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0年5月,德軍透過空降兵輕易地“撬開了”比利時的大門,B集團軍群開始有“節奏的”向前推進。為什麼是有“節奏的”呢?因為這個方向根本就不是主攻方向,它只是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比利時的誘餌,真正的主攻是A集團軍群。

    從德軍的兵力部署上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左翼的C集團軍群只有17師;右翼的B集團軍群共有28個師,其中包括4個裝甲、摩托化師;而中路的A集團軍群擁有包括10個裝甲、摩托化師在內的64個師,擔任著主攻方向。

    在法國的邊境線上,要說防禦能力最強的恐怕要算馬奇諾防線了,之所以只修到比利時,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阿登山區地勢險要、山路崎嶇,不適合大兵團運動。英、法兩國寧肯相信德軍進攻比利時,也不相信德軍會從阿登山區衝出來。

    這就是曼帥計劃中最精妙之處。“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往往是成功的關鍵。在阿登山區的問題上,英、法聯軍犯了“官僚主義”,或者說依然延續著傳統的軍事思維,山路難走但還是有路可走,地勢險要也不是不能逾越。

    尤其是坦克和摩托化部隊的使用,泥濘、險要的路根本不是大的問題,再加上德軍優秀的軍事素養和高機動性,在工兵出色的保障下,幾百輛坦克經過2天的艱苦跋涉,終於穿越了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森林地區。

    為了達成戰役目的,B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以及C集團軍群佯攻馬奇諾防線,在某種程度上吸引了英、法聯軍的注意力,掩護了A集團軍群的行動。與此同時,龐大的A集團軍群也開始秘密推進,高度的紀律性使這一行動得以成功實施。

    更關鍵的是,節點把握得恰到好處。德國元首和曼帥最擔心的就是,英、法聯軍按兵不動,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聯軍不僅行動迅速,而且出動了全部主力,就在其進入比利時不久,德軍從阿登森林冒了出來,直插其後方,節點掐得相當準。

    而“速戰速決”是取得勝利的關鍵。

    法國戰役中,德軍的“快”可以說是人人稱道,而戰術更是完美。B集團軍群成功地將英、法聯軍主力調往比利時,C集團軍群又牢牢牽制住馬奇諾防線的法軍。於是,在法國縱深給A集團軍群,留出了一個非常大的間隙,利於其快速推進。

    古德里安指揮的3個裝甲師,作為A集團軍群先鋒,突擊的速度也“不是蓋的”。日行速度平均達30公里,僅10天就抵達了英吉利海峽,在地圖上畫出了一個“漂亮的左勾拳”,抄了英、法聯軍的後路,徹底將其打蒙,“很自覺”地舉手投降。

    然而,快速推進的德軍,追上法軍後,將武器排在公路上用坦克進行碾壓,並讓他們向後轉,自己去找跟進的德軍投降。由於速度太快,以至於整個A集團軍群,拉出了一條長達百餘公里的細線。在德軍進攻的第5天,法國總理就坦言,這一仗恐怕要打輸了。

    期間,同樣驚慌失措的,還有德國元首和高階將領們。不過,他們是因為部隊的推進速度,遠遠超過了預期。為避免裝甲部隊遭到側翼攻擊,急令暫停進攻2天,等等後面的步兵,但遭到古德里安的拒絕,因為奇襲是戰役勝利的關鍵。

    如果說曼帥的計劃實施中,唯一的錯誤就是,元首命令部隊停止圍殲。德軍到達英吉利海峽,預示著對英、法聯軍的三面包圍已完成。然而,一紙命令讓他們得以從敦刻爾克撤走。不管出於什麼樣的考慮,這無疑是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遺憾。

    有意思的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在日後不僅被描述成勝利的象徵,而且還被搬上銀幕,成為英華人值得誇耀的行動。殊不知,這是德國給英國的恩賜。從戰術角度上看,撤退就是撤退,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因為沒有一場勝利是靠撤退贏得的。

    總之,曼帥的計劃實現了德軍進攻法國“速戰速決”的目的。戰役僅進行42天宣告結束,法軍傷亡20萬人,還有150萬人被俘。由此可見,“閃擊戰”的效果顯著,與一戰法軍陣亡136萬人相比,二戰的法軍更多的是被嚇破了膽。

