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istory白馬嘯西風
-
2 # 師言永珍
清朝從偏安一隅的白山黑水走出來,到最後入關滅明、一統中原,靠的是八旗軍的強硬實力。而八旗軍的建立過程,其實是相當艱辛的。
1584年,25歲的努爾哈赤(1559 -1626年)以十三副盔甲起兵,經過多年征戰,基本統一女真各部。初期由於人員稀少,就只有一支軍隊,以黑旗為號,稱之為黑旗軍。在統一了建州三衛以後,人口迅速增加,兵源更多。他把管理不過來的黑旗軍交給了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另外組建了紅旗軍。不久之後兩人幾乎同時改變了旗幟顏色。
受到漢文化黃色最為尊貴影響,努爾哈赤把自己所轄軍隊的旗幟改為黃色。舒爾哈齊則把黑旗改為了藍旗,原因是黑旗在夜晚實在難以看清。這樣,正黃旗和正藍旗也就誕生了。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攻擊並征服了海西女真中的哈達部被,這個曾經長期是女真族霸主部落的臣服,給他帶來實力上的飛速增長。哈達部的俘虜被整編成一支軍隊,由他的大兒子褚英和哈達部的首領吳爾古代共同管理,並以白色旗幟為號。這就是正白旗的來源。
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決裂。舒爾哈齊戰敗,他所掌握的正藍旗被一分為二,一部分交給舒爾哈齊的次子阿敏,仍為正藍旗;另外一部分則成為了正紅旗。由此,正黃、正藍、正白、正紅四旗建立起來。
直到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再次將部隊擴編,在原來四旗的基礎上,增加了四個鑲色旗,即鑲黃、鑲藍、鑲白、鑲紅四旗,八旗制度也就由此建立起來了。
在這八旗當中,由於鑲黃、正黃、正白一般是由皇帝親自掌握,被稱為“上三旗”,地位相對更高。而下五旗中,正紅旗是頭旗,而鑲藍旗(阿敏的正藍旗曾與鑲藍旗互換,即人員不變,只是換了旗幟服裝)由於長期交給舒爾哈齊父子管理,與努爾哈赤這一脈血緣最疏遠,一般排在最末。
-
3 # 偏見和誤解
清代八旗子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由不同民族共同組成的,除了滿族、蒙古族和漢族外,還有鄂溫克、達斡爾、錫伯等。
“八旗子弟”是什麼?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但是年輕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清兵入關以前,17世紀初,努爾哈赤(清太祖)把滿洲軍隊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以滿人為主,也包括少量蒙、漢等族人)。後來因為人數一天天增加,又由四旗擴充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別,是除了原來的正黃、正紅、正白、正藍之外,再加上鑲黃、鑲紅、鑲白、鑲藍。這些旗的編制,是合軍政、民政於一體的。滿洲的貴、賤,軍、民,都編了進去,受旗制的約束。後來,隨著軍事的發展,又增編了“蒙古旗”和“漢軍旗”。三類軍旗各有八旗,實際上共為二十四旗。這三旗所屬部眾統稱旗人,後來的滿族。原來的本部,由於區別上的需要就專稱“滿洲旗”了。
清兵入關的時候,這些“旗下人”或者說“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騎善射,勇於征戰的。入關以後,他們大抵受到了世代的優待。和皇室血緣親近,地位崇隆的,當了王公大臣,什麼親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之類;地位小的,當什麼參領、佐領;最小最小的,也當一名旗兵。由於他們參與“開國”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祿或者受到照顧。特別是滿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們大抵是滿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隨清宗室到處征戰的漢人,即歸附已久的“舊人”置身其間。
