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鐘
-
2 # 書法張
如何學習王羲之的《聖教序》
由於《聖教序》是碑刻板、是集字,我建議從下面三個方面來進行《聖教序》的學習。
第一步:確定練習重點。初學者學習《聖教序》,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是無暇顧及,不如從一點去突破學習《聖教序》,最確切的點就是學習字法。由於《聖教序》是集字,解決了王羲之其他法帖上字數較小的問題,所以學習他的字法是大有幫助的。
第二步:分類訓練。確定好學習字法這個重點之後,也不能盲目去訓練,應該進行分類有序的訓練,具體分類的方法有以下四個方面。
1、按偏旁部首分類,左邊的偏旁如單人旁、提手旁、土字旁、絞絲旁、牛字旁、王子旁、口字旁、右邊的偏旁反文旁、立刀旁等等;
2、按獨體字、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等等分類;
3、按空間收放進行分類,如左收右放,左放右收,上收下放,上放下收等;
4按字態正欹分類,如左正右欹、右正左欹、上正下欹、下正上欹等。
第三,學習聖教序在筆法上很難過關,所以要參照王羲之的手扎來進行練習,
王羲之的行書手扎有:《喪亂帖》《姨母帖》《初月帖》《快雪時晴帖》,草書《十七帖》《孔侍中帖》《蘭亭序》《頻有哀帖》《宦運帖》。
-
3 # 韓丹嬰
凡是臨習過《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朋友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
一是看似簡單,上手難;二是每臨一次都有新感覺;三是越往深處研究越感到深不見底,高妙難測,進而欲罷不能。
為了讓大家加深瞭解,我們用一個比較簡單、直觀的方法去分析一下這本法帖。即用空間分割、筆畫走勢和發力點的變化這三條“技法”將其具象化
1.空間分割不均等,卻不明顯。空間分割不均等是書法與美術字的重要區別之一。然而《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中的字,空間分割雖不均等,但不甚明顯,故臨習時極易將其寫“平”或呈均等之美術字化狀態。然這正是此帖的高妙之處,體現了含而不露的含蓄之美,正符合了溫文爾雅之境界。
2.筆畫走勢雖不雷同,但跨度不大。筆畫走勢不雷同,亦為書法與美術字的重要區別,然而《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中的字,筆畫走勢雖不雷同,但跨度不大,需細心觀察和體會。
3.發力點變化動作不大,力度蘊含其中。書寫性是中國書法之本體,行書更為重要。而書寫性最為明顯的表現是發力點的變化,有無發力點變化,是書法與美術字及實用寫字和硬筆書法的本質區別。提按與起伏在瞬間的完美融合,是書寫性的本源。而王羲之的書寫性顯得非常微妙,這也正是王羲之的過人之處。
綜上所述,《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有空間分割不明顯、筆畫走勢跨度不大、發力點變化不明顯的特點,這些都決定了臨習此帖的具體方法—微風拂面,風雲在內。
手需輕。而此種輕非松,輕則妙,松則流。這是近日臨習此帖時總結的一句話。也就是說,臨習此帖時,要將力含在手中,而非外露,不是真輕、不用力,而是將力運於手上。我們把它比作微風拂面,或叫春風拂面,春風表面溫柔,其實它要比秋風厲害,它可以使冰雪融化,使萬物復甦,而秋風只能掃落葉,它的力在外表。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它的書寫要義。
看帖一定要仔細。因為它的空間分割、筆畫走勢都很含蓄和微妙,故稍不注意就會把字形寫跑了。大家知道,臨習《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首先應抓住的是字形,字形跑了,難入其門徑。
明白了以上道理,我們在臨習時還要避免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字寫得太大。由上述基本特徵看,臨習此帖字不能寫得太大,否則它含蓄的藝術風格難以抓住。同時,書法史證明,王羲之寫字不是當代人的書法創作,不需展廳多以信札為主,故無大字書寫,且紙張貴重,無法與當代人相比。當然,我們在進行單字練習時,特別是初學者,可以把字放大,重點是體會筆法和字形的特點,這好比是舞蹈或武術學習時的分解動作,這是一個學習過程,等到具體運用時若再按照分解動作去做就不行了。
2.不注意字的重心的變化。大家都知道,以舞蹈為例,它的藝術表現除了肢體動作的美,還有人的重的不斷變化。書法亦然。關注字的重心的不斷調整,是書法學習和創作中的個重要因素,不可忽視。
3.只求學字,不求章法。近日我做了一個專題書法講座,題目是《我們與古人的諸多誤會》,列舉了傳統觀念中的學習方法與古人的誤會,其中之一就是《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是集字,因此無章法,這真是一個天大的誤會.
