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達達令觀史

    首先這個問題的前半段筆者需要糾正一下,如果說在春秋時期秦國可能還不是最強的國家,而到了戰國中後期,尤其自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第一強國,不然也不會出現後來的蘇秦遊說山東六國聯合(合縱)抗秦一說了。至於說秦始皇統一六國靠的是什麼,那因素就太多了,小編給您娓娓道來。

    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奮六世之餘烈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賈誼.過秦論》

    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正是憑藉著他的先輩們給他打下的基礎,經過六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東擴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著,到了秦始皇這一代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就滅了東方六國,我們只看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的豐功偉績,卻忽略了他的先輩們的默默付出,這是不對的。大到一個王朝,小到一個家族,他們的繁榮興盛都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正如西漢才子賈誼所說“奮六世之餘烈”,這“六世”分別是:

    ①、秦孝公

    秦國的崛起源自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秦國立國較晚,又地處西部,在戰國前期算是綜合實力較弱的一個諸侯國。此時,魏國憑藉著李悝變法日益強大起來,各諸侯國紛紛效仿,如果再不進行變法,別說兼併六國,能自保就算不錯了。秦孝公又是非常勵精圖治的一個君王,他的目標就是能恢復秦穆公時期的榮光,為此他在六國廣佈求賢令,以高官厚祿,甚至提出瞭如果能使秦國強大起來“與之分土”的條件,終於把商鞅招了過來。透過和商鞅的“四次談話”,秦孝公認定商鞅是個人才,極力支援商鞅在秦國搞變法,雖然在變法的過程中遭到了舊貴族勢力的強烈反對,但是秦孝公不為所動,最終透過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迅速強大起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直線上升,為兼併六國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②、秦惠文王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雖然為了替老師報仇車裂了商鞅,但是並沒有廢黜商鞅變法時制定的一系列法令,這就使得秦國能夠一如既往的繼續發展。秦國的迅速強大使得六國漸漸有了威脅,於是蘇秦橫空出世,他成功說服山東六國國君合縱抗秦。此時,雖說六國中任何單獨一國都不足以對秦國形成威脅,但是如果六國合力攻秦,秦國仍然無法承受,那麼秦國一統中原的道路必定會更加艱難。在這種情況下,秦惠文王審時度勢,重用縱橫家張儀,以連橫之策成功瓦解了六國聯盟,解除了六國合縱對秦國的威脅,秦惠文王為秦國之後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秦武王在位只有僅僅三年的時間,因為時間短,所以存在感比較低,又因為武王是和別人比賽舉鼎而誤傷了性命,更讓人覺得此人是一介武夫,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其實不然,歷史上真實的武王實際是一位有著雄心壯志的年輕君王,他曾說過“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為了這個夢想他讓甘茂聯合魏國攻打南韓的軍事重鎮宜陽,最終成功拿下宜陽,設定了三川郡,打開了秦國東擴的門戶,秦武王為日後秦國的統一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④、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算是一流強國了。雖然在六國中實力強大,但是秦昭襄王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選擇繼續東進,進一步打擊六國勢力。他在位前期重用魏冉為相,白起為將,持續攻打三晉。白起伊闋之戰,大敗韓魏聯軍,殺死二十四萬人。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精銳,使得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一舉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使得六國之中再沒有誰能夠和秦國單獨過招,秦國統一六國的趨勢更加明朗化。此外,秦昭襄王又任用范雎為相,採納了范雎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使得秦國在吞併六國的過程中有了一個總體戰略方針。

    ⑤、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是秦始皇趙政的祖父安國君,然而他在位只有三天,什麼都沒來得及做就撒手人寰了,他最大的貢獻應該就是很幸運的從他早逝的哥哥手中搶到了皇位,才有了之後的秦始皇。

    ⑥、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即秦始皇的父親異人,他原本是在趙國當質子,是個處境落魄的王孫,卻因為精明商人呂不韋的慧眼識才,認為他“奇貨可居”,對他進行了包裝,才讓當時的太子安國君封他為王儲,最終登上了君位。之後,他任用呂不韋為相,攻打南韓軍事重鎮成皋、滎陽,這樣秦軍便可直達大梁,隨時都能直入中原腹地。不僅如此,秦莊襄王還利用趙燕之戰,攻佔了趙國的榆次等三十七座城池,進一步削弱了趙國的國力。

