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ml150238564
-
2 # 遇見夏文芳
所以,就你朋友這種情況,具體是屬於哪一種,你可以自己判斷。
祝福你心情快樂。
我是傻大姐,一個在新疆戈壁灘度過青春的女子,堅持寫最接底氣的職場情感體驗,溫柔且有力。
-
3 # Wuhan老狼
有些人特別喜歡發朋友圈,並不是因為內心空虛,寂寞,更不是為了炫耀什麼,只是單純的想和自己的朋友們,尤其是不在身邊的朋友們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其中包括了美食、旅遊、雞湯文、購物、微商們的廣告、集贊、日常生活等等。同時,朋友圈也是心情不好時,想發洩又無人訴說時宣洩情緒的最好的平臺,記錄下自己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讓自己的朋友瞭解我的生活。
-
4 # 蝸牛哥講段子
況且工作學習的忙碌讓我們無法與每一位朋友保持溝通與聯絡,而在朋友圈,我們似乎可以花很少的時間,完成和所有朋友的社交,這無疑是符合高效率需求的。既然我們會對朋友的近況感興趣,那麼朋友當然也會好奇我們在幹什麼,這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寫實加創作的過程,所謂的寫實是我們會真實的在朋友圈上展示我們的生活片段,而所謂的創作,是指這個生活片段是我們精心篩選的,這和明星拍了幾十張素顏照片然後選一張最美的放在網上是一個道理,朋友圈可以讓我們在這個平臺上塑造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這也有一定的好處,從正常心理來看,每個人想要塑造的理想中的自己應該是比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更好的,那麼如何塑造這個更好的自己呢?
我們就需要更多符合這個理想自我的生活片段,也就是說,我們要做更多這個理想的我會做的事情,比如今天下午明明被一堆爛事弄的心情很差,但我希望自己是一個積極樂觀用於面對的人,我或許就會發一張咖啡圖配上“喝一杯咖啡我要繼續奮戰”的文字,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心理暗示,或許我們真的會和那個理想的自己越來越接近。
-
5 # 我是烤豬蹄
其實,分享資訊本身就能讓人愉悅。哈佛大學神經學家簡森·米歇爾和戴安娜·塔米爾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兩人給被試者裝上腦掃描器器,隨後向他們發問,“是不是願意分享自己對喜歡的滑雪板或者喜歡的小狗的態度”。
結果,那些“有話要說”的被試者在滔滔不絕地自由表達和分享資訊時,他們的腦電波和獲得金錢與美食時的一模一樣。
甚至有人為了“說”個痛快,放棄到手的銀子。
兩位科學家在上述實驗基礎上,將被試者分成兩組,每組成員都可以自由選擇——是閒呆一會兒,還是告訴別人自己喜歡吃什麼三明治。不同的是獎勵方式。在第一組成員中,選擇什麼都不做獲得獎勵多一些,第二組剛好相反。
然而結果卻出奇的一致。無論哪一組被試者,都是選擇分享觀點的人多。人們分享觀點、自由表達的慾望並不能被金錢“收買”,即便閒著可以拿到更多的錢,人們也更傾向把話說出來。
現在,可以理解身邊的“刷屏黨”了嗎,錢都可以不要,刷個屏算什麼。
雖然人人愛分享,但每天接受海量資訊,總不可能見一篇轉一篇。除了話題有趣、文章好看,就沒別的因素了?
沃頓商學院的營銷教授喬納•伯傑和助手凱瑟琳·米克曼一起就“內容分享”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還有讓人生氣和擔憂的話題,也能引起公眾的注意。你一定見過《震驚中國的XXXX》, “不轉倒黴三年”之類的文章。其實,這說明你正處在“喚醒”狀態。人們處在喚醒狀態時,自律神經會被啟用,更能促進傳播行為。簡單來說,正是喚醒決定了一條資訊是否會被傳播。
除了生氣與擔憂具備較高的喚醒性,能有喚醒效果的情緒也有積極向上的,比如敬畏、和幽默等。
人們都喜歡被讚美,所以,秀智商、秀閱歷、甚至秀顏值、秀土豪、秀貼心都可以理解。
可為什麼有人偏偏不做英雄也不做美人,專門自揭老底,在朋友面前分享糗事?誤航班、坐錯車、出門忘帶錢包鑰匙,低頭認慫裝小白?
千萬別被騙,自黑也是為了贏得社交貨幣。自我貶低說到底還是為自己服務——獲得更多的同情、安慰,甚至是讚美。如果一個人的人緣並不是太差,當他自嘲“我很笨”時,沒有人會真的白目到回覆“是的,沒錯”吧。畢竟還是好人多,大家會安慰說,“你很好,你很棒,你很聰明的”。
-
6 # 有書共讀
有時我們的價值判斷,是難免帶有個人視角的,而這種判斷本身就有失公允。
01 有相對充足的閒暇時間
也需要3分鐘左右的時間(這還得算是速讀高手的成績),更不用說需要修圖的自拍照、需要構圖的風景照、需要顯示格調的餐廳照或表明此刻身處何處的旅遊照了,如果沒有充足的空閒時間,根本就沒辦法進行啊!