我們知道,此帖雖為集字,非王羲之一蹴而就之作,但卻是懷仁和尚等高僧用了十幾年功夫集刻而成。懷仁,生活在皇帝崇尚王羲之的大唐盛世,我們雖看不到他的書法作品,但可以判斷,他一定是一位書法高手,否則難負此重任。日前我在一本雜誌看到有人甚至大膽質疑,《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是否為懷仁所書,對此我不做專題研究,不敢妄加評論,但從中可見懷仁並非凡夫俗子,因此,他們所集法帖,不可能沒有章法。
不可否認,後人集字的章法不可能與王羲之一蹴而就的法帖,如與《蘭亭序》的章法相比,它不是自然書寫狀態,即它的自然性不夠,但它亦有其獨到的特點—經典性。這一特點正好是初學者所需要的,由經典性到道法自然,這是一條康莊大道。
由此可見,我們臨習此帖,不僅要關注其字形和筆法,同時也要臨習它的章法,且對其章法較之其他法帖,更要細心觀察和體悟,否則難得其妙。
4.不慣氣。 此帖為集字,且為碑刻,故臨習極易出現的問題是單字“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臨習時,可分兩部分進行。我的做法是:第一步重點關注筆法和字形,求準確;第二步重點關注其筆與筆、字與字之間的聯絡。行書貴行,此行為聯絡也。為了達到目的,變寫單字為寫字組,即一組組地寫,看一眼寫一組,收效頗豐。這樣的臨習既抓住了字形與筆法的準確性,又解決了不慣氣的問題。同時還可臨習王羲之行書手札,特別是《十七帖》,亦很有幫助。
5.滑、流、甜。 臨習此帖很容易出現這三個毛病。滑是因為線條缺乏質感,用筆尖輕率書寫所至;流則是於使轉處缺乏瞬間發力所至;而甜是由於上述兩種原因,加之對空間分割和筆畫走勢觀察不細、運用不當所致。 解決上述問題,除了細心觀察、反覆臨習、潛心體悟之外,還要兼修篆隸,特別是秦篆、漢篆,從而提高線條的質感。前面已經有所論述,傅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十分高妙。
按照華人的傳統審美觀念,中庸、含蓄為大美。由此,王羲之對線條技法、字形的微妙變化等諸方面的要求,比那些外露的誇張的作品要求更高,非潛心研究、 體悟,難得其妙。
-
4 # OUYUE柳楷練吧
《聖教序》到底該怎樣臨寫?我們首先要對聖教序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頭腦中要樹立這樣幾個意識:
1.線條方面,聖教序是刻在石碑上的,留存的只是拓本,所以線條要多用圓線,不必過分糾結於個別的細小動作。
2.結構上,注意線條對字的空間分割,每個字肯定有一個較大的空間,大家都稱為“字眼”,突出字眼是抓住結構的關鍵。
3.章法上,聖教序不足取法,因為他是集字,上下氣息難以貫通,章法方面還是要多參考王羲之的其他手札墨跡。
4.每一個單字的空間,尤其關注大空留白,想想為什麼。
5.集字是丟了行氣的,怎樣處理最後一筆,能讓上下字貫通。不是簡單連帶,而是要想清楚不破壞王羲之原意情況下是用轉還是折去貫通。
-
5 # 張勁逸
學習行書,自古大家和普通臨習者,基本都是從《聖教序》入手。同時,象王鐸,傅山,文徵明等書法家,一生成績再大,始終都在研究臨摹《聖教序》;
王鐸介紹他書法經驗時,說他一天創作,為來訪者寫條幅,隔一天就要臨寫《聖教序》和王羲之手札,可見此帖可淺學可深研。是一個古今公認的行書集大成的神帖。以下對臨習方法做幾個要點介紹:
