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天讀點歷史
-
2 # 亂世風雨驟
這個問題涉及到“廟號”這一稱呼。太祖、高祖都是廟號。下面我們就詳細說說這個廟號的問題:
廟號的歷程
“廟號”始於商,那時的廟號比較簡單,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所以商朝有廟號的帝王比較少,只有四個,即:太祖成湯,太宗太甲、高宗武丁和中宗太戊。
周代商後,取消了廟號,而改用諡號,所以周朝各王只有諡號,沒有廟號,如:武王、宣王、幽王這些都是諡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廟號和諡號會造成後人妄議先人,所以取消廟號和諡號。
西漢建立後,重新啟用廟號和諡號,而且嚴格按照廟號規則和諡法來操作。所以西漢皇帝雖然都有諡號,但有廟號的卻也不多。西漢十一帝,有廟號的有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和高宗孝元皇帝劉奭五位,太祖、太宗是廟號,高皇帝、孝武皇帝這是諡號。
在漢朝及以前,廟號一般只是用來在太廟祭祀用的稱呼,在歷史記載中一般還是稱諡號,所以我們看到的漢武帝、漢宣帝這些都是稱的諡號,而不是廟號。
後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氾濫,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廟號。
而到了唐朝以後,諡號開始變的字數越來越多,史書記載不太方便了,就改成廟號。如唐太宗李世民,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廟號玄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這時如果還稱諡號就太麻煩了。所以唐以後一般稱廟號。
再往後,到了清朝,皇帝們不再像以前一樣頻繁換年號,而廟號、諡號都是皇帝死後由後代給的,那麼怎麼稱呼在位的皇帝呢,於是清朝開始使用年號稱呼當時在位的皇帝。如:康熙、雍正、同治這些都是年號。
廟號的規則
廟號選字,一般遵守以下規則:
開國皇帝:太祖、高祖,此外還有烈祖(基業有限、割據一方)
強國之君:太宗
守成之主:世宗(也指繼承世系傳承發生偏移)、哲宗、興宗、成宗
明君賢主:仁宗、聖宗、孝宗、睿宗
中興之主:世祖
世系偏移:代宗、世宗(部分)
功業不足、有功有過:憲宗、宣宗
明褒實貶:神宗
懦弱之主:寧宗
遭遇動亂、被迫逃往:德宗、英宗
由盛轉衰:高宗
文弱無能:文宗
偏好武力:武宗
過渡君主:度宗、定宗
在位短暫:穆宗、光宗
昏庸腐朽:熹宗
亡國之君:哀宗、思宗
無法定義:玄宗、真宗、理宗、道宗
開國皇帝廟太祖、高祖的區別
咱們前面提到了,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其實“太”和“高”區別不大。
比如劉邦,最初廟號是高祖,後來,漢景帝時即位後為其重上廟號太祖。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史記》錯把漢太祖劉邦記為漢高祖劉邦,後人便沿襲了這種稱呼。個人認為,這種說法不太靠譜,因為《史記》對漢朝的記載可是當朝人記當朝事,而且屬於官史,記錯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據《漢書詳解》介紹說:“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也就是說,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太祖和高祖的意思區別不大。
不過,對於太祖和高祖的區別更為流行的說法是:太祖,就是皇朝的開創者,在開基創業的時候,全靠著自己一刀一槍硬磕、辛辛苦苦幹上來。比如,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從普通老百姓一點一點打下的江山。而“高祖”是得到了祖先的廕庇,沾了祖宗光的,他們開創皇朝之前,祖宗已經是封疆大吏,是有名號的。比如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祖上都是名門望族,封候拜相的存在。
還有一種說法,個人認為更可信,就是開國皇帝不叫太祖而稱高祖,是因為其在位時追封了某位先人為太祖,所以在他死後,作為真正的開國皇帝就只能被稱為高祖了。還是以隋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為例,隋高祖楊堅曾追封其父楊忠為太祖武元皇帝,唐高祖李淵曾追封其祖父李虎為太祖景皇帝。
廟號稱祖的特例
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稱祖,其繼承者們稱宗。但也有例外,我們來看看除太祖、高祖這樣的開國皇帝之外,其他上廟號為祖的皇帝是什麼情況:
