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凌未風

    知識體系:

    1:問題是什麼?

    2:探究基本原理

    3*探究與實驗的方法論

    4:知識的應用(實踐)

    5:知行合一

    依次迴圈,不斷完善豐富知識體系!

    思維體系:

    感性思維+理性思維

    感性思維:感覺,感想,情感,印象,經驗,表象層的思維。

    理性思維:演繹,歸納

  • 2 # 混沌大學

    直接看影片,直接看影片,直接看影片。

    重要的話說三次!

  • 3 # 姚偉的寫字檯

    一、將個人知識進行主題分類:

    比如我個人就將所有的知識分為四個模組:生活技能、興趣愛好、職場通用技能、專業技能,其中:

    1、生活技能

    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比如潮男穿衣搭配技巧,烹飪技巧等。

    2、興趣愛好技能

    比如攝影、旅遊、健身、理財投資等等。

    3、職場通用技能

    比如PPT的製作技巧、演講能力、職場心理、溝通能力等等

    4、專業技能

    以我個人為例,我將專業技能分為發行運營管理、渠道運營管理、遊戲平臺產品設計。

    我這裡這麼分類的原因是因為人能記憶的內容非常有限,生活和工作的東西都是需要消耗精力去關注的,每次花費精力關注過的東西最好都能夠儲存起來。

    二、根據主題構建知識體系

    這裡的知識體系分兩步,初級的單個主題的知識體系和高階的交叉主題的知識體系:

    1、單個主題的知識體系

    遊戲運營平常學到的知識很多都是碎片化的,需要將各個碎片化的點連線成線,再將線構建成面。以我自己為例,藉助一些工具,將各個大的主題模組建立好,每個模組子模組下面再進行細分,參考截圖:

    建立完善的單個主題的知識體系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初級階段:遵循5W2H原則,將工作中的所獲所得填入框架中。

    比如溝通技巧中的和上級溝通,who就是你和領導,what就是你們就某件事進行溝通,期望結果和實際結果是怎麼樣的,why就是你們之間為什麼會出現這次溝通,when你們之間在什麼階段進行的這次溝通,where就是指你們在哪裡進行的這次溝通,比如是否是公共場合,how/how much就是指你們之間是怎麼去進行溝通的,溝通投入比如溝通時間多少。可以不用拘泥於具體的形式,但是重要的是把你這次獲得的經驗和知識給記錄下來。這裡其實就和覆盤比較像了。

    中級階段:這個時候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建立的體系是不夠完善的,即廣度不夠,也可能發現對單個知識點的理解還比較淺薄,即深度不夠。這個時候可以透過書本、線上課程、文章等來完善拓展自己的深度和廣度,也可以帶著目標去在一些行業交流群裡面進行討論,亦或者是去跟行業前輩進行請教,都是不錯的完善方法。要注意的是,需要控制好自己的精力分配,80%的精力應該用來深入挖掘最核心的內容和技能,20%的精力用來補充拓展其他的技能。

    以我個人為例,我的目標是成為遊戲行業的全棧運營,但是對遊戲商業化中的遊戲內活動設計不太熟悉,我的做法是先將最近流行的一本書的活動篇目錄研究和其他的優秀文章的目錄吸收為自己的框架,然後再將書中的內容吸收填入框架中。同時再參考行業前輩的建議和感悟,在方法論層面上將活動設計的經驗彌補了。後續如果有機會親自負責活動設計,至少是有備無患了。

    高階階段:當單個主題的知識體系到一定深度和廣度的時候,可能會發現之前的架構並不是很合理,這個時候就需要去進行調整改善,需要定期做一次歸納總結調整了。

    2、交叉主題的知識體系

    所謂交叉主題,是指某個主題的知識可以應用到另一個主題中,實際上每個主題深挖到最根部,都會或多或少涉及到底層的元能力或者元知識。比如股票,除了涉及相關的經濟、金融學知識外,還需要了解從眾心理、瞭解人性的一些特點。活動設計同樣需要了解使用者的從眾心理等等。

    以我個人為例,這段時間決心把PPT製作技巧給補上,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寫PPT和寫郵件、溝通交流用到的元能力一樣,都需要一個結構化的表述邏輯,這個時候學習SCQA架構、MECE法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建立交叉主題之間的知識體系,核心是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

