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汐玥妹妹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難郭衝五事》這樣描述:“諸葛亮屯於陽平,……晉宣帝(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

    小說《三國演義》,描述的就更誇張: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按描述看,這是一場精彩的攻心戰,諸葛亮之神,真是神出了境界。然而可惜的是,真實歷史中,這齣好戲可能並不存在。

    那麼這段記載是真是假?

    其實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人提出異議,質疑空城計的不是別人,正是註解《三國志》的大史學家裴松之。

    《三國志》原書中並沒有諸葛亮空城計,南朝劉宋時裴松之蒐集史料補充《三國志》,發現一本名叫《蜀記》的史料中提到,西晉時有個叫郭衝的人,對晉朝人諷刺諸葛亮的現象憤憤不平,於是列舉了當年諸葛亮五條非常神奇的事,來回擊晉朝人的諷刺議論。郭衝總共列了五條,空城計就是其中一條。

    裴松之經過嚴密的考證和合理的推斷,對空城計作出了全盤否定。

    理由如下:

    第一,司馬懿二十萬大軍打漢中,此事決不可能

    諸葛亮屯於陽平關,此關在漢中,當時司馬懿尚在荊州作都督,並沒有率軍到關中與諸葛亮對陣。而主持反擊蜀漢北伐的,是魏國大將曹真。

    筆者同時也認為郭衝所說二十萬大軍全是胡扯。魏國總兵力不到三十萬,既要防禦蜀漢,又要防禦東吳,歷次反擊諸葛亮北伐,投入兵力最高也才十餘萬,司馬懿論地位當時尚不如曹真,何德何能統轄魏國的傾國之兵?

    第二,司馬懿打到城下反而貿然退兵,不合乎軍事常理

    裴松之說,就算司馬懿真的率二十萬人殺到陽平關下,他提前已經獲知諸葛亮兵少,打到城下卻見到蜀軍空城以待。以正常的軍事知識來說,如果懷疑情報有假,諸葛亮是在示弱誘敵,那麼司馬懿更不能臨陣退走,這樣反而會招致蜀軍伏兵攻擊。正確的應對措施,應該是紮營設防,以穩制奇,令蜀軍的伏兵計無法發揮。

    第三,諸葛亮不會把兵力都交給魏延

    郭衝解釋諸葛亮為何兵少,說道,“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裴松之對此進行了狠狠的批駁。諸葛亮向來不信任魏延,魏延每次北伐,都要求自率一萬餘人獨自出擊,諸葛亮從來不許。連一萬人都不捨得給,諸葛亮怎麼會大方的把主力都交給魏延,而自己只留老弱殘兵在後方吃現成?

    事實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大部分時間都是親率主力出擊,從來沒有輕易遠離大軍,這是保證主帥對部隊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三國演義》注意到了這個不合理之處,故而沒有說諸葛亮讓魏延統大兵,而是讓諸葛亮在西城指導部下們搬運糧草。這個更不現實,歷來主帥關注的都是主要作戰行動,糧草後勤雖說也十分重要,但在前線諸軍已經敗退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敗軍不亂、有序撤回大本營,這才是火燒眉毛的大事,糧草之事,只需要交給部下辦理即可。

    第四,郭衝說話的語境不真實

    扶風王楊駿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兒子,郭衝所說空城計,則是一邊貶低司馬懿無能,一邊誇諸葛亮厲害。即使在一般人家,對著兒子數說其父的不足,也是非常犯忌諱的事。何況司馬氏已貴為皇族,郭衝是隴西名士,難道做人基本的禮貌都不顧了麼?

