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自灰燼生1995
-
2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生活中無法控制的是絕對的命運,它指的是命運突如其來加諸在我們身上的事,比如生老病死,比如喜從天降,比如飛來橫禍。這些事都無法以我們個人意志為轉移,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人的早年經歷所奠定人格基礎,以及人的思想無法被控制。
早年的經歷是我們無法掌控的,當我們意識到時,人格基礎已經被建立。而且,我們的想法與情緒也無法被如臂指使地控制。
比如,如果讓我們一定不要想一隻白色的北極熊,那麼我們的腦海中反而會越來越清晰地出現一隻白色北極熊。產生的情緒如果被強行壓抑,那麼就會以其他形式爆發出來。有很多強迫症、焦慮症就是這麼發展而來的。
那麼,我們能控制什麼?
我們能控制自己去主動努力思考、體驗、擴充套件個人經驗。
原初的人格結構絕非鐵板一塊,在上述努力的過程中,它會得到發展與改善。我們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的能力與成就,會漸漸築就我們的自信心,從而改變自我對生活的體認:我不是無能為力的,我有一定的能力來應對生活。
當人以“無能為力”的方式體認生活時,我們處於被抑制的狀態,看到的都是沮喪消極的部分,就算機會來了也無力去把握。
但當我們以主動的方式自我發展時,個人的潛能與感覺都會被積極調動起來,潛移默化地在生活中搜尋可利用的資源,可把握的機會。這時候,就可能會出現一種“整個世界都在幫我的忙”的感覺。但是,說到底,並不是世界主動地在幫你的忙,而是你讓自己有了把握住這些機會的能力。
我們以自身的行動,間接得到了掌控生活的能力,這就是榮格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
所以,接納無法掌控的部分,積極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這才是掌控人生的最好方式。
-
3 # 心立方
心理學裡邊有一個“控制點”理論,這個理論把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分為兩種,內控和外控,內控的人覺得外界的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由自己造成的,即便是面對失利,也傾向於相信自己可以控制,進而採取行之有效的行動改變現實,而外控的人則相信自己身上發生的事不不可控的,都是由外部環境造成的,因而面對失利,更傾向於推卸責任,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因而他們的人生相對被動,甚至有一種宿命的感覺。
所以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很多時候人之所以能改變人生首先在於你要相信你能,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誰也無法改變你的人生,但只有這個信念還不行,還必須附加有行之有效的行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沒有行動,任何的理想都是空談,都是無法實現的,還有就是任何的改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
4 # 呆呆與尖尖
首先,我覺得人生無法簡單由可控與不可控來評價,如果人生不可控,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改變了命運,如果人生可控,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無可奈何的事。
我認為,人生的某些事可控,某些事不可控。
大學的時候,閨蜜非常喜歡她男友,為了男友,她可以做任何事,給他洗衣服,排隊為男友買他喜歡吃的小吃,給他送飯,攢錢買他喜歡的籃球鞋。。。可以說,她能做的都替他做了,但他們還是分手了。
事情的不可控源於她男友並不珍惜她,所以,她不管怎麼做,都無法改變她男友不夠喜歡她的事實,因為喜不喜歡她是男友的事,也是她無法決定的事。
當一件事的發展趨勢大多由外部因素決定,這件事就很難由我們控制。
比如,我們無法強迫別人喜歡自己,無法控制天災人禍的發生。
當一件事大多由內部因素決定時,這件事一般是可以控制的。
我們可以控制不與某些人深交,我們可以儘量選擇喜歡的人做朋友,我們可以透過努力去做喜歡的工作,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富裕,我們可以將自己變得更優秀。
在大學期間,有個同學成績不太好,但他想考北大碩士,當他第一次表示這種想法的時候,別的同學都表示這如同天方夜譚。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先是過了6級,然後又每年拿獎學金,還獲得了某大賽的二等獎,後來,他以專業課第二的成績考上了北大。
