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歐洲也是分封制,他們存在了那麼久,他們又是靠什麼維繫統治的啊?
9
回覆列表
  • 1 # 揮劍決浮雲6

    這麼說吧,夏朝如果沒有諸侯割據,那麼商湯也滅不了夏。湯本來就是夏朝的一個諸侯。商朝也一樣,武王伐紂之時,孟津會盟的諸侯有八百之多。要說這些會盟的諸侯沒有割據,又怎麼會參與伐紂的會盟?

  • 2 # 文史宴

    很簡單,因為夏朝和商朝的時代,王權並不能如周朝那般,透過宗法制度,在周天子和諸侯之間形成嚴密的從屬關係,所以夏朝和商朝的首領,根本無法像周天子那樣非常舒服的發號施令,也就不顯得屬下不聽話,也就不存在割據了,根本還沒有一體化嘛。

    然後,夏朝和商朝時代,中國大地上還可以說是地廣人稀,每個國家的城與其他國家的城之間還有大片的飛地,飛地上沒有人或者只有野人,夏朝和商朝的天下萬國首要任務是拓荒,根本沒心思跟別人打仗,因為拓荒的收益比打仗的收益大得多嘛。

    到了周朝,一體化的國家才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這個時候周天子的權威比夏、商都要高,能夠對封國進行如臂使指的指揮,所以也談不上封建割據。周天子分封親戚去其他民族地區建城建國,以周王室的西六師和東八師為後盾,幫助這些新建的國家抵擋周邊各族的襲擊,封國的國君既跟周天子有親戚關係,又要仰仗周王室的大軍保護,所以對周天子還是十分順服的。

    直到這兩個條件產生了變化,諸侯割據才產生。

    首先是隨著一代代人傳下來,封國國君跟周天子的親戚關係越來越疏遠。說起來也是,都不怎麼走動的,而且有的封君絕嗣,是旁支入繼;有的則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與周朝的禮樂文明產生了一定齟齬。所以周天子要從情感上維繫上下關係就變得更難了。

    另一個就是周王室力量的衰弱和各封國力量的增強。周穆王窮兵黷武以後,周朝國際局勢大壞,王室疲於與周邊各族交戰,直到被犬戎滅亡。而同時,封在邊角的一些國家日益強大,齊透過伐東夷,晉透過伐北狄,秦透過伐西戎,楚透過伐南蠻,都成長為十倍於初封時國土的國家,此消彼長之下,周王室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自然也就號令不了他們了。

  • 3 # Suukyi

    誰說沒有的,夏啟的時候,有扈氏叛夏,這事在尚書裡有記載,夏朝前期,太康失國,先有後羿氏當政,再有寒涿氏當國,至道少康中興,期間幾十年都是亂七八糟,到了商代,幾次中興前的背景都是中央疲軟,地方勢力抬頭,至於殷商後期,比如那位射天的武乙大爺,那個時候地方勢力就有尾大不掉的趨勢了,到了帝辛那會,西伯戡黎的故事就不提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錯覺,完全就是因為中國有確切紀年的時候是在公元前841年,共和執政的那會,之前的事情要麼年代不詳,要麼根本就連記載都支離破碎的,身子與真實性都存疑。

  • 4 # 梅花瑞

    知道啥叫部落聯盟嗎?一開始就是諸侯會盟,選個盟主,鬆散聯合而已!夏朝和商朝就是這樣。他們一開始就是諸侯割據,當然不會在很久之後才形成割據局面了!