    所以,《蜀記》記載的這段故事很有可能是虛構,目的不外乎突出諸葛亮的智慧形象。

  • 2 # 睿讀西遊

    沒有,街亭之役,魏方主帥是張郃,而非司馬懿,孔明根本無法以“空城計”嚇退遠在數千裡之外的司馬懿。空城計發生在陽平,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節宛城,不可能出現在陽平戰場。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

    諸葛亮北伐途中,根據一些史料記載,玩了一出空城計。

    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難郭衝五事》這樣描述:“諸葛亮屯於陽平,……晉宣帝(司馬懿)率二十萬眾拒亮。……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

    到了小說《三國演義》,描述的就更誇張: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

    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按描述看,這是一場精彩的攻心戰,諸葛亮之神,真是神出了境界。然而可惜的是,真實歷史中,這齣好戲可能並不存在。

    《三國志》原書中並沒有諸葛亮空城計,南朝劉宋時裴松之蒐集史料補充《三國志》,發現一本名叫《蜀記》的史料中提到,西晉時有個叫郭衝的人,對晉朝人諷刺諸葛亮的現象憤憤不平,於是列舉了當年諸葛亮五條非常神奇的事,來回擊晉朝人的諷刺議論。郭衝總共列了五條,空城計就是其中一條。

    裴松之經過嚴密的考證和合理的推斷,對空城計作出了全盤否定。

    理由如下:

    第一,司馬懿二十萬大軍打漢中,此事決不可能 諸葛亮屯於陽平關,此關在漢中,當時司馬懿尚在荊州作都督,並沒有率軍到關中與諸葛亮對陣。而主持反擊蜀漢北伐的,是魏國大將曹真。 筆者同時也認為郭衝所說二十萬大軍全是胡扯。魏國總兵力不到三十萬,既要防禦蜀漢,又要防禦東吳,歷次反擊諸葛亮北伐,投入兵力最高也才十餘萬,司馬懿論地位當時尚不如曹真,何德何能統轄魏國的傾國之兵?

    第二,司馬懿打到城下反而貿然退兵,不合乎軍事常理 裴松之說,就算司馬懿真的率二十萬人殺到陽平關下,他提前已經獲知諸葛亮兵少,打到城下卻見到蜀軍空城以待。以正常的軍事知識來說,如果懷疑情報有假,諸葛亮是在示弱誘敵,那麼司馬懿更不能臨陣退走,這樣反而會招致蜀軍伏兵攻擊。正確的應對措施,應該是紮營設防,以穩制奇,令蜀軍的伏兵計無法發揮。

    第三,諸葛亮不會把兵力都交給魏延 郭衝解釋諸葛亮為何兵少,說道,“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裴松之對此進行了狠狠的批駁。諸葛亮向來不信任魏延,魏延每次北伐,都要求自率一萬餘人獨自出擊,諸葛亮從來不許。連一萬人都不捨得給,諸葛亮怎麼會大方的把主力都交給魏延,而自己只留老弱殘兵在後方吃現成? 事實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大部分時間都是親率主力出擊,從來沒有輕易遠離大軍,這是保證主帥對部隊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三國演義》注意到了這個不合理之處,故而沒有說諸葛亮讓魏延統大兵,而是讓諸葛亮在西城指導部下們搬運糧草。這個更不現實,歷來主帥關注的都是主要作戰行動,糧草後勤雖說也十分重要,但在前線諸軍已經敗退的情況下,如何確保敗軍不亂、有序撤回大本營,這才是火燒眉毛的大事,糧草之事,只需要交給部下辦理即可。

    第四,郭衝說話的語境不真實 《蜀記》中描述,郭衝所謂諸葛亮五事,是在西晉扶風王楊駿座下討論時所說。裴松之對之表示嚴重懷疑。 扶風王楊駿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兒子,郭衝所說空城計,則是一邊貶低司馬懿無能,一邊誇諸葛亮厲害。即使在一般人家,對著兒子數說其父的不足,也是非常犯忌諱的事。何況司馬氏已貴為皇族,郭衝是隴西名士,難道做人基本的禮貌都不顧了麼?