清代的制度,規定他們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廕,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更甚的,由於子孫大量繁殖的結果,每家每戶的“月錢”不可能累進,“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隨便入營。加上上層人物的貪汙腐化,大吃空額,能夠入營的旗兵相對來說就更加有限了。
這樣,世代遞嬗,不少“旗下人”就窮困下來。他們之中某些有識之士,也覺得長年累月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坐吃山空不是辦法,也有去學習手藝的。但是這樣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認為他們沒有出息。所以就其壓倒的多數而論,“旗下人”大抵是遊手好閒的。
-
4 # 今古縱橫
女真人不同於遊牧民族,他們是以狩獵為主的,但有一點和其他遊牧民族類似,那就是基本上全民皆兵。為了適應部落日常狩獵及戰爭的需求,女真人將一支受到統一指揮的隊伍稱為“牛錄”,人員編制一般為300人左右,指揮稱為“牛錄額真”,“額真”的就是“主”、“指揮”的意思。
(努爾哈赤 畫像)
隨著部落合併和聯盟,人數開始多了,就將5個“牛錄”編為1個“甲喇”,指揮就是“甲喇額真”;而5個“甲喇”又編制為1個“固山”,指揮稱“固山額真”,也叫“都統”,而1個固山就是後來被稱為的“旗”,原因是這7500人左右的隊伍需要一面旗幟作為引導,都統後來也就被稱為“旗主”。
最早努爾哈赤出身建州左衛,設“黑旗”,建州三衛統一後,增設“紅旗”由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指揮。之後由於人數再次擴增,努爾哈赤就參照“猛安謀剋制”開始規定人數,並加以改制,將之前的黑、紅二旗分為黃、白、紅、藍四個純色旗,也就是說,這時候女真人數大約在30000人以下。
(八旗)
到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的時候,歸附其下的蒙古部落,他的部隊人數翻番。四旗又不夠用了,就再次改制、拆分、整合,成為了後來的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而正、鑲的旗子也有所不同,正四旗為四方,繡有龍首朝後;鑲四旗為五邊,繡有龍首朝前。
之後,努爾哈赤在建立金國後,把征服的蒙古人統一編成了數個“牛錄”,開始是編在八旗之內。皇太極改金為清之後,更多的蒙古人被征服,就乾脆將蒙古人統一編成了另外的八旗,這就是“蒙八旗”。
(皇太極 畫像)
同樣,在女真人攻下遼瀋地區之後,對於當地的漢人也採取了編制“牛錄”的政策,將投降的明軍和願意歸附的漢人又逐漸組成了漢人為主的八旗,就是“漢八旗”。自此,以上這24旗就構成了清朝初年女真人軍隊的主力。
-
5 # z山海
八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的軍政合一的組織體系。清太祖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先將女真族人統一編為,以旗幟顏色劃分黃、藍、紅、白四旗,後又增加鑲黃、鑲藍、鑲紅、鑲白四旗,旗幟鑲邊以故得名。
八旗,為軍政合一組織體系,戰時為兵,平時生產的單位。
清太宗 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因而稱為滿八旗。
滿清欲進軍關內,入主中原帝國,僅靠幾百萬滿族人,對抗幾億漢族人,顯然力量不足。
怎麼辦?
