軍隊貪官橫行,貪汙成風,有才華而正直的人無法立足。崇楨皇帝剛愎自用,無識人用人之明,軍隊數量多但戰鬥力差,是烏合之眾。
-
6 # 煙郭說歷史
這個不能只看數量的,也不能只看質量的,要綜合來看。
首先,明朝擁有百萬部隊不假,但是他們是兩線作戰,一面要應對農民起義軍,一面要對付遼東清軍。
即使是百萬大軍,調動起來,得花很多很多的錢,明朝末年貪腐盛行,民不聊生,自然災害又多,國庫根本沒錢。
還有就是,崇禎的團隊是不團結的,是離心的,他的團隊內部爭權奪利,還有不聽他指揮的,這就是有百萬大軍,他不一定完全能用得上。
崇禎死了以後,明朝內部就更尷尬了,他們想的不是如何禦敵,而想的是怎麼坐上皇位,自己內鬥都不斷,這個做了皇帝,那個就不服,不服自然就不會聽從調遣了。
縱有百萬大軍,你內部不團結,你無法調動我,我也無法調動你,你天天想著算計我,我天天想著算計你,指揮失靈,協調更亂,再強悍的百萬大軍在這種局勢之下都會變成烏合之。
-
7 # 鶴壁方誌
明朝有百萬軍隊,為何輸給12萬清朝軍隊呢?
一是內因:明朝末年,諸多的內部原因導致明朝民心渙散,眾叛親離,最終滅亡。明朝後期,皇帝昏庸無能,多是荒淫無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歡當木匠的。他的昏聵,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風,導致朝綱敗壞,國本不固。官場腐敗。明中後期,貪官橫行,暴吏無數,他們媚上欺下,貪得無厭,殘暴至極,搞得民不聊生,最後導致民變,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宦官專權。明中後期,皇室嫡親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這樣導致內宮宦官有機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這些宦官多是殘暴、荒淫之輩,為了一己之私,殺忠臣,刮民膏,還勾結敵國,是明朝滅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是外因:崇禎時期,北旱南澇,天災嚴重,農田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聞不問,為了應對遼東戰事,明朝不得不加強賦稅的徵收,導致各地農民起義。農民起義軍力量強大,各地起義風起雲湧,難以對付。特別是闖王一支,人數眾多,戰略得當,撫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勢如破竹,最終打破北京城。3、滿清的強大牽制了明的軍事力量,導致鎮壓起義兵力不足。明朝末年,後金開始崛起,此時的明朝變得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外有後金。
三是明朝的黨爭。崇禎帝即位之後,將魏忠賢殺死,使東林黨一家獨大。1627年,明思宗朱由檢繼承大統,年號崇禎。他登基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打破政治平衡,廢掉了內廷。內廷是明成祖朱棣一手完善的,其目的就是左右朝廷政治格局。崇禎直接徹底的砍掉了內廷體系,這才使得東林黨做大,以致皇帝的政令很難實施。國家機器完全掌握在了這些人手中,成為了他們攫取個人利益的工具。大臣們只關心私利和黨爭,無人去關心社稷民生,百姓已經被壓剝到了崩潰的邊緣。還有明末明朝財政入不敷出了。連發軍餉的錢都沒有,在歷史上明朝也進行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所以明朝的國庫虧損的非常的嚴重,在加上還去攻打了北韓,這讓明朝的國庫虧損的更加的嚴重了。
-
8 # 已重新規劃
明朝那麼厲害為什麼還輸給了滿清?眾所周知,明朝末年還擁有近200萬的裝備清良、火器先進的大軍,我們都知道,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經濟,軍事等實力都是非常強大的。之後到了明末由於政治腐敗,經常的由農民起義。專家總結這幾點明朝滅亡的原因。