世祖:一般作為新時代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人物的特定廟號,如:元世祖忽必烈、漢世祖劉秀等,他們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但卻開創了新時代。
烈祖:烈祖同樣是王朝開創者或復興國家的君主,但與太祖、高祖、世祖比他們開創的基業有限,僅能割據一方,如魏烈祖曹睿、蜀漢烈祖劉備。
聖祖:此廟號創始於唐朝,為唐玄宗李隆基專為老子李耳所創設,用"聖祖"來做廟號的僅有"唐聖祖李耳"、"大長和聖祖鄭買嗣"、"北宋聖祖趙玄朗"、"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大南聖祖阮福晈"五人,除了鄭買嗣、愛新覺羅·玄燁、阮福晈三人以外其餘都是多少代之後後世子孫追封祖先,或者說皇帝拉名人做祖先追封的。
我們說,一般情況下一個朝代只有一個可稱祖就是開國皇帝,但是明朝有兩個祖,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朝有三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先說明成祖朱棣,朱棣死的時候明仁宗給上的廟號是太宗。但是後來,明武宗駕崩以後,明朝皇帝家裡。後經群臣商議,立旁系朱厚熜為帝,就是嘉靖。嘉靖皇帝登基以後,就想著把自己的父親移進太廟來供奉,起初群臣是反對的很厲害,後來嘉靖一意孤行,群臣也沒辦法了。只能任由他胡來。可問題是,歷來的規矩太廟只能供奉“一祖二宗四親”七廟。這一祖太祖朱元璋是不能動的,那麼加上嘉靖父親之後,人數就超了,按照規矩,要把關係最遠的朱棣移出去。可是永樂大帝的名聲太大了,更何況沒有永樂大帝就沒有他們這一脈的皇位,朱厚熜根本不敢動朱棣的牌位,所以就把朱棣太宗改成了成祖,這樣按照祖萬世不移的規矩,他就把明仁宗朱高熾給移出去了,把他爹給移進去,就這樣一代太宗變成了成祖。
再說大清,努爾哈赤是太祖完全沒問題,而順治皇帝福臨是入關後的的第一個皇帝,相當於把清朝從一個地方政權變成了正統王朝,稱為世祖沒啥問題。至於康熙的聖祖,則是雍正帝任性的結果,雍正帝比嘉靖更任性,不但要給康熙上廟號為“祖”,而且認為老爹康熙皇帝的功績堪比千古一帝,要加尊為“聖”,雍正帝的脾氣恐怕每人敢違拗,所以康熙皇帝就是“清聖祖”了,對於後世子孫竟然兩人被稱祖,不知道夾在中間的“清太宗”皇太極作何感想。
-
3 # 歷史檔案館
其實,“高祖”既不是廟號也不是諡號,而是“廟號+諡號”的合稱。具體來說,“太祖”是的廟號,“高皇帝”是諡號(諡法無“高”,以為開國立朝功最高,故特起名焉),“高祖”則是“廟號+諡號”的合稱。
那麼,試著讀一下這段文字:
初,太祖起於鄉野,驅元胡於海島。立國初,大戮功臣,朝堂震恐。洪武四年,東夷有國金氏舉國來降,太祖樂之,賜名曰北韓,設不徵之國。時燕王數治兵,長戰陣,性隱忍,太祖持重之。洪武三十五年,上崩,傳位建文,執太祖舊制,諸王憂而憤。燕王深懼之,遂與寧王合謀靖難,號清君側,力驅建文而自立,改元永樂。
永樂元年,率百官告祭太廟,尊先皇曰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二年,安南屢犯邊,上怒,著英國公率軍平安南,翌年平之,上大喜,賜光祿大夫、左柱國。永樂二年,上著禮部廣交遠邦,休養生息,遂天下大治。永樂十四年,上感不適,著皇太子入謹身殿悉政事。永樂十八年,上崩,皇太子承大統,尊先皇曰文皇帝,廟號太宗,改元洪熙。
洪熙五年,江淮泛洪,上著戶部治水,發放銀兩,救濟斯民。洪熙六年,蒙古犯邊,戮天使三人,上怒,赴太廟告祭太祖太宗之靈位,誓言必毋忘此仇,欲仿太祖親征,朱相聞之大駭,飛馬奔阻,言皇明時勢力薄,不可生亂,遂罷。洪熙九年,上仿太宗舊例,著太子入謹身殿習政事,十年,禪位皇太子,上退居,號曰長者,尊昭皇帝,廟號仁宗,次年改元宣德。宣德年間,國庫漸豐,然貪腐不止,上覺察之,然無甚良方。宣德十年,上命皇太子嗣位,退居,尊章皇帝,廟號宣宗,並改元正統。
正統元年,上欲整肅吏制,著錦衣衛遍訪大明諸省,詔復吏制悉如洪武。正統二年,詔復通陸海絲路,時有西戎萬邦來朝,聚於京師,著禮部駕蠻夷眾君長之衣食諸事項,上翌赴奉天殿大朝,時人曰大明開國六十年,休養生息,國庫充盈,復漢唐萬邦來朝之景。
-
4 # 心向青山
太祖和高祖都屬於廟號,廟號起源於商朝,但周朝只有諡號而沒有廟號,廟號的正式使用是在漢朝,且漢朝也是廟號最嚴謹的朝代。
廟號原本只有太祖,沒有高祖。
天子七廟:一祖二宗四親廟。
一祖是始祖,使受封。
二宗是太祖和太宗,太祖是始受命,即第一個接受天命的人。
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這便是漢太祖高皇帝的由來,劉邦實際上是第一個正式有廟號的皇帝――太祖。
廟號最初是沒有高祖的,但廟號剛開始使用的時候,多數人搞不清楚廟號和諡號,包括司馬遷,《史記》便把諡號和廟號混用,稱劉邦為漢高祖,所以“高祖”相當於是司馬遷創造的。
