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白說歷史
-
2 # 鍾靈毓秀業有成
歷史上,非洲黑人在撒哈拉以南的發展比較落後,就剛果之類有王國級別,其餘大多是部落,但是,索馬利亞一代,埃及國境以南等地的王國都是很早很早的文明王國,比中國歷史更久。
當年蘇丹的原始農業部落不僅向北方遷徙,同時也有向其他三個方向擴散尋找合適的地方,他們將原始農業技術和早期農作物品種也擴散到了西非、東北非和中非的一些地方。
靠近古埃及的今蘇丹、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地區,由於和古埃及文明、阿拉伯半島南部文明及這一地區的黑人文明間的相互衝突與融合,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七世紀間,曾誕生並維持好幾個強大的黑人文明。其中耳熟能詳的有努比亞文明、庫施王國--庫施帝國文明、阿克蘇姆帝國文明。
不僅古埃及以外的東非孕生過璀璨的早期和古典黑人文明,遠離東地中海上古文明圈、地處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也很早就產生了早期農業社會。
著名的班圖族大遷徙更是將這種農業文明逐漸擴散到黑非洲的大片地區,西非、中非、南部非洲的古典黑人文明基礎可以說就奠基於班圖人的大遷徙運動,恰如上古時期南俄草原發生的印歐人大遷徙對亞洲和歐洲的影響。
-
3 # 記者倪好
公元13世紀,在非洲西部出現了一個馬裡帝國,這個國家控制了鹽和黃金的交易,並且因為全境覆蓋尼日河,組成了一個貿易聯合體,壟斷了非洲北部的貿易。
馬裡帝國的前身是一個小部落國,臣服於迦納王國,經過歷代領導人的不懈努力,最終取代迦納王國,成為非洲歷史上著名的貿易帝國。
在第九位國王曼薩·穆薩的統治下,馬裡帝國到達了極盛,版圖空前擴大,黃金保有量驚人。這位國王也以生活奢侈而著名,他被譽為14世紀最富有的人。
13世紀之後,馬裡帝國逐漸衰弱,公元1611年帝國滅亡,曾經繁忙的商道湮沒在沙漠之中。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
4 # 萬里長空夜未央
北非:前後共9個王朝/帝國,但沒有黑人建立的
伊德里斯王朝:中世紀北非阿拉伯人建立的第一個伊斯蘭什葉派王朝
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是歐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哈夫斯王朝:於1229年至1574年統治突尼西亞地區的穆斯林王朝
法蒂瑪王朝:北非伊斯蘭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綠衣大食
阿尤布王朝:12至13世紀統治埃及、敘利亞、葉門的伊斯蘭教王國,由庫爾德人建立
阿拉伯帝國:中世紀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帝國,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均稱之為“大食”
古埃及王國:公元前2686年至前2181年,對應於從埃及第三王朝至第六王朝的四個王朝,也被稱作“金字塔時期”
托勒密王朝:馬其頓君主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其將軍托勒密一世所開創的王朝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埃及和蘇丹的統治王朝
東非:1個帝國衣索比亞帝國:1270年到1974年期間,非洲東部的一個國家
西非:4個帝國迦納帝國:約在公元9世紀-11世紀,統治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包含茅利塔尼亞東南部和馬裡西部
馬裡帝國:西非中世紀時的一個強大伊斯蘭教帝國,是北部非洲以南的廣闊內陸中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古代最重要的伊斯蘭文化與財富中心之一。帝國語言為曼丁哥語,馬裡帝國是當時西非最大的國家,其語言、法律及風俗也影響當時西非各國的文化
桑海帝國:15至16世紀時統治西薩赫勒地區的國家。桑海為西非歷史上黑人原住民最後的帝國。
貝南帝國:約於公元十一世紀左右形成,後古典時期到近代西非由埃多人所建立的一個國家。
中非:1個帝國剛果王國:1400年-1914年,位於非洲剛果河河口地區的古代部落聯盟。在剛果王國的鼎盛時期,其疆域覆蓋了西起大西洋海岸,東至寬果河,北起剛果河,南至寬扎河的廣大地區
南非:無 -
5 # ZDaWang
有呀!非洲不是有那個振金的麼?還有黑豹好像,特別牛,都有飛船!他們城市隱藏在大山裡,有結界,看過一個叫《黑豹》的紀錄片️️️
-
6 # 老龍故事會