    一方面,是正向思考,思考該知識的拓展性。學到一個知識後,問自己:還有什麼現象可以被這個知識解釋?儘量去拓展延伸,不限領域

    另一方面,是逆向思考,探索事物背後的邏輯,遇到反常或有趣的事情,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其他領域有沒有相似的事情。

    以上就是建立知識體系的方法。

    建立好體系之後,要時刻帶著完善體系的目的去尋找和輸入內容,不停地歸納、總結、分析,最終得出自己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論,這套方法論基本可以應對絕大部分的場景了。

  • 4 # Smosh創意視點

    思想體系是個宏大的構想,但也僅僅是個人體系的一個方面。我把個人體系分為心智、能力、形象三部分,在此基礎上分化出觀念體系、知識體系、目標體系、生活體系和形象體系六個系統。目的是建立起比較全面清晰地個人系統,並實現各體系之間的平衡。觀念體系對應著此問題中的思想體系。

    人類在生命活動中,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很多想法和需求。但這些想法並非全部都會變為現實,或者變為現實的方式不同。例如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想象過未來的生活是怎樣的,有的人只是想想就算了,有的人將其寫成小說,拍成電影供他人欣賞,有的人則是研究技術試圖將其變為現實。想想的人腦中產生的只能稱之為想法,而試圖去做些什麼的時候,才會變為目標。所以思維體系中的目標需要:

    ● 建立:明確目標,細化要做的內容。

    ● 篩選:思考做目標的動機、結果預期,然後透過價值觀判斷進行取捨。

    ● 分解:為了提高目標的可行性,將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確立執行的步驟和計劃。

    ● 執行:付出實際的精力和時間,善用方法,透過努力嘗試去實現目

    建立思維框架的前提就是你必須堅持學習,廣泛閱讀,瞭解各種看世界的視野,積累許多的東西。一個人要建立適合自己的思維框架,先要知道有哪些思考問題的方法,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行業,這些方法都有不同,我們不能一一體驗,唯有透過讀書去了解。

    然而,更重要的是,你要懂得思考,將所學的許多東西融會貫通,讓它們在你的頭腦裡中形成一個初始的框架。這樣,你才能在隨後的日子裡自如地運用這許多知識和積累。無論你是否認同他們的立場和觀點,你得耐心分析立場觀點背後的論證和事實,這並非是什麼了不起的方法。有了很多的知識,就需要思考,將大腦中的許多對立的知識分析綜合成一套完整的理論。

    其次是檢驗。如何驗證你的框架是否足夠完整,邏輯是否嚴密?比如在科學上,大家公認的科學方法的基本特徵是經驗性、精確性和可檢驗性,也就是卡爾·波普爾的可證實原則。對於自身所構建的知識體系,假如你知道一個分析問題的方法,只有在不同場合反覆實踐才能檢驗它是否有效。

    世間萬物,無論是大到星系還是小至原子,其本質都是一個個的系統。而“框架”就是對系統構成元素以及元素間有機聯絡的簡化體現。因此有目的地運用“框架”來思考、學習,能夠讓我們更全面、更快速、更深入地分析、解決問題,以及更高效地學習新知識和技能

    大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絡是相通的,這就意味著你在學習絕大部分所謂的“新知識”時都不應該是從零開始,並且應該與你大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聯絡起來,這樣既能加快你學習新知識的速度,又能加深你對新知識的理解。但要建立知識間的聯絡,就需要你以使用為目的去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其實秘訣只有一個,就是我給自己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麼、還缺什麼,因此每當我學習新的知識、經歷新的事情時,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將新瞭解的知識往知識框架裡填充

  • 5 # 天觀易3階控制論創新

    思維體系是知識自組織產物

    知識控制論屬第三階控制論是界於客觀和主觀的虛擬框架,導師起初只強調社會集體比喻,而我在認準中國傳統思維尤其是易經邏輯的核心所強勢的均衡支撐體系時,傳統思維的一切控制都是在作調整不衡而達平衡,一部傳統思維史就這麼一個系統方法論可稱為傳統思維繫統模式的框架。除此之外別無他模型。這正體現在傳統思維如一大型自組織的圖靈計算機,它以觀念為資料在經過這臺處理器都可以模式化的太極,陰陽,天地人,五行,八卦,,,千篇一律的符號系統,而進行思維觀念的資料處理。這正是目前國際上理論物理和哲學上探索的黃金分形計算機,

