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漢朝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5
回覆列表
  • 1 # 山色歸讀

    《誰是是歷史上最成功的無賴?》,那就是劉邦。他不是一個簡單的無賴,而是一個膽大氣高、變詐狡猾、見利忘義、不擇手段、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無賴,最後才能混成“流氓天子”、“無賴皇帝”。

    1、當時呂公初到沛縣,很多人因要討好縣令而上門拜望呂公,以此拉關係套近乎。因人滿為患要花費大量招待費,從縣令那裡借用來做招待司儀的主簿蕭何就提出每個訪客需交一千錢方可進入上堂。劉邦全不管這些,身無一文卻一邊對通報的人大聲嚷嚷:“我出一萬錢!”,一邊昂然直入上堂,大搖大擺地坐上主位,旁若無人地饕餮大嚼。

    2、他半夜趁著幾分酒意釋放了一批役丁,並用佩劍斬殺了一條擋道的大白蛇。一向喜大言、狡詐的劉邦立即唆使心腹隨從編了一個老婦攔道哭訴赤帝的兒子(劉邦)斬殺了白帝的兒子(白蛇)的故事四處傳播,一夜之間他就從無賴亭長變成了潛在的真龍天子,忽悠了包括逃卒在內的一大幫人死心塌地地替他賣命 。

    3、劉邦戰敗逃命時將兒子劉盈(後來的孝惠帝)和女兒劉樂(魯元公主)踢下車。如此反覆三次,劉邦深圳拔劍就要殺車伕夏侯嬰,他為了自己逃命,竟然在最危險的時候,把自己的兒女推下了車,不管他們死活。這不僅沒有一點人情味,連人味也沒有了!

    4、打天下時你替我賣命我痛痛快快地封你為王,得天下後殺白馬立“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跟無賴談什麼道義?

    5、我爹就是你爹,你烹我爹就是烹你爹。你如果要把你爹燉成羹湯來喝,請分一碗給我。”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分某杯羹”的故事。碰到無賴的祖師爺劉邦,項羽是既無脾氣也無辦法,只得作罷。

    6、劉邦的大臣周昌曾經有一次在劉邦休息時進宮奏事,劉邦正和戚夫人擁抱親暱,周昌出於君臣禮節,回跑閃避,劉邦扔下愛妾就上前追趕,追上之後,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道:“你看我是什麼樣的皇帝?”周昌倒有骨氣,挺直脖子,昂起頭說:“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

    7、混混出身的劉邦對讀書人特別是儒生很看不起,有時甚至故意折辱他們。跟讀書人說話,他對人言必稱“豎儒”,對己開口閉口“乃公”(就是你老子),甚至常常碰見儒生就強行摘下他們的帽子往裡撒尿。

    當然。劉邦這個來自社會最底層、文化水平很低,以“生不讀書”為榮,喜歡痞子粗野做派的無賴,怎麼能當上皇帝呢?除了他善於結交,變詐狡猾,見利忘義,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格特點外,他還有一個最大的長處——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用他的個人話來總結:“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劉邦就是很好地網羅並使用好了這一批文臣武將,最後登上帝位,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無賴。

  • 2 # 舌尖的創想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歷代名人對漢高祖的評價:

    韓信:“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蘇轍:“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劉淵:“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劉邦,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劉邦是個善於交際,與人友善,喜歡施捨,善交遊,為人大度,心胸豁達,素有大志,能仗義行事,勇於承擔責任,有領導才能。知人善任具有高超的用人,馭人的領導能力。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400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

  • 3 # 帝國的臉譜

    劉邦是個什麼樣的人——草莽習氣,帝王胸懷

    我覺得司馬遷最讓人欽佩的地方,就是在《史記》大部分篇章裡,能夠秉筆直書,如對當朝開國皇帝劉邦,他當然有粉飾之詞,但更多的則是春秋筆法,既有直白的評論,又有含蓄的曲筆,把劉邦性格中不論光明的還是陰暗的,都表達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既看到了成就霸業者的寬廣胸懷,又看到小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犧牲親人的毒辣心腸,可謂草莽習氣,帝王胸懷。

    從《史記•高祖本紀》開篇文字中,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司馬遷對劉邦性格的這種公允而深刻的概括,文曰:“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劉邦性格上的四個缺點或說道德層面的四塊瑕疵:一是遊手好閒(不事家人生產作業);二是好戲弄人(廷中吏無所不狎侮);三是好酒好色(好酒及色);四是欠賬不還(兩家常折券棄責)。