首先,將盟友——蒙古族,編為蒙古八旗,增加軍事力量。
但是,面對數量龐大的漢族人,力量還是不足,於是,又將收降的漢人軍隊,編為漢軍八旗,擴充軍事力量。
實踐證明,清軍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殘餘勢力,主要是漢軍衝鋒陷陣為主力的。
僅供參考。
-
6 # 閩東小村66666
清朝旗人自稱八旗子弟,鄙視漢人;清朝戰鬥力最強的是八旗軍隊,打敗大明朝的主力軍。
清朝八旗為什麼這麼厲害?八旗分別是:正白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紅旗、鑲白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
八旗顏色含義:白代表水、黃代表土地、藍代表天、紅代表太陽。
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在1615年創立的。在戰時就是“全民皆兵”,民就是兵,兵就是民,自給自足,集生產,軍事於一身的社會制度。再加上旗人擅長騎馬射箭,身體素質好,個個驍勇善戰。所以在與明軍的對抗中節節勝利,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依靠著強大的八旗軍隊奪取了明朝江山,入主中原,進入紫禁城。
中早期的八旗八旗軍隊戰鬥力極其強大,征剿三藩,平定西藏、新疆戰亂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八旗軍隊分別戍守邊疆的艱苦地區,並且從事農業勞動,開發了許多荒蕪之地。這種感覺有點像是近代中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感覺。
後期八旗後期清朝八旗軍隊成了清朝皇權的寄生蟲,依靠著清廷的補給與榮耀。不從事勞動生產,不進行軍事訓練,以致個個肚滿腸肥,不堪一擊。在後期的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連續失敗,完全失去了清朝中早期八旗軍隊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作風。
八旗子弟有許多的特權,比如犯罪了地方官無權審理,因此大多數旗人橫行霸道。而且同樣的罪旗人量刑會比漢人低很多。因此漢人與旗人常發生矛盾衝突。
-
7 # DJ你懂
清朝也叫滿清,是由滿州的女真人建立的,女真人也就是宋時的金人。
明朝初年,散居於白山黑水一帶的女真族人,經過長期戰爭、遷徙、融合,逐步分化成建州、海西、東海(又稱“野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主要居住於明朝撫順關以東,鴨綠江以北及長白山南麓地區;東海女真主要散居於長白山北麓、烏蘇里江濱海及黑龍江中下游地區;海西女真則主要居於松花江及其上游的輝發河、烏拉河以及東遼河流域。女真各部地域交錯,各自為主、不相歸一,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加之明朝採取分而治之,相互牽制的分化政策,更加劇了女真族各部之間的混戰。
從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努爾哈赤經過數年的戰爭,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共歷時五年,完成了對建州女真的統一。由此努爾哈赤在女真的勢力崛起。至天命十年(1626年),努爾哈赤又經過長期的戰爭,終於結束了女真長期分裂混戰的局面,統一了女真各部。
隨著勢力的逐漸擴大,努爾哈赤的名號也由開始的“聰睿貝勒”改為“女直國建州衛管束夷人之主”、再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昆都倫汗”,越來越大。而明朝對努爾哈赤的野心渾然不知。”。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的四旗的基礎之上,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即為後來的八旗。 八旗的“旗”也稱為固山,其編制的最小單位稱為牛錄,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牛錄為1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即為旗主)。
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時,又效仿滿八旗制度,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相同。
-
8 # 司馬長史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首先創立四旗(即黃、白、紅、藍四色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滿洲八旗之制確立。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完全建立。
