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蒲貓譜
-
2 # 堅持醬
《羅生門》主要講的是“無可規避之惡”。
先看這麼一個問題:
“一個女子以魚乾之名,將蛇幹賣給禁軍,她是否正確?”
先別急著回答,我們不妨再加一個前提:
“如果一個女子迫於生存,以魚乾之名,將蛇幹賣給禁軍,她是否正確?”
類似的,我們還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一位阿婆拔死人的頭髮,用來做假髮,那麼她是否正確?”
“如果阿婆拔頭髮的那個死人,正是之前用蛇幹欺騙禁軍的女子,那麼她是否正確?”
“如果阿婆迫於生存,不得不拔那位女子的頭髮做假髮,那麼她是否正確?”
也許面對第一、第二個問題我們還能毫不猶豫說出答案,但是面對最後一個問題時,我們免不了猶豫一會。
現在,我們將視角放到家將身上:
“既然迫於生存便可以作惡,那麼我因飢寒交迫而搶了阿婆的衣服,也應被視為‘正確’。”
惡是可以被美化的。
欺騙他人、侮辱死者、趁火打劫是“惡”,但只要有一個恰當的理由,便可以毫無顧慮。
小說裡的家將也一樣,從一開始存有良知、制止惡行,再到後來的再無顧慮、犯下惡行,這種心境的轉變,不過是一場雨的時間。
誠然,當個體的生存無法得以保障時,我們不應用道德之名要求他人。
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離惡,一直都很近:
螢幕背後輕鬆地打出,意欲殺死某人的字詞;
憑著片面的印象,飄飄然地說出歧視的言論;
對洩露隱私之新聞讚賞有加,病態的偷窺欲得以滿足;
不加甄別地傳播謠言,追根到底只是因為謠言符合我們的胃口;
而作出這些行為的理由,既非是“迫於生存”,也非是“逼上梁山”;
只是因為,我們說服了自己,我們有理由這麼做——
就同那位家將一樣。
-
3 # 雲石生活美學空間
看過黑澤明任導演,芥川龍之介,橋本忍聯合編劇的電影《羅生門》,感覺人會本能的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和方式去闡述同一件事,最後導致的結果,借用鮑勃迪倫的一首歌名《答案在風中飄揚》。
-
4 # 凡多多影視
《羅生門》:比殺人更可怕的是謊言,比軟弱更危險的是不承認
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記憶,試圖控制一個業已成為“歷史”的事件的解釋權,夾雜謊言的話語編織成令“讀者”迷惘的敘述圈套,小說作者和電影導演都只是把事件的最終結果展示給我們看的策略,而過程由當事人和目擊者敘述,然而他們都有自己的利益。
1950年 ,拍攝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黑澤明對於人性的把握、語言的不可靠的反思,最終形成了這樣一部故事。
發生在戰亂、天災、疾病連綿不斷的平安朝。某日,在都城附近大澤中發現武士金澤宏被殺,被控殺害武宏的盜賊多襄丸、武士之妻,召喚武宏靈魂的靈媒。目擊證人行腳僧,及發現金澤屍體的樵夫椿殼等人以四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方式說出供詞。
電影以“不懂……我真不懂”開始,到“……虧得你,我相信人了”結束,發出這兩聲感嘆的是旁觀者行腳僧,同時他也是所有供詞的聆聽者,在一個惡劣時代宗教人士無疑是最後的誠實和良心,讓我們姑且相信這電影的尾巴有著最後的光明。
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記憶,試圖控制一個業已成為“歷史”的事件的解釋權,夾雜謊言的話語編織成令“讀者”迷惘的敘述圈套,小說作者和電影導演都只是把事件的最終結果展示給我們看的策略,而過程由當事人和目擊者敘述,然而他們都有自己的利益,作祟的目的無非是偽善或偽惡,辯誣和確認都只是一個藉口,真相只能淹沒於糟亂的追憶中,連人物的性格和無可尋覓。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那麼我們唯有把判斷權收歸已有,而不必蠱惑於閉塞的道德險境。
