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補火車輪胎的666
-
2 # 聽風看海讀夕陽
魯迅曾經在《阿Q正傳》的俄文譯本的自序中寫了這麼一段話:“聽人說,在我幼小的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裡,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
的確,周家在魯迅祖父那一輩也算得上富貴人家,而導致周家敗落的這場“很大的變故”,是源於祖父為兒子前途而行賄造成的。
01.透過科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想兒子以此榮華富貴魯迅原名周樹人,祖籍浙江紹興。他的祖父周福清在29歲時考中舉人,33歲考中進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到江西下屬的一個縣做了知縣。
周福清在做知縣那幾年,因為不夠圓滑不會迎合上司,被上司彈劾罷官回家。一年後,經過一個朋友指點,賣了老家的田地捐了一個候補官員。
1883年,周福清的母親去世,辭官回家為母親守孝,就在這期間,發生了影響周家幾代人的“變故”。
與曾經的農民子弟靠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一樣,周福清因為科考改變了耕讀之家的命運,光耀了周家的門庭,在鄉里佷受崇敬,所以他也希望兒子走跟自己一樣的道路。
可週福清的兒子周用吉(也就是魯迅的父親)資質平庸,幾次考試都是以落榜告終。
這次在家為母親守孝,正好趕上鄉試,周福清心裡更加著急,四處打探訊息,得知這次的主考官是殷如璋的時候,不禁眼前一亮,暗想兒子的前途有望了。
原來,自從賣田捐官以後,周福清也深諳官場的那一套規矩,知道行賄受賄是官場常態,要想兒子考中,只有行賄這一條路了。
恰好,他和殷如璋不僅是同年進士,而且私交很好,所以他打算去找殷如璋,無論如何也要為兒子鋪上一條路。
自從周福清科考成功以後,就是同族人羨慕的物件,所以開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們像周福清一樣,一舉成名,改變家族的命運。所以,和魯迅父親周用吉同時參加考試的同族子弟還有五個。
這五個孩子的父親都想走捷徑,都有“走後門”的心思,每天跟在周福清後面,要他幫忙。周福清權衡再三,也答應了族人的要求。
後來有人猜想,周福清這次這麼大膽,第一是因為抹不開面子,你想啊,在鄉鄰眼裡,在外做官的人都有手眼通天的本事,這次在家,周福清肯定受了鄉鄰們很多的恭維之詞,假如說不去幫他們,情理上過不去不說,也顯得自己沒能力沒面子。
第二就是因為錢,這次行賄,其他五家每家出了兩千兩銀子,正好一萬,自己不用出一分錢,還能解決兒子的問題,而且事成之後,自己在鄉鄰之間的聲望會更高,怎麼看,這也是一幾得的好事。
而他唯獨沒有想到事情敗露之後會承當什麼後果,所以說,利益會矇蔽人的雙眼。
02.事情敗露,家敗人亡周福清謀劃好了一切,寫了信,把一萬兩銀票也裝在信封裡,卻沒有想到出錯在用人上。
萬事俱備,周福清就帶著僕人陶阿順去找殷如璋,但事到臨頭,周福清心裡有點忐忑,所以他臨時決定讓陶阿順先去探探路。
此時殷如璋正在官船上接受一個地方官的拜訪,陶阿順也不看眉眼高低,就把信交了給殷如璋的隨從。
殷如璋當然心知肚明,但有外人在,再傻的人也不會拆開信封處理,就隨手放在一邊,繼續和地方官閒談。
等了這麼久,連句回話也沒有,周家這個蠢笨的僕人就不幹了,就大聲喊:“老爺拿了銀子,怎麼也得給回句話,或者寫個收條啊,小人回去後好有個交代。”
這一喊,殷如璋沒有辦法下臺,只好下令拿下陶阿順,連同銀票、信交給了主管的官員,正在等著訊息的周福清左等右等也等不來訊息,知道事情敗露,情急之下逃到了上海。
但他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為了不累及家人,周福清選擇回去自首。
