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盧平

    您好!我覺得聰明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訴苦。這句話完全正確。我們做父母的壓力與苦惱真的沒必要施加給孩子,這樣不利於他們的成長與心靈的健康,如果時間長的話這樣的小孩就會比較自卑,對自己失去信心。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快樂的成長!這就是我個人的看法!

  • 2 # 美在靜好

    是的,父母就是因孩子憂而憂,所以有苦也放在心裡。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的幸福,寧願把苦閉著,寧願自己受盡一切不該受的痛苦。有時孩子們可以解決的,也不敢告訴不懂的孩子,父母就是一心去為孩子任勞任怨的人。

    天下父母心!不管懂得的父母,還是聰明的父母,父母就是人間最有愛的人,是雷打不動不求回報的人,也是不寒心苦的人,只有父母能對孩子的愛,在跌宕起伏中愛你永恆。

    人生有起起落落,走過了才明白。生活就讓一場戲,戲散了幸福也沒了,父母在我們就是孩子,不管走得多遠,總是在牽掛,你今天怎麼樣了?你苦了父母的心的也苦了。

    為了父母的安心幸福,我們要學會堅強,無論走過多少坎坷,都懂得學好自己,待好家人,你的人生便會一路風雨無阻,便會Sunny明媚。

  • 3 # 闞家大院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一路歡歌#】

    大家好,非常高興回答這位朋友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聰明的父母往往不會對自己的孩子訴苦,他們是孩子人生中,一段高興的日子,一路歡快的歌。

    老家有個同姓的鄰居,和我一起邁入了軍營,不同的是,每次收到老家的來信,我的父母

    則是家裡發生了什麼事情,都會在信裡抱怨,而我的那位老鄉的父母,則是報喜不報憂。

    同樣是看完家裡的來信,可是心情大不同,我是本來挺好的心情,輕鬆的心裡,看信後心裡亂開了鍋,七想八想的,擔心家裡這那的,結果是上課時走神,訓練時也沒有心思,不知道要過多少天才能好。我的那位老鄉,則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心情還和以前一樣好,學習訓練都不誤。

    其實,在每個人的生命中,我們的父母就應該是一段高興的日子,一路歡快的歌。

    家裡有些事情,尤其是不好的,能不告訴孩子的就不要告訴孩子,因為就算告訴了孩子,孩子也幫不上忙,反而徒增了孩子的煩惱,影響其學習或工作。父母無形間的訴苦,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

    父母和孩子,在實際生活中,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足夠了。做父母的,努力工作,把家裡的事情打理好,做孩子的,努力學習努力打拼,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及自己的夢想。

  • 4 # 朝花夕10

    確實如此,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畢竟與其相處的時間較長,也最親切。很多時候孩子就會遵照父母的一些行為來做事,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 5 # prettyxiejiao

    “聰明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訴苦。”我想提出這句話的人,重點是在強調:作為父母,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維護好家庭的邊界。儘量避免讓孩子承擔過多他們不應該去承擔的情緒。

    比如我們經常能夠聽到的爸爸媽媽關係不好,然後配偶中的一方,就向孩子來控訴對方對自己的方式和遭遇,讓自己有多麼的痛苦,抱怨這樣自己有多不公平。

    孩子作為年幼的一方,還沒有足夠的心力和智慧,根本無從去幫助父母來疏通和承擔這樣的情緒,而孩子對父母有著天生的忠誠,以及還沒有發展好的自戀,他們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表現不好,不能解決自己父母的問題,所以導致父母如此地痛苦。

    這樣的孩子就會在某一方面過早地成熟起來,變得懷疑自己的價值不夠自信,對父母充滿內疚等,甚至會無意識的去站在父母的一方對抗另外一方。這當然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就像一根水管,它沒有被設計成能夠承受過多水量的時候,給它灌注太大的水量,是會爆炸的。

    但生活往往不可能做到特別完美,父母也是人,不是神,難免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也難免有做得不妥當的時候。

    那到底能不能和孩子訴苦呢?其實我覺得也是可以的,但如何“訴”,這個方式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點。