    縱觀秦始皇之前的這六位國君,除了秦孝文王因為早逝沒有任何政績之外,其餘的五位都是勵精圖治、屢創佳績,不僅為秦始皇創造了良好的軍事條件和經濟條件,還為秦始皇一步步打通了通向中原的道路,削弱了其他諸侯國的實力,可謂居功至偉。

    二、讓聰明人為自己服務——任用六華人才

    戰國末期的兼併戰爭與其說是各諸侯國之間的競爭,不如說是人才的競爭,通讀戰國史不難發現,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期間的這七位秦王都非常注重人才的選拔,他們重用的每個人都是唯才是舉,而不是任人唯親,這些人大部分都來自六國,如商鞅是衛華人、張儀是魏華人、范雎是魏華人、呂不韋是衛華人,而這些人為什麼能夠拋棄自己的國家千里迢迢來到秦國呢?能留住一個人才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許以高官厚祿。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只談感情不談金錢的老闆不是好老闆,想要人才都來為你服務,必須給人開出高價,讓人覺得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值得,如秦孝公當年在六國招募人才的時候就說到“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而看到商鞅的確透過變法使秦國強大後,秦孝公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給他加官、進爵、封土。無獨有偶,當初呂不韋提出要散盡千金幫助異人奪位時,異人也曾許他“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最後異人成功登基,立即封呂不韋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秦國的國君為了人才都能夠裂土封侯,這樣高的利誘之下六華人才紛紛來到秦國。

    其二、給予最大信任。俗話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得到了人才就得肯放手讓他去幹事,給與他最大的信任與支援,讓人家覺得跟著你幹踏實,而不是幹個什麼事還得戰戰兢兢、思前想後。例如秦武王在位時,派左丞相甘茂去攻打宜陽,去宜陽之前甘茂為防止出現什麼變故就和秦武王簽訂了“息壤之盟”,想讓秦武王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要被他人左右。於是,宜陽之戰剛開始,甘茂屢屢敗退,朝中就有人說此戰必定會失敗,讓秦武王趕快下詔令甘茂回來,結果秦武王沒有聽信大臣們的意見,而是派兵支援甘茂,最終宜陽之戰取得了勝利,這就是君臣互信的力量。

    其三,能夠禮賢下士。《論語·八佾篇》曾寫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對待臣子時要以禮相待,臣子侍奉君主時才會忠誠勤勉。如秦孝公“四次面試”商鞅,剛開始商鞅給秦孝公講“帝道”、“王道”、“霸道”之術時,秦孝公一點兒也沒興趣,聽得是昏昏欲睡,等到第四次商鞅給秦孝公講“強國之術”時,秦孝公一下子來了精神,不知不覺一個勁往商鞅跟前湊,連續聽了幾天幾夜都不夠。秦始皇對待謀臣尉繚也相當恭敬,會見尉繚時允許他不跪拜,還與他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菜。能夠聽得進去你說的話,態度謙卑,人才自然願意為你服務。

    三、秦始皇自身的努力——能力非凡知錯能改

    除了先輩們給秦始皇打下的基礎,六華人才齊聚秦國為其出謀劃策,更重要的還是秦始皇本人具有非凡的政治頭腦,超強的處事能力,廣泛聽取各方的意見,以及知錯後立即改正的處事態度,使他在滅六國的過程中基本沒犯什麼錯誤。

    第一,鞏固皇權。公元前247年,13歲的趙政即位為秦王,由於年齡小,國政由丞相呂不韋把持。八年之後,趙政21歲已經成年,即將親政,可當時朝中局面非常複雜,一方面丞相呂不韋把持朝政多年,在朝中根基深厚,另一方面秦始皇母親趙姬的情人嫪毐,仗著和太后的關係不斷髮展自己的勢力,成為僅次於呂不韋的又一股龐大勢力。在嫪毐知道秦王趙政對自己不滿後,非常害怕,企圖發動政變趕趙政下臺,不料卻被趙政派出的精兵打敗,最後車裂致死。而呂不韋也被趙政流放到巴蜀,最後一杯毒酒結果了自己的性命。除去了呂不韋和嫪毐兩個政治集團,趙政終於執掌了秦國大權,這才開始了統一六國的任務。從這件事能看出趙政做事雷厲風行,精明果斷。