除契合巴赫金宣稱的復調模式一直貫穿電影之外,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寓意就是Sunny。Sunny始終伴隨著罪惡,它燦爛、隱約、斑駁、晦澀,給局內人以恐慌、陶醉、緊張、坦然的自身,神秘的密林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似乎可以從具體人的本能出發開始推測,天下在動盪不安中,社會失去秩序,這是最壞的時代,生存意味著剝奪和欺騙,暫時的佔有即是對自我活著的證明——強姦、不忠、決鬥、竊取是基本的“事實”,罪犯、證人、孀妻、武士無論生死卻說的都是鬼話,從那一陣涼風開始,焦慮的慾望就佔據了所有人的內心。
比殺人更可怕的是謊言,比軟弱更危險的是不承認,比黑暗更陰冷的是遮蔽的光明。從密林裡到羅生門下,樵夫是唯一的第三視角,然而他也有過錯需要掩飾,於是在法庭上他說的僅僅是少部分的事實,在農夫的逼問下采取預設,最終有所懺悔和直面。人性本善?本惡?都要關照自己一下。如何走出軟弱和無力,是值得我們當下思考的。電影裡說:“哪裡有軟弱,哪裡就有謊言。”軟弱在現實中的表現方式有許多種,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慾念、顏面、殺機、盲從,都是理性和人道的死敵,我只能代表我自己說希望自己能夠走出這迷霧。
-
5 # 沙雕影視廳
羅生門是指位於人間與和地獄之間的城門。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在天災人禍頻頻發生的京都,到處一片荒涼,尤其是京都裡的羅生門,成了強盜的居所和拋屍的地方,非同一般地陰森和可怕,一般人都不敢往那裡去。一天,一個被主人解僱的家丁無處可去,走投無路,就來到了羅生門,他在餓死和做強盜、在善與惡之間猶豫不決。後來他爬上城樓,看到許多屍體,屍體中有一個老太婆,正在拔一具女屍的頭髮,家丁很憤怒,問她為什麼連死人都不放過,老太婆說他要用這頭髮做成假髮賣了錢換口飯吃,不然她會餓死,她還告訴家丁這女的在生前也因為生活所迫而把蛇肉當魚片賣,所以這女的會理解她,不會怪她拔她的頭髮的。家丁聽了老太婆的話頓時不再為餓死還是當強盜而糾結了,他把餓死的想法一下子從頭腦袋裡趕了出去。他扒下老太婆的衣服,說他這樣做也是為了不讓自己餓死,然後就離開了,不知去了哪裡,其實是暗示他無路可走。
家丁、老太婆、死了的女人,他們都曾是人,有著善心的人,活在人間;而讓人無法生存的時代,讓他們變成了失去人性的人,使他們的靈魂經過羅生門,由人間走向了地獄。這應該也就是小說取名為“羅生門”的原因吧。
在小說裡,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走上了這條由人間通往地獄通往邪惡的路,可見作者在小說裡主要要譴責的不是人,不是人性的邪惡,而是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
-
6 # 阿杰剪影
之前看過一些日本的短篇小說和影視,一般劇情不復雜,但卻深刻影射一些社會亂象,婦人做著不道德甚至不人道的事,卻有著情有可願的道理,引發的僕人效仿。這是一種社會悲哀,長此以住,道德倫桑。所以敢於正風氣,傳遞正能量還是非常必要的。
-
7 # 泡菜芥末君
“羅生門是從日語交流來的詞語,該詞的含義是“各說各話,真相不明,事實撲朔迷離”,也就是說事件的當事人各執一詞,紛紛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來描述或者編造整起事件,最終導致了真相的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羅生門並非是貶義詞彙既可以說是表現出一個人孤獨對抗、豁達不羈甚至不顧生死的氣概與勇氣,也可以說是不擇手”
《羅生門》根據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筱竹叢中》改編而來,故事以一起案件為背景,透過盜賊,武士,美人,樵夫所說不同的案情描述了人性醜惡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賴。但結尾的轉折又將絕望的基調中帶來了希望,帶來了道德。本片上映之後相繼在歐洲和美國引起轟動,黑澤明也因此被譽為“世界的黑澤明”。
劇情是從三個閒聊的人口中開始的,一個樵夫,一個行腳僧都是看到案件經過的人,而後來的雜工就是他們口中“惡”的代表。在盜賊的講述中,他雖然為惡卻是武藝高強,智謀過人的,在和武士一對一的公平決鬥中刺死了武士,他透過描述來掩蓋自己的平庸,掩飾自己的身手平平。在這裡,馬上就要死的盜賊希望得到的是“名”。而美人呢,美人在盜賊手中受辱,她描述盜賊對自己的迷戀來表現自己的魅力,透過自己對丈夫的表現來描述自己的忠貞,她希望掩蓋掉自己被兩個男人不屑一顧拋棄掉的事實。