1要明白《聖教序》的特點,
它的點畫勁健,筆法筆畫看著是直,其實很少有筆直的橫豎撇劃,古人點評最精準的一句話是"筆筆形彎,筆筆卻神直"。就是說粗心大意的臨摹一看筆畫是特直,你再仔細分析,實際筆畫全都有變化微彎微曲,不是筆直 而是神韻像是直的,這就是王羲之偉大之處。比如這個"拙"字,不細心讀帖,你會覺得兩豎畫是直的,實際你再分析,兩個豎畫全不是直的,左邊豎中間向左凸,右邊出的豎更是個微有S型的曲筆。
有沒有必要這麼仔細讀帖,很有必要,你可以試一下 ,直著豎寫一遍,再按上面豎的變化學一遍 ,神韻明顯能看到。這就是讀帖學《聖教序》的關鍵,王羲之的字筆筆精妙,就如同魔術師,不認真仔細讀帖,是學不到精髓的。
結體上將斜還正。和上面筆畫寫法一個道理,打眼看是端正的,實際是欹側跌宕,水很深。
比如"弘"字,"弓”,寫的極窄,第一筆橫折,折過來後一定要向右用些力,注意那個彎。這個“弓”是上疏下密,還有,”明顯是向右傾斜的。右面的那個“口”,裡面空間是個三角形,但是外形看著是個方的,因為最後那個橫畫的伸出的彌補,給人感覺還是方的。兩個部件間距很大,但卻意遠神連,相互呼應。
用句通俗易懂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裡面筆畫結體小動作很多,越琢磨 越深入學習,收穫越多,就越體會到《聖教序》不愧為書法神品,王羲之是名副其實的書聖,是珠穆朗瑪峰,無人可以望其向背。
2 由於是碑刻,而且年久脫落,筆畫痕跡有模糊不清。所以建議,臨《聖教序》同時,適當參考看看《蘭亭序》,仔細體會王書筆法細微的變化,高手和一般書學者的區別,全在這些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在書法藝術上,一樣適用。
《聖教序》共1903個字。而《集王聖教序》中,從《蘭亭序》中集出來的字,至少有78個,就是說這幾十個字,完全可以在《蘭亭序》裡學到牽絲連線的真實筆法,一定不要乎忽視和錯過學習研究這些毛筆書寫珍貴的字。
3 在初學臨習《聖教序》用筆上,初學最好選狼毫為主,其實練到更高水平,有些書法家愛用羊毫,甚至長羊毫寫。因為"唯筆軟變化生也"。寫出的字更有味道,但初寫就別這樣難為自己了。
4 在用墨上,最好是濃淡適中,才能寫出他的韻味。因濃墨影響書寫的流利,容易滯鋒。寫不出清麗秀潤的效果。
-
6 # 中州耕牛堂主
如何學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臨帖。
最近網上有人說,學習行書,應以墨跡為主,不宜先學碑刻。他們的意思是說,《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碑刻,不適合初學書法者學習。關於這個問題,張旭光是這樣說的:學習行書,就臨《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清代一位頗有名氣的書法家也說:學習書法,以碑為上,帖為下。
這算個什麼事啊!
根據清代的那位書法家和張旭光所說,《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完全可以適合初學行書者學習的。
那麼,怎麼學《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呢?給題主六個字的建議:臨帖!臨帖!臨帖!