八旗制度下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為清朝統一中國建立了功勳,但是到了後期八旗子弟騎射荒廢,只知享樂,毫無戰鬥力!
-
9 # 狗此一生
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置黃白紅藍4旗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
後來努爾哈赤跟皇太極逐步增設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以上統稱為八旗,此時八旗制度臻於完善。
入關之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旗是由汗王(皇帝)直接管轄,其他6旗由汗王的其他親屬統領。入關後,順治八年(1651年)攝政大臣多爾袞,即順治帝的叔父去世,順治開始親政,接手多爾袞管轄的正白旗,於是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
-
10 # 龍支子
由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為大清開國奠定了強大的軍事基礎。
八旗制度最初起源於滿洲(女真各部)的狩獵組織,因比較大規模的狩獵過程需要團隊協作和統一指揮,為了組織協調又以旗幟為號令,逐步演化成軍事組織。明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衛的努爾哈赤以黑旗為幟,開始興兵,至萬曆十七年(1589年),明朝設在建州的三衛已由努爾哈赤全部統一,隨著實力和人丁的不斷增長,努爾哈赤另設紅旗軍由自己親率,將原來的黑旗軍交給胞弟舒爾哈齊指揮。萬曆二十一年(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開始著手大規模整編旗軍,規定300人為一牛錄單位,5個牛錄為一個甲喇單位,5個甲喇為一個固山單位,牛錄是八旗中最小的單位,最大的單位就是固山(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改編後的各牛錄單位分別編入黃、白、紅、藍四旗,以純色為辨,至此八旗軍的雛形開始形成。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在建州吞併了除葉赫部之外的所有女真各部,加之與蒙古的政治聯姻也大獲成功,因此實力大增,總兵力已達六萬人左右,努爾哈赤開始又一次大規模整編旗軍,將原來的紅、白、黑三旗及所屬牛錄分為八個旗,原紅旗改為正黃、鑲黃;原白旗改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改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正四旗旗幟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後;鑲四旗旗幟為五邊形,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龍首朝前。其中,正黃、鑲黃旗旗主由努爾哈赤親領,正紅旗、鑲紅旗旗主是代善,正白旗旗主是皇太極,鑲白旗旗主是杜度,正藍旗旗主是莽古爾泰,鑲藍旗旗主是阿敏,滿八旗制度完全成型。
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遍成蒙古八旗,到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八旗的編制,至此,八旗制度日臻完善,此後雖有部分調整,或人事任命,或單位合編,但基本結構大致都沿襲了原有的基礎。
八旗軍在為滿清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政權建立後,由於待遇優厚,日益頹廢,以致現在成了吃喝玩樂、遊手好閒的代名詞。
-
11 # 史說新傳
八旗制度是滿族人所創立的一種兵民結合的社會組織,這是由當時滿族人的生活習慣所決定的一種遊牧性質的狩獵組織,由努爾哈赤所創。旗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
清軍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服兵役從徵,軍械糧草自備,跟隨首領外出作戰。這種特點決定八旗兵是以騎馬射箭為主要技能,軍事訓練要求高,具有較高的軍事素養和技能。入關以後,清朝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在《清史稿·兵志·八旗》中有這樣的記載:清初,太祖以遺甲十三幅起,歸者日眾,設四旗,曰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復增四旗,曰鑲黃、鑲白、鑲紅、鑲藍,統滿洲、蒙古、漢軍之眾,八旗之制自此始……
最初的八旗僅為滿人的八旗。後來蒙古族被征服,努爾哈赤又將他們編為蒙古八旗。再後來隨著漢人臣服的增多,又將歸附的漢人編為漢軍八旗。據專業研究資料顯示,清入關前形成了滿蒙漢共計二十四旗,人數達20萬之多。
