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哲司
-
2 # 求圓4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的滅楚之戰,秦始皇先是安排年輕的將軍李信,率領秦軍20萬,結果被楚軍打了大敗,秦始皇痛定思痛,認識到秦國大將王翦主張用60萬軍隊攻楚是正確的,於是就派大將軍王翦率領60萬大軍出征楚國。
王翦率軍到達楚國邊境後,應用謀略不急於與楚國的軍隊決戰。採取的堅守陣地,以逸待勞、養精蓄銳的方法以等待時機,當楚軍放鬆了警惕、不加防備的時候,王翦率60萬大軍與楚軍展開了決戰。由於秦軍後勤保障到位,加上訓練有素,士兵個個身強力壯,有很強的戰鬥力。楚軍被打的一敗塗地,楚國也就滅亡了。
-
3 # 神渡說廣西廣東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今天,臨陣換將都是兵家之大忌,然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換與不換卻也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的。歷史上純粹是因為換將而反敗為勝的戰爭,最為影響和著名的有這兩例:
一.長平之戰,白起換王齕,秦國攻滅趙國
1. 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略決戰,關係到了趙國的生死存亡。長平之戰之初,秦國宿將王齕對趙國老將廉頗,相持對峙的戰局對秦國極為不利。且秦國連年征戰,國內糧草物資早已消耗嚴重,秦國此時可謂是疲憊不堪。
2. 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時,長平之戰持續到半的時候,趙國和秦國居然都同時換將了,趙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下了老將廉頗,而秦國則用一代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
3.趙括一上任便更改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而且臨陣更換將吏,反防守為進攻。而白起利用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等一系列作戰方針。最終秦國白起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坑殺趙軍45萬人,趙國被攻滅。
二.滅楚之戰,王翦換李信,秦國攻滅楚國
1. 楚國是個與秦國體量相當的諸侯大國,而秦軍主將李信卻過於輕視。滅楚之戰之初,李信欲求速戰速決,一味的猛攻猛打,而且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依然盲目的分兵。結果欲速不達,孤軍深入楚國境內的秦軍,很快就被包圍打得大敗。
2. 秦王嬴政當機立斷,用王翦為主將換下李信。王翦一改李信急攻快打的策略,而是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王翦先是囤兵六十萬於楚境,休養生息,堅壁而守,卻又堅決不肯出戰。待楚軍耐性抹掉揮師東去後,王翦卻率領秦軍掩殺而至,最後大敗楚軍、擒殺楚軍主帥項燕、攻滅楚國擒拿楚王。
-
4 # 蕭武
抗戰結束後,解放戰爭之初,各個解放區都搞了野戰兵團,而且基本上都不是軍區司令掛帥,而是另外選擇資歷淺一些的將領擔任野戰兵團指揮員。比如西北軍區的野戰兵團司令員張宗遜,華北軍區的野戰兵團司令員是楊得志,冀魯豫軍區一度是宋任窮,而華東軍區新四軍則是改編為華中軍區,隸屬於華東軍區,張鼎丞為司令員,粟裕為副司令員,但最後打出來的只有粟裕,其他人都沒有能打出來。
解放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晉察冀軍區人多槍多,物資充足,但中央對聶帥的軍事指揮能力不太有信心,所以命令晉綏軍區和晉察冀軍區合力,賀龍負責軍事指揮,發動了大同集寧戰役,試圖打通兩個根據地之間的聯絡。但是一仗打下來,打成了膠著狀態,而且造成了一些損失,於是中央命令部隊撤下來了。這之後,晉綏軍區和西北軍區合併,部隊也交給了西北軍區,賀龍就當軍區副司令去了,主要負責後勤,聶帥也基本上告別了戰役指揮。
之後,晉察冀軍區進行改編,單獨組建了一個小規模的野戰兵團,楊得志任司令員,楊成武任政委,華北軍區的局面才逐漸穩住,透過清風店等戰役,晉察冀軍區的形勢才開始逐步好轉。但總體來說,華北戰區在解放戰爭之初的戰績,在各個戰區中是不太好的,尤其是和華東戰區相比,和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相比,華北野戰軍的戰績就更顯得缺乏說服力了。所以,到解放戰爭後期,華北軍區的部隊被大量撥歸東北野戰軍指揮,比如黃永勝縱隊,就是從華北軍區撥歸東北軍區指揮的。
西北軍區一開始組建的野戰兵團,大約三四萬人,張宗遜為司令員,先打了西府戰役,也就是第一次西府戰役,結果同樣在馬家軍和胡宗南聯手配合的攻勢之下,西北野戰軍也打成了焦灼狀態,實際上是打了敗仗,之後中央對西北軍區的人事也進行了調整,改為由彭總直接負責指揮,局面也逐步好轉了,而張宗遜則改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之後再未直接參加過戰役指揮。