    比如說父母在情緒難以自控的時候,能夠守住一點,就是很清晰明確的告訴孩子:

    “現在,爸爸媽媽之間,因為有一些事情,或者是爸媽媽跟其他人,有一些事情是不太愉快的,暫時我們心中覺得不太好受,感到委屈等等,但是這個不關你的事情;你太小,也沒辦法理解這些事情中的複雜:如果你能夠給爸爸媽媽做一些什麼養的事情:比如幫媽媽去洗個碗,掃掃地;給爸爸捶捶肩,或者讓爸爸單獨一個人呆一會。爸爸媽媽會覺得好受很多,你看這樣行嗎?”

    只有能說出這樣邊界比較分明的話,才能夠既表達了自己心中的感受,又不讓無辜的孩子受到情緒上的牽連。

    孩子的智慧遠超我們大人所能想象,孩子的生命力更是超乎大人的想象。

  • 6 # 夢寒7008

    有人說:“聰明的父母,往往不會對孩子訴苦。”你怎麼看?

    在準備答題前我諮詢了一下讀高中的女兒,沒想到女兒的意見竟和我不謀而合。她認為不對孩子訴苦的父母未必就是聰明,有時候父母應該跟孩子訴苦,當然不是那種添油加醋,故作悲情狀。

    現在的孩子,父母愛之心切,吃的穿的用的,總是給他們最好的,家務活也捨不得讓他們做。這些蜜罐里長大的孩子,不懂得父母掙錢的不容易,有的家境不好還大把地花錢。讓孩子瞭解家裡的實際情況,畢竟孩子不可能一輩子在父母的庇護下生活,以後的路還是要靠他們自己來走,讓他們早點懂得生活的艱辛,有合理的消費觀念,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

    家裡有困難我會跟女兒說,女兒也挺懂事,從不會提過分的要求,我也會跟她說我小時候的事。那時生活比較苦,吃不飽穿不暖,年年冬天都會凍爛手,平日還要放鵝放鴨,挑水拾柴……女兒很好奇也喜歡聽,這些都是她沒有經歷過的,也使她懂得現在生活的來之不易!

    有的孩子在外地工作,父母為了讓他們安心工作,再苦再累都不會跟他們說。這種情況一般父母都會這樣。但是還有些父母甚至病入膏肓還不跟孩子說,等到孩子回來已經是陰陽相隔了。給彼此留下深深的遺憾!

    我的女兒以後上了大學、參加工作,我想家裡的事情自己能解決的也不會去打擾她。但是有不開心的還會跟她說,老了成了老小孩要關愛,誰叫她是我的女兒呢!哈哈!

    其實跟孩子訴苦未必是不聰明,有時也是我們的一種手段:我想你了,想跟你聊聊!

  • 7 # 藝林生活

    聰明的父母知道自己是孩子天,訴苦意味著天塌了,訴苦就是厭惡、逃避,懦弱是對孩子心靈成長起到負面影響。天資一般的孩子是無法理解父母經歷和體驗,容易造成心理扭曲,產生抑鬱和迷茫。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孩子看到父母訴苦的一面,自己方向在哪裡?

    往往聰明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訴苦。

  • 8 # 飛魚說情感

    在我看來,本題所說的訴苦應該是包括兩種型別:一是工作上的辛苦,二是家庭物質條件的不足。很多人都認為,聰明的父母不應該把這些“苦”處展現給孩子,我認為恰恰相反,用適當方式把家庭和工作狀態告知孩子才是聰明的選擇。

    為什麼“說”比“不說”更利於孩子的成長呢?我分析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尊重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平等性

    近些年,親子關係是一個熱門話題,很多家長都熱衷於參加各種家庭教育講座,希望透過專家的授課來提升自己與孩子的關係,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前提。每個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家庭裡平等的一員,不應該作為父母的附屬而存在。

    孩子的小隻是生理年齡的小,卻不能成為家長無視孩子心理需求的擋箭牌。區分意識是很多父母擺脫不了的慣性思維,總是把子女當成不能平等溝通的“小孩子”,家長慣用的說法就是:

