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創作了處女作四幕劇《雷雨》,暴露了具有濃厚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腐朽和罪惡,揭示了舊制度必將滅亡的歷史趨勢,以高度的藝術成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標誌著中國話劇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1935年寫成劇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國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罪惡社會,曾獲《大公報》文藝獎。它與《雷雨》前後輝映於劇壇,奠定了曹禹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寫了他唯一的涉及農村階級鬥爭的劇作《原野》。
抗日戰爭爆發後,曹禺隨校遷至四川,編輯戲劇刊物,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和電影廠編劇等職。著有《全民總動員》(合寫)、《正在想》、《蛻變》、《鍍金》等劇本,創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動人的優秀劇作《北京人》,並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成劇本,還譯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1946年赴美國講學,翌年初回國,任上海文華影業公司編導,發表劇本《橋》,寫了電影劇本《豔陽天》,由他導演攝成影片上映。
他創作了話劇《明朗的天》(獲全國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劇本1等獎)、歷史劇《膽劍篇》(執筆)、《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選集》、《曹禹論創作》、《曹禹戲劇集》等。
《鍍金》(1943年)
1933年創作了處女作四幕劇《雷雨》,暴露了具有濃厚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腐朽和罪惡,揭示了舊制度必將滅亡的歷史趨勢,以高度的藝術成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標誌著中國話劇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1935年寫成劇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國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罪惡社會,曾獲《大公報》文藝獎。它與《雷雨》前後輝映於劇壇,奠定了曹禹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寫了他唯一的涉及農村階級鬥爭的劇作《原野》。
抗日戰爭爆發後,曹禺隨校遷至四川,編輯戲劇刊物,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和電影廠編劇等職。著有《全民總動員》(合寫)、《正在想》、《蛻變》、《鍍金》等劇本,創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動人的優秀劇作《北京人》,並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成劇本,還譯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1946年赴美國講學,翌年初回國,任上海文華影業公司編導,發表劇本《橋》,寫了電影劇本《豔陽天》,由他導演攝成影片上映。
他創作了話劇《明朗的天》(獲全國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劇本1等獎)、歷史劇《膽劍篇》(執筆)、《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選集》、《曹禹論創作》、《曹禹戲劇集》等。
《鍍金》(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