這是一支勇猛頑強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歷代統治者以及多爾袞、阿濟格等軍事首領,都是南征北戰,具有相當高的軍事指揮才能。這種虎狼之師,讓明軍及李自成的起義軍在其面前屢戰屢敗。
但是隨著內外戰事的歸於平靜,國力趨於穩定的後期統治者也放鬆了對八旗力量的管理和訓練,天下太平,刀槍入庫。而且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下,八旗子弟日益被這種優越感所腐蝕,腐敗享受之風很快摧垮了曾經金戈鐵馬的八旗兵,加之清朝閉關鎖國,包括八旗子弟在內也是一直夜郎自大,當遇到裝備精良的西方侵略者時,頓時變成了紙老虎,最終被歷史淘汰。
-
12 # 四川達州人
八旗,最早是努爾哈赤起兵後建立的兵農一體的軍政制度。
滿族習慣,同村多戶人出去漁獵,最勇猛的就是首領,負責組織,號稱大箭。所以努爾哈赤建立這樣的制度,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平時從事漁獵,戰時則自己攜帶武器馬匹跟隨大箭作戰。因此大箭則被轉化為佐領,這個基層作戰組織也叫牛錄。每個牛錄為300士兵。若干牛錄編制為旗。後期在旗與牛錄之間再添加了參領,作為管理層。
努爾哈赤建立黑旗,是第一旗。黑旗後被交給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自組紅旗,這是第二旗。再組黃旗,這是第三旗。舒爾哈齊反叛被殺,黑旗打散重編。再組建白旗,這是第四旗,黃白藍紅四旗因此成形。祁英死後,努爾哈赤再次重編四旗並逐步組建鑲四旗。滿軍八旗建立,隨著勢力擴大,蒙軍八旗與漢軍八旗分別建立並依附於滿軍對應旗下。
到努爾哈赤死亡前,滿軍八旗分佈是,大汗自將兩黃旗,其中45個牛錄三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各15旗,剩餘20旗親兵預先說明給多鐸並再給一旗。兩紅旗為大貝勒代善及兒子嶽託所有。正藍旗莽古爾泰。鑲藍旗阿敏。正白旗皇太極。鑲白旗為代善子杜度。努爾哈赤死前已將杜度調鑲紅旗,明顯是預備將鑲白旗留給多鐸。
努爾哈赤炮斃後,四大貝勒合作將大妃阿巴亥殉葬。推舉勢力最小的皇太極為繼承人。鑲白旗被皇太極乘機吞併並將兩白旗換成兩黃旗。阿敏被殺,所部鑲藍旗交給其弟濟爾哈朗。莽古爾泰死後被清算,正藍旗被皇太極吞併,與兩黃旗重編後,分出新正藍旗給長子豪格。因此皇太極時代的上三旗為兩黃及正藍。
皇太極死後,兩黃及正藍支援豪格,兩白旗支援多爾袞。最終調解,皇太極幼子福臨做繼承人。多爾袞與濟爾哈朗輔政。隨後,多爾袞踢開濟爾哈朗,控制政權。接著殺豪格,吞併正藍旗。但此時多爾袞只掌握三旗(以努爾哈赤遺言為準)。其餘五旗依舊忠於福臨,所以這是多爾袞不敢當皇帝的根本原因。
多爾袞死。順治大肆清算,將多爾袞嗣子多爾博逐回多鐸家,自己吞併正白旗。因此上三旗也就變成兩黃及正白旗。乾隆中期才給多爾袞平反,找來多爾博的子孫繼承鐵帽子王,但是沒還正白旗,只是從下五旗中隨便分了幾個牛錄給他們。
康熙中後期,皇權穩固,康熙兒子又多,上三旗不夠分就將兒子們分到其他旗,實際就是搶劫牛錄,但此時的八旗旗主們不敢反抗。
經過雍正乾隆的多年處理,設定旗務大臣,調遣王,貝勒,貝子去其他旗摻沙子,八旗旗主的軍事管理權被基本剝奪。只剩民事管理權,但世襲的參領佐領又分去具體管理權力,旗主的管轄權基本虛化。
回覆列表
八旗制度源於早期狩獵制度,此時以全民皆兵為原則,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中期以後,便成為了依靠國家福利的寄生蟲,能戰鬥之人所剩無幾。後期更是窮困潦倒,已經喪失了全部戰鬥力,八旗子弟除了吃喝玩樂,毫無才能。
一開始的時候,正八旗是以牛錄為基礎,三百人一牛錄。所謂的牛錄也就是大箭,從打獵中發展而來的。牛錄是以五個牛錄為一甲喇(隊),長官稱作甲喇額真(甲喇章京、參領)。五個甲喇為一固山(旗),長官稱為固山額真(固山昂邦、都統)。
大領導叫牛錄額真(箭主),後來改叫佐領。每當打獵打仗時,牛錄都跟著旗走,自己的旗在哪裡,牛錄裡的人就往哪裡走。特點為平常全民,戰時皆兵。這個特點與現在的南韓所奉行的原則很相似,南韓如今就是這樣的狀況,凡是到參軍年齡的男子,都會進入軍隊進行訓練,這樣其實是很好的,等到國家有戰爭時,就不用擔心軍人不夠了。
最早努爾哈赤只建立了四旗,也就是紅黃白藍旗,後來人數增多,四旗不夠分裝,便又增添了四旗,也就是紅旗鑲白邊,黃白藍旗鑲紅邊,也就成了八旗。
八旗分為上三旗與下五旗。上三旗有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之分,皇上是旗主,上三旗的職責是保衛禁宮和皇上。下五旗分為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初期是汗王的子侄為旗主,主要職責是護衛京師和各地安全。後來清朝建立,又增加了第九旗,也就是根據明朝軍制劃分的,以“營”為單位,標誌是綠旗,稱為綠營,第九旗全是漢人。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正八旗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到了順治時期,順治為了將多爾袞的正白旗也納入自己的手下,才有了上下之分,這是統治者為了集中權利控制軍事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