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是個中醫擁戴者,愛聽徐文兵老師講解黃帝內經,一直覺得老祖宗傳下來的中醫學博大精深,是極其牛逼的寶藏。可是,心裡卻一直有這麼一個疑惑:既然這個時代中醫沒落、西醫昌盛,那為什麼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卻比古人長壽的多呢?請高人們賜教!
10
回覆列表
  • 1 # 瘋牛阿七

    壽命跟人類福報有關。

    另:那是因為古時候中醫的傳播遠遠不如現在西醫的普及。過去真正懂中醫者、受益中醫者,大多是長壽的。就如滿漢全席,雖好,卻只有皇族有福享用。而饅頭,大多數人都可享用。從收益量和收益群體來評價,饅頭的價值要比滿漢全席高得多。但就此能說饅頭比滿漢全席高明嗎?沒有可比性的!

  • 2 # 方寸斜月仙

    古代戰亂頻繁,饑荒問題嚴重,瘟疫爆發會死傷很多人,其中瘟疫是主要原因,中醫防疫雖取得很大成績(控制天花、控制瘧疾(青蒿素))但是沒有形成像西方的防疫科學。更沒有細菌和病毒的概念。所以瘟疫防控工作很難展開。

    急病看西醫,調理用中醫。這是我的觀點,不知廣大網友贊不贊同?

    中醫是中國文化瑰寶,無論如何,都對中國人民健康起到積極作用,也對世界醫學做出傑出貢獻,雖然現在打著中醫專家的假藥氾濫,但我希望大家不要黑中醫,畢竟那是少數敗類。懸壺濟世,譽滿杏林的中醫一直是中醫屆的中流砥柱!

  • 3 # 東方霧曉

    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比古人高很多有幾個重要因素如下:

    第一,隨著人類智慧的文明發展,人類大規模的,互相殘殺的戰亂不斷減少所至。

    第二,人類工業機械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機械已基本取代了人力,人類被過勞成疾而逝已經大為減少所至。

    第三,現代醫藥不斷地,大規模地,普及性的大發展,很多大溫疫性的傳染病得以控制所至。

    第四,人類的生活普遍已溫飽,不存在營養不足而引發的疾病所至。

    第四,人類對自己身體健康的維護有了極大的投入所至。

  • 4 # 風之松野

    古代人均壽命低是因為戰亂太多。

    1970年,窮國阿富汗的人均壽命就是69歲了,但是到了塔利班戰亂時期,人均壽命下滑到了38歲。(參見聯合國資料)

    這個戰亂前後人均壽命的數字,和中國差不多,中國在戰亂時代人均壽命不到40歲,進入和平年代,即便80%的廣大農村缺醫少藥,人均壽命也迅速恢復到60歲以上,

    阿富汗很窮,絕大多數鄉村缺醫少藥,所以可以視為是一個沒有西醫也沒有中醫的國家,和平時期人均壽命都能達到69歲。戰亂時期則下滑到不足40歲。

    可見古人在和平時期,人均壽命不會太低,預計在60歲以上。

    那些把古代人均壽命低,和平時期人均壽命高,都歸功於西醫的,都是一些讀書少或者別有用心者。

    目前全世界人均壽命最高的日本,香港,德國,恰恰是中醫也發達的國家。香港中醫很發達,滿街藥店賣各種中藥,平時也用中藥材煲湯。日本人80%常喝中藥,尤其感冒發燒絕不打抗生素,吃中藥調理。

    德國在50年前就研究了中醫的草藥,全民普及草藥,家家戶戶都有一本草藥大典。其中的草藥絕大多數來自中醫。

  • 5 # Cyanokaze

    主要是因為有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科技的進步讓大多數人能吃飽,現代醫學讓很多過去的絕症能夠治癒,就算是現代絕症,也能透過很多方法延長生命,改善質量。

    這就是為什麼要發展科技的原因。

    然而,從轉基因之爭,我很悲哀地發現,中國很多人還不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這樣我們國家怎麼可能發展得好?

  • 6 # 哲學科學觀察

    古語有運:人生七十古來稀,可見古代人年齡常態是5/60歲吧,有資料稱解放前平均年齡35歲!<估計只是上世紀頭50年的統計,主要是戰亂>!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華人平均壽命為76歲!!人生七十是常態,不到七十是例外了!!