臨帖,應以對臨為主。在臨帖的同時,還要認真讀帖,認真領悟《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的書法精神。
臨習《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量”要上去!沒有“量”,哪來的質!當把字臨到六七分像時,可嘗試出帖。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7 # 不二齋
《聖教序》又名《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三藏取經回來以後,唐太宗李世民為其撰寫的序文。最初是由唐代的書法家褚遂良用楷書書寫並刻碑,被稱為《雁塔聖教序》。
後來懷仁和尚用王羲之作品裡的字重新集字成篇,整合王羲之行書版本的《聖教序》,被刻於石頭上,被稱為《懷仁集字聖教序》或者《集字聖教序》。
雖然是一幅集字作品,有一些字沒有在王羲之的作品裡找到,還進行了一些拼湊,但是由於懷仁和尚本身有非常深厚的書法功底,加上他做事極為認真負責,這幅作品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加上唐代以後王羲之的真跡逐漸變少,這本《集字聖教序》的拓本由於字數多、篇幅大,受到歷代書法家的重視,也成為學習書法的重要資料,像後來的趙孟頫、王鐸都曾經多次臨摹《聖教序》。
關於如何學習《集字聖教序》,我給兩點建議:1、由於《集字聖教序》是一幅拓片,並不是真跡,所以初學者學習起來可能比較困難,有一些連帶和用筆可能很難理解。所以建議可以先行元代的趙孟頫臨的《集字聖教序》學起。
趙孟頫臨的聖教序現在有真跡保留,便於初學著理解和學習,等把趙孟頫臨寫熟練,再接著練習王羲之的《聖教序》。
2、王羲之的《集字聖教序》是一篇集字作品,學習他的單個字可以,他的章法並不是一流的,雖然懷仁做了很多的處理,但是還是有很強的排列感。學習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的時候可以參考學習王羲之的尺度作品,體會其章法和用筆。
學習王羲之的《聖教序》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直接從聖教序出來很難,需要參考學習其他書法家,可以把聖教序當成基本功來練習,也可以把它當成一部字典,有一些拿不準的字形和結構可以去《集字聖教序》裡查閱。
-
8 # 千年蘭亭
要學好行書,王羲之書法是重要的必修課程,也是行草的正脈。《聖教序》平穩精到,是學習王字的極佳範本。
《聖教序》字數較多,全文1904字,由懷仁歷時24年,從一千多件王羲之作品中收集和拼湊而成,足以代表王字的精華。
但此碑畢竟是集字,因原字書寫的時間、年齡、情緒的差異,在筆勢的連貫上略失自然,有失全文的渾然和諧。
所以,臨習《聖教序》應以單字為重點。此碑字數多,可將其按結構分類,分別臨習。
其次,應收集歷代大家臨習《聖教序》的作品,學習、體會大家的臨習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再次,廣覽王字墨跡,學習行書貫氣。學間架看碑刻,學精到處非看真跡不可,尤其聖教是集字,連貫上不如王羲之其他碑帖。
-
9 # 子衿書法
大多數學習集王《聖教序》的書法愛好者,在臨寫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難點:用筆僵硬。
直接臨寫《聖教序》的人,只有《聖教序》的形,而無《聖教序》的神。這是為什麼?因為《聖教序》是集字碑刻。它完全喪失了翰牘書寫中變化萬千的筆觸韻逸。取而代之的,是刀刻規整的刀痕。臨帖者照樣而臨,肯定是幹、硬、呆、死。
所以,要學習《聖教序》,就必須結合《蘭亭序》和王羲之墨跡尺牘一起來學習。把墨跡中筆法的變化和精微的用筆研究透徹,臨習起來,才能氣韻生動,富於書卷氣。《蘭亭序》選入《聖教序》中的字有幾十個。把《聖教序》和《蘭亭序》中相同的一個字拿出來對比,精細的地方,《聖教序》中蕩然無存。我們學習的是毛筆書寫,不是學刀刻。既然是學毛筆書法,當然應遵照毛筆墨跡為學習的方向。寫出來才具有毛筆所具有的特殊韻味。蔡邕說,毛筆唯其軟,則奇怪生焉。現在要弄到墨跡本字帖,不是件困難事。不要等把刀刻的東西形成了頑固的習慣後,將來再想糾正,會比初學難幾倍。
-
10 # 程安勝
我是這樣學習聖教序的。
先隨意節選其中喜歡的兩頁對臨三五遍,找一下感覺,然後逐個對比原帖,較精準第二步的對臨幾遍,然後再逐個對比原帖,更精準要求的對每個單字,乃至筆畫過關。
在臨寫中總會遇到,這個字覺得寫的很準了,對比原帖也差不多,但總感覺哪裡不對,看著不舒服,這時有個方法可以參考:一,用古人初學書法的方法,雖然笨拙,但絕對起作用,那就是雙勾法,用半透明薄紙把字形勾出來填上墨,這個過程中基本就能發現所臨與原帖的差異。
二,用現在最科技的身邊手機解決,把原字與臨字放在一起,拍照,在手機上直觀對比,能讓你有跳出廬山外的感覺。
三,那就一種計白當黑的方法去分析字之間的布白空間,只看字筆畫間空隙的大小多少。或許你有想不到的收穫。
四,就是要一位好老師給你指點迷津,這種方法是最好,最快的!
以上只是對筆法和字法的學習理解和感悟,其實章法也可以參考,只是聖教裡的章法比較細緻,要慢慢品讀體會。
經過三個月到半年的練習,慢慢就會有感覺了,然後換帖,可以換趙孟頫的聖教,或王鐸的,看看這些大家對聖教的理解與表現。或換其它書家字帖,寫一段時間後,再反過來臨寫聖教序,每寫一次,會有不同體會和提高,它裡面的營養太豐富了,只要你願意,你會吸收一輩子!