被靈媒招來的武士呢?武士已經死了,死人應該是沒什麼可在乎的,但武士還是說謊了,這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死人也是會說謊的,武士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譽,掩蓋自己的懦弱。還有一個自始至終在旁觀的人,樵夫,在羅生門下,樵夫講述了他看到的,也是最貼合事實的經過,但樵夫的敘述也是有出入的,代表著惡的雜工一眼就看透了,因為惡是會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別人,但更難過的是,往往是對的。看上去老實的樵夫從屍體上拔下了短刀,偷走了本案的證物。如果電影就這麼結束,《羅生門》只能說是一部優秀的懸疑電影,並不會在世界影壇有這麼高的位置,但影片的最後,樵夫收養了被遺棄的嬰兒,“我家裡已經有六個了,再多一個也辛苦不了什麼”。很現實,我覺得是血淋淋的一句話。也因為這一點,在雨停後的羅生門下,希望來了。
談這部電影要表達什麼不妨說是這部小說要表達的是什麼。
咱們看一下這故事的創作者芥川龍之芥的經歷和在什麼樣的時代下創作出來的這個故事。芥川龍之芥曾經喜歡上一名寡婦,在當時那個時代,這種行為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他的養父也不允許他們再來往,因為養父對他恩重如山,他無法忤逆養父的意願,於是對這樣無能的自己感到怨恨,無法與自己心愛的女人在一起,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無法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所以他把這種願望寄託在了小說中,在觀眾看來,下人是個強盜,是個品行不端正膽小且又無能的人,但是在芥川龍之芥眼裡,這種不被世俗拘束,想做什麼就可以不顧一切的去做的人,恰恰是芥川龍之芥心中最嚮往的也不一定,這也呼應了羅生門,各說各話,真相不明,事實撲朔迷離。
-
8 # 影評故事達人
《羅生門》透過每個人物的獨白描寫,經過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轉述這些獨白的敘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死亡使人性暴露在夏日的Sunny下,人的可悲與渺小,人的偉大與真誠。並透過講述死亡理解了自己的靈魂,賦予死亡本身更深刻的哲理內涵。
-
9 # 靜寂的天空
每個人都是兇手,同時每個人又都是受害者,羅生門下無冤魂。讀這篇小說我看到的是作者對人性黑暗的絕望……
回覆列表
羅生門是指位於人間與和地獄之間的城門。
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在天災人禍頻頻發生的京都,到處一片荒涼,尤其是京都裡的羅生門,成了強盜的居所和拋屍的地方,非同一般地陰森和可怕,一般人都不敢往那裡去。一天,一個被主人解僱的家丁無處可去,走投無路,就來到了羅生門,他在餓死和做強盜、在善與惡之間猶豫不決。後來他爬上城樓,看到許多屍體,屍體中有一個老太婆,正在拔一具女屍的頭髮,家丁很憤怒,問她為什麼連死人都不放過,老太婆說他要用這頭髮做成假髮賣了錢換口飯吃,不然她會餓死,她還告訴家丁這女的在生前也因為生活所迫而把蛇肉當魚片賣,所以這女的會理解她,不會怪她拔她的頭髮的。家丁聽了老太婆的話頓時不再為餓死還是當強盜而糾結了,他把餓死的想法一下子從頭腦袋裡趕了出去。他扒下老太婆的衣服,說他這樣做也是為了不讓自己餓死,然後就離開了,不知去了哪裡,其實是暗示他無路可走。
家丁、老太婆、死了的女人,他們都曾是人,有著善心的人,活在人間;而讓人無法生存的時代,讓他們變成了失去人性的人,使他們的靈魂經過羅生門,由人間走向了地獄。這應該也就是小說取名為“羅生門”的原因吧。
在小說裡,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走上了這條由人間通往地獄通往邪惡的路,可見作者在小說裡主要要譴責的不是人,不是人性的邪惡,而是那個民不聊生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