隨著案件的層層上報,到了光緒手中,小皇帝最厭惡考場營私舞弊,所以不顧江浙官員的求情。判了周福清“監斬侯”,相關考生革除功名,永不得再考。
周福清後來也沒有被殺頭,卻也做了八年牢,出獄後三年病逝。家裡為了打點,家產賣盡,魯迅的父親周用吉,因為這件事受到了驚嚇而病故,家道從此中落,剩下孤兒寡母艱難度日。
據說,因為這件事,魯迅一生都不願提起祖父。
-
3 # 瞪大貓眼看世界
魯迅的祖父在任江西金溪縣知縣時,因與上司李文敏頂撞,被彈劾丟官,後因科舉舞弊案被判監斬侯,一系列變故使魯迅家道衰落,少年魯迅過早地嚐到了世態炎涼,對魯迅以後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中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出生於浙江紹興會稽一個官宦之家。其祖父周福清,字介孚,曾任江西省金溪縣知縣,先因口無遮攔被彈劾丟官,後因科舉舞弊案被判斬監候,諸多變故導致家道衰落。究其初因,與當時的江西巡撫、陝西省西鄉人李文敏還多少有點瓜葛。
李文敏,生於1817年,號捷峰,陝西省西鄉縣察院街人。咸豐二年(1852)殿試中進士,授禮部主事。七年,赴瀋陽督辦皇陵工程。八年,沙俄入侵東北,奉命赴山海關防營襄辦文案。同治元年(1862),回京任禮部職方司、員外郎及郎中,掌管祠祭印信。參與籌劃咸豐皇帝及皇后葬儀,李謀劃周祥,受朝廷賞識,以功升道員加三品銜,賞戴花翎。並先後出任鳳陽、天津知府。同治九年,李文敏升任廣東按察使。十年,調任江西按察使。光緒元年,升江西布政使,四年(1878),擢升江西巡撫兼提督。光緒九年(1883)春,李文敏為御史某誣陷,免官回鄉。十一年(1885),李文敏被再授兩江總督,但李以年老辭謝朝廷。光緒十六年(1903)九月,李文敏在家鄉病逝,終年73歲。
李文敏在任江西巡撫期間,魯迅的祖父周福清時任屬下知縣。周的科舉之路順暢,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並被欽定為翰林院庶吉士。躋身玉堂,榮耀一時。同治十三年(1874)外放知縣。最初是四川榮昌縣,他嫌遠不去,經過運作,光緒元年(1875)春,改派江西金溪縣。周福清翰林出身,恃才自傲,對上司頗有不敬。光緒四年(1878),因事與巡撫李文敏爭執,李辯解說:“這是皇上家的事!”周福清偏不順竿而下,反詰道:“皇上是什麼東西,什麼叫皇上?”很不巧,兩江總督沈葆楨得知此事。這是一位喜歡較真的官員,遂以“大不敬和辦事顢頇”為由將周參劾罷官。曾當了三年的知縣就這樣被參掉了。李文敏不忍心,遂於光緒五年(1879)春,出具諮文,入京引見,周福清遵例捐任內閣中書。這是個正七品的官職,“掌撰擬繙譯”,幹些抄抄寫寫之事,京官清苦,俸錢不多。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曾祖母》中回憶說:“介孚公在京裡做京官,雖說還不要用家裡的錢,但也沒有一個錢寄回來。”
魯迅先生曾說:“到我十三四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被稱為乞食者。”魯迅說的“很大的變故”,是指清光緒十九年(1893)轟動朝野的其祖父周福清科舉舞弊案。那一年,周福清因母喪返回故里守孝。也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朝廷開設恩科取士,以示普天同慶。浙江紹興有個秀才叫周伯宜(魯迅之父),屢試不第,也愁壞了其父周福清。適逢浙江鄉試的正主考官殷如璋與他有同榜進士之誼。周受親朋故舊章、馬、陳、孫、顧五姓的攛掇,也為其子周伯宜考慮,隨將五姓籌集的一萬兩銀票封入信內,派僕人陶阿順攜信趕往蘇州求見殷如璋,以期買通關節而讓其子和五姓子弟高科得中。因陶處事不當,行賄敗露被嚴查。周福清避禍上海,不久回紹興自首。
“科場舞弊案”發生在蘇州,蘇州知府王仁堪審理中惺惺相惜,以周福清罪屬“未遂”,且能投案自首,打算以“犯人素患怔忡”(精神不正常)含糊了事。而光緒帝正準備“戊戌變法”,銳氣正盛,碰上這樣的案子,正好從嚴從重,以整頓朝綱,同時也給後黨一個好看。於是御批:“周福清著改為斬監候,秋後處決,以肅法紀,而儆效尤。”所謂“斬監候”,就是收監候斬。