所以,當我們無法控制某件事時,只能勇敢接受,聽從命運的安排。但當我們可以控制某件事時,也要盡最大的努力使事情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這就是自我能動性,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一種驅動力。
-
5 # 遇見彩虹v心理諮詢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人生的可控和不可控是相對的。我們能控制自己可以改變的部分,我們控制不了很多客觀發生的事實,但能控制自己對不可改變事情的看法。
世上的事情分為三類,老天的事兒,他人的事兒,和自己的事兒。
老天的事兒我們管不了,就像前些天九寨溝的七級地震突然發生,很多遊客遭遇了這場地震。
他人的事,我們似乎也管不了,只能尊重。比如父母的關係。我們很希望他們兩個人,關係和和睦睦,但他們卻經常吵架,不斷有矛盾和衝突。
不是有句話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吧!這可能就是對,老天的事兒,他人的事兒,無能為力的一種寫照。
人類在自然的面前依然顯得渺小,如果對於自己不可改變的事情還要奮力去抗爭,那就是撞得頭破血流,也不會有什麼結果。接受,接納,和麵對是最好的選擇。
而對於我們能夠掌控的,是積極的去作出響應,把自己能夠掌控的部分做得精彩。有一句話不是這樣說的嗎?當我們抓到了一手壞牌的時候,我們想著如何儘量的去打好它。這就是可以改變的部分。
另外,還有一個部分我們可以改變的,就是面對不可改變的事情,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看法和觀點,讓自己的心順應發展,臣服於不可改變的現實。,擁有一個良好積極的心態。
記得李開復有一句話我覺得還是很智慧,我們改變我們能夠改變的,接受我們不可改變的,有能力分辨二者的不同,這就是智慧。
糾結於我們不可改變的而去抗爭,猶豫於我們可以改變的而不行動,都會造成煩惱。
-
6 # 會心會友心理工作室
控制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一個人感覺到生活失控時,往往就容易陷入抑鬱或焦慮等狀態。
有人說這世界上分三件事,我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意思是說,我們能透過自身因素改變的,頂多是自己的事,而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你想控制是不現實的。
因此最好的事情是分清哪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事情,哪些是要聽天由命,哪些是別人的事情我們無權控制。
當人生不如意時,不妨看看哪些是老天的事,交給運氣,哪些是別人的事,尊重別人的選擇,哪些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和努力改變的,做自己可以做的事。
對於追尋的目標,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
7 # 希樸羊
關於這個問題,社會心理學家費Stinger曾經提出一個著名的法則,即“費Stinger法則”,如果生活是100%,那麼,其中10%是由發生的事情組成,而90%是由個體對事情做出的反應組成。也就是說,其實我們無法掌控的其實只有10%,剩下的90%應該是我們能夠掌控的。針對這個法則,費Stinger舉了一個例子:一天男主人早上洗漱時,隨手將自己的手錶放在洗漱臺上,妻子怕手錶被水淋溼,就把手錶拿去放在餐桌上。正好兒子起床後到餐桌上拿麵包吃,一不小心,手錶被碰到地上砸壞了。事情本身很簡單,而且可以說是意外,屬於不可控的,可是接下來,男主人做了一件事,他因為手錶砸壞了很生氣,於是揍了兒子一頓,又怪妻子把手錶亂拿,於是把妻子也罵了一通。妻子當然不服氣,於是開始吵起來。男主人一生氣,飯也沒吃就開車去了公司,結果到了公司才發現公文包忘記拿了,於是又開車回家去拿包,此時,兒子去上學了,妻子去上班了,而家裡的鑰匙裝在公文包裡。於是他只能打電話給妻子,讓妻子送鑰匙。妻子在送鑰匙回家的途中,因為著急不小心撞翻了水果攤子,不得不賠了一筆錢。等男主人拿到公文包趕到公司,還是遲到了,於是捱了老闆的批評,心情更是差到了極點。而妻子也因為上班時間無故離席被扣了獎金。兒子則因為被打了心情不好,發揮連連失誤,導致當天的比賽失利。到了晚上,男主人想的是:為什麼我這麼倒黴,什麼倒黴事都讓我趕上了。
其實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真的是他太倒黴了嗎?其實不是,如果他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手錶這個意外事件發生後的反應不是揍兒子罵妻子,而是自嘲自己沒有將手錶放好位置,並拿著手錶去修,那麼,隨後所發生的一切不愉快的事件也就不會發生了。
所以,人生到底可不可控呢?