    參考文獻

    Universe as a fractal logic computer. 2018, El Naschie and Scott Olsen

  • 6 # 速讀G先生

    構建知識體系的基本方法是將一門知識所涉及到的東西結構化。

    當一個人能夠結構化自己所學的知識,形成自己對於這門知識領域的認知與見解,擁有清晰的脈絡跟結構,說明已經掌握或初步掌握這個知識了,某種程度上代表他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了。

    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通常包括三個特徵:知識架構、知識內容、內容之間有聯絡。

    1、知識架構說的是框架,就像一本書的目錄一樣,有一個清晰的脈絡跟結構。

    構建知識體系的時候先選擇一個架構,比如運用思維導圖、結構圖、重要知識點條列等等,然後進行歸納、梳理、整合即可。(構建一個主題的知識體系跟梳理一本書的主要知識點,方法上是一樣的,只是更復雜一些)

    2、知識內容說的是你的知識體系不能只是幾個幹條條,要有內容的支撐。

    這就需要你對要構建的這個知識、這個主題進行廣泛且深入的閱讀或學習,如此,你才能構建的系統完善。

    先用快速閱讀的方法對你的書籍、文章、筆記等要梳理的具體內容進行快速瀏覽,有一個大概的脈絡。然後把資料中涉及到的“該主題”的一系列要點列出來,然後根據結構順序、並列順序、包含與被包含關係等方式進行初步梳理,然後再細分。在具體內容上,建議用自己的語言對內容進行整合,如果內容較多,標註上頁碼就可以了。

    關於思維導圖和快速閱讀的學習及運用,如果你沒有頭緒,可以參考如“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這樣專門的工具進行學習和練習,這樣掌握起來會更容易一些。

    3、內容之間有聯絡說的是,我們在梳理知識構建體系的時候,要多進行知識的關聯。

    比如知識點與知識點的關聯、知識與經驗、案例的關聯。這樣做的好處可以讓我們把知識掌握得更系統、更透徹。

    當然,學無止境,在後續的學習中,可能還會學到這個知識的新東西,新增、完善進去就可以了。

    補充:檢驗自己對某個知識、某個主題,有沒有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一個基礎方法是:看你能否以這個知識點為題,輕鬆架構出一篇有內容的文章、課程。

  • 7 # 認知框架

    帶你去看一下大海,注意到沙灘了沒有,

    一堆沙子

    海灘就象是知識

    再帶你去欣賞一下沙雕,

    知識體系好比是沙雕,

    設計一個形式把零亂的沙子整合在一起,

    沙子就有了自己的生命

    知識好比是沙子

    一堆缺乏聯絡的沙子

    而思維體系呢

    就象構築沙雕的工具,但然不僅於此

    只是想做一個形象的類比

    知識體系,如果脫離範圍而談建立,終究是建立不起來的,

    就象是一堆磚頭

    你都不知道要建的是廁所還是萬里長城,

    你就什麼都建立不起來,

    一旦你心裡知道要建的是萬里長城

    早晚有一天,這個長城會被你用這些磚頭建立起來。

    構建知識體系也一樣,

    確定一下自己心裡真想要的,

    才能進一步確實自己的人生範圍,

    才能知道,

    圍繞這個範圍

    去建立你的知識體系

    去建立你自己的萬里長城,

    一旦知道自己的範圍,

    自己想去的地方

    所有的如何,

    會顯得微不足道,

    人們聚焦在如何,

    卻失去了為什麼,

    為什麼的為什麼,

    若有技巧就是一句為什麼。

    人用一生去雕刻的最大作品,

    最後其實是自己本身,

    但卻耽擱在了零亂的【事】【物】,

    聚焦在了事物,

    反而忘記掉了自己,

    長城不是一日能建成的、

    自己作為人生的最終作品,

    是在一生的長度中,

    精雕細琢完成的!