    其實,《史記》所記載劉邦的缺點還遠不止此,這只是司馬遷對青年劉邦的總結,後來隨經歷、識見、地位的變化,缺點在書中還有更多的展現,比如輕薄文人、猜忌部下、屠殺功臣等等,不一而足。不過,司馬遷的這段文字,已經把劉邦的本性表現得豐富而飽滿,可以說,劉邦無論為遊手好閒的農人時,鄉村小吏亭長時,還是統領千軍萬馬的漢王時,抑或最後打下江山成為開國皇帝王,他的性格幾無變化,他就這麼個人。

    劉邦的缺點,反映了他自私的一面。為什麼這樣說呢?比如,他遊手好閒、好戲弄人、好酒好色、欠賬不還這些性格,歸根到底都是因為內心自私,一個人不自私,不可能遊手好閒,把養家餬口的重擔交給年邁的父母;一個人不自私,更不至吃白食,欠帳不還,把自己的酒食寄託在他人的辛勤勞動和痛苦之上。

    而劉邦在彭城大戰大敗於項羽楚軍倉皇逃生的過程中,還有兩件事最能反映出他的自私性格。

    第一件是及時行樂。彭城大敗後,劉邦差一點被楚軍活捉,幸虧楚將丁公善心大發,放他一馬,使他逃過此劫。隨後,劉邦逃經沛縣,派人到老家接老父妻兒,家裡卻人去樓空,家人不知所蹤,他只得繼續西逃。某晚,他借宿於一個戚姓農戶家,戚家只有父女二人,結果劉邦在酒足飯飽之後,竟然與戚女同床共枕巫雲楚雨起來,在家人失散、後有追兵的情況下,劉邦也真“好心情”。

    第二件是拋兒棄女。劉邦派人到老家沒接到家人,卻在西逃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兒女。《史記•項羽本紀》載:“漢王道逢得孝惠(即後來的孝惠帝,劉邦長子劉盈)、魯元(即後來的魯元公主,劉邦與呂雉所生女兒),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夏侯嬰)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在逃跑的過程中,劉邦因嫌車載過重,逃得不快,竟然將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而且“如是者三”!試想,倘若孝惠、魯元果然拋棄在路上的話,不為亂軍所殺,也會飢餓而死,最終搭幫夏侯嬰三番五次將他們抱上車,才倖免於難。

    我們經常能看到鴿子呀、狗呀,在公路上被碾死,同伴守屍不離不棄的報道;去年有一條新聞說,在英國萊斯特市,一隻年幼的天鵝被困河面水閘處,天鵝媽媽一直陪在它身邊,時間長達兩天,直到孩子脫險。動物尚且如此,劉邦為了自己逃命,卻不惜拋兒棄女,毫無父親的慈愛之情,毫無為人的惻隱之心,他的自私和冷漠暴露無遺。阮籍曾在遊歷楚漢古戰場後嘆息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豎子”,即小子,含嘲諷輕視之意,劉邦因性格缺點和道德瑕疵為人所鄙薄,故被阮籍呼為“豎子”,後人評價劉邦為“流氓皇帝”,也大抵出於此。

    但這樣一個自私和冷漠的人,為何最後能並諸侯、吞天下、位居九五之尊呢?這樣一個“豎子”到底是如何“成名”的呢?其實,上述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的開篇文字已經給出了答案,也就是他總結劉邦的四大優點:一是寬厚仁慈(仁而愛人);二是樂善好施(喜施);三是性情豁達(意豁如);四是抱負遠大(常有大度)。我們仔細分析劉邦由一介農夫到一國之君過程中的行跡,會發現他雖然自私,但在關係到事業發展和前途命運的重要抉擇時,他都能克服自己的缺點,舍小我,成大我。

    在性格上,他豁達大度。劉邦本性傲慢,討厭儒生,但儒生酈食其去見他,要求他不要傲慢對待時,他竟一改常態,穿戴整齊,把酈食其當成貴賓招待。雍齒曾經反叛過他,但他稱帝后,卻封仇人雍齒為什邡侯。