既然有高祖這個廟號了,漢朝之後的朝代便開始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已經被用亂了。
曹操是魏太祖,曹丕是魏高祖。
劉裕是宋高祖,劉義隆是宋太祖。
所以,太祖和高祖區別不大,經常混用。
至宋朝趙匡胤後,廟號重新規範化,取消了高祖,開國之主就是太祖。
-
5 # 景元君
沒有高祖,只有太祖。太祖是廟號,而高這個字廟號諡號都會用。但是第一個皇帝的廟號只會用太祖。有些開國皇帝廟號不叫太祖的是因為把自己的祖輩追封了皇帝。而“高祖”這個說法來源於《史記》。劉邦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而司馬遷在《史記》中直接將兩者結合稱“高祖”。可以確定這是史書上唯一的一次,但司馬遷始終沒有解釋為什麼要用這種不嚴謹的稱呼。
-
6 # 青年史學家
在閱讀中國古代文獻時,中國古人的一些親屬稱謂、禮儀稱謂,往往給今天的讀者帶來許多的困惑。其中,某些親屬稱謂、禮儀稱謂往往混雜兼用,給後人的理解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從而出現了一些不準確的說法或做法。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大多數人很自然的稱其為漢高祖。即便知識淵博、學識明鑑的專家學者,亦有不察之時。如張舜徽先生等認為,劉邦死後廟號高祖。(張舜徽主編:《三國志辭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579頁)
由於古代典籍中多有“始祖”、“太祖”等含義既相近又有別的稱謂,致使後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於同一廟制中既設“始祖”之室,又設“太祖”之室,造成混亂。由於對“太祖”、“高祖”廟號形成的歷史過程,及“太祖”、“始祖”含義的異同等問題缺乏深入、系統的瞭解,因而對有關歷史問題的詮釋,難免出現差錯。
“始祖”,顧名思義,即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如先秦時期的商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契,周族的第一位男性始祖棄,皆無父,為母感神靈(契系母親簡狄吞食玄鳥卵孕育,棄系母親姜嫄踩大腳印孕育)而孕育。雖然,我們今天依據民族學的有關理論,可以對此古人頗難理解的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這一現象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處於母系社會時期的一典型特徵,即知母而不知父,契、棄之所以被後世的商、周族人分別尊為第一位男性祖先,也是商、周兩族分別在契、棄時,處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階段,且這一社會轉型宣告完成之時的生動體現。
“始祖”這一稱謂,大致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在由西周初周公據以往喪服禮俗加以修改、制定,再經過春秋時孔子的編訂而成書的《儀禮·喪服》中,已出現“始祖”這一稱謂。
李衡眉先生認為,“始祖”的廣泛使用,與東漢末著名儒家學者鄭玄有密切的關係。鄭玄註釋《周禮》、《禮記》時,也採用“始祖”這一稱謂。由於鄭玄經書詮釋風靡一時,後人多沿用其說,不察其誤,致使後代宗廟中出現以“始祖”之稱代替“太祖”之稱的現象。更有甚者,有的朝代竟於同一廟制中既設“始祖”之室,又設“太祖”之室,造成混亂,直至五代後晉張昭遠始糾其謬。這一說法不準確。張昭遠並非發覺上古時僅有“太祖”,無“始祖”稱謂的第一人。早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五月,太常博士張齊賢就明確提出,太祖就是始祖。太祖之外,更無始祖。
秦漢以後,中國曆代皇帝未有以“始祖”為廟號者。這說明,在古代中國,“始祖”僅僅是對久遠最早的祖先的一種尊稱。
太(大)祖,在周代禮制中,是作為宗廟的“始祖”來使用的。《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系三昭三穆祖先廟與大祖廟合而為七。鄭玄也注說,大祖,就是周人的始祖后稷。不過,鄭玄註釋《禮記·喪服小記》 時,沒有繼續使用“大(太)祖”這一稱謂,而是使用“始祖”這一概念。所以,“始祖”的含義與《禮記·王制》鄭玄注中的“大(太)祖”意義相同,並無新意。都是指某一宗(家)族的第一位祖先。天子“七廟”中的“太祖”廟萬世不毀。
太祖用作帝王的廟號,始於漢高帝劉邦。劉邦卒後,群臣沿襲古禮,追尊其廟號曰太祖。