-
8 # 暖心理
樓主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于丹有一本書叫《有夢不覺人生寒》,在那本書裡面有一句話我印象其實蠻深刻的:完全失控的人生是一種失敗,而完全可控的人生則是另一種無聊。行走在可控於不可控之間,才是創造。誠如樓主描述的一樣,很多文章中寫到,人生可以由自己把握或改變,可是面對現實,常常覺得自己身不由己,令人感到幻滅。我覺得其實顯而易見的道理是人生既有可控的部分又有不可控的因素,只是有些樂觀積極地人會努力轉化那些不可控,而消極悲觀的人可能只能看到人生一切的不可控因素。
我覺得當我們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會想以後成為科學家、醫生、宇航員……這樣的夢想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覺得未來的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我們甚至在會把大學的目標定位北大、清華,哈佛、牛津這樣的學校,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覺得未來沒有那麼難,只有我們去努力那麼這些目標和理想一定會實現。那時候的我們無疑會認為人生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雖然那時的我們或許還沒有可控與不可控的概念,但是我們的行為表明我們認為人生是可控的。
很多文章中寫到,人生可以由自己把握或改變,可是面對現實,常常覺得自己身不由己,令我感到幻滅。請心理諮詢師來談談,人生到底是可控還是不可控的?
回覆列表
失控
一般人映象中的心理醫師是怎麼樣的呢?
他們好像坐在診室裡,讓患者們畫幾張圖,談幾句話,就可以把你整個人完全的瞭解,所以說,哇,好神奇的感覺對不對。
但是,為什麼他們竟然能比你自己更瞭解你呢?
有一個比喻很好,一個人的意識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叫潛意識一個叫主意識,平時能被我們察覺到的想法之類的就屬於主意識,但是主意識相對於整個意識來說,就像是冰山一角,而整個冰山的大部分都在海平面下,就是說我們意識不到。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們意識不到呢?首先,我們也是動物進化而來的,所以我們的也要為我們的生存作鬥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之類的生理需求,還有就是可能會威脅我們生存的東西,所以說人一般的注意力大體都會集中在這幾個方面,那麼剩下不太重要的部分就被我們放在了潛意識裡,我們一般的主意識不會注意到。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將人分成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只顧自己,從來不在乎外界,累了睡覺,餓了吃飯,看到漂亮女生什麼都不考慮就會把人家抓回家裡當老婆,對於這個社會來說,簡直是無法無天。
超我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希望大家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人,也對這個世界充滿希望,屬於那種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老奶奶摔倒就立馬會從上去扶老奶奶的那種型別。
自然,社會不會讓本我為所欲為,而超我只為他人,不管自己的行為很快也會使自己受到傷害,這個時候,自我就出現了,也不如說,自我就是本我與超我的妥協和融合。所以,在現實社會里,你需要壓制本我的一些想法,甚至有些類似這個社會禁忌的東西(詳情請百度俄狄浦斯王),所以這些有違社會倫理道德法律的想法,你一般也是意識不到的。
適應你看,你為了適應這個社會,你得不斷的改變自己,壓抑自己,在本我的角度上來說,你是身不由己的,神經症患者為什麼會患病呢?其實就是他們對被壓抑的慾望變相滿足,只不過在大部分人的眼裡,他們的行為是病態的。而且就算對他們自己來說,都是很痛苦的。
但是,他們的病因形成是複雜的,一般來說,他們都度過了長期不健康的生活,(不幸福的家庭,不幸福的童年之類的)而另一方面,心理疾病又跟遺傳,個人生理有一定關係。
所以,你說人生對他們來說是可控不可控的呢?
顯然是不太可控的。
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人生是可控又不可控的,可控在於,你起碼心裡算是健康的,你也有向上發展的動力,而不可控在於,生活有很多事不以你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所以一方面我覺得你要降低自己的預期期望,一方面也不要放棄自己的努力。
一半杯水,會有兩種看法。有時候換個角度看問題,你可能會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