    你不懂,

    跟你沒關係,

    你還小,

    你的任務就是學習等等之類。

    其實平等不只是言語上的和氣、交流中的溫情,更是心底裡的認同,瞭解家庭真實現狀是孩子的權利,不應該刻意的隱藏,你所以為對孩子的好,未必就是真正的“好”。

    二、有助於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

    外甥女今年上初三,說起班裡的一個現象讓我蠻感慨,她們班有40多個學生,絕大多數孩子穿的運動鞋都是耐克、阿迪類的名牌。

    我相信喜歡名牌不只是一個班、一個學校的情況,若是家庭條件允許也無可厚非,可是動輒五六百的運動鞋真的適合每個家庭的消費水平嗎,不見得。

    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孩子喜歡追逐名牌,這與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被很多父母奉若珍寶,要知道,攀比意識是孩子從幼時都避免不了的,家長如果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而是選擇放任甚至推波助瀾,對於孩子正確消費觀念的建立非常不利。

    讓孩子瞭解家庭的現狀,明白父母工作的不易,學會控制自己的消費慾望,不盲目跟風攀比,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

    家長的辛苦需要讓孩子知曉,卻不一定就是簡單的跟孩子訴說。“爸爸媽媽工作很累,你一定要懂事”、“我們賺不了幾個錢,別總是要東西”這一類的話題儘量別說,可以採用更委婉的傳達方式來讓孩子理解。

    老張開店失敗後在街上支了一個煎餅攤,妻子在工廠上班,兩口子一個月工資加起來也不算太高,。之前條件好的時候給孩子花錢他都是很大方,衣服都是名牌貨,玩具一大堆,常說的就是:別虧了孩子。

    店鋪倒閉後,為了怕影響孩子的學習,他一直都把工作的變故瞞著孩子,卻發覺現在的家庭收入越來越不能支撐起孩子的大手大腳,孩子習慣了伸手索要卻沒有學會去理解每一分錢背後有家長多大的付出。

    週末時他把兒子帶到了攤位,讓他親眼目睹父親一天的勞動,看著一張張煎餅換回來的幾塊幾塊的收入,同時把家裡的現狀都告訴了兒子。

    老張說,從那天起兒子像是換了一個人,變得更加懂事了,不再亂要東西,學習也更加認真。他說,現在家裡有什麼事都會全家一起商量,像朋友一樣。

    二、家庭小管家

    建立家庭收支賬簿,由孩子擔任小管家,每個月的收入和支出詳情都能透過賬目的記錄看的清清楚楚。

    透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更主要的是讓他知道每一錢的來之不易,瞭解一個家庭的負擔有多重,從而明白生活絕不是他們認為的簡簡單單,金錢是需要付出勞動才能獲得的。

    三、名人故事會

    榜樣的力量總是無窮大的,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中,透過講述名人故事來啟發孩子的認知思維,有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我們講匡衡“鑿洞偷光”的故事,讓孩子瞭解到勤奮好學從不以物質條件為前提。讀到愛迪生的故事,能學會在困難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讀到毛主席、周總理這些老一輩革命家穿百衲睡衣、補丁鞋的故事,就能從偉人身上學習到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優良品格。

    透過對名人故事的講述,把家庭裡現實的辛苦傳遞給孩子,讓他明白父母今天的辛苦都是為了家庭的幸福,需要全家共同的努力。

    大人經常吐槽孩子不理解父母,其實是源於雙方資訊的不對稱。理解的前提是瞭解,沒有有效的資訊傳達,孩子就會用自己慣有的思維模式下定論,從而形成父母與子女在很多具體事件上的分歧。

    所以說,在家庭教育裡,隱瞞不是好的溝通方式,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對待,讓他了解父母所有的付出和愛,孩子們才會明白,不是所有的獲得都是理所當然,是因為親情讓父母成為了一把傘、一道橋、一盞燈,為你遮風擋雨,照亮你前行的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德綱會點撥徒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