此後,魏曹操、吳孫權、晉司馬昭、北魏拓跋珪、隋楊忠、唐李虎、宋趙匡胤、遼阿保機、西夏李繼遷、金阿骨打、元鐵木真、明朱元璋、清努爾哈赤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太祖廟號。用作廟號的太祖,其“始祖”的含義日漸淡弱。
“高祖”原是某人對其父親之祖,即曾祖父之父的稱謂。隨著時間的推移,“高祖”逐漸被賦予“遠祖”含義。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之二四《髙祖》中已經指出了這一問題。
無獨有偶,清初學者閻若璩在《潛邱札記》卷五《補正日知錄》中也指出:先秦時人有時籠統地通稱曾祖父以上的祖先為“高祖”。顧炎武、閻若璩的研究表明,古籍中記載的“高祖”,不單純是某人對父親祖父的稱謂,還有可能是對遠世祖先的一種籠統的稱謂。
秦漢以後,“高祖”在用作親屬稱謂的同時,逐漸被用作皇帝宗廟廟號。以往多習慣稱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宗廟廟號為“高祖”。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確切。“高”乃劉邦去世後,惠帝及眾臣僚為其追加的尊號、諡號。邦宗廟廟號應為太祖。惠帝以後的漢朝人稱呼劉邦,嚴謹的合乎禮儀的稱謂是“太祖高皇帝”。
司馬遷混淆劉邦“高皇帝”諡號及太祖廟號,稱其為“高祖”。相比較而言,班固則較為審慎,沒有使用“高祖”這一混雜諡號和廟號的稱謂來稱呼劉邦。所以,閻若璩在《尚書古文疏證》卷四第五十九中對司馬遷隨意混淆劉邦宗廟廟號、諡號的做法提出了批評。
“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始於三國魏明帝。魏明帝追加其父魏文帝曹丕的宗廟廟號為“高祖”。此後,晉司馬懿、南朝宋劉裕、梁蕭衍、陳陳霸先、北魏拓跋(元)宏、北齊高歡、北周宇文邕、隋楊堅、唐李淵、後晉石敬瑭、等歷代帝王宗廟,皆被追加“高祖”廟號。
“太祖”、“高祖”廟號有無地位尊卑之別?從最初並採“太祖”、“高祖”作為皇帝宗廟廟號的三國曹魏來看,在魏明帝和眾臣僚的觀念中,“太祖”的地位,似尊於“高祖”。魏明帝君臣雖比較嚴格的遵循儒家典籍有關記載,以曹操為皇家宗廟“始祖”,曹操之前三世祖先宗廟,親盡迭次遷毀。但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被追認為皇家宗廟太祖,無疑是因為無論就宗法行輩,還是生平功績而言,都高於其子曹丕。其後,北魏、北周分別追加道武帝拓跋珪、文帝宇文泰太祖廟號,孝文帝拓跋(元)宏、武帝宇文邕“高祖”廟號,雖似皆表明“太祖”尊於“高祖”。但也有例外,如南朝劉宋追加開國皇帝劉裕“高祖”廟號,而追加其子文帝劉義隆太祖廟號,且後來的南朝梁、陳、北朝的北齊及後來的隋、唐、五代後晉,皆唯有“高祖”廟號,而未有太祖廟號,似表明某些朝代統治者的觀念中,“高祖”尊於太祖。
-
7 # pku小動物
所有的答案裡面都提到了廟號和諡號的不同,都說了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為高皇帝,但是也無一例外地認為是司馬遷誤導讀者。
其實我想說的是,司馬遷這麼說完全沒問題,因為他說“高祖”,並不是把“高皇帝”的“高”和“太祖”的“祖”各拉出一個字,組合出來了一個新詞叫做“高祖”,他的意思本來就是“諡高的那個祖”,這樣簡化為“高祖”,並不一定是他用錯了詞。
漢代人的講法是,祖有功,宗有德,所以兩漢只有兩祖,一個是開國太祖劉邦,一個是中興世祖劉秀。太祖開創基業,世祖撥亂反正,只有創業之主才夠祖的資格。其他諸帝哪怕雄才偉略如漢武帝,也只能稱宗。
至於說有些朝代存在太祖、高祖均有的情況,比如唐代,太祖是始封之君李虎,建立王朝的李淵是高祖,這是因為李虎作為李淵的祖父,在北周被追封為唐國公,成為後來唐國號的始封之君。在宗廟之中,太祖地位最尊,是給始封之君的,而不一定是建立王朝的那個人。舉例來說,周的太祖是后稷,武王才成為天子,但是武王並不能因此成為太祖。唐的情況類似,李虎已然作為太祖,李淵建立王朝,也應該享有一個祖號,所以稱高祖。元太祖鐵木真大概也是這個意思,不過建立王朝的忽必烈是用了世祖。
至於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這些人,他們都是庶人而為天子,不存在前代的始封之君的問題,所以他們自己願意當太祖也就當了。
-
8 # 1237002034
太祖之稱在《禮記-祭祀》中有,一般是用來指開創之主(不一定是皇帝),文王是周太祖,劉邦是漢太祖(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後人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提法,一般說成漢高祖,實際是錯誤的),曹操是魏太祖,司馬昭是晉太祖,後來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清太祖都是。也有例外,如唐太祖李虎並無創業之功,但他的孫子李淵認為是從他那裡襲封的唐國公,尊他為始封之君,廟號太祖。隋朝也因為楊堅從其父楊忠那裡襲封的隋國公,尊他為始封之君,廟號太祖。
