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皇帝可有可無,國家一樣正常運轉?首先我們要知道,第一個封建君主帝國的秦的建立,一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這期間所有的王朝都是在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權。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設立內閣制僅僅只是為了強化君權,內閣一開始根本都沒有決策的權利,只不過明朝後來的皇帝變懶了,有些事情才交給內閣。明朝皇帝一樣重要。試想如果明朝內閣真的有那麼先進,明朝為什麼會在萬曆在位期間會有大奸臣,為什麼在萬曆以後明朝很快就滅亡了?
9
回覆列表
  • 1 # 中華王爺

    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應該是最先進的社會政治制度。極大的制約了皇權的濫用與政府六部的濫權。正常情況下已近似於當今英人的君主內閣制。能不是先進嗎?先進得皇帝無所是事。只剩煉丹,做木匠了。哈哈哈

  • 2 # 至秦子聊歷史

    內閣也分兩種。一種是外內閣,就是我們常見的首輔,次輔等XXX殿大學士這類的。

    還有一個內內閣,就是宦官。宦官裡的秉筆太監,司禮太監,掌印太監,組成內內閣。

    首先說下具體功能。外內閣擁有議政權,六部擁有實施權,一般內閣閣老都兼有六部尚書的稱號。再不濟兩者也是聯盟,群主外內閣可以視為有議政權和實施權。

    那麼內內閣有啥呢?硃批權,也就是俗話說的決定權。

    那麼制約就來了,比如某處有件事上呈朝廷。外提議如何如何做,內去決定做不做,選哪個做,然後下發給外內閣,你去辦。

    就這樣,一整套,完善,制約。但是大家都明白擁用決定權才是高於一切,因此大部分時間都是宦官當政,內閣陪襯。當然了,也有部分時期內閣出牛人,如張居正,宦官當陪襯。

    制度呢就這樣了,如果你是皇帝,你是寧願天天去批閱奏章呢還是願意天天閒著玩。。。

    總體有壞有好,壞處就是權利容易落入心理變態的太監手上,好處就是皇帝比較閒,而且勤奮的皇帝也能掌權,因為內內閣只是相當於借用皇權,並不是自身的權利。

    也就成就了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上下還能正常運轉。明朝的滅亡跟皇帝不上朝扯關係的話都是那些不瞭解歷史的。明朝實亡於萬曆是因為萬曆時期發生的國本之爭,影響太大。跟皇帝不上朝沒關係,政務照樣處理,戰爭照樣能打贏。

  • 3 # 好看的枯草

    明朝內閣權力是從上至下的,就是皇帝主動下放權力給內閣,就是皇帝透過下級舉薦任命好各部官員,然後就放手讓他們去搞,但是皇帝隨時可以收回他們的權力。這樣你還會覺得明朝的皇帝是可有可無的嗎??而英國從權利法案的確立開始,權力基本從下到上,議會由人民選舉,首相是議會多數黨領袖,國王只是國家的代表是名義上的國家首腦,實際僅保留部分象徵性權力,包括外交儀式,任免官員儀式。其他基本都是由議會和內閣決定!雖然還是有很多地方不太正確,總之明朝的內閣制是皇帝主動下放權力,和英國是不同的,畢竟明朝還是封建社會!!

  • 4 # 蛋哥侃史

    明朝內閣一開始只是作為皇帝的顧問而存在,皇帝擁有最終決定權。而自仁宣二帝起權力日益增強,有時甚至會威脅到皇權。但歸根結底內閣的權力是皇帝給的。這和君主立憲又有很大區別。

    直到嚴嵩張居正時內閣權力達到頂峰,但即便嚴嵩掌控朝政二十年皇帝一句話他就歇逼了,張居正居正在皇帝未成年時代行職權,從而得以將其新政推行下去。但即便到了頂峰張居正死後皇帝一道命令就讓張居正被清算。

    嘉靖朝的大禮議內閣和皇帝鬧得風風雨雨,最終以嘉靖皇帝大勝而了結。內閣首輔楊廷和退休滾蛋,後被削職定罪,僅以平民禮下葬。萬曆朝為改立皇太子換了幾任內閣,打了幾十年嘴炮,最後乾脆不上朝。天啟朝黨爭不斷,皇帝只用一個魏忠賢就讓他們服服帖帖。

    內閣和皇帝來回打嘴炮,內閣與六部之間互相傾軋,也導致了政府空轉,效率低下。內閣中的權力鬥爭又引發了黨爭,朝中大小官員分屬各黨。為一己之私可以不顧國家利益。為了一己之私可以不管是非對錯。明朝在天災人禍內耗中最終走向滅亡。