    在決策上,他從諫如流。劉邦只要覺得是好建議,無論物件是誰,都會立即採用。近臣如張良、陳平,言聽計從;謀士如酈食其、陸賈、轅生,獻策則用;即便是鄉里糟老頭董公攔馬而說的話,他都恭聽,並尊行。

    在用人上,他堅持五湖四海。他的手下:張良是貴族,韓信是平民,陳平是遊士,蕭何是官差,灌嬰是布販,樊噲是狗屠,彭越是強盜,婁敬是車伕……可謂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劉邦一視同仁,而且按功領賞,各盡所長。

    試想,這樣一個“豎子”,想不“成名”都難啊。

  • 4 # 古今事

    杜牧在其詩《題烏江亭》裡寫道:“勝負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半生未可知。”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亦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烏江自刎認為是捨生取義的舉動,甚至對鴻門宴項羽沒有殺劉邦感到痛心疾首——這大約是當今人們評價劉、項所領導的楚漢之爭的基本論調。

    前幾天在問答內回答了一個“為什麼劉邦能勝項羽的問題”,得到某讀者一個“劉邦是小人,項羽是英雄”評論,令人嘆惋。如今盛行的褒項貶劉,這或許在許多專門研究劉項二人的文章中已展現出理智少於出現,但這思想仍在大眾範圍內大行其道,其實,人們對於這兩人的評價,是與歷史真實不相符合的。

    首先,我們從立志方面看劉邦。劉邦當泗上亭長的時候,往咸陽服役,見秦始皇車駕,慨嘆“大丈夫當如是”——這說明了他對現狀的極度不滿,亦涵蓋著他進取天下的大志。項羽也曾見過秦始皇,併發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亦是生著英雄心的人物。這兩句話已可初看出這二人的不同,或者說是差距:“如是”二字,並非單指秦始皇,而“取而代之”,目的性是非常明確的。

    從項羽楚華人的立場出發,他的父親項燕為秦軍所斬,其國為秦軍所破,他對秦始皇,實在有著國破家亡的仇視情緒——他的確是蓋世的英雄,若非他在鉅鹿破釜沉舟擊潰秦軍主力,天下如何尚未可知。但他的侷限也在於此,他的確給了秦王朝致命一擊,也屠絕了秦氏子孫,然後就覺得這是錦衣夜行,他要回江東炫耀一把——項羽對天下實在沒什麼志向,他就算勝,勢力為天下間最為雄厚,卻還是大封諸侯,他搞的還是分封制,守的是楚地。他是割據一方的諸侯。“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國徵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

    晉朝阮籍《登廣武戰場》“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直斥劉邦為豎子,是今人大多奉行的金科玉律。但實質上呢?劉邦被封往漢中,那對一個想要進取天下的諸侯來說幾乎就是絕地,首先,劉邦想要回來山高路遠,再出重重諸侯封國的阻擋,就連范增、項羽都認為劉邦再無翻身之地。其時劉邦士卒尚大多為山東人,這一招幾置他於死地,但形勢比人強,劉邦不得不示敵以弱,甚至燒絕大秦嶺棧道以示項羽無歸來之意。但他幾年間就“收用巴、蜀,還定三秦”,自封國至迫項羽烏江自刎不過用了五年時間——這怎麼是一個“豎子”能夠形容?

    劉邦或許有些小市民的心理,或許不理會貴族的那些腔腔調調,卻能夠以寬鬆無為的政策安撫人民,凝聚華夏百姓,形成漢室的雍容華貴,統一戰火紛飛的中原,對中國的貢獻豈是一個“豎子”能夠形容?!

  • 5 # 遙望燕園

    秦末逐鹿江湖的諸侯中,漢高帝除了素有寬厚長者之稱,更有知人善任之名,劉邦也曾以善於用人自詡,稱自己擊敗項羽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自己用了三個稱得上人傑之人。

    但其實,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任何人都有百密一疏的時候,漢高帝劉邦雖然知人,雖然善於用人,但也曾在不該用那個人的時候用了那個人,該聽那個人意見的時候選擇罵那個人,在不該選那個人的時候還是選了那個人,此所謂漢高帝一生的三大錯。