-
9 # 微史論
不說一些小政權,只說一些中原統一大王朝的開國皇帝。
其中最著名的應該就是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和明太祖朱元璋了。
皇帝一般分為廟號和諡號。比如劉邦,其實漢高祖的稱呼是不對的,應該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漢高帝。
而李淵呢,李淵的廟號是唐高祖,諡號是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朱元璋的廟號也是太祖,而諡號也是高皇帝,跟劉邦一樣。明太祖朱元璋中年畫像,威武霸氣有麼有
而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但是他並沒有被尊為太祖,而元世祖。因為鐵木真被尊為了元太祖。
元世祖忽必烈像
至於為什麼有的叫太祖,有的叫高祖,這個應該沒啥特殊的含義,就是尊稱吧。應該是按照祖宗十八代的稱呼來定的。
祖宗十八代上九代的稱謂::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這只是我自己的猜測而已,若您有其他高見,望不吝賜教,大家一起進步。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所謂太祖,是指一個皇朝家族宗廟體系中居中的那一位祖宗,屬廟號體系,《禮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可以說,太祖是廟號中的最高級別了,一般都是給開國皇帝或者王朝奠基者的,為什麼有的開國皇帝叫高祖,這源於一個錯誤。
最開始,是沒有高祖這個廟號的,高祖是對曾祖父之父的稱謂,後來也可以用來尊稱曾祖父等,《尚書·周書·康王之誥》記載:“無壞我高祖寡命”,這裡的高祖指的是周文王,周文王是周康王的曾祖父,卻被尊稱為高祖。
這或許可以解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劉邦為高祖的原因,因為劉邦正是漢武帝的曾祖父,司馬遷以皇帝角度尊稱劉邦為高祖,也有幾分道理。
不過也不排除司馬遷只是將劉邦的諡號高皇帝和廟號太祖混合,班固在《漢書》中作高帝紀。
《史記》稱劉邦為高祖是不正確的,劉邦的廟號為太祖,但等到三國時期,高祖這個稱號真的被搬進了宗廟,成為一個廟號,而且其地位僅次於太祖。
首創高祖廟號的是曹魏,曹操作為曹魏奠基人,被曹丕尊為太祖,但曹丕作為開國皇帝,卻被曹睿尊為高祖,顯然曹睿是將高祖作為開國皇帝的廟號了,這一想法也被後世採用。
不過三國時期一結束,高祖和太祖的地位就來了個反轉,司馬炎尊司馬懿為高祖,尊司馬昭為太祖,雖說這兩人都是西晉的奠基者,但司馬懿的地位明顯要比司馬昭高,高祖後來居上。
有這兩個例子,後來高祖和太祖的廟號議定就有些飄忽。
一般來說,太祖是白手起家的開國之君或者王朝奠基人,高祖是繼承勢力或者自己認為繼承建國的皇帝以及將王朝改頭換面的皇帝。
像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都算白手起家。而唐高祖李淵、隋高祖帝楊堅都是繼承,唐太祖是李淵祖父李虎,隋太祖則是楊堅之父楊忠。像北魏高祖元(拓跋)宏、北周高祖宇文邕,這是將王朝改頭換面的。
這只是一般情況,還有不少特殊的,如南朝宋高祖劉裕認為自己的漢室後裔(劉邦弟弟劉交後裔),雖然是白手起家,也被尊稱為高祖,但其子宋文帝卻被尊稱為太祖,南朝宋跟西晉是唯二的太祖比高祖地位低的朝代。
還有那些太祖高祖變換的,北齊高歡,也是白手起家,廟號開始是太祖,後來改成高祖。
-
11 # 晨起北風其涼
1、“太祖”和“高祖”都可以指稱“開國皇帝”,兩者的區別在於:“太祖”是廟號,“高祖”是諡號+廟號。
“太祖”是廟號,只有功勞很大的皇帝才享有,比如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一般來說“太祖”就是開國皇帝。
《史記》、《漢書》都記述了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顯然,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而“高祖”最早也是稱呼劉邦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就稱呼劉邦為漢高祖,而漢高祖則是“漢高皇帝太祖”的簡稱。所以這個“高祖”是諡號+廟號。
但是在當時“高祖”和“太祖”混用,人們也不大區分二者,所以可以說從漢代開始,兩者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如唐代,李淵雖然是開國皇帝,但是為了追封李淵的爺爺李虎為太祖,就只能稱呼李淵為“高祖”了。