  • 5 # 日月乾坤一袖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明朝只是資本主義萌芽,還沒達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所以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內閣。至於有位清粉黑明朝說清延明制。這隻能說明清朝從建立開始,統治者就是蠢得,267年曆史,足以把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到資本主義初級階段了,但是清政府閉關鎖國,好文字獄,不重視科技。清末的落後捱打是咎由自取。清粉把這段黑歷史甩鍋給明朝也是醉了,說是從明朝開始落後,那不就更證明清朝的愚蠢,高傲自大了嗎?267年也沒發展起來。

  • 6 # Endlessly7

    中國的封建社會的內閣或者說三省六部九卿並不是一套獨立的國家體制,都是皇帝與世家調和結果。中國的官本位都是誰拍板誰當責,出主意的是無需負責的,所以即使是明朝和宋朝都是皇帝最後拍板,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秘書,更接近清朝的軍機處方式。內閣原來是明朝皇帝無法負擔住乾綱獨斷所需知識儲備以及調和世家矛盾,遵孔敬賢搞出來的東西,後來的文官當政威脅君權又誕生了制約的內朝閹黨,為了補足君權內朝缺乏的司法緝捕情報不足的錦衣衛和東廠。無論哪朝哪代,缺乏君主,尤其是皇帝體系的是無法正常運轉的

  • 7 # 石大哥14

    封建社會的明朝即使內閣制是非常先進,但是沒有皇帝的預設內閣裡的大臣誰敢擅自作主。在封建社會談到國家沒有了皇帝一樣能正常運轉更是無稽之談。第一:皇帝之權至高無上。為了這權不知費了多少腦汁和艱辛,能讓內閣架空嗎?除非腦殘!第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鞏固基業殺了多少功臣,為權集中才組內閣。第三:明朝皇帝手中的兩大特務廠是幹什麼用的?手下人都明白。即使下放點權給內閣那也是有限的,何況封建社會的內閣大老們哪個敢做出超越自己許可權的事兒,皇帝想抓把柄還抓不著呢!第四:即使內閣架空了皇權,國家誰說了算,還得有新任的一位皇權者吧!曹操言:沒有我曹孟德不知現今有多少人稱帝稱王。綜上所述,在封建社會的明朝內閣先進與否完全取決於掌握皇權的人,而不是內閣中的人。

  • 8 # 首響

    朱元璋和朱棣時期內閣的作用只是為了政治制衡和提為皇帝出謀劃策供參考和古代食客現在的智庫差不多,但是後來的權利越來越大,如內閣的官員主要品級不高但是可以加封各種頭銜比如太傅之類,實際地位和一品大員差不多,明朝內閣在朱棣之後反正越來越成熟發揮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很多時期內閣基本可以處理很多的國大大事,由於很多時期越來越公事化了,皇帝變成了活體印章,也就造成了明朝皇權和內閣之間衝突也越來越嚴重,單一的內閣是無法與皇帝對抗的但是明朝的內閣和言官集團聯合的話,皇帝也要好好考慮,一個是內閣很多國大大事都要靠他們來執行,一個是言官掌握這社會的輿論權,而由於內閣權利最大的時期是在嘉靖後期萬曆前期,明朝的皇帝對負這群之是3種辦法一個是壓,朱元璋和朱棣,整個明朝也就他們兩個,還有一種是妥協,這是明朝大部分皇帝的在乾的但是這種皇帝雖然不會捱罵但也不會受到誇獎,最後一種鬥到底,目前最後一種的明朝皇帝都沒什麼好下場

  • 9 # 一筐情書

    先進是與誰相比?與現在的英國日本等內閣制相比?這未免也太扯了吧。與後面的清朝軍機處等相比?這我覺得還有點靠譜,同時覺得是先進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明朝的內閣是怎麼一回事。簡單點說,明太祖朱元璋殺了胡惟庸之後就不再設丞相,朱元璋苦出身,對自己掙下的這份家業非常珍惜,什麼問題都要自己處理,而且身體素質好,也有這個精力去處理。但是到了建文手裡,沒了他爺爺的身板兒,就找了幾個文臣諮詢國事,平常這些文臣也給皇帝代筆批個奏章寫個聖旨什麼的。這些文臣起初只是起到秘書的作用,後來老闆越來越信任秘書,有些小事情就交給他們處理。過了幾代之後發展為國家的大事小情都先由這些秘書先擬處理方案,然後再向老闆彙報,由老闆拍板方案是否落實。這就是明朝內閣的簡單的發展過程。