    第二,從諫如流。歷史上賢名的君王從來都是廣開言路,從諫如流的,在這點上秦始皇做的也非常到位。如因為嫪毐和呂不韋的事情,趙政異常憤怒,認為六國之人都信不過,就頒佈了逐客令,驅逐各華人才。李斯知道後,立馬上了一道《諫逐客令》,給他分析了利弊,秦始皇才恍然大悟立即廢止了逐客令。大梁人尉繚也曾建議秦始皇出重金賄賂六國大臣,打亂六國的計謀也被秦始皇採納,在滅六國的時候,秦國多次花重金使用反間計使得自己的陰謀得逞,種種例子都說明秦始皇對大臣們好的建議都能夠認真聽取,悉心採納,堅決執行。

    第三,知錯能改。古代的封建帝王從來都是高高在上,讓他們承認自己的錯誤簡直難如登天,而秦始皇卻能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給大臣登門道歉,實屬難能可貴。話說在趙政滅了韓、趙、魏三國後,準備攻打楚國。在攻楚之前他徵求了青年將領李信和老將王翦的建議,李信年輕氣盛說攻楚二十萬軍隊足矣,王翦卻認為滅楚非六十萬不可。結果趙政採納了李信的建議,誰成想李信大敗而歸。之後,趙政完全不顧及帝王的尊嚴、臉面,立即向王翦登門致歉,答應了王翦六十萬大軍滅楚的要求,並滿足的王翦提出的所有封賞的條件,最終王翦順利滅楚。

    四、達達令說

    綜上所述,秦始皇滅六國應該說是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偶然性是之前的六位先輩們個個雄才大略、能力超群,而且秦國王位繼承製基本是嫡長子繼承製或兄終弟及制而非選賢任能,中途也出現過安國君兄長早逝,他意外繼承大統的事情,可見秦國的不斷強盛有一定運氣的成分。

    必然性是秦國七代國君都愛才、惜才,才使得天下一流的人才都到秦國服務,英明的君主加上能幹的臣子,秦國想不強大都難。

    而量變引起質變,到了秦始皇這一代,憑藉著先輩們打下的基礎,加上秦始皇個人的努力,六國終於全部納入了秦國版圖,天時、地利、人和,歷史最終選擇了秦始皇一統天下。

  • 2 # 棍道

    且拋開歷史的是非對錯,客觀的來講,沒有秦始皇就沒有我們現在的中國,真正意義上可稱的上是華夏創始人了。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皇帝”第一人。

    秦始皇上位後,在短短十年裡,就逐一攻破統一了六國,分別是:楚國、趙國、齊國、魏國、燕國、南韓。《過秦論》中記載:“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可見秦國當時是多麼的勇不可檔!那麼秦國為什麼可以統一六國呢?憑的是什麼?

    ① 注重民生,注重政治。那個年代,農業是代表國家的支柱,農業不興,則民不安生。秦時期,為了發展農業大興水利,開鑿河渠。

    軍事與政治政一體化,就如我們現在的軍隊,有指揮官就有政委類似,文武兼備。軍政合一在戰國年代可謂是獨樹一幟的,這樣的話,軍隊的戰鬥力、響應力是相當強的。

    ② 這裡不得不提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商鞅”,他因魏國的懷才不遇投奔秦國,帶來歷史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講的是,廢井田、興農業、獎軍功、郡縣制(縣長就是那時候來的)、度量衡等等。從而使得秦國越來越富強。

    ③ 有良才。大秦一統天下,離不開這兩關鍵個人物,一文一武;文者李斯,武者王翦。李斯的師父是荀子,學得帝王之術。他是歷史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就是他提出了法律制度管理國家。也是統一六國的主張者。王翦,歷史著名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與其齊名的有:廉頗、白起、李牧。李牧人稱“常勝將軍”也敗王翦手裡,可見王翦在統一六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④ 秦始皇很有魄力,要打就挑最強的打!那時的楚國無論是軍事力量和國土面積都是當時六國中的第一。先打的就是楚國!經歷了四年,才拿下實力最雄厚的楚國!贏了戰爭後,其他幾國就手到擒來了。

    ⑤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用郡縣制度,區域給到你管理,但要絕對的服從國家意願。秦國注重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實現了思想文化同源,這個國家才會團結。那時便提出了“禮”這種概念。久而久之,老百姓得益於秦國的大好政策,國泰民安,就杜絕了有捲土重來之心了。

    綜上所述,秦國在六國中並不是最強的國家,秦始皇能做到統一六國,是因為他善用良將,改革創新,有著高遠的政治眼光和魄力!