  • 5 # 輝煌76413170

    夏…商…周…壓根就沒有統一一說,都是分治…何來分裂?本來就是地方奴隸主自己管自己…個各奴隸主之間語言尚且不通…意淫出來的分封吧?從有歷史記載華夏第一次融合到一起就是秦始皇統一…車同軌…統一了文字…統一度量衡…到了漢朝才有了民族!!!過去就是奴隸主邦聯政府…互相攻擊…

  • 6 # 哆啦A猛

    夏朝是部落聯盟,商朝是部落國家聯盟,周朝是國家聯盟。夏朝和商朝的“國家”概念還沒有成熟,所謂地方諸侯彼時也只是村長、鄉長級別的幹部,幾個鄉長擁立一個大鄉的鄉長向夏王、商王稱臣納貢,僅此而已,這幾個鄉長自己內部都沒搞明白,沒有割據做大的能力,也普遍不具備周朝時期的國家行政管理水平

  • 7 # 王朝的廢墟

    嚴格的講夏商兩個朝代都不是分封制國家,只能依靠戰爭和賞賜來控制周邊的方國,所以當這兩個王朝衰落了,或者別的部族崛起了,取而代之太正常不過了。但這絕對不是什麼諸侯割據,因為那個時候就沒有諸侯。

  • 8 # 秋山三國

    夏商並非分封制。你聽說過他們分封哪個國家了嗎?

    當時是氏族社會,哪個氏族強哪個氏族就說了算。也可以這麼說,夏商之王基本上就是齊桓公晉文公這類霸主角色。只要臣服的氏族區域都算是國家領土了。有不服的,夏商就帶著聯軍滅了分了。

    再者,怎麼能沒有割據呢。沒聽說過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說法嗎?很明顯周就是商代一個典型的割據案例。不過商與夏的關係就比較有趣了,有人說商人是西方而來的青銅文明,應該算是民族入侵。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夏商時代久遠史料不全,所以就算天天割據混戰,咱也不得而知了。

    類比一下今人的政治概念,如果周是聯邦,那商就是邦聯,夏可能就是聯合國。三者是國家不斷一體化的一個過程。到秦最終形成統一的國家。

  • 9 # denzelw

    生產力不及所致,每個單位的糧食產量,生產資料的產量太低,只能維持比較低物資給到管理者(分封君王),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去戰爭,同時因為生產力底下,產出不高,對於資源奪取的動力也很低,可能打一場戰下來糧食很人員消耗可能要土地產出幾十上百年來彌補。還有就是生產力的低下和管理工具以及管理方法是同步發展的,如果爭奪來的土地和勞動者無法有效管理,生產物資不便運輸。那就沒有意義了。有答者說夏商是部落聯盟。對的,國家的成立響應的是產生了足夠的國家管理機構,例如,有專門生產戰車的,訓練軍隊的,管理水利的,觀天象的,運輸糧食的,這些機構是在人類不斷髮展過程中發明或者積累的經驗而產生的。夏商時代這方面很欠缺,尤其的夏。謝謝條件都無法支援諸侯間發動戰爭,有也可能是小規模部落衝突。

  • 10 # 宏dIscuz

    回答這個問題難。對我來說沒有讀過尚書,但聽說尚書有過記載。最經典的有過一本成套的書,說了包括夏以後的事,我讀不太懂,有些還可以後,最早的是對氣候和生產的議論,君主和百姓討論啥氣候該種啥,表明君主勸課農商,在我就啥也讀不懂了,這麼高深問題確實無法回答。

  • 11 # 寒鯤

    與其說夏商是分封制,倒不如說夏商從未統一。換言之,相對於西周那種主動分封,夏商即便也是分封制,那也是一種被動承認的分封制。

    夏商王權與周邊“方國”的關係,絕非西周主動分封所形成的以周天子為大家長的宗親姻親貴族架構,而是毫無親緣關係的以夏王商王為首的部落酋長大聯盟架構。各地的方國、部落基本上在治權上相當於周以後的割據諸侯,而且還比割據諸侯更自主一些。這些個方伯、酋長,以後羿、寒浞、姬昌為例,無論叛離夏商還是臣服夏商,都保有極大的一方權力。質言之,夏商本身就是脫胎於部落聯盟的一個鬆散邦際聯盟,夏王與商王均是這個聯盟的盟主,而非周王那種“大領主+大家長+盟主”。