    影響人的壽命,除了戰外,主要有以下原因:

    1>居住條件:

    儘管古代青山綠水,白雲藍天,但其居住條件很差,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夜不保暖,日不抵寒,影響了人的身體安康!!

    2〉營養差,雖然古代人吃的是綠色食品,但食物品種少,烹食條件差等,影響了人的成長髮育!!

    經濟學者米高·沙斯頓認為:“營養不良和傳染病,是窮人的基本疾病,

    3>人的壽命與經濟的發展成正比,古代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經濟落後,勞動技術落後,勞動強度大,影響了人的壽命!

    4>除了戰亂,造成人半夭折的首當疾病!!儘管我們的祖上之祖上依靠過中醫救死扶傷,但在今天看來沒什麼危險的疾病如傷寒/肺炎/肺結核/腦膜炎/痢疾/瘧疾/猩紅熱/白喉/流感/天花/黴毒等等經常發生的疾病,但在古代卻是致命的,中醫基本束手無策!!在抗生素髮現之前都是輕易奪命的可怕疾病!!

    英國科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抗菌的特效,到了1944年美國能夠生產出來廣泛應用,直到1958年時已發現和生產應用了紅黴素、金黴素、氯黴素、創黴素、土黴素和卡那黴素等等一系列的抗菌素,使那些常見頑疾敗下鎮來!!

    抗生素的應用能夠將二戰之後威脅人類生命的絕大部分疾病都抵禦和遏制住了,人類終於結束了面對病原菌束手無策的日子,能夠有把握地戰勝多數危險的疾病,大幅度地降低了死亡率,開創了戰勝和壓制病魔的歷史!.

    5〉因此現代人的壽命增長得益於:

    A>和平的年代<自當珍惜,珍國惜己>

    B>醫療條件和保障的提高,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承認,對於上面那致命常見病,西醫是雪中送炭,中醫只能錦上添花!;

    C>營養水平的提高,使嬰兒青少年能更健康的成長,中老年養生修息,這一點本來可以有所作為的,但被一些"中醫"騙子把不能為的也為了!!

    D>文化精神生活/群眾性體育運勁的豐富也是長壽的促進劑!!

    E>一棍子打死中醫,是歷史虛無主義,是不尊重事實的<中藥確能治一些病,我兒子的哮喘就是吃中藥好的〉,但中醫也確要想辦法置於死地而後生!!

  • 7 # 無心隨心2

    這問題沒有可比性!看人均壽命要看大環境大背景來分析才行!不能一味簡單粗暴哪所謂一方資料來對比!第一,古時候的生活水準跟現代有多大差距?第二,醫療普及率有多高?第三,社會穩定與否?這三點基本的比對才能有個大概的結果!1.點就不用多說了,現在人吃得滿嘴流油還嫌這嫌那!古時候能有個飽飯就已經謝天謝地了!2點現在醫院藥店遍地開花,古時候要看個病要翻山越嶺還不一定能看上病!3點現在中國是最安全穩定的,全世界亂也就那幾個小地方!古時候無論中外都是亂成一鍋粥,不是內憂就是外患,不被打死也被嚇死,能有幾個活長命的?

  • 8 # 觀光157555571

    太好解釋了!古代窮人(吃不上飯)多還是富人多?窮人飢一頓飽一頓那身體能好嗎,富人一妻多妾吃飽了沒事幹就“運動”了那身體能好嗎! 現代人再窮一日三餐沒問題那身體能壞嗎,現代富人吃完了沒事淨養生(特別是中醫養生)了那身體能壞嗎!不管古代現代總體比較起來都是富人長壽多一些!跟西醫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 9 # 老龔說勢

    唉!厲害!連壽命都扯上了醫學,用以證明是西醫的功勞,也算是煞費苦心了,建議你的老闆發一個大紅包。

    要了解這個問題,就去跟老人聊一聊天,看看他們自己是怎麼說的,特別是偏遠農村的百歲老人,看看他們是不是受益於西醫就對了。

    我奶奶九十幾,伯奶奶大三歲,都健在。據我所知大概情況是這樣的,她們這一輩子很少有西醫診治,但是關鍵的時候,西醫幹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伯奶奶,大概九十歲的時候突然耳朵發炎,腫大,聽不見。後來診斷是因為老人比較愛美,喜歡把頭髮染黑,但是捨不得用錢使用了劣質染髮膏,導致了癌症。孫女們湊錢給她手術切乾淨了,現在多年過去了,好像還不錯,人還健在。