    知識體系、思維體系大抵如此,

    都是要圍繞著【自己本身】這個作品,

    個人視角

    想明白了這些,

    知識體系、思維體系,每個人都可以建立起來。

    只能是專屬於你自己的人生範圍,

    只能是專屬你自己的知識體系、思維體系,

    最後輸出自己,

    這個用一生雕刻的作品,

    大抵如此。

  • 8 # 朱阿空

    但是,這些知識是零碎的,不成體系的,個人可能並不知道要怎麼搭建起一個合適的框架,再將他們分門別類的放進去。事實上,個人積累的知識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最好是能透過更為廣泛的閱讀,吸收各個學科大家的經典及前沿觀點,並以此為基礎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說到這裡,就不能不提主題閱讀了。主題閱讀是針對同一個主題,進行多本書籍的精讀,博採眾長,然後在各個知識的交匯處形成核心觀點,在觀點未交匯的區域則進行分別發散,繪製出各個樹形圖或思維導圖,這樣就可以將相關的知識一覽無餘。

    當你長期針對各個話題進行主題閱讀後,你的知識體系也會越來越完善。

    那麼,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一句話之前很流行,那就是:

    我聽過許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

    很明顯可以看到,在這一句話裡,知識是知識,但個人的思維方式卻不一定會以知識作為指導。

    為了讓所學的知識不學到狗身上,所以儲存在個人腦海中的知識一定不能就那麼放著養灰,一定要將他們應用起來,投射到自己的思維模式上。

    具體說來要怎麼做呢?

    1、覆蓋,用新的知識覆蓋舊有的知識

    看一本書時我們經常感慨,書上的知識完全顛覆了自己以往的認知。這時候,你不能光感慨完就放下書本打住,你還需要用新的知識去覆蓋舊有的知識。

    比如說,你不太擅長於溝通,也一直認為會說話是個先天的技能,所以你徹底接受了自己嘴笨的現實,也不妄想改變了。但是透過進行溝通書籍的主題閱讀,你會發現原來在人與人的溝通中,是有很多技巧可循的。那麼,你就要記住這一點,也記住這些技巧,用新的較為全面的知識去覆蓋你原有的片面的認識。

    2、覆蓋是一時的,最好是徹底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這時候就需要付諸於實踐。

    當你在遇到類似的溝通難題時,你要提醒自己,你舊有的思維方式是錯誤的,溝通這件事是可以透過練習提高的。你要刻意的跟自己灌輸這個概念,驅散走錯誤的思維模式,然後正確的面對難題。

    3、設計一個在一定期限內可以量化的、有希望完成的、可分解的目標,鼓勵自己用行動去完成,在行動中去改變舊有的知識,加深思維體系的作用方法

    看完了書上的知識,你要學會運用,這樣才能反作用於自己的思維方式,令自己真正接受知識對你進行雕刻的過程。

    舉個例子,你的目的是想提高溝通能力,那你就該為自己設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也是有講究的,絕對不是提高能力這麼抽象的話術,否則照客觀的眼光根本不能判斷你是否完成了目標。

    你最好將目標修改為未來一個月內,每天的晨會你都要堅持發言,中午吃飯時也要和大部隊一起,多加深彼此的瞭解。你看,當你把目標這麼一細化,你就很清楚未來的時間你必須要做哪些事,而當這個目標達成後,你的溝通能力肯定會有明顯的提高,與同事的關係也會親密許多。

    在你養成這樣的習慣後,只要繼續維持下去,形成了這樣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你的溝通能力就會在無形中提高。

    4、除了用行動踐行思考外,還要有意識的經常向外輸出,真正理解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是如何執行的

    比如說,當你對某個問題有新的體會,或者是看完某本書後感覺茅塞頓開,最好是能夠拿筆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記錄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透過文字輸出的過程,你相當於是二度整理了自己腦海中堆積的知識,二度理解了書本上的觀點,也就不會輕易忘記。

    除了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外,你也可以把這些想法詳細的向第三人轉述,假如他們有不懂的地方,你再進一步的作出解釋,直到對方清楚明白為止。透過口頭輸出的過程,你也會在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蕪存菁,更嫻熟的運用知識。

