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說非身
-
2 # 清布黑色調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套用這句話的下一句: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不是我,又怎麼知道我不懂宇宙存在的意義?除了科學家和哲學家,我想對於大多數人類來說,宇宙存在的意義再明顯不過了,那就是讓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所有發生過的事情和即將發生的事情成為可能。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套用這句話的下一句: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不是我,又怎麼知道我不懂宇宙存在的意義?除了科學家和哲學家,我想對於大多數人類來說,宇宙存在的意義再明顯不過了,那就是讓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所有發生過的事情和即將發生的事情成為可能。
宋朝大儒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理想。古代大儒治學是非常嚴謹的,他的立言每一句都得經得起推敲,是心靈本源所發出的真知灼見。張載先生的“四為”後面三句都好理解,關鍵是第一句:為天地立心。我們不禁要問:天地也即宇宙有心嗎?天地的心在哪裡?怎麼做才能為天地立心?
那麼回答了這三個問題,也就搞明白了宇宙存在的意義。首先天地有心嗎?天地之心在哪裡?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搞明白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終極探索目的。儒家講格物致知,這裡的知不是知識,而是智慧。那麼這種智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智慧?《大學》裡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至善也就是這種智慧。《道德經》通篇在描述什麼是道,以及怎樣體會道 。道無形無相,但無處不在,無物不納。強調人們要致虛極、守靜篤,去體會和認識道,洞悉萬物芸芸的真相,從而產生真知和灼見。佛教講體空,三臧十二部都是教人們靜下心來,覺知世界無常、無我、緣起一體的真相。這種智慧在佛教叫無漏智。
透過比較三家思想,我們發現他們都在表述如下觀點:1、有一種真正的智慧是值得人舍下一切去追求的。2、獲得這種智慧的方法就是真正靜下心來,客觀觀察。3、這種智慧,對我們現有的認識是顛覆性的。佛教有句話對這種顛覆進行了描述:大地平沉,虛空粉碎。
透過搜尋和解讀經典,我勉強將這種智慧內容的萬分之一描繪一下,與大家分享,也請真正解悟的智者給予指正。1、世界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不存在獨立於整體的個體。2、任何二元對立的、獨立的、分裂的概念都是人類頭腦產物。因此真相是,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和我所面對世界的對立狀態,這種二元分裂的認識是錯誤的。3、既然沒有獨立的個體,也沒有獨立的一個我,那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天人合一,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
講到這裡,你也許應該明白了為天地立心的真正含義。明白了宇宙的心在哪裡(別自作多情,當然不是你那顆想東想西的心),以及怎樣為宇宙立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但這篇文章僅僅是頭腦思維的產物,離真正的覺知還有十萬八千的距離。去探索吧,將自心與宇宙整合,從而真正逍遙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