    ①用錯一個人。

    漢高帝投身於革命事業時,歲數已經很大了,但因為他才華出眾,又在最關鍵的時候把握住了時機,所以還算是順風順水。

    但就在劉邦革命事業蒸蒸日上時,就遭遇了巨大的背叛,這個人的背叛,差點壞了劉邦一生的事業,差點害得劉邦沒有出頭之日。

    這個人是雍齒。

    劉邦剛剛拿下沛縣時,其實是很有豪情的,又是祀黃帝,又是祭蚩尤的,大有擼起袖子加油乾的勢頭。隨即,劉邦這一夥人,攻下了豐邑,並把城池堅固的豐邑做為暫時的大本營,並命雍齒守衛豐邑,而後繼續攻城略地。

    但劉邦剛剛率兵出豐邑,雍齒就叛變了。

    雍齒拿著豐邑投靠了魏王咎,劉邦失去了大本營。可想而知,孤身在外的劉邦,得到雍齒叛變的訊息後,內心該是多麼地沮喪,多麼地難過,多麼地惆悵。

    劉邦很努力地去奪豐邑,但豐邑實在是固若金湯,劉邦幾次攻打,都沒有拿下來。

    走投無路的劉邦,只好率眾投靠了項梁,才得以奪回豐邑,但從此也由一支獨立的武裝,淪落到聽人號令的地步。

    當然了,除了雍齒以外,曹無傷、審食其等人,可以說也是用錯了的,但畢竟,曹無傷和審食其帶給劉邦的損失,遠低於雍齒帶給劉邦的損失,所以雍齒成了劉邦最恨的人。

    ②罵錯一個人。

    漢七年,韓王信投靠了匈奴,成了漢奸,並化身帶路黨,經常帶著匈奴人南侵。

    身為大漢天子的劉邦著實頭疼一番,不得不再次披掛上陣,到邊境上去滅一滅匈奴的氣焰。這時候的劉邦,已然不是剛起家的那個沛公了,十年的沙場征戰,使劉邦對於戰爭變得很敏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劉邦是懂的。

    為了能更好地瞭解即將面對的對手,劉邦派了一撥又一撥人去探查匈奴的狀況。

    匈奴的首領冒頓,是個非常狡詐的君王,曾經靠著狡詐,一舉擊破毫無防備的東胡王,把東胡的土地據為己有,把東胡的百姓打成匈奴人的奴隸。

    為了對付劉邦,冒頓依然不改本色,使用了狡詐的套路,把自己的精銳部隊全部藏了起來,讓漢使見到的都是老弱殘兵,劉邦派去的漢使竟然都跟當年項羽派到漢營中的楚使一樣愚笨,都沒看出冒頓的把戲。

    不對,有一個人看出來了,這個人叫劉敬,原本叫婁敬,因建議遷都關中被賜姓劉。

    劉敬跟劉邦說,此事大不合常理,兩國交兵在即,都應該向對方誇耀自己的武力,但匈奴那邊竟然讓我們見到的全是短處,這隻能說明,匈奴人在使詐。

    可惜,劉敬的見解雖對,劉邦卻一點都聽不進去,反而把劉敬大罵了一頓,說劉敬破壞漢軍士氣,而後把劉敬扔到監獄去了。

    之後,因為輕視匈奴,劉邦遭遇了白登之圍。

    早在漢二年,劉邦兵敗彭城,回到故鄉豐沛後,就找到了嫡子劉盈,把劉盈帶回關中後,劉邦便迫不及待地立劉盈為太子,並給劉盈找了老師,讓蕭何輔佐劉盈治理關中。

    但是,劉邦這個接班人選的並不好,劉盈其實不是當皇帝的料。

    漢高帝劉邦戎馬十五年,破秦、滅項、戰匈奴、誅異姓王,以赫赫武功留下了一個天下一統的江山。但作為唯一嫡子的劉盈,在勇武方面,跟劉邦完全沒法比。

    劉邦去世前一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劉邦原意叫劉盈去平叛,平叛成功,任何一個諸侯王都不敢再輕視劉盈這個儲君,功勳老臣也得對劉盈恭敬有加,但劉盈不敢去,怕死。

    如果劉盈哪怕有劉邦二侄子劉濞一半的勇武,就算不親自掛帥,而是隨著父皇一同出征,也不至於最後落一個斷子絕孫的下場。

    劉盈後來雖然順利登基了,但劉盈死後八年,劉盈的母親也死掉了,劉盈四個年幼的兒子,因為沒有人保護,硬生生地被劉恆等人一刀結果了。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史記·留侯世家》、《史記·劉景叔孫通列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尤二姐之死,都是鳳姐的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