從宋遼開始,趙匡胤、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朱元璋、努爾哈赤都是始受封+始受命,全部為“太祖”,不再使用“高祖”,才結束了這種混用。
2、“太祖”和“高祖”在表示親屬稱謂上也有所不同,“太祖”指的是烈祖的父親,而“高祖”則指曾祖的父親。
如在《爾雅·釋親》中,“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說的就是生自己的人稱為父母,父親的父親稱為祖父,祖父的父親稱為曾祖,曾祖的父親稱為高祖,高祖的父親稱為天祖,天祖的父親稱為烈祖,烈祖的父親稱為太祖,太祖的父親稱為遠祖,遠祖的父親稱為鼻祖。
3、“太祖”還可指事物的原始,而“高祖”並沒有這個意思。
如《文子·道原》:“夫無形者,物之太祖。”(意思是那沒有形狀的東西就是太祖。)
-
12 # 謀士說
“太祖”和“高祖”都是廟號,首先開國皇帝都應該稱呼“太祖”,但是也有稱呼“高祖”的,那是因為家庭背景不同,所以稱呼也不一樣。那麼,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按理說稱“太祖”的皇帝,是白手起家的皇帝,而稱“高祖”的皇帝是祖上比較顯赫,為了降低自己的身份,他稱帝以後,尊先祖為“太祖”而自己死後只能稱“高祖”了。
我們就拿劉邦和朱元璋兩個皇帝來說,他們都是白手起家的皇帝,按理說都該稱“太祖”。然而,劉邦卻稱作“漢高祖”,朱元璋卻稱作“明太祖”。其實, 劉邦稱“漢高祖”是錯誤的,正確的稱呼叫“漢太祖”。劉邦死後廟號應為“太祖”,因為功勞太大,諡號為“高皇帝”。唐朝之前的朝代,一般稱呼皇帝的諡號,而不是廟號。如果,按照諡號的稱呼,劉邦應該叫“漢高帝”這個和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的稱呼一樣。劉邦被稱為“漢高祖”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提法,《史記》影響力很大,後來習慣了就稱劉邦為“漢高祖”。明朝的朱元璋廟號為“太祖”其實才是正確的,其實劉邦和朱元璋一樣,白手起家,祖上沒有顯赫的人物,所以稱“太祖”。
我們又拿隋朝和唐朝的開國皇帝來舉例,隋朝的開國皇帝為隋文帝楊堅,其家庭背景非常顯赫,祖先為東漢太尉楊震的13世孫,父親叫楊忠,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所以,父親的地位太高,為了降低自己的身份,他自己的廟號只能是“高祖”而父親為“太祖”。其實,唐朝的李淵和楊堅的家庭背景一樣,都非常顯赫。所以,李淵只稱“高祖”,在位的時候已經將“太祖”的廟號,讓給了自己的父親李虎。
大家看到這裡,應該很明白了。廟號為“高祖”的皇帝,通常其在位時已經追封了他的某一個祖先為“太祖”,當他駕崩後,後人不能再追封為太祖,而改用高祖為廟號。
廟號為太祖的皇帝,通常是沒有靠祖上的基業,最近的幾代祖上也沒有太顯赫的人物,得天下後,通常被稱為太祖。而相反,稱高祖的是為了降低自己的省份,對先祖的尊敬。因為家庭顯赫,多多少少靠了祖先的榮耀,所以這些稱高祖的皇帝,很早就把廟號讓給了尊敬的先人。
-
13 # 楊朱學派
在開國皇帝中,最常見的廟號是‘太祖’和‘高祖’。兩者的區別是:太祖是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如劉邦、趙匡胤、朱元璋。高祖是出身貴族。其先輩頗有權勢。依靠先輩留下的良好基礎,統一天天下。如李淵。
先說白手起家的太祖們。
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漢高帝。司馬遷將劉邦的諡號與廟號合併,稱為漢高帝太祖。簡稱漢高祖
趙匡胤雖然出身布衣。卻不是白手起家。而是竊取了大周的柴家政權。故其廟號原本為中宗,諡號為景皇帝。以表示對郭威、柴榮功績的肯定。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改其廟號為太祖,諡號為文皇帝。
朱元璋的廟號是明太祖。諡號是神聖文武欽明啟運峻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
漢太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三位皇帝都是出身庶人。趙匡胤卻不是白手起家。
再說高祖們。
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封爵隴西郡公、北周時期代西魏追封唐國公。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後,追諡李虎廟號為唐太祖。諡號是景。
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唐太祖。李淵的廟號只能是唐高祖。
-
14 # 左行右企
漢太祖,高皇帝!!!而不是漢高祖!!!
開疆拓土廟號會加祖字,開國一般是太祖!
守成廟號加宗字!!
