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鉤沉
-
2 # TT閒聊君
《白鹿原》這部書很值得推崇。電影不建議看,電視劇可以相應瞭解看下。《白鹿原》這部小說是我高中時期看的,班主任推薦上大學時再看,可當時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便在高二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給當時年幼無知的自己的第一個感覺便是,內容汙穢,不適合未成年看,但看罷後留在骨髓裡的,卻是那句“學為好人”。
後來閱讀了許多外國文學,方知,很多時候,一些文學作品想表達自己的一些思想,總免不了一些不可描述的場景。這些場景不僅不會使作品蒙上粗俗的標籤,反而更能突出它的藝術性。陳忠實、賈平凹均寫過如此般值得傳頌的作品。
這部小說以特殊的時代背景,濃厚的關中風情,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大革命洪流不息,日寇入侵危機四伏,三年內戰社會動盪,白鹿原風雲變幻,古老的土地在陣痛中戰慄,但是中華民族的根脈必定在洗禮中乘傳。變革要對舊體制和生產方式重新改寫,新中國將迎來明媚的Sunny。小說裡的精彩與跌宕起伏,很多在影視中並沒有得以呈現。
很多影視作品都是基於小說而改變的,為了瞭解那個時代的背景,建議以書為主。
-
3 # Neets電影
首先,拋開藝術造詣,原著仍有幾大優勢。
第一,它搶佔了受眾的第一印象。原著聚集了大量的讀者,這些原著黨也因此對《白鹿原》的故事內容和情感鋪敘有了固定思維,這讓大多數人產生了“標準”的認知,《白鹿原》就該是原著那樣。
第二,文字讀物能保留讀者最大程度的想象空間。電影、電視再貼近原著也無法100%詮釋書中的某個具體人物,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哈姆雷特,張雨綺不是田小娥,張嘉譯也不是白嘉軒。
第三,“萬惡”的審查制度。原著《白鹿原》被譽為中國90年代性啟蒙讀物,書中大量關於性的描寫顯然無法在電影和電視劇中呈現。即使電影版《白鹿原》被硬生生拍成了“田小娥亂情史”,但和原著相比,差距絕不止體現在“尺度”上。
關於電視劇版和電影版哪個更好看,多數觀眾還是會把票投給電視劇。《白鹿原》原著是一部5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而電影版156分鐘的時長(即使加上被剪掉的54分鐘)在逾50萬字的原著宏大氣場的映襯下顯得支離破碎。畢竟以一部電影的當量,想要裝載從清末民初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一個甲子的故事情節,確實有些力不從心。
而長達85集的電視劇版主演94位,群演4萬多人次,拍攝227天,總投資2.3億……這些資料或許並不能證明這是部好劇,但至少可以說明劇組想把故事說清楚了。更何況劉進這個完美主義晚期的導演極力把電視劇拍出電影的質感,這也讓觀眾以外的發現,和別的電視劇不同,《白鹿原》沒有了“廉價感”。
-
4 # 鯨吞的怪獸
小說才是第一原稿!辛爾巴克說過 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當然《白鹿原》表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根莖在歷史的洪流中洗刷,改變,和成長!!電影和電視劇都把文學商業化了,說白了一半目的為了吸金。電影太狹隘!波濤的歷史被壓縮在兩個半小時裡,能表現多少有用的東西呢?電視劇再怎麼還原,也不能真正的情景再現!綜上所述麼。強烈推薦小說!!