    曼帥之所以被稱之為戰略家,此戰足以證明。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2 # 輕騎校尉

    二戰德國入侵法國階段,法軍損失資料是:9萬人陣亡、20萬人受傷,約180萬人被俘。

    這個結果主要說明了以下三個方面:

    軍隊素質差距巨大

    法國在戰前由於低出生率,導致嚴重人力短缺問題,為了彌補人力的問題,法國動員了大約有三分之一的介乎20歲至45歲的男性人口,使自己的武裝部隊兵力超過6,000,000人,超過了整個“德國國防軍”的5,400,000人。但在法軍中有大量超過30歲計程車兵,缺乏充分的訓練,戰術素養遠遠不及德軍。

    作戰思想嚴重落後

    法國在開戰前,高階指揮軍官普遍沒有接受機械化戰爭的理念,大量先進的B1坦克被分散用來支援步兵作戰。

    而德國根據古德里安閃擊戰的理念,早在1934年10月組建了德軍第一個裝甲師,將數以百計的坦克集中指揮。至此德國坦克可以向單個方向成規模突擊,在快速移動中形成超級火力網。此後的法國戰役、波蘭戰役中普通的步兵戰壕根本擋不住德國裝甲師的坦克叢集衝鋒,雖然法國坦克數量比德軍多800輛,個體質量也不弱於德軍,但由於分散配置,往往一上場就是跟幾倍於己的德國坦克對射,最終難逃被迅速擊毀的命運。

    政治環境混亂不堪

    法國採取的是內閣總理制,由於一戰後的法國政黨多如牛毛,沒有哪個黨派能獲得足夠選票單獨組閣,所以內閣都是聯合內閣,而當時的憲法規定內閣不能解散國會,所以內閣對國會毫無辦法,這就使得議員們可以為所欲為,內閣如果與國會發生爭執,往往以內閣倒臺而告終,所以二戰之前的法國內閣都十分短命,自然也就毫無作為。

    1940年,戰爭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3月底,達拉第總理被罷免,繼任者雷諾答應要加強對國家的管理,竭力增加軍備的產量,認真為可能到來的戰爭做準備。可儘管到了如此嚴峻的時刻,仍有許多議員反對雷諾的施政綱領,反對的原因不是認為施政綱領對國家不好,而僅僅是因為他們與雷諾的私人關係不好。

    政客的自私自利,黨派的爭鬥不休,政治的腐敗混亂,這一切使法國民眾對戰爭缺乏勝利的信心,許多法華人寧可忍受屈辱也要逃避戰爭,不願意像一戰那樣為了國家拼死戰鬥。

    綜上,180萬法軍淪為俘虜充分證明了法國的衰弱不堪,整個民族缺乏凝聚力和戰鬥力。

  • 3 # 週週漫說歷史

    二戰之前的歐洲大陸,英法德都是大哥級的國家,在很多爭端問題上都有巨大的發言權。

    德國在漏出自己的獠牙前,可以說,法國總統張伯倫的綏靖政策給德國發動戰爭起到了非常惡劣的後果,德國氣勢洶洶,提出了很多歷史上難以解決的土地問題,張伯倫縱容了德國,而且天真的以為德國的胃口總有飽的一天,沒想到等待他的是德國的炮彈。德國也許一開始沒那麼囂張,但是法國的軟弱很好的推了他一把。

    看來,法華人是真的不想打仗啊~

    他們只要那啥,不要戰爭。

    但是他的德國阿哥的野心恐怕是張伯倫怎麼做夢,也夢不到的。

    法國,一個擁有著完善國防力量的歐洲大國就這樣投降了,飛機沒有起飛,就被炸燬了,法國投降的訊息讓希特勒欣喜若狂,這樣剩下的英國就孤立無援,在希特勒看來,可以說,歐洲大陸,勝局已定。

    法國的投降不僅在心理上刺激了德國戰車,而且原本屬於法國的武器立馬成為了德華人的大刀,就像擊殺BOSS一樣,這個外強中乾的BOSS爆出了一大堆裝備,德國戰車更加強大了。

    拿破崙不會想到他曾經一掃亞歐的榮光沒有留給他的子孫一點榮譽和自尊,他們已經做好了被德國俘虜的準備,儘管依然有可以戰鬥的武器,但沒了戰鬥的意志,那這個民族,怎麼讓別人尊重?凱旋門下,不再是高頭大馬的法國騎士,而是轟隆呼嘯的德國坦克。