政治腐敗2.閹黨專政危害統治3.財政危機4.農民起義5.軍隊建設落後
明朝中後期,由於政治的腐敗導致國力下降,在崇禎帝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治魏忠賢10大罪,滅掉魏忠賢。崇禎帝和他的名字一樣,勤於政事,生活很節儉。但是生性多疑,更換過很多宰相,有的還被殺死或者逼死。做的最大的錯事,就是不該重用東林黨。
崇禎帝也算是年輕有為,但是由於重用了東林黨,崇禎任何事情都受到重重阻礙。早年大旱不斷,田地裡基本都是寸草不生,之後又爆發了瘟疫,再加上皇太極的入侵,國家財政早已入不敷出,軍隊建設嚴重的落後,更是出現了兵不識將的情況。1644年,李自成部攻破北京,朱由檢於煤山自縊身亡。清軍也入主中原,明朝宗室以及文武大臣紛紛的逃往南方。
南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個政權。崇禎帝死後,福王監國於南京,但是不久之後清軍就快速的南下,南京不久便淪陷。之後鄭芝龍等人擁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當時還想著聯寇抗清的政策,不過最後由於鄭芝龍(鄭成功的爸爸)投降,朱聿鍵被俘絕食為死,至此東南大部分都已經被清軍佔領,但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
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也叫永曆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皇帝,朱由榔一直在西南地區抵抗清朝,前前後後有十幾年的時間,後來清軍攻入了雲南,逃跑到了緬甸。之後由於三王內訌,清軍加大了進攻,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王莽白其獻與吳三桂,至此一帶王朝滅亡。
準確的來說,明朝在崇禎帝死後就已經結束,年富力強、也算得上是精明能幹的崇禎帝,在擁軍一大批名臣輔佐下,短短的十來年就把明朝的家底基本輸光了。
-
9 # 新言話史
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腐敗,清軍入關之後就勸降了不少了漢人,打敗明朝軍隊這些漢人功不可沒。其實這也側面說明了當時國內的糟糕情況,人民如同一盤散沙沒有什麼民族認同感。所以,清朝建立之後對這種狀況的改善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10 # 名字再拽有個叼用
那時候明朝末年,我們應該從反面去考慮,大清軍隊之所以戰無不勝,其實,還有幾個先決條件:
一、大明軍隊彼時很腐朽,士兵們沒什麼戰鬥力,而且,士氣低落;
二、大明軍因腹背受敵,消耗極大,此時他們要兩線作戰,十分牽扯精力;
三、各黨派之間的鬥爭越加明顯,崇禎皇帝的領導才能也確實不太理想;
這些都是明軍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李自成的軍隊非常傲慢,在面對滿清兵勇之時,甚至,還有些鄙夷的意思。也因為,李自成的低估,最終,造成了敵方的趁虛而入。而清軍,卻十分懂得把握時機,他們首先招降了吳三桂,取得了整場戰鬥的主動權,從而,以兵力優勢戰勝了明朝的軍隊。
-
11 # 跬步求索
賬面軍隊和實際軍隊不是一個概念。我們習慣將明清合在一起主要因為清朝很大程度上其實繼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類比後世清朝,晚清真正能戰鬥的也只有四鎮新軍。至於八旗兵基本不用指望了。