    第二件事情是我奶奶,八年前病危進院,於是爸爸迅速回家,見到了醫院的各種檢查單,心肺肝脾胃腸血管,哪裡都是危險,醫院希望我爸爸按照農村的習俗帶她回家,安然離去。回家以後,找中醫來,看完檢查報告,往桌子上一丟:庸醫害人不淺,九十歲的人,難道還應該像年輕人一樣的內臟功能嗎?

    開藥調理,半個月以後就好了。現在多年過去了,面色紅潤,打麻將可以跟我們玩到深夜兩點,腦袋比誰都清醒,誰少她一塊錢都記得住。

    我們是這樣想的,假如伯奶奶得那個病,假如用中醫的調養和敗毒的話,有可能就算不被拖死也會折騰夠嗆,太慢了,不如西醫乾淨利落一切了事。假如我奶奶的病堅信西醫的話,不去搞調養和平衡的話,有可能墳頭不知道多高的灌木了。

    這是一點不假的事實。

    現在再來談老人越來越長壽的問題:營養是長壽的秘訣,以前老人們沒那麼多油水進肚子,現在不但伙食好,而且還有各種兒孫孝敬的營養品,長年累月的養著,怎麼能這麼輕易的去了呢?

    嘿嘿,看來老闆的紅包裡面塞不了多少錢了。

  • 10 # 薄利軒1

    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比古代人多的多,這是一個偽命題。如果除去戰爭、天災、瘟疫等自然原因,只計算正常因病死亡、年老死亡的人的平均壽命不比古代人多多少。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篇》中的:“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這一段說:“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人過百歲仍能形與神俱,過去總覺得是神話。真的只是神話傳說,是人的美好夢想嗎?最近美國時代雜誌一篇文章說,現在出生的孩子預期壽命可達142歲。其中除了絕大部分疾病可以治療外,另一個原因是人類飲食習慣的改變。提倡低糖高脂飲食,這樣可以使人的代謝機能恢復正常狀態。這樣看《黃帝內經》中的人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並非虛言妄語。

    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比較可信說法的是戰國時期,距今2500年前後。中國古典一般並非一人所為,大都是經過很長時間,是很多代人的積累,最終由一個人整理而成。所以可以認為《黃帝內經》的很多內容至少是在3000年以前。

    中國農業文明開始大約在6000年前的炎帝時期,早期發展緩慢,到黃帝時期逐漸成熟,人們的食物開始有了剩餘。

    所以可以認為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上古時期,應該是農業文明之前或農業文明初期。

    那個時期的人主要食物來源是透過狩獵、採集或養殖獲得。飢一頓,飽一頓是常態。在食物充足時多吃,多餘能量以脂肪形式儲存體內。食物缺乏時不吃,靠人體儲存的能量維持生命。按現在的觀點看,那時人的體內能量儲存和釋放機能正常,脂肪能量雙向轉化是正常狀態。到了農業文明高度發達時期,已經有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很少出現長時間飢餓的情況。人體內儲存的能量幾乎用不著釋放。長此以往,造成人的體內能量儲存和釋放機能退化。按現在觀點看,人體能量雙向轉化的脂肪轉化為能量的機能開始很少使用,產生退化而引發多種疾病。

    華人平均壽命,近代從1940年代的40多歲到1980年代的70多歲。其主要原因是社會環境從戰爭到和平,醫療、防疫條件的改善,這是特例。近些年華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平均壽命增長並不大。未來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可能大幅度增加人的平均壽命,但並不能說“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比古代人多的多”。以後有可能達到或超過《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上古”人的平均壽命。

    如果只考慮人類的自然壽命,從農耕文明發展以後,人的自然壽命不是長了而是一直在下降。現代科學技術可能改變這種趨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剖腹產過來人說說看是不是有一個後遺症很明顯就是記性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