  • 3 # 考古實習生2

    如果你檢視中國各地的地圖,聯絡歷史,你會發現從古代到今天,只有從西邊進攻東方,而不是東打西。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秦人的馬匹質量很好,由於秦人多年的對外戰爭。因此,這創造了秦國不能忽視的軍事實力。最後,我認為大秦帝國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主觀原因,加上外部有利和客觀條件,即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以上所有這些因素。因此,秦朝最終摧毀了六國,建立了大秦帝國,這也是歷史必然性造成的。說再多還是因為強大的虎狼之師秦軍,作戰能力極強,獎罰制度分明,戰場後提著人頭即可領賞或生官加爵。武器裝備精良,那個時期的秦軍的很多武器已經實現了標準化生產,金屬抗氧化技術也具備。名將輩出,戰無不勝!

  • 4 # 破乞

    春秋戰國的背景下,當時六國或多或少,或深或淺都搞了商鞅變法式的改革,列如李悝變法、吳起在楚國搞的變法,都有。可是這些變法固然讓整個社會結構產生了變化,但是高層政治結構並沒有發生變化,至少在其他六國當中,仍然是貴族當政。那些改革家們通常下場都不好,吳起也死了,那商鞅也死了,都是死於貴族的反撲。

    那這些貴族只要存在,對於統一全國的大業,它就是一個絆腳石。大家都知道那個著名的故事,叫信陵君竊符救趙,信陵君是魏華人,他為什麼要救趙國呢?因為信陵君的姐姐是趙國的國王的弟弟,叫平原君的夫人。就是因為這樣的聯姻關係,導致國與國之間,它不是完全按照國家利益來考慮問題,它是按照親戚關係,親情、友情來考慮問題。

    那如果在普遍聯姻的國際關係當中,你一旦考慮這個問題,那還滅啥國呢?那就只能搞攻伐戰,不能展開滅國戰。所以其他六國之所以沒有統一全國的基礎,跟貴族勢力的堅定的存在是有關係的。

    而在秦國,誰最後掃滅了貴族勢力呢?就是秦始皇,秦始皇的歷史作用就是幹這個。

  • 5 # 1968花果山

    戰國時期秦國為什麼能征服六國,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得益於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土地私有化等,這些措施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農業的發展為秦國強大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有戰功的人得到土地和官爵,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前線作戰中的秦國將士,看到敵國計程車兵就象看到金錢和官爵,奮力殺敵,以期獲得軍功。總之,商鞅變法核心是承認土地私有化,確立了先進的封建制度,使秦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發展都快於東方六國。

    二,得益於李冰修築的都江堰。李冰父子利用岷江之水,修築了舉世著名的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免去洪勞之災且水旱從人。把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大大提高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三,秦國幾代英明國君的持續努力。自秦孝公以來,幾代國君廣納人材,發展經濟,推行遠交近攻的連橫外交,促使秦國不斷壯大。

    四,得益於地利,秦國的地形東有淆谷之險,退可守,進可攻,.易守難攻。可以憑藉地利,不受六國搔擾發展經濟,壯大了又可憑藉地利剿滅六國。

  • 6 # 木家三少

    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皇帝,功績無人能比。那麼秦始皇是如何只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對其他六國的統一呢?說到這,這就不得不提到下面幾個人。

    商鞅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力大增。商鞅認為“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他建議用尊魏為王的辦法來麻痺魏惠王,把各國的攻擊目標引向魏國,解除魏國對秦國的威脅,同時孤立魏國,進而有效地削弱魏國。由於商鞅的離間,魏國成了眾矢之的。

    在魏國眾叛親離的同時,商鞅加緊了對魏國的武力攻擾。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被齊國擊敗。馬陵之戰是魏國從來沒有過的慘敗,實力大損,從此一蹶不振。

    在這一段時間內,由於秦國採取比較靈活的策略,首先確定了削弱魏國的正確目標並圍繞這一目標開展了具有針對性的鬥爭。其次,避開了過早地同魏進行正面的大戰,從而贏得了時間,在國內改革的基礎上,做好了同魏決戰的必要準備。第三,秦國採用了中立楚、韓,聯合齊、趙,孤立和打擊魏國的正確策略,使魏國四面受敵,被動挨打,連遭慘敗,不得不向秦國割地求和。