明朝也一樣的調調,賬面兵力很虛的。首先明朝是從朱元璋開始就直接劃分了大家的成分。比如兵戶出身便生來當兵,農戶出身生來納糧,匠戶出身供應器具。在早期的明朝這一制度挺好的。士兵在入伍前已經受了半職業化的訓練而軍器供應也有祖傳手藝。可惜經過明朝那麼多年後,這一制度就變味了。晚期的明朝衛所吃空餉已經變成常態。比如很多兵戶早就在這些年裡想辦法改了戶籍,衛所下攝的兵戶本來就是虛報。同時很多自然村其實已經消失或遷走,衛所相應的匠戶農戶都不足。運氣不錯的衛所還只是兵員問題,運氣不好的衛所連吃飯都是問題。明末很多起義軍本身就是那些走投無路的衛所軍。所以差不多從明朝中期開始,國家的軍隊已經遠不如將軍自己的家丁能打仗了。至於明末所謂的百萬軍隊,真正能打仗的也只有關寧軍和一些武將組建的半“私軍”。可惜就連這些部隊的供應還要靠派響。偶爾餓餓肚子也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明朝離得較遠,可以類比離我們近的清朝。他們的本質差不多,八旗子弟生來就不能從事生產而作為國家的兵力儲備。但經過這麼多年後曾經橫掃天下的八旗鐵騎變成啥樣大家都看見了。
-
12 # 夢雷程
軍隊的戰鬥力指標,從來就不只有士兵人數一項,更重要的是軍隊的戰鬥意志、組織能力。
明朝軍隊人數早就超過100萬,就連北京陷落後,江南四鎮和左良玉的軍隊,也遠遠超過一百萬。
首先說歷史原因和體制原因,“軍戶軍屯制”的名存實亡,導致了明軍戰鬥力的直線下降。明朝軍隊的軍隊,採用衛所制和“軍戶軍屯制”。佃農出身的朱元璋,很會算賬,他根據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又針對元末明初田地大量荒蕪的現實,將戶籍分為民戶和軍戶兩種。民戶專心種田;軍戶平時種田,自我補給,戰時作戰,世世代代都做軍戶,不得改行。這樣,一來軍隊可以屯田種地,就近補給,“短補給”好處多多;二來國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和糧食。對於這種制度設計,朱元璋就曾誇耀道:“本朝養兵百萬,不用朝廷一文錢!”但朱元璋沒有想到,如果明朝養兵重心如果像明初那樣定都南京,侷限在江南一隅,參考“府兵制”制定的“軍戶軍屯制”應該特別適合,成本不高,戰鬥力也有保證;然而,自從明成祖朱棣把都城遷到北京後,“天子守國門”,補給線一下子拉長了,“軍戶軍屯制”在南方仍然堅持得不錯,但在北方很快名存實亡,失去了短補給的優勢,大明北方九邊軍隊,只能靠朝廷劃撥糧食和金錢,才能養活。
其次,長期拖欠兵餉,導致士氣低落,軍心不穩。明朝末年,後金(滿清)一直威脅遼東,外患不斷;陝西持續旱災,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星火燎原,持續讓大明十個省,都陷於兵災匪禍中。“蠟燭兩頭燒”的大明朝廷,收入有限,花錢沒有完結,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只能勉強維持遼東一地的兵餉,其他地方都長期拖欠。長期欠薪,餓著肚子和農民軍作戰的明軍,當然戰鬥力不高。很多時候,餓得頭暈眼花的明軍,只能像土匪那樣,靠搶劫維持生計,不少明軍士兵都被迫加入起義軍的行列。缺錢、無糧,戰鬥力自然無法保障。
再次,是軍隊的戰鬥力和組織力。滿洲八旗,組織力非常強,大家同在一個旗,或在一個牛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進攻,大家一起玩命,誰也不敢裝慫。一旦有人膽敢退縮不前,只能被同旗、同牛錄的旗人,恥笑一輩子。相形之下,缺衣少糧的明軍,組織力就差遠了,除了關寧鐵騎、洪兵、秦兵等少數幾支部隊外,大多數明軍的戰鬥力極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些明軍,平時欺壓百姓、搶劫商戶可以,一旦遇到真正的八旗鐵騎,不是抱頭鼠竄,就是成建制投降。
第四,明末時期,軍隊事實上已經藩鎮化,成為實質上的軍閥。明朝末年,像吳三桂、左良玉、賀人龍等名將,實際上已經慢慢蛻變成藩鎮化的軍閥,他們的糧食、金錢,幾乎靠將領來籌措,士兵只對將領效忠,不對朝廷負責。南明朝廷,由於兵部尚書史可法,給江南四鎮劃分地盤,讓四鎮自我籌措糧草,自給自足的江南四鎮,很快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軍閥。軍閥,其實是一個自下而上的綁架機制,簡單來說,每個軍閥只會考慮自己的地盤和好處,不可能考慮國家利益,否則就會被手下將士透過兵變殺掉或取代。一旦面臨滿清鐵騎進攻,他們發現打不過,為了保護自己的地盤和利益,會立即投降。