    5、抵制消極的思維模式,堅持不斷學習

    思維模式跟知識體系一樣,是會不斷髮展的,也是沒有邊界的。

    但這兩者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知識體系沒有情緒,但人的思維模式是有情緒的。

    所以,個人一定要有意識的抵制消極的思維模式,千萬不要輕易被眼前的難關絆倒,而是要經常鼓勵自己不忘努力。

    古語有云:“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共勉。

  • 9 # 廬山心靈真語

    雖然我是很好學的人,但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許跟多數人不同,這是我求學多年、思考多年的感觸。

    問“擁有完整的知識和思維框架是一種什麼的體驗?”我的回答是:不存在那種體驗,那是屬於上帝或者佛的事。

    如果人類能清醒的知道自己不擁有絕對和完整的真理,就不會有那麼多殘暴又可悲的宗教和思想鬥爭了。

    首先,擁有完整的知識和思維框架只是個巨大的錯覺

    由於時空的侷限,人不可能擁有完整的知識,任何一個時代的知識都會被後來的時代超越。

    你還會用三十年前的教科書嗎?我們還覺得500年前的“全部知識”很偉大嗎?

    莊子告訴我們,人對世界的觀察,就好像“管中窺天”,只看到極小的一片。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說過同樣的話:“人的知識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所以構建真正完整的的、系統的認識是不可能的,雖然有不少大師的確通曉最重要的知識,但所謂的“通曉”只是侷限於他所處的時代,所謂“完整的知識”一定只是某個時代和地域內的完整。

    第二、知識範圍的侷限性導致無法獲得確定性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說明的是人類受限於空間,無法瞭解所有的東西 。

    “夏蟲不可語冰”,指的是人類受限於時間,無法看到歷史的全貌。

    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知識宇宙巨大拼圖中的極小一部分,沒有得到全部拼圖,這個侷限是無法突破的,只有神秘主義者宣稱能不借由理性,直接擁有超越時空的一切知識。

    拼圖中少掉的那一塊,有可能包含了整幅圖的最關鍵資訊,所以只要沒有獲得全部的拼圖,就不可能確定整幅圖的意思。

    第三、我們仍然需要學習

    應該放下對系統性、全面性、終極確定性的幻想,因為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人類的歷史上造成過許多的災難。

    但學習仍然是值得的,因為知識仍然有用,探索的過程本身也是精彩的,而孤陋寡聞的人容易執迷,犯低階錯誤。

    第四、要謙卑互相學習,不要唯我獨尊絕對化

    有些人宣稱自己擁有完全的知識,有絕對正確的答案,是終極的真理的代言人,動不動教人作人,那是都是狂妄自大的,並且充滿恐懼和控制慾。

    他們就好像一隻螞蟻炫耀自己的強壯一樣,我們不要盲目跟從大師或權威,因為他也沒有得著,他還在路上。

  • 10 # 辣媽小護士

    一直都知道我們想要快速的掌握某種知識和某個領域,學會構建知識體系和思維體系是十分必要的。

    雖然知道這個十分重要,但一直沒有找到好的方法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直到今天看到了一本書《請停止無效努力》,作者孫圈圈。看完這一本書,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才知道為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該怎麼去構建知識體系。

    為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的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學了很多的知識,很努力的去學習,但是到實際應用時我們卻沒有知識可用,因為我們沒有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體系?在《請停止無效努力》這本書中告訴了方法步驟 :

    1,明確自己學習的背景。具體的意思就是,為什麼要學習這個領域?這個領域對自己有什麼用?這個領域跟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有什麼聯絡?

