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曾園
先要談談《輪臺罪己詔》的事實問題。
易中天在《漢武的帝國》後記中說:
撰寫《漢武的帝國》有一道邁不過去的坎,那就是他的“輪臺罪己”。這事歷來被視為史實,而且評價甚高。因為以帝王之尊,漢武之雄,居然能下詔罪己,做自我批評,實在是太難能可貴了。但,此案可疑。首先要問:漢武帝下詔了嗎?下了。時間是在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月份不詳,起因則是桑弘羊等人建議招募青壯不怕死的農民,到輪臺(今新疆輪臺縣)屯墾戍邊,被武帝否決。所以這份詔書又叫《輪臺詔》。那麼,《輪臺詔》罪己了嗎?沒有。此詔中最嚴重的話,是“朕之不明”,以及“悲痛常在朕心”。至於“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那是批評桑弘羊他們這建議的,不是自我批評。因此,學術界比較嚴謹的學者,並不稱此詔為“罪己詔”,而稱之為“哀痛之詔”或“悔悟之詔”。其實就連這兩個說法,都是受班固的影響……《輪臺詔》全文如下: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Murano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其眾。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將,於鬴山必克。”卦諸將,貳師最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鬴山,詔之必毋深入。今計謀卦兆皆反繆。重合侯得虜候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又卜“漢軍一將不吉”。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飢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為也。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尋,問以所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漢書西域傳第六十六下,第983、984頁。團結出版社。)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二漢紀十四,第738頁中華書局1956.6《資治通鑑》)“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這句話為《資治通鑑》所有,並非詔書文字,而是另外一個時間的口諭。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是有很多功績的歷史人物。他進攻匈奴,開邊興利,對中華民族有很大貢獻。但正如歷史學家田餘慶所說,他竭天下民力資財以奉其政,數十載無寧日,加之以重刑罰,窮奢麗,弄鬼神,終使民怨沸騰,社會後果極其嚴重。
嚴重到何種程度?《漢書•五行志》記載:“自是始征伐四夷,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
《漢書•石奮傳》記載:“元封四年(前107年),關東流民二百萬口,無名數者四十萬。”
打仗是一個系統工程,開邊、興利、改制、用法和搜賦⋯⋯造成了二百萬流民,引起了政局的動盪。
天漢二年終於引發了農民大暴動。這次暴動遍及關東地區,大群數千人,攻城邑,殺二千石,小群數百人,掠滷鄉里。
與秦始皇達到的惡劣程度差不多了。漢武帝於是作“沉命法”,強力問責二千石以下捕盜不滿品者,太守、刺史伏誅者多。
最後,漢武帝孤注一擲,大發直指使者(穿著繡衣,巡視、處理各地政事的官員)鎮壓農民暴動,居然獲得成功。
大一統皇帝漢武帝要建功立業,可以借鑑的經驗只有秦始皇的做法,秦始皇的經驗寶貴之處在於國家快速致富變強,但問題是副作用大,政權非常短命。
漢武帝也一樣,想要打仗,就要更多稅收,就要用酷吏,但“吏多私,徵求無已,去者便,居者擾。”老百姓最後發現當流民好過種田納稅。但流民對朝廷是最大威脅。
漢武帝與秦始皇不同的是,從秦國到秦朝一直沒有休養生息,而漢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給人民留下來的良好印象歷歷在目,老百姓能夠看到的願景有兩個:一是改朝換代,二是恢復文景之治。所以抗暴的意圖不是那麼強烈。
漢武帝的內心其實是,這個試驗總算是有驚無險,探索了民眾可以忍受的邊界,又能退回來,延續漢朝。
他並沒有多少罪己的意思,罪己的意思是《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加進去的“史識”,是歷史學家的評價。
-
3 # 古代那些事兒
漢武帝晚年,做了那麼幾件錯事,導致西漢王朝面臨著像秦朝一樣的統治危機:
信任奸臣小人,導致巫蠱之亂,太子劉據及皇后自殺身亡,衛霍集團覆滅;
李氏外戚軍政領袖李廣利主持對外事務,伐匈奴、打西域一系列軍事失敗、爛泥扶不上牆。李氏外戚也被清洗;
朝廷此時權力真空,繼任接班人空白,黨派全被清洗。漢朝對外政策失敗;
連年征戰,文景積蓄用盡,財政危機,用桑弘羊實行鹽鐵壟斷專賣,出賣爵位,允許以錢贖罪。雖然有效搶救經濟,但導致吏治腐敗。官府與地方豪強為了權位,橫徵暴斂;
軍事上的一系列戰爭,師老兵疲、民丁凋敝。
戶口減半、流民四起。社會秩序陷入混亂,西漢王朝面臨著嚴峻的統治危機。
大亂將起!