    夏商之際的叛亂,還是相當多的。我們從夏都屢遷以及殷商以前商都屢遷的情況,也可以看出夏商作為一個盟主部落,並不能夠長期穩定地控制住一塊可以稱為京畿的土地,而這屢次遷都之中,又有多少次是史籍未載的叛亂所致,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就拿《史記》中關於夏的記載來看,從太康失國到少康復國之間,夏朝在初期便被后羿所在部落取代過一陣子盟主地位,而商湯滅夏,更是以方伯顛覆盟主的一次行動;如果再看看商朝,即便在商都殷的穩定時期,我們在安陽殷墟也不難發現來自周邊地域的戰俘存在,再結合商紂時期與東夷、西周的戰爭,更反映了即便殷商也僅僅是一個從部落聯盟向周式分封過渡的國家形態,並非穩健的大一統。

    總而言之,夏商確實沒有諸侯割據,那是因為夏商就沒有由夏王商王分封出去的大諸侯,而只有不得不承認的方伯。夏商存在得久,也並不是說他們有多麼穩定,而是說他們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偶爾中斷地維持了斷斷續續的盟主地位,這個地位還不斷受到強大方伯的挑戰,並因此影響到夏與早商的遷都,乃至最終導致了二者的滅亡。

  • 12 # 阿奇100

    不是封建制,是簡單帝制,以首領做人質方式直接管理,不同意的就征伐和奴役。因此,夏商兩朝,軍隊都很強大,不停地征伐,一直到忙不過來。桀紂留下罵名,只不過是軍隊不在身邊,大意了。

  • 13 # 五味子123456

    夏朝需要進一步考證。商朝其實就是諸侯割據,商朝的老大是天下共主,稱為天子,帝。武王聯合其他諸候滅商,成為天下共主。整個西周時期都是諸侯割據,前期各王勢力強大,諸侯莫敢不從,中後期諸候坐大,漸不聽王命,所以有齊桓公尊王攘夷。如果不是秦始皇,現在還不知道是啥情況。。。。。。

  • 14 # 沒事叨兩句

    誰說夏朝和商朝沒有諸侯割據?夏朝和商朝都是分封制國家,分封的也是諸侯國家,諸侯在自己的封地有軍權,鑄幣權 ,管理權和財政大權,實質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只是臣服於天子,你的問題應該是問為什麼沒有發生諸侯混戰,因為都臣服天子所以有矛盾了,天子會派人從中調節,自然不會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戰爭。而且夏商時期地廣人稀猛獸橫行,生產力極端低下,人們主要的是跟猛獸戰鬥,就是已有的封地很多地方都是渺無人煙,攻擊別的諸侯國獲得土地也沒人耕作。

  • 15 # 科普集結號

    這位朋友的問題很有意義,但是並沒有問到點子上,並且最後一個問題,問的也不太對。那麼為何這麼說呢?就讓我來解釋下。

    第一,夏、商這兩個王朝,並非分封制國家,而是貨真價實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早中期的原始部落聯盟制的國家。說實話,夏代和商代稱之為國家也勉為其難,實際上這兩個王朝的中央集權遠沒有後世那麼強大,只是很鬆散的部落聯盟罷了,而夏王和商王,就是部落聯盟的首領。

    (夏代的宮殿)

    (夏朝的疆域)

    第二,夏代建國,統一了中原很小一塊地區,夏朝的周圍,還有上萬了不同的小部落,每個部落佔據的地方,也不過如今一個縣那麼大小,這些小部落,逐漸被吞併和融合,繼續發展成後世周代和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在夏商兩代,這些小部落也是從原始社會走進奴隸社會的,是天然存在的,並不是夏代和商代將自己的族人和貴戚分封到那些地方。這些小部落之所以會歸順夏朝和商朝,最大的原因就是實力不行,只好依靠大樹好乘涼。

    第三,分封制首先出現於西周,被分封的領地主人稱之為“諸侯”,絕大多數都是西周王族子弟,還有一些是上古時期傳承下來的古老部落,比如虞舜的後人、大禹王的後人等等,也被武王進行了分封。其實諸侯這個詞起源也很早,至少在半神話半傳說的黃帝時代就出現了,比如《史記·五帝本紀》就記載:“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那時候的諸侯,其實就是原始部落的首領。