-
5 # 風中李子
電視劇對於文字作品的大眾化,平民化,普及化功不可沒。眼觀的印象畢竟比想象的鮮活得多,深刻得多。畢竟劇本的改編也是作者參與了,應該不會太離譜。小說是給讀書人看的。問問你身邊上年紀的親人、朋友,有幾個是讀過原著的。電影就更少人看過了。
-
6 # 高山流水29898203
《白鹿原》書是基本是原創,電影是骨架是概述,而電視劇是講故事圖文並茂,尤如漫漫的品著陳年老酒,那個滋味那個回味,只有看了電視劇《白鹿原》的才能品出味道。不能主角配角都演得非常用心,很道味!讓人們記住這段歷史和歷史中的人物:白嘉軒、鹿子霖、仙草、鹿三、黑娃、田小娥、朱先生、冷先生、鹿兆鵬、白靈、鹿兆海、白孝文、冷秋月、老韓……
-
7 # 桃花深處錦書來
還是書更好看,用評論者的一句話最恰當。書是大樹,電影和電視劇是枝幹。讀書讓人更近的走近歷史,更細膩地感受它的風雲變幻,蕩氣迴腸。電視劇帶來的心靈震撼遠不如看書來的猛烈。我們幾個朋友看完這本書,熱烈的討論很長時間,異口同聲,矛盾文學獎非他莫屬。如果只是看了電視劇,不會給這麼高的評價。
-
8 # 雲譜文化
無論是小說,電影還是電視劇,首先考慮的要能發行才行。
小說發表的年代應該趕上了個好時候,如果現在發表,我估計各位都看不到了。但是,如果按作者最真實的想法寫,會不會更優秀?
電影明顯的閹割太嚴重了,可能是為了能透過審片不停的剪,最後成了不倫不類了。
電視劇據說是準備了十年,劇情相對還行,演員演的很到位,但是,整個片子是完全按導演的想法拍的嗎?我想各位都明白。
所以說好看不好看,我們就湊合著看吧,各位能看到就不錯了。
-
9 # 逗趣精彩影劇
我認為
首先,拋開藝術造詣,原著仍有幾大優勢。
第一,它搶佔了受眾的第一印象。原著聚集了大量的讀者,這些原著黨也因此對《白鹿原》的故事內容和情感鋪敘有了固定思維,這讓大多數人產生了“標準”的認知,《白鹿原》就該是原著那樣。
第二,文字讀物能保留讀者最大程度的想象空間。電影、電視再貼近原著也無法100%詮釋書中的某個具體人物,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哈姆雷特,張雨綺不是田小娥,張嘉譯也不是白嘉軒。
第三,“萬惡”的審查制度。原著《白鹿原》被譽為中國90年代性啟蒙讀物,書中大量關於性的描寫顯然無法在電影和電視劇中呈現。即使電影版《白鹿原》被硬生生拍成了“田小娥亂情史”,但和原著相比,差距絕不止體現在“尺度”上。
關於電視劇版和電影版哪個更好看,多數觀眾還是會把票投給電視劇。《白鹿原》原著是一部5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而電影版156分鐘的時長(即使加上被剪掉的54分鐘)在逾50萬字的原著宏大氣場的映襯下顯得支離破碎。畢竟以一部電影的當量,想要裝載從清末民初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一個甲子的故事情節,確實有些力不從心。
而長達85集的電視劇版主演94位,群演4萬多人次,拍攝227天,總投資2.3億……這些資料或許並不能證明這是部好劇,但至少可以說明劇組想把故事說清楚了。更何況劉進這個完美主義晚期的導演極力把電視劇拍出電影的質感,這也讓觀眾以外的發現,和別的電視劇不同,《白鹿原》沒有了“廉價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三者相比,當然是書排在了第一位!文字的魅力是任何影視作品無法還原和代替的。因為文字承載的是人的智慧與思想,更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和藝術再創造的餘地。
很多人在比較電影與電視劇時,覺得電視劇的語言與演員的選擇與原著出現很大的偏差,相反卻覺得電影更為貼切。這是因為,在目前的情勢下,脫離了商業,任何藝術都無法立足。電視劇能在龐大的小說體系中,成功的塑造書中人物已經難能可貴,但是它距離藝術品還有很大的距離。
關於電影,畢竟又受到篇幅的限制,沒能完整的展現出原著的劇情,頗為遺憾。
總之,書第一,電影第二,話劇第三,電視劇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