-
11 # 麓風軒
《聖教序》的單字有什麼可以學得呢?其實有很多有價值的技法值得借鑑,舉例說明:
1、欹正關係如“崇”字的上欹下側關係,使得這個原本平淡的字非常精彩,這種型別在《聖教序》中很多。
再看這個“非”字,左右分別向兩側傾斜,使得原本並肩平行的左右兩部分都產生了動感,打破了僵局。
2、合筆技巧行書意在減省,因而合筆是一種高超的技巧,很多人對此不甚瞭解,舉例說明:
如《聖教序》中的這個“翠”字,羽字頭最後兩點跟卒字首點完全重合在一起,特別新穎。
再看《聖教序》“峰”字,山字頭最後一筆,與下半部分的第一筆有機重合,非常緊湊,簡潔,耐看。
-
12 # 翰墨書道
無論學習任何書法字帖都離不開臨摹,為有臨摹才能得經典法帖之菁華。學習一家書法,要過這樣幾重境界。一是臨摹的境界;二是讀懂原帖歷史文化的境界;三是掌握其技法的境界;四是融會貫通的,從無我到有我的境界。學習《集王聖教序》也不例外。
學好《集王聖教序》,首先就要過臨摹關,透過臨摹掌握《集王聖教序》的點畫、結構、章法技法規律。作為入門的第一步。
讀懂《集王聖教序》包含的歷史文化,有利於我們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集王聖教序》的神髓,學習書法不僅僅侷限於一對一對臨摹,要得其精氣神,就必須對《集王聖教序》有一個全面的理解與把握。瞭解其時代背景,字源出處,集字技法,碑刻版本等等方面的知識,多多益善。
我們學習書法的目的之一就是掌握書法的技法,只有掌握書法技法,我們的臨摹學習才真正有意義。要掌握書法的技法,一需要理論方面的指導包括老師的指導和理論書的指導;二則是讀帖。讀帖要“察之者貴精”;三是臨摹練習的實踐,臨摹的實踐要做到“擬之者貴似”。這三者缺一不可。
學習書法最終目的,必須實現脫帖,走自己的路,完成由無我到有我的歷程。做到這一點,就要有融會貫通的能力,和學至化古為我的境地。
-
13 # 尚晉齋書法工作室
學生我臨摹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以我個人學習的經驗,向大家彙報一下:
一、背誦全帖內容是關鍵:臨帖聖教序,不管是什麼貼,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內容背下來,這個很重要。能夠把全文背下來,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快速加深印象,隨時可以在腦海裡,像過電影一樣蒙太奇!
二、讀帖看帖要全面:有空就讀帖,加深印象。為了能夠隨時看帖,平時家裡放一本,辦公室放一本,揹包裡放一本,專心研究,隨時隨地都能夠寫、讀。
三、通篇精臨幾十遍:嚴格按照帖上規範的寫,不要亂寫,也不要快寫。把它當做作品來寫,每寫一遍,就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初寫,不要嫌棄自己寫得不好看,保留下來,背面寫上日期和第幾遍。以後會有用,通過幾遍幾十遍的磨練,你會透過過往每一筆臨帖留下來的作品,看到自己的進步,同時也能觀察到自己還有哪些不足需要繼續彌補。
四、逐字逐行練習不間斷:把難寫字、晦澀字等強化訓練,然後一行一行的練習,逐漸的,寫得越來越熟,速度也會不自覺的加快,越寫越有感覺。最後,一段一段的臨帖,會有更多收穫。
五、意臨脫帖成好漢:不看貼,全文滾瓜爛熟,透過長期多遍的通臨和各個擊破,意臨就變得順理成章了,這時背誦全文作用再一次體現它的重要性!然後再和原帖對比,找出記不住或者容易寫錯,寫得不太規範的字,繼續各個擊破!此時創作就是輕鬆而又簡單的事情了。
六、虛心學習漸強悍: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要閉門造車,多交流,最好有好的老師指導,會有更快的進步,少走彎路!