    2,透過各種渠道建立知識框架。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尋找這個領域的經典書本,經典網站去學習,就相當於在學校的時候學習教科書一樣,把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點都學開來建立自己的框架。

    3,不斷修正自己的知識框架。透過對比,找到最佳的知識體系框架。

    4,不斷學習,不斷的往這個框架裡面填內容,這樣框架裡面的內容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

    5,把知識與知識之間,知識與問題之間,相互聯絡起來。 兩個方法:知識向問題靠攏、問題向知識靠攏。

    看完這本書後,對於一直都沒有形成自己知識體系的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你也不知道怎麼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體系,建議你也去讀一讀這本書。

  • 11 # 三飯姨

    長文,大概4000多字,建議收藏隨時翻閱(嘿嘿)

    讀了這麼多書,我一直有個毛病,就是筆記也做了,思維導圖也畫了,偶爾還能跟朋友說上書中的一些觀點,傳播下資訊,但真的一到自己有需要時,就像突然失憶一樣,完全忘記之前自己學過的那些技巧和知識,只能重新手忙腳亂地去找以前的書、上網百度。可這樣,我當時花了那麼多時間看的書、寫的筆記,不是浪費了?

    可以說這是沒有真正“吸收”書裡的知識,還只是“知道”而不是“做到”,你是否也膝蓋中槍呢?

    所以最近我決定把看過的書都扔掉。

    不要誤會,並不是自暴自棄,而是,我終於學會最有效的筆記方法、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識。

    以前那種摘抄、思維導圖根本不算筆記,以前用資料夾、豆列將筆記書單分類管理,都僅僅是極初級的知識管理而已。直到我聽了李源的線上課程,我才發現原來知識管理是這麼一回事兒,知識可以這樣融到自己生活中。其實他使用的都是很簡單普通的工具,比如二進位制,六進位制,但他活學活用,很厲害。

    李源,被貼了很多標籤:85後最貴的說書人、最年輕的知識大秘、羅輯思維最早的知識策劃人、讀書怪才……但他最喜歡的還是大家叫他“讀書人李源”,因為大量的閱讀,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他的人生。

    在李源總結的方法裡,主要就講了一個東西,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效能,幫助自己管好知識存量,知道學過了什麼,怎麼快速在用的時候找到,並且用到自身生活中,同時能輸出好位置為新的知識提供空間。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總結了兩類方法,一個是記筆記,一個是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最實在的筆記法

    記筆記就是為了提高效能,怎麼正確的記筆記呢?只需要記這三個要素:找到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分論點、以及你看書過程中自己的心得感想。

    兩點很像以前學過的閱讀理解方法,文章有用“總分總”的方式建立文章結構,那我們要掌握這本書講了什麼,就去找他的“總”和“分”。

    “總”——核心論點。找到核心論點的關鍵就是了解作者,換句話說,就是先得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這本書,瞭解他為什麼會寫這本書,他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反過來了解這本書也是為了將自己變成作者,換位思考。找出書中那句關鍵的話,或自己凝練出來。

    “分”——分論點。作者用了什麼關鍵性的證據去解釋他的觀點。

    最後,看過書要想真正為己所用,還要靠記筆記的最後一個要素:記下自己的感想和啟發。並不是摘抄而已,是去記那些讓自己"心中一動”的話,去聯想這東西對生活有什麼影響,計劃以後怎麼用,最好把它變成一個方法論和心法。

    比如李源這個課程,我能化為心法的一句話就是“當我在生活工作中需要用上什麼領域的知識,我就挑一本該領域最牛逼的書放到桌上,隨時學習”,或者“最快學習一個領域知識的方法就是去看頭部書籍——那些由頭部大師寫的書,基礎知識永遠不過時”

    其實關於如何記筆記這一段,啟發了我寫小說的思路,比如找核心觀點,不就是挖掘寫小說的主題句嗎?找分論點,不就是往裡面填充情節和場景劇情嗎?反覆出現的關鍵性證據,不就是在說對關鍵情節推進很重要的事件,要提前出現,埋好伏筆嗎?

    反過來運用,這些都是知識點啊!

    最接地氣的知識體系建立

    話題回到知識管理上。

    整理你的書架

    如果學會了這種高效、簡單的筆記方式,我們可以開始整理自己的書架,只要記住一個原則:人類的知識結構是樹狀的,它不是一個個問題組成的,而是一代代人積累出來的。

    一個領域就1-2個大師,領域裡延伸出來的觀點都是以他們為枝幹衍生開來的。劃重點,關鍵就在於只看頭部人物,找核心資訊。其實關於做筆記也是,注意力是有限的,要看書就取其精華。

    只留下每個領域最頭部最重要的3個人的書籍,完全可以扔掉或送掉那些非頭部書籍了,不用怕自己會忘記書中到底講了些什麼——核心觀點都有了,經過自己的話複述出來,已經是自己的了,況且還結合自己的生活,總結出了心法,時刻用著,想忘也忘不了。至於一些案例,經典的關鍵性證據已經被我們摘錄下來,也可以上網百度,很容易找到,所以,厚重的書籍?可以丟掉了。知識已經在我們的筆記中、我們的生活裡。

    管好你的知識

    接下來,我們作為終身學習者,不停地在吸收新的知識,學習新的領域,這麼多知識,我們能管得過來嗎?