諡號一般是死後由後人根據功績來定: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
-
15 # 老叟蜀山散人
帝國時代仍以太祖為尊,以高祖為尊的少,兩者並存的也多以太祖為尊,而出現高祖這個尊號似乎多少與司馬遷同志的不嚴謹有關,劉邦,漢開國皇帝,諡號太祖那是必須的,但每個皇帝又都有廟號,劉邦的廟號高,史記原述: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高皇帝。合起來就是太祖高皇帝。而司馬遷同志打了個主意把高和祖兩個尊稱捋在一起成了創造出個漢高祖來,搞得後世人都跟著高起來了。
-
16 # 慕雲舒
開國皇帝一般為太祖 一般認知中稱高祖的是劉邦與李淵 但是劉邦的高祖廟號其實是錯誤的 劉邦的正經廟號也是太祖而諡號是高 正確的稱法是漢太祖或者是漢高帝 高祖只是後人將廟號與諡號合在一起稱了,至於唐高祖李淵,是因為其追尊祖父李虎為太祖,所以李淵死後的廟號為高祖。
-
17 # MINGYINGHOME
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其實很簡單,這兩個廟號一般都是給開國第一個皇帝的,就像是宋太祖,唐高祖。一般都是開國皇帝被稱為祖。
那麼為什麼又有太祖和高祖的分別。其實二者的差別主要是,開國皇帝是不是白手起家的。如果是白手起家,就被稱之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礎上奪取天下的,那麼就是高祖了。
就像是朱元璋出生貧寒,在他的努力之下才登基為帝的。因此也被稱之為明太祖。像是李淵,他的祖輩就已經是一方的諸侯了,有權有勢,自然他也被稱之為高祖。
-
18 # 潮白河畔風叔
廟號是古代特有的一種習慣,皇帝死後要被供奉到廟中,而廟號就是對他的稱呼。這種習慣最早是源自於商朝,那時的人們喜歡祭祀,也就慢慢演變出了這種習慣。
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的皇帝中,有的人被稱之為太祖,有的人被稱之為高祖,那麼廟號和廟號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太祖和高祖的區別其實很簡單,這兩個廟號一般都是給開國第一個皇帝的,就像是宋太祖,唐高祖。一般都是開國皇帝被稱為祖。
那麼為什麼又有太祖和高祖的分別。其實二者的差別主要是,開國皇帝是不是白手起家的。如果是白手起家,就被稱之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礎上奪取天下的,那麼就是高祖了。
就像是朱元璋出生貧寒,在他的努力之下才登基為帝的。因此也被稱之為明太祖。像是李淵,他的祖輩就已經是一方的諸侯了,有權有勢,自然他也被稱之為高祖。
但是也有特例存在。劉邦也是白手起家的,本來也應該被稱之為太祖。他的廟號其實也是漢太祖,諡號為高皇帝。但是司馬遷卻把二者相結合稱他為高祖,這種叫法就沿用了下來。
帶祖的廟號還有一種,那就是世祖。世祖也是第一個皇帝,但是他並不是開創基業的人。就像是劉秀他就是漢世祖,雖然他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但他是延續的漢朝的統治,漢朝早有太祖劉邦了。還有就是忽必烈,雖然他是元朝的第一個皇帝,但是在他之前的成吉思汗才是真正的奠基者,所以忽必烈也被稱為世祖。
除了開國皇帝,其他人一般被稱為宗。但是還有兩個人比較特殊。一個是朱棣,他本來廟號是明太宗的。只是後來的嘉靖皇帝由於也不是正常繼承皇位的,他比較推崇同樣不是正常登基的朱棣,於是就抬了他一級稱他為成祖。
還有就是康熙。他也不是第一個皇帝,也應該被成為宗。但是由於他的功績斐然,也被抬了一級被稱為清聖祖。
在古代還有最特別的兩個人沒有廟號,一個是武則天,還有一個就是秦始皇。武則天最後退位了,死的時候身份是皇后所以無廟號。秦始皇他認為廟號就是大臣評價皇帝,是大不敬,於是就廢除了廟號。
-
19 # 歷史影視小迷弟
開國皇帝中,的確有的皇帝叫太祖,有的叫高祖,通俗地講廟號為太祖的開國皇帝,其創業的過程基本是都是靠自己的能力打下來的,祖上幾乎沒能提供什麼幫助,而廟號是高祖的開國皇帝一般都是在父輩甚至祖輩打下的基礎上建立的新王朝。我們可以先看一下歷史上主要朝代開國皇帝的廟號,從他們的家世來了解一下:
漢開國皇帝劉邦廟號太祖,諡號曰高,應該稱呼其為漢太祖高皇帝,簡稱漢太祖或漢高帝;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廟號世祖,諡號曰武,應該稱呼其為晉世祖武皇帝,簡稱晉世祖或晉武帝,太祖的廟號給了司馬昭,高祖的廟號給了司馬懿;
曹魏開國皇帝曹丕廟號高祖,諡號曰文,應該稱呼其為魏高祖文皇帝,簡稱魏高祖或魏文帝,太祖的廟號給了曹操;
影視劇中的曹操形象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廟號高祖,諡號曰文,應該稱呼其為隋高祖文皇帝,簡稱隋高祖或隋文帝;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廟號高祖,諡號曰太武,應該稱呼其為唐高祖太武皇帝,簡稱唐高祖或唐太武帝;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廟號太祖,累諡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簡稱宋太祖;
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簡稱元世祖,太祖的廟號給了成吉思汗,;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簡稱明太祖;
清朝開國皇帝是皇太極,廟號太宗,太祖的廟號給了他的父親努爾哈赤。
廟號為太祖的開國皇帝有漢之劉邦、宋之趙匡胤、明之朱元璋和清朝的努爾哈赤。
陳道明扮演的劉邦形象