    法國投降了,其實很多時候,你有一萬個理由可以軟弱,可以屈服,可以讓法國的女人不用嫁給德國軍官,但是法國其實沒有一萬個,他只是被打蒙了,打怕了,做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決定。

    其實,很奇怪,當歷史的車轍攆過,人類依然崇尚那些不自量力的抗爭,卻鄙視那些輕易的妥協。

  • 4 # 星空遨遊者

    說明法軍連豬都不如,就算一百五十萬頭豬放出去讓他抓也要抓上好幾個月吧,而這一切不怪士兵,主要是那些領導者亂指揮,瞎彈琴。

  • 5 # 和青鳶

    第一,國防觀念淡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有過一個短暫的繁榮時期。法國在一片和平繁榮景象下,開始歌舞昇平坐享帝國繁榮生活。法國的統治者們也被和平生活衝昏了頭腦,放鬆了對戰後迅速發展的德國的警惕,放鬆了對和平時期的軍隊建設,放鬆了對全民的國防教育,反而一味追名逐利,造成政局長期混亂動盪。魏剛、甘末林等軍隊決策人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政治鬥爭上,成為保持榮譽和祿位的軍人政客。愛國主義和尚武精神泯滅,投降主義思潮漫延,使法國在開戰前,全國陷入混亂和驚慌。

    第二,戰備不足。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贏得了對德國的勝利,但自己也損失慘重,與戰敗國並無異樣。相比之下,戰後德國在迅速發展經濟的同時,大量生產坦克、飛機及其他先進武器,不斷擴充軍備。而法國統帥部的政客們卻貪戀和平生活,在政治上推行“綏靖政策”,從思想上解除了武裝,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有一種盲目的安全感。對戰爭的準備採取漫不經心的態度。根本就沒有作抗擊侵略的準備,特別是對德國的警惕。

    第三,軍事思想落後,戰略防禦單純消極,適應不了“閃電戰”的新戰法。法國領導人無視科學技術發展給作戰帶來的新變化,以及德軍對波蘭進行“閃電戰”的新特點,陶醉於“曾經為他們造成光榮的錯誤觀點”。他們設想,新的戰爭還會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以步兵進攻為主,從堅固築壘地域突破,緩慢地推進;法軍則依託馬奇諾防線,把戰爭拖向持久,然後慢慢地研究對策。在這一保守思想指導下,把50萬守軍配置在馬奇諾防線上,而總預備隊只有9個師,這便形成了法軍靜守防禦的消極戰略體系。法軍的這種只注重戰術地幅內的防禦,忽視戰略縱深內的防禦;只注重對步兵的防禦,忽視對坦克兵的防禦,經不起叢集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衝擊。當德軍突破後,法軍無力進行反擊。同時法國最高統帥部還忽略了把坦克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上的反衝擊,仍以為坦克只是一種支援步兵的武器。總之,法軍的戰爭指導,遠遠落後於戰爭的實際,這是法國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對德國主要突擊方向判斷錯誤,作戰指揮嚴重失誤。法軍最高統帥部在戰前根據自己的兵力佈署以及本國的地理條件,對德軍進攻的主要突擊方向的選定作了分析。認為,馬奇諾防線工事堅固設有重兵,阿登山區地形複雜不便於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行動,德國不可能把突擊方向選在此處,很可能選在比利時中部。與法華人的意願完全相反,德軍進攻的主要突擊方向恰恰選在了法華人意想不到的阿登山區。然而,法軍最高統帥部並沒有根據這一變化而修改自己的作戰計劃。仍將51個師配置在法、比邊境和北方各省。當德軍以“B”集團軍群的部分兵力向比利時進攻時,法軍最高統師部還以為他們的判斷是正確的,急忙又北調比利時3個集團軍和9個英國師,企圖將戰火在比利時境內燃起。法軍萬萬沒有想到,他們的這一行動正中德軍佯攻比利時之計,而集中主力“A”集團軍群出其不意地向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一舉突破防禦,爾後迅速向加來海峽挺進,使盟軍處於被動挨打狀態,從而鑄成了法國的敗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朋友圈裡賣的最多的是面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