周福清在獄候斬達8年之久,終未斬決。光緒二十四年(1898),“百日維新”以帝黨的失敗告終。慈禧太后忙於鎮壓維新派,早把判“斬監候”的周福清忘卻。周福清乃在刑部尚書薛允升(陝西長安人)的救援下,獲釋出獄,後死於故里,終年68歲。其家因請託營救也陷入傾家蕩產的境地。少年魯迅親眼目睹家族由盛而衰,切身感受到了世態炎涼,這對魯迅以後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然,魯迅家道衰落緣由,是由其祖父周福清言行不檢點和科舉舞弊案發所致,不能怪罪其上司李文敏。
回覆列表
科舉制自隋唐產生以來,就伴隨著舞弊行為,期間出現了不少著名的科場案。在清朝光緒十九年,也就是1893年,發生了一件科舉舞弊案,這場案件的案情並不複雜,但卻是科舉制廢除前最後一樁科場案,同時這個案件卻影響了一位著名人物的命運,那個人就是魯迅!
魯迅在自己的著作中曾提到,“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嗎?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魯迅還曾寫道:“聽人說,在我幼小的時候,家裡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到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都沒有了”。但是魯迅並沒有提及是什麼變故!
雖然魯迅沒提,但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卻寫了,另外清朝的官方史書有詳細記載,這就是魯迅的祖父周福清科場案!魯迅原名周樹人,他的祖父名叫周福清,在同治十年考中了進士,曾擔任知縣等職務,不過後來因才能低下,“照例以原品休致”。不過周福清官癮不小,後來又花錢捐官,得了一個內閣中書的職務。
話說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壽辰,光緒皇帝決定開恩科,要在1893年全國舉行鄉試。周福清自己仕途不順,所以把心思放到了兒子周用吉身上。這裡插一句,周用吉就是魯迅、周作人、周建人的父親。不過周用吉才學不高,憑真才實學恐怕是考不上的,只能走旁門左道。
當時負責浙江省鄉試的主考官名叫殷如璋,在路過蘇州時,他遇到了自己的同科進士周福清送來的一封信。周福清在信中表示,希望考官能夠幫助自己的兒子,以及自己的幾個親戚,讓他們能夠透過鄉試,取得功名。同時送給主考官的,還有一萬銀元的“空票”。
但沒想到主考官並不領情,反而將送信家丁拘捕,交到了蘇州府,之後案情迅速傳到了北京。光緒皇帝聞訊後,下旨“案關科舉舞弊,亟應徹底查究,丁憂內閣中書周福清,著即行革職查拿到案”。此時周福清已經得到了風聲,躲到了上海租界,後來兒子周用吉被捕,周福清只好出來自首。
周福清的案件很簡單,但在處置方面則有波折,直到1893年年底,光緒皇帝才做出判決,“科場舞弊例禁綦嚴,該革員輒敢遣遞信函,求通關節,雖與交通賄買已成者有間,未便遽予減等,周福清著改為斬監候,秋後處決,以嚴法紀,而儆效尤。不過清朝末年是多事之秋,周福清的腦袋就保住了,案件由此被擱置起來。
到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時,周福清居然被釋放了,不過此時的周家因科場案已經徹底沒落,也因此改變了魯迅的人生軌跡。1905年,清朝正式廢除科舉制,沒想到周福清科場案,居然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樁科舉舞弊案。
參考資料:1.《光緒朝東華錄》;2.《魯迅青年時代》;3.《魯迅的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