    這樣,秦國不僅收復了部分河西失地,削弱了魏國,而更重要的是,對魏戰爭的勝利使其積累了外交經驗,增進了向東方擴張的信心。

    張儀

    在秦惠文王一代,張儀對秦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張儀,魏華人,是戰國時代著名的縱橫家。張儀到秦國推銷“連橫”思想,受到秦惠王重用,拜為秦相。

    張儀上任後,首先“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拉攏魏國不過是他連橫活動的一步棋。張儀在連橫之初曾指出:“夫秦之所以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魏國是合縱的核心,楚國是合縱舉足輕重的砝碼。魏國既服,如果進而制服楚國,合縱自然會失去根基和力量,難以取得成效。

    當時,楚聯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大受影響,因此破壞齊、楚聯盟是秦國關鍵的一步。張儀隨後將連橫目標轉向楚國。張儀以口頭承諾的商於之地六百里作為齊楚斷交的條件。不能得地,遂發兵擊秦,但卻兩敗於秦,楚的漢中也為秦所有。這樣,就使秦國本土與巴蜀連成一片,不僅消除了楚國從南方來的威脅,而且使巴蜀豐富的物質資源暢通無阻地運向關中,這對秦國迅速壯大起了重要作用。

    於是繼魏國之後,楚國也成了張儀連橫政策的俘虜。張儀在秦惠文王一代的外交,不管是弱魏還是弱楚,目的都是為了拆散六國的合縱聯盟,張儀的貢獻也集中體現在這裡。

    魏冉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死,秦昭王立。魏冉是昭王之舅,他在任相期間,積極推行蠶食韓、魏,削弱齊、楚的外交戰略,秦國的領地得到很大的擴充套件。秦昭王十二年,魏冉任用著名軍事家白起為將,加緊向韓、魏攻伐。伊闕之戰,秦大敗韓、魏聯軍。這是韓、魏同秦交戰以來遭受的最慘重的損失。

    此時,齊國大有稱霸天下之勢,諸侯震恐,燕國就暗中聯絡各國準備聯合伐齊。秦昭王看到這正是操縱各國削弱齊國的大好時機,於是在前284年, 秦參加聯合伐齊,聯軍分兵多路攻入齊國,齊國全面潰敗,齊湣王也被殺死。遭受這場打擊,齊國再也沒有振作起來。

    魏冉認為魏國是天下之“中身”,攻擊中身首尾必救,不如擊楚。前279年魏冉派白起大舉攻楚,一舉攻下郢都。楚頃襄王不得不遷都陳(今河南淮陽),楚國從此也失去了抗擊秦國的能力。

    楚國既敗,白起又轉攻三晉。魏國在秦國的打擊下,疆土被大量蠶食,失去了抵抗能力,到了昭王末年,能與秦國相對抗的只有趙國秦昭王即位以來,魏冉主張透過蠶食政策達到兼併的目的,這種政策的確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正如司馬遷所言:“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後之功也”。

    綜觀秦昭王這一時期的對外政策,成績是最主要的。在不斷對韓魏的攻伐中取得了大片領土,同時積極策劃和參與削弱齊楚的活動,削弱了這幾個國家的實力,從而在敵我力量對比上逐漸取得了絕對的優勢,對秦的統一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范雎

    范雎“遠交近攻”戰略的具體步驟是:先迫使地處天下中樞的韓、魏與秦結好,挾此以威逼楚、趙,使楚、趙屈服,進而懾服遠方的齊國。遠方的齊國依附後,秦國就可以放手兼併與秦接壤的韓、魏二國的土地了。

    韓、魏之中,范雎主張先取韓,因為“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秦要去心病,必先拿韓開刀。范雎還提出“勿獨攻其地,而攻其人也”的戰略。即注重以離間手段分化、瓦解敵人,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李斯