每次夜讀明史,尤其是晚明歷史,常常掩卷嘆息,明明一把好牌,卻被這幫笨蛋給打的滿地找牙。但是,一旦設身處地,站在晚明朝廷和將領的角度,你會發現,這一切都很正常,大局如此,即使你有心力挽狂瀾,但總會有心無力,只能是螳臂擋車。
一聲嘆息啊。
-
13 # 東北虎男323
因為腐敗啊,
第一,明朝有二百多萬軍隊,明朝在和滿清開戰時,五軍都督府,軍戶383萬人,其中正式兵員84萬人,另有營兵50萬人,御馬監巡檢礦監等各處雜兵十一萬,可徵調土司兵等六十萬,僅四川就有三十萬可調,
但其中能打的不過,衛所軍戶兵,全國只有錦衣衛和九邊的一小部分能打,大約4萬人,不到二十分之一,營兵中,只有將領家丁能打,部分九邊優秀營兵(比如張獻忠)能打大約10多萬人,土司兵都能打,著名的四川秦良玉,白桿兵二十萬能打,廣西狼兵,貴州土兵,都是能打的,但是很難遠調,而且經常被官府逼的造反,比如播州楊家,漢族土司,人家富甲天下,家裡礦山稀有巨木黃金一堆堆,一千多年老老實實當坐地戶,為朝廷抗元到全國最後一個,皇帝朝廷都沒了還抗了二十年,御馬監鹽兵等等雜兵大多能打,明朝實際兵力就不到一百萬吧
第二,滿清第一次擊敗明朝時沒有十二萬軍隊,薩爾滸大戰時,滿清全部成年男人才6萬多人,其中還有一半是包衣奴才等等,女真人戰士不到一萬,你沒看錯,女真戰士不到1萬!!!當時滿清的女真人口才兩三萬人,但是漢族鄂倫春族蒙古族錫伯族各族戰士團結在佟努爾哈赤的偉大領導之下,順便說一句,滿清當時騎兵不多,薩爾滸地區是山區,女真人是騎馬的步兵,滿清騎兵主力是投靠的蒙古人和漢人,不到1萬女真戰士帶著兩萬多漢族蒙古族各民族戰士,加上三萬奴隸,
第三,明朝軍隊在薩爾滸之戰,號稱20萬,實際22萬人,明朝各地調兵,包括四川土司兵遼東本地兵浙江兵山西兵等等8萬7千人,北韓13000人女真1萬人,民夫衛所十多萬人後勤支援,一共22萬,其實遼東本地兵額就是15萬,但實際是缺編吃空餉嚴重,能打就3萬人,其餘也就當個民夫。
第四,腐敗,敗得不冤,統帥楊鎬是個傻逼,無能廢柴,北韓抗日援朝戰爭中,就是他統帥,結果充分顯示了他的無能廢材,被撤職查辦,結果人家朝裡有人,腐敗嗎,又當上統帥,非要不適合的季節出兵,非要分四路;非要挑逗手下彼此不和他好控制;等等;因為腐敗,讓廢材統帥
遼東士兵原來有20萬兵額,裁減到十幾萬,還吃空餉,就三萬能打,腐敗造成兵力不足
腐敗、非要全國調兵,明明周邊河北山東遼寧本地就夠了。
腐敗,後勤不力,沒錢,都貪汙了
腐敗,兵器不行,火槍經常炸膛,出征殺牛,將軍的刀都是生鏽的,鎧甲因為貪汙都不行,貪汙造成武器裝備質量是渣,
不提了,各種渣,各種腐敗
滿清,一戰,殺了五六萬明軍,這是明朝全國調兵啊,從此,明軍再不敢野戰和滿清,野戰必敗,甚至有很多將軍,一打就跑,明朝進入全面防守,後來失去瀋陽,後來又失去遼寧省會遼陽(沒錯幾千年來遼寧首府一直是遼陽,清朝為了龍興的撫順,才建都瀋陽,瀋陽撫順作為東北省會,盛京將軍管轄下的副首都)再後來,皇太極沒事就翻過長城進攻北京,四次,打哭了明朝,要不是滿清一直饑荒,早滅了明朝,還輪得到李自成?滿清進北京的時候,才幾十萬人口,十二萬軍隊,但是,努爾哈赤時期,最大人口三百多萬,五十萬軍隊,因為饑荒,人都殺光,家裡沒有五斗米的,全家必須死,窮人不配活在大清,餓死殺死多少滿族?窮啊!
-
14 # 不慣腳盆雞
都是太監禍亂朝政,貪汙腐敗,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怎麼能不崩塌?那是軍隊不行嗎?那是失去了民心,別聽那些專家學者吹牛逼,也別信那些自媒體瞎逼嚷嚷,好好查一查當時社會情況就知道了。不過也挺好,滿族怎麼了?一樣是中華兒女,奉行中華體制,讀聖賢書,以孝治國。康雍乾盛世,美名流傳。這只不過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節點而已,有什麼不好說的?
