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逯陽光
-
2 # 口袋裡的音樂
這部電影除了很炫的特效外,良好的寓意和感人的父子情也很有看點,當然,除了這些外,這部電影還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
第一,告訴我們關於“選擇”。這個選擇有可控和不可控的。比如因為太陽即將毀滅,整個太陽系都將不適合人類生存,這種天災我們是不可控的,但透過人類的智慧,在齊心協力下,我們可以為地球選擇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逃離太陽系。再比如,面對誰會被選入進入地下城,我們是不可控的,因為要透過抽籤決定,甚至男主劉啟(屈楚蕭飾演)的爸爸劉培強(吳京飾演)對妻子病情的加劇是不可控的,但他可以選擇放棄對妻子的治療,由劉啟和姥爺一起進入地下城生活……包括,劉啟是選擇救有35萬人的杭州地下城,還是放棄杭州地下城,去支援救助赤道更大發動機……等等,其實仔細看,這部影片中,關於“選擇”的例子有很多。而每個主人公選擇的宗旨都是“兩害相權擇其輕”。
第二,告訴我們關於“情感”。劉啟對媽媽有感情,所以對父親當初選擇放棄對媽媽的治療而耿耿於懷;劉啟對妹妹朵朵有感情,所以關鍵時刻,放手墜落與妹妹共存亡;劉啟和朵朵對姥爺老韓有感情,老韓去世時,兩個孩子痛哭不已,不與救援隊同行;而劉啟的爸爸劉培強對國家對地球有感情,選擇舍小家顧大家,最後為了助兒子助地球一臂之力,犧牲自我……而整個人類,面對這種大天災,沒有選擇放棄地球,重新擇地而生,而是選擇與地球共存亡……這些都是因為有愛。
第三,關於“希望”。這是整部影片要傳遞最重要的思想。太陽系可以毀滅,甚至地球可以毀滅,但只要有希望在,人類就會永存。而且,整部電影處處有關於“希望”的暗示。男主叫劉啟,“啟”有開始的意思,女主叫朵朵,花朵也是未來的象徵。韓伯在地球停轉的第七天救助了襁褓中的朵朵,給與這個孩子以“生”的希望。在救援隊伍看到杭州地下城淪陷,絕望之際,劉啟開著救援車趕到,給大家以希望;當地球馬上要與木星相撞時,空間領航站決定放棄地球,但通告整個地球,空間領航站有300萬顆人類受精卵,還有各種動植物的DNA圖譜等等,也是告訴地球上的人類,人類的延續還有希望,但與此同時,地球上的人們並沒有放棄希望,他們積極自救,想透過藉助木星爆炸的衝擊波進行逃離,可當希望剛剛燃起時,又因為動力不足要幻滅,劉培強犧牲自我助力最後一波爆炸,再次給地球以生的希望……
甚至劉培強和自己的搭檔那個俄羅斯籍宇航員老馬約定——等待地球生態變平衡,“孩子們還能在貝加爾湖畔釣鮭魚”,這一過程需要2500年,而地球最終達到4.2光年外的新地方,正好需要2500年。
此外,這部影片還透過劉啟姥爺老韓的嘴告訴我們“在那個大家都以為“錢”是最重要的時代……”其實總會有些事情教育我們“錢不是萬能”的道理,甚至,當今社會各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戰亂四起,但也總有一天,事實還會告訴大家,地球是全人類共同的也是唯一賴以生存的星球,當地球面對挑戰時,人類的內鬥就顯得無知與可笑。
當然,誰也無法預料在這2500年裡,孤立無援的流浪地球還會在這危機四伏的神秘宇宙遇到哪些困難,肯定不會那麼順利抵達是肯定的了,但有隻要有希望在,有愛的,人類一定會克服各種困難,最終帶著人類最初的家園地球,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回覆列表
電影《流浪地球》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現在來看,這段話也像是對2020年的預言,從2019年11月開始,澳洲境內的一場大火足足燃燒了4個月,令數百萬公頃的森林化為焦土,導致大約12.5億隻動物死亡;2020年1月,東非3600億隻蝗蟲肆虐,一個長達60公里、寬為40公里的蝗蟲群,一天就足以吃掉數萬人的糧食;2020年1月12日,菲律賓塔阿爾火山噴發,火山灰直衝天際並夾雜閃電,直接引發了約75場地震;2020年1月14日,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多次雪崩,造成多人死亡或失蹤;2020年1月18日,加拿大遭遇30多年來最大暴風雪,最厚的積雪層達到178釐米;2020年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西摩島上測得了南極地區史上最高溫度——20.75℃,冰川融化進一步加劇。而截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病例已超過280萬例,這場席捲世界的病毒大戰,已經吞噬了無數人的生命,成為了懸掛在各國頭上的利劍,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其實,用歷史的眼光來看,人類從來就是在災難的夾縫中生存的,人類的歷史也本來就是一部不斷遭遇災難又不斷重建的歷史。火山、地震、海嘯、颶風,大自然的每次震怒,都會將人類的文明成果頃刻掀翻,但它也始終給了人類重建家園的機會,讓人類在一次次重建中,開始敬畏自然,開始感受天地的奧秘,開始思考自身的不足,開始探索自然的規律。漸漸地,人類學會了直立行走、鑽木取火、使用工具、種植畜牧、語言交流、文明規範,也從而有了日益繁榮的數學、醫學、農學、工學、化學、物理學……
然而,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人類的私慾也不斷膨脹,開始將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看作是一種可被利用的原材料,無度地索取有限的自然資源,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與和諧,從而也導致了各種災難的爆發愈加頻繁。1901到1910年間有記錄的自然災害次數為82次,但2003到2012年間的自然災害卻達到了4000多次。黑格爾說: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其實,無論科技落後還是先進,人類控制自然力量的能力永遠有其限度,這個世界很美,我們為它做得卻很少,大自然會一直運轉下去,但問題是人類到底還能堅持多久。
雨果說: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任何一場災後重建,都是從人們願意轉過身來,面對真相這一刻開始的,然而並不是每次災難都給人類保留重建的機會。例如,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爆炸釋放出的輻射量相當於廣島原子彈輻射量的400倍以上,是人類史上最嚴重的核洩漏事件。由於放射元素的存在,切爾諾貝利想要恢復到適宜人類居住的狀態,至少需要2萬年,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這幾乎就是永遠,但這也促使人們更加小心地利用核能,盡最大可能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
對於災難本身來說,最恐怖的永遠不是它的破壞力,而是災後忘記反思與視而不見。在一場災難過後,我們需要恢復的絕不僅限於正常的社會秩序、堅定的信心、繁榮的經濟,更重要的是重建認知,恢復人類面對自然時的那顆敬畏之心。威尼斯由於疫情封城之後,意外解決了多年來的河水髒亂差問題。澳洲大火燃燒了4個月後,焦土上的枯木開始迸發新芽,從渾濁到清澈,從毀滅到重生,大自然的復原能力遠超我們想象。在人類居家的兩個月裡,空氣變好了,水變清澈了,天空變藍了,動物也都開始出現了。也許,這場疫情中,我們真正要消滅的並不只有新冠肺炎病毒,還有我們整個人類不知敬畏的任性妄為。
正視災難,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規則,敬畏法律,永遠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