    李斯到秦國之後,正趕上秦莊襄王去世。他對秦王嬴政說:“從前秦穆公雖稱霸天下,但最終沒有東進吞併山東六國,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在於諸侯的人數還多,周朝的德望也沒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興起,相繼推尊周朝。自從秦孝公以來,周朝卑弱衰微,諸侯之間互相兼併,函谷關以東地區化為六國,秦國乘勝奴役諸侯已經六代。現如今諸侯服從秦國就如同郡縣服從朝廷一樣。以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就象掃除灶上的灰塵一樣,足以掃平諸侯,成就帝業,使天下統一,這是萬世難逢的一個最好時機。倘若現在懈怠而不抓緊此事的話,等到諸侯再強盛起來,又訂立合縱的盟約,雖然有黃帝一樣的賢明,也不能吞併它們了。”

    秦始皇聽從了他的計謀,積極推行統一戰略。暗中派遣謀士帶著金玉珍寶去各國遊說。對各國著名人物能收買的,就多送禮物加以收買;不能收買的,就用利劍把他們殺掉。這些都是離間諸侯國君臣關係的計策,接著,秦王就派良將隨後攻打各國。

    公元前230年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了韓王安,於韓地建置潁川郡,南韓滅亡。這時趙國發生大旱災。秦將王翦率領土兵直下井陘(河北省井陘縣西),秦將楊端和率領河內兵進圍趙都邯鄲。趙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趙王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散佈流言說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趙蔥和顏聚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

    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趙軍,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趙公子嘉率領其宗族數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 秦就在趙都邯鄲一帶建立邯鄲郡。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燕王喜遷都到遼東。秦將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的計策,殺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求和。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王賁攻魏,包圍了魏都大梁,引黃河水灌城,三個月大梁城壞,魏王出降,魏國滅亡。 秦就在魏的東部地區建立碭郡。

    公元前225年,秦派李信、蒙武帶20萬大軍攻楚失敗。後秦王政派王翦帶60萬大軍出征,大破楚軍於蘄(今安徽宿縣東南),迫使楚將項燕自殺。接著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國之君,設定會稽郡,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賁攻燕的遼東,虜燕王喜,滅亡了燕國。接著又回師攻代,虜代王嘉,建立代郡和遼東郡。 公前221年,秦將王賁從燕國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滅了齊國。

    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東方六國,從此完成統一大業,進入了帝國時代。

  • 7 # 史憶小史官

    有著千古一帝之稱的秦始皇,給後世帶來的影響算得上是空前絕後的。秦始皇之所以可以統一六國,當時已經算是大勢所趨。下面我們就來一 一分析一下。

    商鞅變法導致秦朝快速崛起

    商鞅變法的出現,使得秦國用新制度替換了舊制度。新的制度使秦朝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提升。讓那個時候秦朝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由低到高的一個社會變遷。給後面的統一六國打好了基礎。

    飛速發展的經濟跟軍事

    新制度的出現,猶如換了一個新的世界。讓秦國當時的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一定高度。新制度使得經濟狀態也越來越好,生產力也得到了非常好的發展。那麼經濟狀態越來越好的秦國,軍事戰鬥力量也就發展的更加強盛。統一其他國家的實力也越來越明顯。

    招賢納士 重視人才

    跟自己的祖先一樣,秦始皇也善於招賢納士。網羅天下的人才來幫助自己,更好的治理國家。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會有大量的謀士站出來,那麼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更多、更好!

    鐵心鐵意 統一天下的決心
  • 8 # 嗜慾者

    秦國雖然為戰國七雄,但在秦獻公之前連出四代昏君亂政,國勢衰弱。魏國在魏文侯時經“李悝變法”一躍成為當時最強的國家,任吳起為西河太守一舉攻取秦國河西之地,秦國有滅國的危險。

    使秦國國君迫切的想要扭轉這種滅國之危的局面,也使秦君看到只用秦國貴族人才的侷限性,從而在各國發布“求賢令”,引起連鎖反應。那秦國是依靠哪些統一天下的呢?

    一、自秦孝公連出七代雄主,廣納賢才

    秦孝公繼位之初,國窮民更窮,在外面對魏國的持續打擊的環境下,秦孝公外分化魏國內部,使魏國在攻秦和爭霸間搖擺,對內任用山東士子衛鞅“變法”富國強軍;秦惠文王任縱橫家張儀為相連橫山東六國步步蠶食,向西攻滅巴蜀並使之成為秦國大糧倉;秦昭王得范雎“遠交近攻”,白起攻城掠地;嬴政得李斯強化內政,蔚繚子制定滅國戰略,王翦攻城滅國。

    二、獨特的地理位置

    秦國根本獨立於餚山之西,群山隔絕,易守難攻。遠離中原地區,也曾讓山東六國因此而鄙視秦國,視其為蠻夷。山東六國曾多次合縱攻秦卻被阻擋在函谷關之外,有“王業之地”的稱號。

    三、獨有的軍功爵位制

    秦國百姓想要富有起來只有種地和上陣殺敵而獲得爵位,在秦國士兵眼裡敵人就是爵位、就是錢糧,豈能不呈現出一種餓虎撲食之勢,成就“虎狼之師”!