    所以,《蜀記》記載的這段故事很有可能是虛構,目的不外乎突出諸葛亮的智慧形象。

  • 3 # 龍貝特

    最早把“空城計”寫入史書的,是西晉初期的王隱。他在《蜀紀》中寫道: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派遣魏延帶領大軍東下,諸葛亮與一萬多人留下守城。司馬懿帶二十萬大軍和魏延作戰。然而和魏延走的不是一條路,只好一直往前走,當大軍距陽平還有六十里的時候,探馬來報說,諸葛亮在城中,兵力很少。此時,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來到,若要魏延回師,已經來不及了。將士們知道司馬懿來到了,都很驚慌。只有諸葛亮神閒氣定,號令三軍,偃旗息鼓,不得隨意進出營帳。又令大開城門,隨地灑掃。司馬懿到後於城外觀察,認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不行險。探馬報知兵力很少,誰又能確定這不是諸葛亮的疑兵之計呢?關鍵是一路走來,並未見蜀軍蹤影。揣度良久,疑有伏兵,遂下令撤軍。

    據《晉書·王隱傳》記載,王隱的父親王銓,曾出任過西晉參軍,“有著書立說的志向,常記載軍中發生的事情及行軍打仗的情況,沒寫完就死了。”王隱“博學多聞,受父遺業,西都舊事,多有研究”。在元帝太興初年,被召“為著作郎,令撰《晉 史》”。王隱奉詔撰史,受家庭及時代因素影響,他對這段歷史頗為諳熟,《蜀紀》所載應當不虛。

  • 4 # 歷史訪客

    我們對於諸葛亮的空城計都非常熟悉,講的是諸葛亮用空城計嚇退曹魏司馬懿的故事。

    這一計謀至今都被人們稱讚,然而其實歷史上,真正擺空城計的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曹操,被嚇退的也是另有其人。

    在《三國演義》中,魏國派司馬懿帶兵進攻蜀國的街亭,諸葛亮為保萬無一失,安排心腹大將馬謖鎮守街亭,誰知馬謖是紙上談兵的高手,他不聽王平的勸諫非要上山駐紮。結果被曹魏張郃切斷水源打的大敗而歸,街亭失守後司馬懿乘勝追擊來到了西城,當時諸葛亮手中並無多少士卒,跟司馬懿死戰肯定是行不通的,為了險中取勝,諸葛亮安排人將城中婦孺全部送到山中,然後只留下兩個童子和兩個掃地的,等司馬懿來到城門外發現西城城門大開,諸葛亮正在城頭彈琴,司馬懿往裡一瞅,裡面竟連一個人都沒有,一看這情況他就覺得是諸葛亮挖了坑等自己跳,為了防止上當,司馬懿愣是沒進城。而諸葛亮也正是憑著司馬懿多疑的性格,成功嚇走了他。

    但在真實的歷史上,街亭之戰發生時諸葛亮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與擺空城計的西城相隔千里之遙,而與諸葛亮交手的曹魏大將也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郃,之所以將空城計的事件安在諸葛亮的身上,無非是作者為了神話諸葛亮,突出他算無遺策的特點。然而史書是這麼記載的,當時的呂布來攻打曹操,曹操的主力又不在城內,曹操便安排城內的百姓假裝士兵,到城牆上虛張聲勢,呂布多疑害怕城內有伏兵便撤兵了。後來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把空城計的主人公設定成了諸葛亮。

  • 5 # 吳九傾談世界

    三國演義,畢竟是個演義。虛虛實實,相互交融,小說的作者羅貫中把歷史和自己的構思完美融合,想更真實的給我們呈現一個壯懷激烈的三國。鬥智鬥勇,陰謀陽謀。但是空城計,在歷史上諸葛亮是沒有用過的。諸葛亮更多的是一個外交官的影響出現在歷史舞臺。

  • 6 # 南集仙翁

    歷史上真的有空城計,但諸葛亮版本是杜撰出來的,眾所周知,諸葛亮一生謹慎,絕不可能冒如此大的風險!諸葛亮空城計是採用了《蜀記》中記載,《蜀記》並非正史,羅貫中先生應該是諸葛亮的粉絲,在《三國演義》中也採用了《蜀記》所記載諸葛亮“空城計”的精彩故事,由於《三國演義》這本書影響力巨大,以至於後世提到“空城計”都會聯想到諸葛亮。

    雖然為人謹慎的諸葛亮並沒有運用過“空城計”,但在三國時期的確有人用過空城計,而且還頗為成功。

    《三國志,吳書,黃蓋傳》中記載,武陵蠻夷造反,當時黃蓋任太守,郡內只有少數部隊,黃蓋以為賊兵居多,故意大開城門,迷惑敵人。結果賊兵來後,黃蓋認為賊兵不足為懼,率領麾下士兵將蠻夷叛軍打敗。這就是三國吳國版本的“空城計”。