    第四,整個西周時代延續了275年,並未出現諸侯割據的現象,那時候的諸侯國嚴格遵守西周禮法,履行職責,承擔義務,享受權利。只是到了周厲王的時候,西周開始衰落,到了厲王的孫子周幽王姬宮涅,又烽火戲諸侯,這才造成滅國大禍。犬戎入京,諸侯不救,幽王被殺,豐鎬二京變成焦土,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邑,史稱東周,這才開始了諸侯混戰割據的春秋時代。

  • 16 # 柴墟子孫

    夏商均脫胎邦國或者叫方國又稱城邦國聯盟,他們屬於同一族群,由於生產、生活分工不斷細化,如放牧的放馬、羊、牛各分為一個族群方國,冶金、玉器、陶器建築業分為各方國,種植分為一個方國。由於他們同一先祖相同的文明薰陶屬於內方國,屬於分封制。在內方國外邊有受到一些文明薰陶,但仍相對獨立,對王朝離心離德的夷國,他們離王朝中心較遠,委任其首領代行王權,王朝有事必須勤王。在外一層是蠻種沒有經過文明薰陶,一不小心就殺王朝使節,攻佔其他方國的蠻國,對其蠻國,他們是委任首領管理。由於夏商王朝本身有一定規模軍隊,方國的軍隊隨時勤王,夷國一般不敢有不臣之心,除非他腦子進水。蠻國也對強大的王朝敬畏,除了草原鬧饑荒,實在沒東西吃,否則也不敢找死。周出現諸侯國,都是從內部方國強大而崛起,而非外族因素,是周王疏於管理,缺乏制約、制衡力量導致的。

  • 17 # 師說歷史

    一、問題有誤。

    1、夏商時期的確存在諸侯國,但根據上古的史料記載,這些諸侯國多是世襲制,到目前為止沒有史料證明存在分封制。通俗的來講,就是隻有“封”諸侯,卻沒有“分”諸侯。

    2、分封制的出現

    根據史料記載,分封制始於周滅商之後的西周初期。周原本是個小國,地盤突然擴張了很多倍,但自身實力有限,殷商殘餘勢力強大,為了加強國家管理,採取“承包責任制”,大量“封”諸侯,以此來加強國家的治理。但諸侯封的太多,中央勢力就會削弱,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為了削弱諸侯的勢力,所以制定“分”諸侯的策略,嫡長子可以繼承父親的爵位,其他兒子則降級繼承,分割父親的領地。計劃是幾代之後,原來的諸侯王就變成多個“部落”,沒有實力來對抗中央政府。

    二、用股權結構來解釋歷史

    1、五帝時期,是部落聯盟國家,政府是服務型政府,主要負責天地的祭祀、曆法的制定、指導民眾生產,可以說是一個知識平臺。

    用現代的股權結構來說就是:中央政府佔比10%,其他幾千上萬的諸侯佔比90%。

    2、夏禹之後開啟“家天下”的模式,中央政府的實力不斷加強,開始加強對諸侯國的控制。

    3、商朝武力奪取天下,進一步加強對諸侯國的控制。

    夏商時期,中央政府是相對大股東。任何幾個諸侯國都無法獨立對抗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有比較多的話事權。

    用現代的股權結構來說就是:中央政府佔比30%,其他幾百諸侯佔比70%。

    4、西周初期,大量封諸侯,中央政府的地盤很小,與大的諸侯國差不多。開始運作的還可以,但後來各個諸侯國的君主領導力不同,各諸侯國發展也有差距,有的諸侯國實力強過中央政府,不斷兼併周邊的諸侯國,不聽從中央指揮,不執行“分”諸侯的制度。於是慢慢出現了諸侯割據的局面。當然這個也跟疆域太大,交通不便利有關。

    用現代的股權結構來說就是:中央政府佔比10%,其他六七個大的諸侯國佔比50%,略微低於中央政府的股權,剩餘幾百個諸侯國佔比40%。大的諸侯國不斷增加投入,擴大股權,同時兼併收購小諸侯國的股權,提升自己的股權佔比。久而久之,中央政府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大諸侯國的話事權越來越大。