    於是,下面就是管好知識存量

    這裡李源運用管理學的裡的5個理論來說明。

    管理方法也是為了運用到生活,知識是為自己的生活服務的,那自己生活中有什麼需要的,都可以將相關分類的知識拿出來使用。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對稱式管理法六進位制管理法,說白了就是幫助做決策和節省精力。

    在一堆事情裡,用”六進位制管理法“,也就是說生活中有什麼事兒都可以分成六分,圍繞某個分類,也放這個品類的知識幫助自己,然後把這六類繼續分成兩類,用”對稱式管理法“從裡面再選出各自最重要的2件事,給這兩件事排個優先順序。

    舉個,結合自己的生活,如果近段時間自己要去管理個團隊,有一大堆事兒要做,我從中選擇6件這周最重要的,如果6件事可以分類成管理類和溝通類,那選取這兩個領域裡最有效最重要的兩本書,放在自己的桌上,一方面在做著兩件事的時候可以用上書中的知識,另一方面就能在邊工作邊把書看完了。

    這就是結合生活,幫助做決策,保持自己的專注力。

    對我來說,比較迷茫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書籍資訊,那這就又有一個方法,給書籍或資訊編上“戶籍ID”

    還是那句話,知識樹的節點是人而不是知識。以作者為維度建立資料夾,然後底下繼續建立資料夾,將作者的簡介相關資訊、看過他的書籍、電子書、線上課程連結等等整理起來。然後,用“二進位制管理法”分類。

    什麼是“二進位制管理法”,就像是細胞分裂,樹狀圖。

    舉個例子,我認為自己大學學的是文科,那文學是二進位制樹幹的其中一個分支,另一個分支,我喜歡藝術,那可以以藝術作為另一個分支,接下來,在文學分支下,繼續延伸我接觸過的知識脈絡,延伸感興趣領域,比如心理學、哲學、廣告文案寫作、書評、影評寫作、編劇等等。藝術那一支,也可以延伸出繪畫、攝影、手工藝、服裝設計等等。

    然後,把剛才那些“戶籍ID”資料夾書籍按照這些領域去分類。

    這樣,我能知道自己現在擁有哪些領域的知識,當想要用的時候可以隨取隨用,找到自己想要的書、資訊、作者資訊。

    這樣我的知識樹就一目瞭然。

    繼續進一步,當有了自己的知識樹,那是不是就可以跨領域創新了?

    沒錯,把我們的知識樹繪製成一個地圖,從源頭一點點按拓撲方式延伸,直到地圖邊緣。那每一個臨近的拓撲鏈節點上的領域,看是否能在交叉領域有所突破,或者把兩個毫無相關的領域連結起來,經過的地方,就是我們也許可以找方法把他們跨界融合的方法。

    不知道這些方法有沒有讓你豁然開朗?或許你已經在無意識中使用過其中某些方法,知識體系沒那麼玄乎,只要有意識去總結方法、改進自己運用知識的方式,每個人都能發明出各自的知識體系建立機制。

    看書學知識,重在實踐。這篇文我也是按照”核心論點“”分論點“”感悟“筆記三要素來寫的哦,有找到核心論點嗎?很明顯。

    好了,我要去建立我的書籍”戶籍ID“,繪製自己的知識樹了。

  • 12 # 王先生1493047

    知識體系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的表現方式,是即已形成的羅輯思維的表達,也是成熟的完整鏈條。而思維體系是按抽象點式為主,是人類潛力智慧的後勤倉庫。因此,要使思維與知識形成核力。需要靈感思維的點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九階巔峰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