02 從不吝惜與他人資訊共享
03 尋求關心關注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智慧手機的普及,方便了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增加了一定的負效應,比如,人人都覺得越來越孤獨,現實生活周圍,好像沒有一個人能深切的瞭解自己。
04 刷存在感
想透過動態的不斷更新,來證明我是誰,我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我在哪,狀態如何,心情怎樣,在這樣一個網路空間裡,證明自己現實的存在。言簡意賅地說,就是刷存在感啊!
3. 即使是做微商,也要精選今日打榜,每天動態控制在7條以內,根據人內心的接受程度,效果一定要好於每天幾十條的疲勞轟炸,因為發的越多,被遮蔽或拉黑的可能性越高。
-
7 # 學會說話男人
我們在朋友圈裡無非就是做兩件事,一件是看朋友在做什麼,另一件是讓朋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對朋友做的事情感興趣,我想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是朋友,是以自己為圓心,劃開去的離自己最近的那個圈子裡的人,不關注他們關注誰。況且工作學習的忙碌讓我們無法與每一位朋友保持溝通與聯絡,而在朋友圈,我們似乎可以花很少的時間,完成和所有朋友的社交,這無疑是符合高效率需求的。既然我們會對朋友的近況感興趣,那麼朋友當然也會好奇我們在幹什麼,這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寫實加創作的過程,所謂的寫實是我們會真實的在朋友圈上展示我們的生活片段,而所謂的創作,是指這個生活片段是我們精心篩選的,這和明星拍了幾十張素顏照片然後選一張最美的放在網上是一個道理,朋友圈可以讓我們在這個平臺上塑造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這也有一定的好處,從正常心理來看,每個人想要塑造的理想中的自己應該是比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更好的,那麼如何塑造這個更好的自己呢,我們就需要更多符合這個理想自我的生活片段,也就是說,我們要做更多這個理想的我會做的事情,比如今天下午明明被一堆爛事弄的心情很差,但我希望自己是一個積極樂觀用於面對的人,我或許就會發一張咖啡圖配上“喝一杯咖啡我要繼續奮戰”的文字,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心理暗示,或許我們真的會和那個理想的自己越來越接近。
-
8 # 酒窩李李baby
現在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多,各個層次也不同,所以就的比較謹慎了,有時候發出去的東西,常常會想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太幼稚?太無聊?畢竟走到各種人面前,別人會覺得你是理性的、成熟的,如果發了一些內容是有悖別人對你的固有印象,還是不妥。不過不會在朋友圈刻意炫富,雖然每個人都會有虛榮心,但總覺得太low
-
9 # 響箭6
根本原因是可乾的事情太少。特別是那些已經退休之人,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唯一的工作就是上網了。而上網不可能總是看新聞、看電視劇,那樣就會感到很單調。畢竟現在的電視劇除了宮鬥還是宮鬥,時間長了開朗的人也會得上抑鬱症。於是就發朋友圈、跟別人共同享受一些自以為精彩的東西同時表達自己的感想,畢竟誰都願意得到別人的認可甚至誇讚。而受到網友的表揚並不是多麼難為的事情,不過是用詞不同罷了。而有些人卻會因此感到非常受用,於是變得不可一發收拾,於是就會像喝咖啡成癮一樣,沒完沒了地四處“髮圈”。
-
10 # 心如月41
我也喜歡發朋友圈,但偶爾會每天一篇。我不喜歡轉發別人的文章,常發自己的一些感想,照片,因為我從小就喜歡寫一些東西,但我絕對都是正能量,有品質的東西,對那些低俗的堅決抵制。自從有了網路,我也堅持了這麼多年的寫作,現在回過頭看自己當初此時此景的一些文章,還是會感動自己的。有朋友勸我也可尋求報刊發表,但總覺不夠成熟和滿意。寫一些東西發朋友圈,真的不是想炫耀什麼,也不想求得別人的點贊,那都是他人自願的事,我只想記錄自己當時的一些想法,一些感受。比如:大年三十,我突然很想念我去世的母親,就翻看以前寫的一篇文章,看到母親的遺照,我失聲痛哭,並寫了一篇對母親的追憶之情,邊寫邊流淚,過後也覺自己情緒穩定了許多。至於對朋友圈一天數條轉發的雞湯文,我們無權干涉,那是個人的權利,他(她)發了,你想看就看,不想看就帶過,談不上喜歡或是不喜歡!
-
11 # 葡樸
2.只是單純的想要告訴別人自己過得多好多好,有多愛自己的老公,純粹滿足自己的優越感
3.喜歡某個異性,又不好意思主動找他聊天,只能發一些矯情的文字,希望對方能主動找她問他發生什麼事了
回覆列表
有些人特別喜歡發朋友圈,有的人從來也不發,我覺的愛發朋友圈主要是看發什麼內容,除微商廣告宣傳之類以外,有些人天天發一些情感雞湯,天天曬吃曬喝曬自己曬旅遊的這些人其實還是內心孤獨天天發朋友圈可能是為了刷存在感,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愛發朋友圈的人內心脆弱敏感,喜歡快樂與痛苦與人共享,性格可能不夠成熟,屬於真性情人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