    總結:制度是好制度,但執行力不到位,讓原來滴水不漏的計劃最後漏的滴水不剩。

  • 18 # 探微閣主

    不知道題主是如何得出夏、殷兩朝是分封制國家這一結論的。

    封建制是周王朝首創,其背後,有宗法制的支撐。

    夏殷兩代,應當類似於一種部落聯盟。夏族、殷族為盟主,其統治下應為諸多部落,這些部落並無周王朝宗法制的親疏觀念。

    周人為後起,力量不逮,故行分封制 - 以“親”制“疏”。

    夏殷兩代之所以沒有諸侯割據,是因為其王朝本就建立於割據的諸侯部落之上。

    歐洲的所謂“封建”,是一種社會形態,而不是由哪個王朝所規定的“制度”。

    其產生是由於羅馬帝國這個世界警察的崩潰。

    羅馬帝國早前476年在滅亡之前,已經在蠻族的衝擊下千瘡百孔了。

    其最終的滅亡,預示著歐洲徹底進入混亂無序的狀態。

    既然沒有一個超級強權存在,那麼就看誰最強吧。

    很不幸(或是很幸運),歐洲自始至終也沒有一個超級強權能夠成為壓倒性的存在。

    查理曼短暫統一過西歐,但他建立的帝國在他死後很快分崩離析。

    歐洲的“封建”,不僅帶來了政治上的混亂,還造成了文化上的停滯。直到文藝復興的曙光從義大利半島輻射全歐。

    所以,歐洲的“封建”之所以時間長,是由於勢力的相對均衡。

  • 19 # 火器工坊

    夏朝的文獻和考古太少,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神秘的王朝,除了各種傳奇的夏王故事,什麼制度之類的東西基本都不知道是什麼。因為商朝有了甲骨文和金文,所以我們能更方便的知道很多商代的情況,至於為什麼商代沒有發生諸侯割據的局面,我認為有下面兩點原因:

    商代沒有分封制

    歷史上都是說,武王伐紂,建周滅商,分商地,封天下諸侯八百。也就是說分封制這種制度是從周朝開始的,商代的周圍或為部落如犬戎、鬼方,或是周等諸侯國,但這些諸侯應該是並沒有被分封在那,而是周族人就生活在西岐這裡,然後人口比較多,生產力比較發達,有了國家的形式,又順從於商王朝的統治,因此被商王封為周國。這樣以來,周邊能封成諸侯的並不多,反倒是部落一片片,那像犬戎這樣的部落和商朝開戰只能叫蠻族入侵。

    人口太少

    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在讚歎夏商周三朝的存在時間長,並把這個原因歸為統治者仁厚,百姓少求。但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應該是人口太少,土地廣闊。為什麼打仗,根本原因是為了經濟,如果資源充沛,君主又不愛嘚瑟,誰打仗啊。夏商時期,華人口充其量也就300-400萬,再加上農業生產力低下,地廣人稀,自己吃飽剛剛好,地要多了也沒用,也就不會有什麼諸侯割據了。

  • 20 # 沙塵的迷hcs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戰爭的關係,另一個是社會制度的不同。首先,夏商兩代作為承前啟後的兩個國家,在建立前後,內部王位爭奪,和來自周邊少數民族勢力的威脅始終無法完全消除,戰爭頻繁。夏朝有少康復國之戰,對東部九夷的戰爭,上朝有對西北方向犬戎地戰爭,對男方荊楚的戰爭等,戰爭不斷,王朝奴隸主統治階級勢力強大,出於對內平叛和對外戰爭的需要,國家對分封的諸侯控制力很強,諸侯無法擺脫中央的控制和影響。其次,諸侯割據的本質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之間對土地和人口的掠奪。夏商兩大代處於奴隸社會,對土地和人口慾望不大,而周代不同。以新興的地主勢力為代表地東周封建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對土地和人口的需求刺激著列國之間的戰爭,開啟了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列國爭霸局面。直到凍周後半期,形成戰國七雄互相兼併秦始皇統一天下達到頂峰,國家歸於一統,戰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老家出來的時候,你家裡都給你後備箱裡塞什麼吃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