劉邦本是鄉間一小吏,其父劉太公也是一個莊稼漢,起義之前劉邦不過也就是一個混混,靠著一群摯友打下來漢朝400年的江山,所以他的廟號為太祖再合適不過。之所以我們經常稱呼他為漢高祖,是因為司馬遷先生在《史記》中提法,加之《史記》影響太大,久而久之就叫成漢高祖了。
趙匡胤在稱帝之前一直在郭威和柴榮手下當差,從軍之後一路升遷至殿前都點檢,成為禁軍最高統帥,他的父親趙弘殷雖然也在軍中任職,但是給他提供的幫助也不大,所以趙匡胤的廟號為太祖也很恰當。
朱元璋就更不用說了,他堪稱是中國歷史上起點最低的開國皇帝,從乞丐一路打怪成為開國皇帝,其祖上祖祖輩輩都是貧農,所以朱元璋的廟號為太祖毫無爭議。
朱元璋畫像
清朝雖然是皇太極建立的,但是他是在其父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的基礎上建立的大清,所以太祖的廟號給了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因此也算合理。
有句話叫做為天子始受命,為諸侯始受封則稱太祖,我們再來看看廟號高祖的開國皇帝
曹丕雖然建立了曹魏政權,但是他全部繼承其父曹操的政治遺產,曹操去世後,他迫不及待的逼迫漢獻帝禪讓皇位,換句話說曹丕之所以能夠稱帝建立魏國全是他父親的功勞,加上曹操生前已經被封為魏王,曹丕建立的魏正是來源於曹操的魏王,所以太祖的廟號給了他的父親曹操,而曹叡給他上的廟號是高祖。
楊堅能建立隋朝,是因為他的父親楊忠在北周是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去世後,楊堅繼承了楊忠的一切政治遺產,包括楊忠隨國公的爵位,所以楊堅建立隋朝後將太祖的廟號給了自己的父親楊忠,而隋煬帝給他上的廟號則是高祖。
隋文帝楊堅
李淵的情況和楊堅類似,李淵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後來他爹李昞去世後,李淵繼承了唐國公的爵位,而他能夠當皇帝也是建立在父祖的廕庇之下,所以李淵將太祖的廟號給了他的爺爺李虎,而自己的廟號則成了高祖。
還有兩位廟號是世祖的開國皇帝,即晉武帝司馬炎和元世祖忽必烈。
司馬炎在稱帝前,他的爺爺司馬懿、伯父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昭已經將路給他鋪好,他稱帝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早已讓世人知道司馬家的野心,司馬炎只不過是將它放到明面上罷了。司馬家雖然從司馬懿開始已經著手當皇帝的事了,但是司馬昭是始封的晉王,司馬炎建立的晉朝也是從晉王而來,所以太祖的廟號給了自己的父親司馬昭,而司馬懿的廟號則成了高祖。
影視劇中的司馬炎形象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大元是在大蒙古帝國的基礎上建立的,而大蒙古帝國的開創者正是成吉思汗鐵木真,他才是真正的創業者,所以元太祖的廟號必然是鐵木真的了。
綜上:
太祖和高祖都可以是開國皇帝的廟號,不過太祖和高祖仍然有較為明顯的區別,凡稱太祖者一般都是白手起家,凡稱高祖者一般都是在父輩甚至祖輩建立的基礎上打下的江山,世祖很高祖基本上差不多。
-
20 # 濤哥58649
太祖,高祖,這些應該是後人給的名號皇帝在活著的時候應該沒有這些名號
回覆列表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 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劉邦
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廟號的人。劉邦死後,群臣議定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正式的全稱為“漢太祖高皇帝”,簡稱廟號應該是“漢太祖”,簡稱諡號則是“漢高帝”,而不是人們習慣稱呼的“漢高祖”,那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來問題就出在司馬遷的《史記》上。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曰:“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漢書·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文字相同,只是恐引起歧義,將《史記》中的“高祖”換為“帝”。
司馬遷
司馬遷《史記》作“高祖本紀”時,首稱劉邦為“高祖”。司馬氏為漢世宗孝武皇帝(武帝劉徹)時人,孝武皇帝之皇考為孝景皇帝(景帝劉啟),孝景皇帝皇考為太宗孝文皇帝(文帝劉恆),孝文皇帝皇考即是太祖高皇帝(劉邦),對武帝而言,高皇帝是自己的曾祖父。
按《爾雅》:“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照理講,漢武帝要稱呼太上皇(高帝之父)為高祖,但是《爾雅》上文郭注曰:“高者,言在最上。”《釋名》雲:“高祖,高,皋也,最在上皋,韜諸下也。”《潛邱札記》雲:“曾祖之父為高祖,然自是以上,亦通謂之高祖。”
漢武帝時期的漢朝疆域
《周書·康王之誥》:“無壞我高祖寡命”,高祖指文王、武王,這是以曾祖父、祖父稱“高祖”。因為周文王、武王是肇基建國之王,功高至偉,所以稱高祖,是最上之尊稱。
同樣,漢武帝稱曾祖父高帝為“高祖”亦是此意,是後世子孫對於先祖的至高稱呼,司馬氏應該是使用當時漢朝對高皇帝的尊稱,以劉邦為“高祖”。
因此,自漢武帝時代的史學家司馬遷開始,稱劉邦為“高祖”,後世多沿用之,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帝”或“漢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