    明朝內閣制優點

    第一,這些閣臣都是飽讀詩書的社會精英。他們都是系統訓練過治國理政的,而且還不是一個人。內閣多數情況下都是有數位閣臣的,無論首輔多麼強勢,最終決策都是閣臣們一起表決透過的。這總比皇帝一人決策或者丞相與皇帝兩人決策產生的風險要低。這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點,因為它實現了在一定範圍內的民主,而且它有足夠的生命力將這種民主的範圍擴大。

    第二,內閣裡競爭也是很激烈的。誰都知道首輔權力很大,誰都想當首輔,所以都想爭。有競爭就有生命力,而且成本相對於造反當皇帝要小的多。

    第三,內閣是受監督的。正德帝敢拿國家大事當兒戲,抓了寧王又放了重來,但是內閣絕對沒人敢做這樣的事。下面的六部尚書御史言官盯著,上面還有皇帝隨時可以撤你的職。因此,內閣的決策至少是符合國家正常發展秩序的。

    第四,閣臣的背後都有各自的利益團體。這就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政黨了,但是它發展的不夠完善,既是優點又是缺點。有固定利益團體的支援這樣可以保證政策的延續性,因為個人決策會有“人亡政息”的缺點。但是,如果是代表一個團體所做出的決策就不容易隨便改弦更張。

    但是明朝內閣制的缺陷在現在看來非常明顯。

    第一,明朝內閣的權力來自於皇權。前文說過,明朝內閣的出現是因為皇帝個人覺得處理政務太累,分了一些任務和權力給內閣。所以權力的來源始終是皇帝,那麼負責的物件也始終是皇帝。這與現在的內閣有更本區別。現代內閣制又叫議會制,因為內閣的權力來源於議會,負責物件也是議會。通俗一點講就是誰讓我乾的我就對誰負責。

    第二,明朝內閣沒有成熟的政黨支撐。前文說過,閣臣代表了一些利益集團。但是,這些利益集團本身就組織鬆散,進而影響閣臣們的決策方向,甚至是決策的持續性。最典型的就是張居正的改革,老張一死他的改革就很多被荒廢了。一方面是因為老張得罪了皇帝,另一方面就是支援老張的利益集團徹底倒向了另一邊,沒有人堅持他的策略方針了。

    第三,明朝內閣制與傳統宰相制和清朝的軍機處制度的社會基礎是一樣的。什麼社會基礎?封建制度!在這樣的大制度下,任何的小制度變化起到的作用都只是修修補補。閣臣雖然是精英,但讀的書還是儒家的書,思想還是封建思想。在社會基礎沒有變化之前,不可能從政治制度上先出現根本改變。

    但是有人說這套制度長久的保持下去中國也不會有根本變化,我覺得這是不對的。明朝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若是正常發展未必不能成勢,這也是我個人認為清軍入關給中國歷史帶來的最大的危害,就是中斷了中國歷史的自然發展程序。李自成當皇帝,他有足夠的社會基礎,只要政策好百姓不會非要請回朱家皇帝。但是滿清不一樣,他們是外族,社會基礎不夠,反清復明的口號到嘉慶時期都還有。所以滿清要更加束縛住百姓的思想和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殺人和讓百姓繼續種地。

    跑偏了。總而言之,明朝內閣的出現是歷史正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有當時的先進性,但是若是拿它和現代內閣制比較這就太欺負人了,好比拿火銃和AK47比較一樣。

  • 10 # 香羅書館

    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上,有關明清政治制度提到兩個重要的安排,常常被現在腦殘黨們拿來自我標榜民主,一個是明朝的“內閣”,一個是清朝“議政王會議”。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前者無疑是獨裁統治者開歷史的倒車的結果,而後者則不折不扣地是野蠻部落毫無政治智慧的提現——一群人野蠻人坐在山洞裡一起商量怎麼過冬,這叫什麼先進啊?但是,今天居然有人在有這樣的疑惑,明朝內閣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反而成了歷史的進步,那些編寫歷史教科書的學者們就應該被釘在恥辱柱上,被萬世唾棄?

  • 11 # 文古拾貝

    我的觀點卻和樓上不一樣。內閣的出現是皇權加強的表現,因為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才出現了內閣。從前,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君主不仁,丞相甚至可以廢除君主另立,內閣能嗎?

    說白了,內閣是“不合法”的。丞相是實實在在寫在制度裡的,而內閣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一樣,儘管內閣實際上幹了丞相應該做的事。但是內閣人選,皇帝想廢就廢。這不就是皇權的極大加強嗎?

    事實上,內閣制度並不是明朝首創,早在漢武帝時期就有“尚書檯”了,職能也基本等同於內閣,漢武帝常常與這些私人秘書商量國家大事,實際上就削弱了丞相的相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明闖了紅燈,卻沒有被罰,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