    四、山東六國驕奢和昏庸

    正所謂“唇亡齒寒”,可惜山東六國卻是互相猜忌,落井下石。在秦國的蠶食各國時,其他國家經常是“趁你病要你命”的態勢相互攻伐,大家一起“互相傷害”,更是削弱各國實力。《孫子兵法》中就說過,敵人削弱一分,就等於我方強大兩分。

    秦國自秦孝公到秦始皇這段時期,政通人和、君臣一心;反觀山東六國,君主昏庸,手下爭權奪利。如此,已經呈現出一種大一統的天下大勢!秦國又豈能放過這種機會!

  • 9 # 拉動時間軸

    秦國統一天下————靠什麼?靠什麼?

    對於當年的秦人,對於後世的史家,對於千古流轉的帝王將相,這都是來自靈魂的拷問。。。

    秦國早年的歷史看起來並無太多精彩,更多是作為中原各國表演的配角和看客。

    史家所言,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及至始皇帝掃六合,一天下。六代人的時間,秦人到底做了什麼,收天下諸侯如摧枯拉朽。以趙軍之強悍,以燕人之壯烈,以齊國之富庶,以楚人之不屈,以韓魏之滑頭,皆不能與之爭?

    傳統的看法,秦國經歷商鞅變法,從而富國強兵。然而須知,秦人奮六世,長達六代人的時間裡,其餘六國也沒閒著,陸續也都經歷著各種形式和程度不同的變法改革。那麼其本質區別又在哪裡?

    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各國都有變革,而且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但是,只有秦國,最大程度的整合了本國的各種資源,讓全體秦人幾乎無一例外的,甚至自發自願的綁上秦國統一天下的戰車。

    不誇張的說,秦國不養閒人,秦國也無閒人。別的方面不談,光看秦軍數量,動輒數十萬大軍常年在外征伐,後勤保障無礙,國內發展無礙,這在後世的農耕王朝,又有幾個能做到?要知道秦國是以一隅敵天下,後世的統一王朝都是合天下之力,幾十萬人級別的對外征伐尚且不能久持。

    面對動員到如此程度的秦國,六國焉能不滅!

  • 10 # 炸毛的小紅鳥

    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引進人才商鞅以後,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首先是“立木為信”重新書立國府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其次禁止民間私鬥造成勞動力的傷亡損失,在此之前秦國民間死鬥成風,個人與個人,宗族與宗族,村與村之間。發生衝突不亞於一場小規模的戰爭,導致內耗嚴重。商鞅重新為民眾書立了信仰,“私鬥可恥,公戰有功”讓國民只忠於兩件事一是耕,一是戰。兩者做的好了都可以獲得相對應的爵位,爵位也不再是王族的特權了。另外秦孝公後,秦惠文王更是啟用張儀的計策破了蘇秦的合縱計謀,秦武王時期雖然去洛陽周王城問鼎,落下一個慘死的下場,可秦國並沒我發生太大的動盪。後來的秦莊襄王更是一代雄主,母后宣太后,舅父魏冉,大將白起。哪一個都是強主,在這期間更是發生了秦趙的“長平大戰”,趙國一蹶不振。後因種種原因莊襄王后的兩代君主都是英年早逝,後有一代名相呂不韋輔佐幼主嬴政親政,對秦國又進行了一次完善性的變法。積蓄國力,統一六國。

  • 11 # 外星人復活

    您說的沒錯,秦國一開始並不是最強的,促進不強,還很弱小,我們常說:秦是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國。

    萌新時期:秦本來地處邊陲,在商代的時候因為抗擊犬戎有功被封為諸侯國,在周代時,秦非子時因養馬有功被封在秦地,秦人從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戍邊對抗西戎。秦最初的領地為甘肅東南部,興盛於陝西關中一帶。當時秦國只是作為西周的附庸還不是諸侯。

