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好山好水好生態

    公公、婆婆跟年輕人在一起,只有勞動,只有付出。沒有想回報,只想平安相處。對待孫子用生命去呵護,但是,總是拿捏不恰當,這是引發矛盾的要點。希望在這點,帶孩子,有問題,不要變臉、緊張,要友好的、明確的、正面的指出。

    小孩子三歲後,爺爺奶奶對她基本沒有影響。基於這點,希望不要把問題擴大化、不要急,慢慢磨合,慢慢讓各方適應。

    老人特點:

    一、個性難改。在地球生活50多年,已經形成習慣,像一棵老樹,枝幹是彎的就是彎的,難變成直的。除非砍掉。

    二、感情脆弱。年紀大了,沒有未來,沒有社交,支撐越來越少,感情脆弱。需要尊重。需要肯定。因為,老人,總是靠過去過日子,她也有自己地盤,也有自己自在生活,是為了孫女,才放棄自己自在生活。

    三、簡樸習慣了。更關注實惠,忽略美的感受。

    四、定位模糊,有時,做過了,做多了,還不知道。

    五、智商降低,學習能力弱,顯得固執。其實,總是被舊習慣、舊思維、舊觀念干擾。

    與公公婆婆在一起,不求全。

    每個人都有好和不好。每個單位都有好和不好。這人基本的好,就是好人。這單位基本的好,就是好單位。以後,你遇到的人,也沒有都好。包括我們自己。以後,你到哪單位,也沒有都好。

    有可能,自己搞個單位,最好。不要找人。抱怨現在單位不好,就是抱怨幫你的親人和領導。

    你所抱怨呆過的地方,是我們當初求人進去的。

    現在,還有許多人想進去。你走過的正式組織中,有幾個你認為好。我印象中,都是不好。你交往的人中,幾個你認為好?你認為好的在哪裡?做了什麼。永遠抱怨,永遠不好。

    尊重習俗就是尊重公公婆婆。

    在閩南,遇到新娘就會祝願:“早生貴子”“生查埔(生男孩)”這種慣語,已經是幾千年來的習俗。有些外地新娘很反感。

    我出生在外地、在文哥期間,反對迷信,從不“拜公”。後來,回老家工作,對拜公反感,也反感別人叫我“拜公”。後來,理解,這是“習俗”,跟習俗過不去等於跟社會過不去,等於自尋煩惱。再後來,我理解“拜公”積極意義。比如,清明節祭拜祖宗,能寄託思念,凝聚家族力量。

    如果,要回避談二胎,迴避談生男孩,做法是:

    一、掛個牌子說明:“謝絕談二胎,拒絕談生男孩”。

    其次,儘量不要跟親戚來往。

    第三,離開漳州。

    “生第二胎、生男孩”這種說法,很普遍,很正常,就像“拜公”是習俗。只要不當回事,當作一種善意閒聊。

    現在流行稱呼“親”,有男人叫你老婆“親”,你很他計較嗎?你跟他計較相當跟所有男人計較。

    如果外地新娘不能“入鄉隨俗,入港隨灣”,不能融入,而是排斥,會總是感覺被擠壓,被排斥,被傷害。

    其實是新娘自己排斥習俗。

    現實改變不了,能改變是自己對待現實的態度。

  • 2 # hi你的眉毛掉了

    以前我都以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婆媳不合,只要對她好,尊重她,那麼兩個人就可以相處的很好,甚至可以成為真正的半個媽,可結果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你給婆婆買一件衣服時,婆婆高興的拿著,嘴角上揚的問,多少錢?這時我不能說太貴,太貴她會說我亂花錢,說便宜,她會覺得我看不起她,說個價格中等的時候,婆婆就摸了摸面料說,這料子根本不值這個錢。這是每個做媳婦的是不是會尷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成熟的標誌:對得失越來越不看重,對得起自己就好”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