就在這時,武帝著名的輪臺詔出臺了。自我反省,自我認錯。
改國策,黃老無為,休養生息,提下來進行了一系列大動作,培養霍光、金日磾、田千秋、上官桀等親信為首的接班集團,以此過渡,計劃好休養生息後的守成國策。鞏固即將出現大亂的統治,懸崖勒馬。
漢朝沒有像秦朝那樣走向亡國的命運,其原因有二,其一是武帝在四處征伐之前已經完成了制度改革,為其實現宏圖大志奠定了物質和政治基礎,其二是在禍患初現時及時改弦易轍,從武功逐漸轉向文治。
能下詔認錯,談何容易,偉大的武帝!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武帝來說,終究是功大於過。
-
4 # 鐵馬冰河wu
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面貌複雜的歷史人物 。有人贊他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雄主之一。在文化方面,他採納董仲舒提出的“廢黜百家,獨尊儒術” 之策,遴選天下才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免除太學生徭役賦稅,倡導文教、定音律、置樂府、採集民間詩歌,這一切都具有劃時代、開創性的意義。
漢武帝的武功。他一改文、景韜晦之策,透過三大戰役奠定了擊敗匈奴的新格局,嗣後,他派兵討伐大宛,斷匈奴右臂,大漢的勢力已達到西域極邊的蔥嶺(帕米爾高原)之巔。漢武帝兩次派張騫溝通西域,開闢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便捷通道“絲綢之路” 。又派唐蒙等聯絡西南少數民族,開通了“蜀身毒道”(號稱南絲綢之路),後發兵征服兩越,拓境至南海。漢武帝大體奠定了中國今日之版圖。武帝在位期間,文治武功,漸趨鼎盛。
但史家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有窮兵黷武,好大喜功,虛耗國力,抑制民間工商業發展的另一種負面評價。史載:漢武帝繼位之初“人給家足,府庫充盈”,但經過幾十年不間斷的對外戰爭,“海內虛耗”,民眾疲於徵調,幾乎力竭。
漢武帝晚年逐漸體弱多病,還經常疑神疑鬼,有次他夢見幾個木偶人用棍子打他,驚醒後病倒,他臆測是有人在暗中用“厭術”咒他 ,於是發生了史上有名的“巫蠱之禍”。他派酷吏江充去暗中調查,先後牽連並害死了數萬人,其中有丞相公孫賀父子、武帝親女兒諸邑公主、陽石公主、衛後的侄兒長平侯衛元等勳戚貴胄。後來,有人誣告太子劉據宮中藏有偶人,說他暗中命女巫用針刺偶人來詛咒武帝早死,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7月,太子劉據被迫假傳聖旨捕殺江充,並調兵攻佔長安諸門 。武帝暴怒,命丞相劉屈髦發兵抓捕太子,兩軍在長安激戰好幾日,太子劉據兵敗自殺,皇后衛子夫也隨之自盡。這一案件在第二年被平反,太子蒙冤自殺,至此得以昭雪。後來,丞相劉屈髦和貳師將軍李廣利也被人控訴暗中從事巫蠱詛咒武帝,劉屈髦被殺, 遠征西域的李廣利被迫投降匈奴。劉屈髦、李廣利確實冤枉,特別是貳師將軍李廣利,他本欲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擊滅匈奴 ,卻因為非軍事原因而遭慘敗,在武帝的無端猜疑下進退失路,無奈投降了死敵匈奴。待武帝醒悟時為時已晚,此事引起了他思想上的極大震動。後來他覺察到所謂巫蠱事件大多查無實據,屬陷害良人的誣陷之舉,江充等人利用他的老邁昏聵製造了無數冤案,竟禍及太子、丞相,於是他將江氏滿門誅滅, 中止了這一慘禍的持續蔓延。
一連串的昏招與挫折讓漢武帝開始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功過是非,並開始檢討自己的重大失誤與過錯。史載,徵和四年(前89年)6月,搜粟都尉桑弘羊上疏武帝請求派戍卒赴輪臺 (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修築封塞、堡壘、 駐紮軍隊屯田時,漢武帝乘機下“輪臺罪己詔” ,說假如按人口增加30錢的賦稅作為戍邊軍費,定會加重百姓特別是老弱婦孺的負擔與痛苦,現在派戍卒去輪臺駐軍屯墾,是“擾勞天下”的不義之舉,我非常不忍心,宣佈“當前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利)本農”,行與民生息之策。
“輪臺悔過”說明漢武帝畢竟是一位知錯就改、具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在他統治漢朝的最後一段時期裡,能看到自己過去頒行政策之失誤,能夠正視自己的過錯,即行糾偏,也標誌著他一生力推冒險激進政策的一大轉折。此後,他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恩富養民的政策,他任命田千秋為相,並封他為“富民侯” ,又任命農業專家趙過為搜粟都尉,讓他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代田法”併發明瞭許多先進的農耕用具。在執政的最後幾年裡,漢武帝獎勵農耕,發展經濟,再也未對外大舉用兵,社會又趨於安定並逐漸海晏河清,為之後可以媲美“文景之治”的“昭宣盛世” 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插圖源自網路
-
5 # 西安興慶路海之聲學號
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有窮兵黷武,好大喜功,虛耗國力,抑制民間工商業發展的另一種負面評價。史載:漢武帝繼位之初“人給家足,府庫充盈”,但經過幾十年不間斷的對外戰爭,“海內虛耗”,民眾疲於徵調,幾乎力竭。
回覆列表
錯事?什麼叫錯事?
攻打匈奴三十餘年,耗空國庫算錯事?
漢武帝之前,你跟匈奴和親,匈奴照樣打你,漢武帝之後,也和親,到幾百年不再有匈奴大規模南侵的事情了,是給的錢多了?還是進貢的美女更漂亮了?都不是吧,只是打服了。
“巫蠱之禍”殺了太子算錯事?
他殺太子只是太子對皇權威脅太大而已。想想看,太子的僕人敢在皇帝的御道上駕車,宰相太子都不敢走的路,太子的僕人都敢走,最後太子的軍隊跟皇帝的軍隊在長安城打戰五天五夜,這樣勢力皇帝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