    諸侯時期:經過百年的慘淡經營,還有與戎狄的殘酷戰爭,秦人已經堅強起來,這時需要一個契機,這個契機就是平王東遷,秦襄公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平王許諾秦國:若可以擊敗戎狄,岐山豐水之地就可以封給秦國,雙方立下誓約,從此,秦國成為周伯爵等級的諸侯國。但這時的秦國還是很弱小。

    謀求稱霸時期:秦穆公參與爭霸中原,稱為齊楚晉之後的又一強國,但先有前627年的崤之戰中秦軍全軍覆沒,又有後來的秦桓公這樣的頑劣子弟當政,秦國好不容易在西戎那裡積累的戰果又被摧殘的一塌糊塗,東邊的鄰居晉國幾次在崩潰的邊緣又強大起來,壓縮了秦國向東發展的空間,一直到弭兵之會,秦國改變了策略。

    戰國時期:戰國初期,秦國應該是七雄中墊底的,三家分晉之後,三晉聯合,堅不可摧,尤其是魏國,李悝變法之後迅速增強,成為戰國初期頭號強國,秦惠公曾率50萬大軍與魏決戰,結果陰晉一戰秦軍大敗最終還是無力抵抗三晉。

    喘息時期:在秦一籌莫展之時三晉聯盟瓦解,魏國由於頻繁作死國力漸衰,秦國獲得了喘息的時機,終於在與魏國的作戰中取得勝利。

    轉折時期:秦孝公立,痛感秦國的落後,大呼: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這時一個男人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這個人就是商鞅,商鞅在秦國進行了一系列變法,進行了徹底的封建化改革,使秦國迅速強大,連破魏軍,到了秦惠文王時期,繼續實行商鞅的新法,前316年秦滅巴、蜀、苴,秦軍繼續屢敗魏軍,再破三晉伐秦聯軍,又聯韓魏攻打齊楚,大敗義渠國,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經歷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努力,蠶食三晉,席捲荊楚,這時秦國的獠牙已經慢慢露出。一雙淒厲的眼睛正注視著關東六國。

    天助我也時期:公元前283年,五國伐齊,田齊政權瀕臨瓦解,雖然復國,但是國力大不如前,楚國經過吳起變法失敗後,經過兩代吃老底自己羸弱不堪,在秦的進攻下屢次遷都。而唯一有能力與秦國抗衡趙國也在一個沙雕國君的統治下隨時都有可能衰敗,缺的只是一個條件,而老天爺提供給了秦國這個條件。范雎,是老天賜給秦國的大禮包,他提出“遠交近攻”的思想被秦昭王採納,開始了秦國虎狼之國的旅程。

    無敵時期:首先秦拿最弱的南韓開刀(思密達),秦趙爭奪南韓上黨郡,最強兩國終於開始決戰,這段歷史我們都知道,趙國老將廉頗在時秦軍佔不到一點便宜,之前說了,趙國有個沙雕國君,為我們創造了一則“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成語,換雲軍事家趙括為將,結果長平之戰趙軍大敗,秦國終於擊敗了唯一的對手,進入無敵時期。

    祖龍降世,各個擊破: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立,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文臣武將的輔佐下開始收拾六個青銅。前230年,內史騰攻韓,俘虜韓王文在寅,哦不,韓王安,南韓滅亡。前229年,秦將王翦破趙,俘虜趙王,前226年,秦破燕,佔領薊城,前225年,秦軍引黃河水,破大梁,魏王投降,魏國覆滅,與此同時南下攻楚,大敗楚軍,項燕自殺,後攻破楚都,俘虜楚王負芻,楚滅,前222年,秦軍順道殲滅了趙國燕國殘餘勢力,徹底滅亡二國,前221年,秦攻齊,俘虜齊王建,戰國最後獨立的齊國被消滅,在六個青銅單帶的情況下,被各個擊破,至此完成統一。

    因此,秦國的強大總結起來是

    ①秦人的不懈努力,保住了四面戎狄相逼的國家

    ②歷史背景有利於秦國繼續延續

    ④關東六國不思進取,各自強大時不能保持,各自弱小時又不能抱團。

    ⑤商鞅變法的成功是決定性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期待電影《驚天魔盜團3》上映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