    諸葛亮本姓葛,因其家族居於山東諸地,故稱之為諸葛。諸葛亮一生謹慎,尤其是體現在用兵上,北伐期間,魏延多次請求諸葛亮分兵於他,由他另闢一路由關中進軍潼關,諸葛亮為求穩健,只是不允。又一次,魏延根據長安守將夏侯楙怯懦的性格,請令一軍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諸葛亮認為過於冒險,也未採納。諸葛亮治理國家事必親躬,當得起《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領軍作戰,基本一穩健為主,而且以當時蜀國的實力是經不起大的失敗的,所以說諸葛亮用兵謹慎也無可厚非。“空城計”在歷史上被軍事家使用過多次,最為人熟知的諸葛亮卻因為用兵謹慎,從沒使用過“空城計”。

  • 7 # 丸子爸爸z

    答:大家都喜歡三國,好多人很喜歡諸葛亮,諸葛亮讓人非常佩服的一點就是“空城計”,可是他的空城計真的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麼?大家都知道三國裡的空城計那是智慧和勇氣的象徵,也是諸葛亮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的一個佐證,可以夜觀天象算東風,還可以木牛流馬顯神通,可是就是如此一位強勢的神人一般的人物,其實這種的諸葛亮就是一種三國演義裡塑造的人物形象,諸葛亮是政治家,可是軍事才能並非是三國演義裡面那樣。

      一提起諸葛亮,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空城計啊,草船借箭啊,火燒新野啊等等,據歷史記載其實這些故事是不存在的,都是文學家把諸葛亮給神話了!那麼,今天我們詳細分析一下歷史上諸葛亮的空城計。  根據陳壽《三國志》中記載,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紮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怎麼可能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空城計呢?但是這個空城計在《三國演義》中講述的實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學作品是一說再說,戲劇作品也是一演再演,但是這個事情是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的。  

      我們回憶一下《三國演義》中描述的故事背景。大體上的意思就是說司馬懿率兵來進攻,諸葛亮派馬謖去守街亭,結果把街亭給丟了,於是司馬懿就率領幾十萬大軍殺奔而來。當時諸葛亮手上已經沒有兵了,只好把城門,四個城門全部開啟,派了20個老兵在門口掃地,諸葛亮自己搬了一張琴,焚了一爐香,帶了兩個小孩子,坐在城樓之上彈琴。司馬懿的大軍跑來一看,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然後司馬懿自己打馬上前,大為驚詫,心想,諸葛亮這是在搞什麼鬼?於是撤軍。  

      話又說回來司馬懿也是一個歷史英雄,不可能就這麼撤兵。這個事情不合邏輯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軍隊嗎,派一個偵察連進去看看,探個虛實可不可以?第二,司馬懿親自來到城門樓下看見諸葛亮在城樓上面神色自若,琴聲不亂,說明距離很近,看得見聽得清,那你派一個神箭手把他射下來行不行?第三,根據《三國演義》的說法,兩軍的軍力懸殊是很大的,有說司馬懿帶了二十萬大軍的,有說司馬懿帶了十幾萬大軍的,反正至少十萬,你把這個城圍起來圍他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於掉頭就走呢?所以這件事情是不合邏輯的,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子虛烏有。根據歷史記載也確實如此!  

      

  • 8 # 慄不為

    不存在,這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不過這諸葛亮的空城計不是羅貫中編寫的故事,而是由西晉人郭衝寫的《條亮五事》中記載的諸葛亮與當時不為人知的五件事情,其實就是民間傳說。史書《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為這個不太可靠,所以棄而不用。後來經後代史學家運用掌握的史料一一駁斥,認為《條亮五事》記載純屬虛構,不是事實真相。

    事實上,當時街亭之戰,司馬懿人在洛陽,而與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而且諸葛亮得知街亭之戰失敗,馬上就撤回了漢中,這倆人當時根本就碰不著面,所以是虛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去做外貿,都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