還有中原戰區,在解放戰爭之初,中央得悉國軍將對中原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之後,從冀魯豫等根據地抽調了一部分部隊,進入中原戰區,以加強中原戰區的戰鬥力,比如皮定均旅就是從冀魯豫調過來的。軍區司令員為李先念,野戰軍一度準備由王樹聲但任司令員。此外,南下湘贛建立根據地未成而返回的王震所率的部隊,也在路過中原解放區的時候,李先念電報中央,請求暫留中原軍區協助作戰,也留下了。但中原解放區最後還是不得不突圍。之後,李先念、王樹聲等人也基本上沒有再參加過戰役指揮。
僅有的兩個例外,實際上主要就是粟裕和陳賡,一路打勝仗,硬是打出來了,以至於陳老總後來說過,粟裕、陳賡將要和彭劉林並驅爭先,尤其是粟裕,逐步成長為戰區的主要戰役指揮員,不僅率領新四軍主力改編出來的小規模的華中野戰軍連戰皆勝,在蘇中七戰七捷,成為解放戰爭第一年中殲敵最多的部隊,而且奉命北撤山東之後,整個華東軍區的野戰部隊也逐步都由他指揮了。陳老總調中原軍區之後,粟裕更是以代司令員的身份在華東繼續指揮。
山東原定林總負責指揮,但是國軍搶佔東北,不得已將林臨時調往東北,陳老總則北調山東,但山東在狗軍重點進攻之下,始終無法擺脫被動局面,於是中央先準備將徐帥派往山東負責軍事指揮,徐帥生病尚未痊癒,所以又改命粟裕率華中野戰軍北上山東,和山東的部隊合併,成立了華東野戰軍,戰役指揮則由粟裕負責。而粟裕到了山東之後,也不負使命,連戰皆捷,不斷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在中央領導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穩步提高。
從這個角度說,中央一開始的佈置中,粟裕的地位其實和楊得志、張宗遜等人是一樣的,但其他人都沒能打出來,只有粟裕不斷打勝仗,不斷成建制的殲滅敵人,最終成長為大戰區的戰役指揮員。而解放戰爭一開始任命的其它幾個戰區的野戰兵團指揮員,好一點的如楊得志始終保持著主要的戰役指揮職務,差一點的就基本上都離開一線野戰兵團的戰役指揮崗位了,而且之後再解放戰爭中也再未得到戰役指揮的機會。
不過,也是因此,才造成了粟裕雖然戰績比絕大多數元帥都高,但地位卻始終不及他們的結果。其中的原因,除了資歷相對比較淺一些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指揮的部隊越來越多,打的仗規模越來越大,但大多數後來由他在戰役指揮中指揮的部隊在歷史上和他並無太深的淵源,其成長和發展更是粟裕沒有參與的,而他指揮起來如臂使指的部隊,也就是華野一縱、四縱和六縱,則是他自己參與組建和發展起來的部隊,也就比較順當。而山東部隊因為之前抗戰時期和粟裕並無太多交集,所以才出現了濟南戰役中許世友直接電報中央要求更改命令的情況。
粟裕這個情況和歷史上的一些名將,比如韓信的情況其實是很相似的。雖然韓信曾經指揮過的部隊多達三四十萬人,但這其中的絕大多數部隊都是劉邦親信的將領在統領或者組建、發展起來的,戰役上可以歸他指揮,但歷史上和他並無太深的淵源,只要劉邦一句話,這些部隊隨時都可以改由其他人指揮。尤其是部下還有類似曹參這種持有劉邦集團原始股的高階將領,就更不是韓信可以隨便使喚的了。這也就是為什麼韓信雖然一度兵力強大,但並沒有能力在齊地直接背叛劉邦,自立為王的原因。
回覆列表
我來回答,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湣王被殺後,可以說已經“國將不國”了,是靠一個朝廷侍衛,振臂一呼,反敗為勝,齊國復國(襄王)。
此人名叫王孫賈 gǔ,十五歲就入朝服侍齊湣王(前301一284年在位),跟隨其左右,深得湣王賞識。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魏、韓、趙四國,並派遣上將軍樂毅率領十萬精兵,長驅直入進攻齊國。半年之內,攻破齊國都城臨淄,進而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僅剩莒城、即墨兩城了。
齊湣王倉皇出逃,逃到衛、魯、鄒等國。王孫賈在混亂中與齊湣王失散,只好獨自回到家中。
與齊湣王失散的王孫賈,在家坐立不安,長吁短嘆,憂慮重重。母親見他有心事,便追問緣由。王孫賈見瞞不過,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母親。
母親聞言,大驚失色,但很快鎮定下來,面色凜然,對兒子說:“孩子啊,你早晨出去,晚上歸來,我總在家門口焦急等候你;你晚間出去,不回家來,我就要在巷口張望,等候你平安歸來。你現在為湣王做事,而如今大王出走,不知他現在生死,你怎麼可以獨自回家來呢?”(成語“倚門而望”)
母親的意思是,要兒子像母親關心他的安全一樣,關心湣王的安危,忠君報國。聽罷母親的教誨,王孫賈離開家,出外尋找湣王的下落。
湣王最後逃到了齊國的莒邑(今日照、莒縣一帶),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大將淖齒率兵救齊,齊湣王任淖齒為齊相。
可是淖齒不僅不幫助齊國抵抗燕國軍隊,反而與燕將樂毅共分齊國的珠寶和銅器,最後他殺害了湣王,自封為齊王。
正在四處尋找齊湣王的王孫賈聽說了湣王被害的訊息,痛下決心為湣王復仇。他來到莒邑的集市上,振臂高呼:“淖齒擾亂齊國,殺害了湣王,成為齊國的大害,大家願和我一起共同討伐叛賊的,請露出你的右臂來!”立即就有四百多民眾響應王孫賈的號召,組成了討伐淖齒的隊伍。這支隊伍在王孫賈的指揮下,衝進齊王宮,刺死了淖齒,為湣王報了仇。
後來,王孫賈立齊湣王之子法章為齊襄王,守莒抗燕。與在即墨的田單遙相呼應,互相支援,為破燕復齊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