-
15 # 自信的petter
首先,我想說明一下,明朝確實是一個在軍事上特殊存在的朝代。雖然被滅國了,其實一直到崇禎自殺後,清的軍隊也沒有能打破明朝的防線,如果不是吳三桂自己開啟城門,辮子軍還在關外喝西北風呢。
明朝最厲害的就是關寧鐵騎,這支部隊在野戰中可以不敗於清鐵騎的,傳說中的三眼鐵銃,打完三槍,反過來就變成 鐵錘了。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數太少,當然這樣的精兵多了,也確實養不起。還有明朝的關寧防線,也是神一樣存在,清想突破是基本沒希望的。所以說明朝在和清對抗中,防守還是不成問題的。但是真的打起野戰,除了幾千關寧鐵騎可以和清一戰外,其他的軍隊也就是送人頭了。所以說明朝的百萬軍隊,大部分是沒有用的,這些軍隊開始打打農民軍還是可以的,到了後期,農民軍都不敢打了。歷史上有名的左良玉,後期看到無邊無際的農民軍,也就是看看,不敢動手了。
總結一下,明朝首先到後期賬面上的百萬軍隊事實上不可能有的,即使有的軍隊也是沒有鬥志,沒有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又不能撤下來,被清的軍隊耗著,所以最後李自成從內部一推就倒了!
-
16 # 老韓的日常
明朝末年,雖然崇禎皇帝勵精圖治,但無奈皇朝沒落,大廈崩塌,僅憑自己已經無力迴天,最後自盡在煤山之上,取而代之的則是滿人建立的清朝。據說明朝當時有幾十萬軍隊,而清軍只有十幾萬人,為何還被打的大敗呢?
原來明朝的幾十萬軍隊中,能聽崇禎調動的卻很少,當時有很多掌兵的將軍,看出了明朝的氣數已盡,便紛紛儲存實力,另謀出路,吳三桂就是其中一個,後來還選擇幫助清軍,加快了明朝的滅亡。但是除了吳三桂這些叛將之外,還有一股勢力為清朝統一中原起了關鍵作用。
當年在明朝境內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由闖王李自成統領,在很短的一段時間發展了百萬之眾,開始攻城略地,對明朝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到了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陽 登基,建立大順政權。隨後開始了對崇禎發動最後進攻,一路上勢如破竹,不久北京被攻克,崇禎不願受辱,在煤山上吊自盡。
所以說滿人能順利的推翻明朝,李自成起到了主要作用,明朝雖然在外屢次戰敗,但是後方資源豐富,亡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李自成在國內這麼一鬧,崇禎腹背受敵,便沒有了生機。
-
17 # 孤獨到深處即是享受自
內有李自成,外有清軍不斷騷擾,而且崇禎皇帝也是御下不嚴,朝廷空虛,臣子卻不能和他同一戰線幫忙籌措軍費,還聽信謠言把忠臣殺了,最後關外無可用之人,吳三桂又投靠清廷,內憂外患下,滅亡了
回覆列表
一個能敗,一個能攢
對於大清來講,從1584年努爾哈赤起兵,到1644年多爾袞入關攻佔北京,再到1683年康熙招降明鄭集團,清朝滅明完成蛇吞象壯舉歷時百年四代人,講真,蠻艱辛的
對於大明來講,百年敗完家底,如果按照1644年算,那就是六十年敗完家底,講真,家底也夠厚的
一個能敗一個能攢,明朝輸給清朝,著實不算冤枉
歷史蠻有意思的,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00年太后西狩,也是六十年;再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完成乾坤再造,又是一百年
養寇自重,終遭反噬歷史給過大明很多機會,可惜都沒有抓住
比如說1584年努爾哈赤家勢力其實已經被連根拔起,然而李成梁他們卻玩養寇自重,扶持努爾哈赤,讓其復家
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驕傲自大,尸位素餐話說1615年時,負責監管遼東的薊遼總督,還向朝堂報告:努爾哈赤唯命是從
人家1616年立國都要頒佈討明檄文七大恨了……估計對於努爾哈赤,就算他立國討明,那個薊遼總督,或者大明朝堂都仍然認為其為皮癬之癢吧
那段時間,從1584到1616年,別說戚家軍白桿兵,大明隨便派個能打的總兵官,努爾哈赤都得再次跪下喊爺爺
1619年,當大明決定出兵時,才發現人家努爾哈赤早已完成內部整編,上下一體,而自己呢,竟然上下掣肘……
養寇自重也好,尸位素餐也罷,大明輸了,都是黨爭鬧的,最後北京城讓人家攻陷,南明鬥還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