七、堅持一招鮮吃遍天:堅持臨帖,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另外的含義就是堅持一家帖,不要亂寫帖,今天這米芾,明天寫蘇軾,後天寫唐楷,偶爾又寫一點篆隸,什麼都會,什麼都能說出個花來,結果都是低階水平的知識點。嘴上聽上去博學多才,手上卻輕浮飄搖。要有吃定聖教序的決心和毅力。
八、做好規劃不拖延:不管是臨什麼貼,要有計劃性。寫什麼?怎麼寫?寫到什麼程度?寫多長時間?意識不能神遊物外,隨遇而安。不給自己定目標和計劃,想寫好書法,大部分都會半途而廢。
-
14 # 墨寶
如何學習?這個問題說起來很大,我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臨習聖教序要注意什麼?
像
這個很重要,就是爭取和字帖的字寫像啦!越像越好,越像說明您能掌握字的用筆和結構關係!
個人建議不應該通臨,因為沒什麼大的意義!
可以找有特點的字進行練習,比如環繞,處,真,高,習等字,主要練習使轉的問題,說實話還是練習如何用筆!再比如,方筆,圓筆,方圓結合,疏密,大小,輕重等等,這些字都有很多!需要您仔細看準字帖再去臨習,這樣事半功倍
最好臨習一段時間之後,儘量往小了寫!
簡單說這些吧,說的不對的還請見諒
-
15 # 重墨堂陳墨之
聖教序是行書的一盞燈。但你過去的路程還很遠。
我不建議學行書一開始就聖教序,因為:
1,沒有行書的基礎直接就寫聖教序,就像你看到了明燈,但是找不到路子怎麼去。2.聖教序是碑刻作品,不是書法作品,寫到刻,中間差了很多東西。
3.時間對筆畫細節的磨損,對於沒有基礎的人,是致命一擊的。
怎麼才學聖教序呢?
1.先學墨跡版本的行書,哪一家都可以,最好是二王這條線的
2.花大量的時間去理解起筆收筆的表現力。
3.同時,打下一定能力的楷書。
4.結合楷書和行書的基礎,學聖教序的結體。
-
16 # 黃新新I
1.首先得對這方面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不可少的。
2.堅持,如果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是練不好的。
3.要認識裡面的字,如果說連字都不認識的話,你就不熟悉它的筆畫順序或者不懂字的筆畫順序,這樣是臨不好的。
4.讀帖
-
17 # 賽大家書法集字字典網
書法集字,可以說是書法人都會經歷過的一段歷程。
不單只是書法學習者會用到,書法愛好者也會去享受其中的樂趣。
距今1346年前,也就是唐咸亨三年(672),一塊通高三五零、寬一零八、厚二十八釐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的集字碑刻誕生了——《集王聖教序》
(原碑現在陝西省西安碑林內)
根據史料記載,懷仁集王羲之書,歷廿五年乃成。而今,歷經千年,歷朝歷代不知有多少書法大家也都是從《集王聖教序》中走出來的。
廿五年,人生究竟有多少個廿五年?!
聽說唐朝當時人均壽命在50-55歲,也就相當於懷仁和尚用了他一半的人生來進行了集字,這種工匠精神令人欽佩,也正是他的這種精神,才能讓我們到現在也能感受到書法美好以及樂趣!
而今,在賽大家,每一位書法愛好者和學習者都能夠在"不到10秒的時間"進行500個字的通篇集字!
——(一起來計時~見證奇蹟的時刻)
懷仁和尚都羨慕的集字效率
回覆列表
《聖教序》是唐懷仁和尚率弟子耗時25年集王羲之字而成。當時王羲之真跡還沒有流失藏於大內,懷仁和尚有幸能得於真跡而摹,足有理由說明與王羲之書法接近。事實果如此,該帖用筆遒勁、結字流暢、字字珠璣為之精品中精品,歷代書法人都愛不擇手。
可是由於《聖教序》是集字,只注重單字的相似,而忽視篇幅的連貫、行氣。在篇幅中顯得字字獨立,無相顧迎盼之感。這一點無可非議,只能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今天我們臨《聖教序》,應在臨習上多下些功夫,耗上它三至五年的時間。一旦熟悉了,得心應手了寫出字與原帖接近了。這時侯把原帖藏起來,不要再臨習了。而是轉移到臨習整幅作品一氣呵成的好帖子,如王獻之《鴨頭丸》顏真卿的《祭姪稿》等。
以上是本人在臨習中的感受,以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