大家好,我是白齊光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下面由我來回答古代非洲文明大體可以分為六個部分一,就是古埃及文明輻射範圍內的文明埃及人口中的努比亞或許就是黑人文明,他們是埃及文明的邊緣,在今天蘇丹尼羅河上游沿岸地區,至今仍然有很多古蹟和遺址,由於受到埃及文化的輻射,努比亞的文明也基本趨於埃及化,很多人都把它歸入埃及文明的範疇。二,外來文明迦太基文明迦太基王國是由來自今天黎巴嫩一帶的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國家,最初只是腓尼基人在今天突尼西亞建立的殖民地。腓尼基屬於典型的商業國家,其本身國土微小,隨著迦太基不斷髮展很快便超越了其母邦成為了控制北非沿海廣大地區,西班牙南部和西西里島的地中海強國,但隨著羅馬的發展,最終在三次布諾戰爭之後滅亡,其文化成就被外來民族付之一炬。三,北非柏柏爾人柏柏爾人據學者推測是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和歐洲遷入的民族結合體,是西北非地區的遊牧民族,在公元五世紀中後期開始在西北非摩洛哥,突尼西亞,利比亞,茅利塔尼亞一帶建立了多個國家,隨著阿拉伯人的遷入,柏柏爾人不斷穆斯林化,最終成為了阿拉伯文化圈的一部分四,西非草原文明是由黑人建立的文明,最早的是就是迦納王國,多見於阿拉伯人的記載,最早記載見於九世紀,但據推測其至少在公元四世紀或以前就產生。在阿拉伯人觸及北非後,常年與北方穆斯林進行貿易往來,由於黃金貿易而不斷壯大,其文明成就主要體現在手工藝品。但迦納王國後期被柏柏爾人征服,並強制皈依伊斯蘭教,從此西非的草原國家被穆斯林化了。迦納王國滅亡後,西非草原先後興起了馬裡帝國和桑海帝國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並同北方穆斯林和葡萄牙人貿易而不斷壯大。但最終在西歐殖民者和北方穆斯林的打擊下衰落。1590年摩洛哥人入侵,桑海帝國滅亡,西非的草原文明結束。五,西非森林文明以貝南王國為代表,在西非草原文明南方的熱帶雨林中興起,同樣是以手工藝見長,在14世紀前就已形成了奴隸制國家,但具在歐洲人到來前的歷史已經無從考察。15世紀葡萄牙人到來後透過貿易不斷壯大,但隨著大西洋奴隸貿易的興起最終衰落。後期在17世紀還出現了興盛一時的封建國家達荷美王國。但最終都被西方所佔領。六,大辛巴維(威)文明位於非洲南部,辛巴維(威)境內,有著名的大辛巴維(威)遺址,是著名的巨石建築群遺址,大約興起於公元四到五世紀,形成了以大辛巴維(威)為中心的文明國家。曾經活躍於印度洋貿易,同阿拉伯,波斯甚至中國保持著貿易往來。於14、15世紀達到鼎盛,但在16世紀初該國家突然瓦解,當歐洲人到來時已是人去城空。由於沒有文字記載,人們對以該文明依然知之甚少。??示巴古國(希巴)一切成謎,據聖經記載擁有高度文明,頻臨紅海,位於以色列的南方。其女王曾與公元前1000年左右造訪以色列王國,衣索比亞人一直聲稱他們是示巴女王的後人,但亦有很多學者認為示巴古國應存在於阿拉伯半島,2008年在阿拉伯半島曾發現大規模宮殿遺址,爭議也就越來越激烈。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世界上共有三個人種,黃種人以中國為代表,在中世紀創作了極為輝煌的文明;白人以歐洲為代表,近代開創了自然文明科技。那麼問題來了,黑人在歷史上有過什麼文明呢?
其實近代人對黑人的歧視也不是沒有道理的,當然歧視肯定不對,只不過這種歧視也是有他們自己的原因。在非洲,由於物產豐富,氣候溫和,人們很早就在此處創立了文明,雖然地處赤道使得這些人的面板變得黝黑,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文明的輝煌。但正是由於食物充足,人們安於現狀,不想進化,是以黑人的文明成就是顯著低於後來居上的白人和黃人。
舉個實際的例子。歷史上,非洲黑人在撒哈拉以南的開展比較落後,就剛果之類有王國等級,其餘大多是部落,但是,索馬利亞一代,埃及國境以南等地(名字我忘了)的王國都是很早很早的文明王國,比中國歷史更久。挨近古埃及的今蘇丹、衣索比亞、厄利垂亞區域,由於和古埃及文明、阿拉伯半島南部文明及這一區域的黑人文明間的相互衝突與交融,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七世紀間,也曾誕生並維持好幾個文明,包括努比亞文明、庫施王國--庫施帝國文明、阿克蘇姆帝國文明。注意,古代埃及人不是黑人
-
8 # 玄坤文史
看到題目中問到的黑人文明,我最先想到的就是《文明6》中的努比亞,但是努比亞並不是一個帝國,而是在埃及南方,尼羅河畔的一片區域,在公元前17世紀時期,這裡就已經出現了文明,後來一部分埃及人佔領了這個區域,和這裡的黑人一同建立了國家,所以這並不是一個純種的黑人文明,努比亞這片區域連線著地中海的埃及與非洲黑人地區,可以說這就如同中國的河西走廊一樣,是亞歐大陸與非洲文明交流的必經之路。
努比亞地區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被埃及統治著,一直到了公元前九世紀時,努比亞的貴族才在今天的蘇丹地區建立了庫施王國,庫施王國在不斷的發展中,甚至一度侵佔了古埃及的大片領土,但是在這個時期中東地區崛起了很多強大的帝國,其中就有亞述帝國,後來埃及的衰落也讓亞述人對埃及垂涎,於是亞述人又率兵進攻了埃及,亞述人一路南下驅逐了侵佔埃及的庫施王國軍隊,又過去了五十年,公元前590年,緩過氣來的埃及出兵征討庫施王國,庫施王國遷都到了麥羅埃,所以後來也叫庫施王國為麥羅埃王國。
後來在北非的阿克蘇姆王國迅速崛起,開始征討在衣索比亞高原的其他國家,庫施王國的王都在公元前350年被攻破,庫施王國延續了四百年就此滅亡。之後的努比亞地區曾經出現了多個國家。又被英國長期統治,現在是埃及的南部和蘇丹共和國。這裡插個題外話,滅亡了庫施王國的阿克蘇姆王國雖然在北非地區,但是他是被波斯從南阿拉伯趕到了北非的,所以並不算是黑人文明,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古羅馬的史料記載,阿克蘇姆王國在公元400年時,就和東方的中國有了交流,一支來自東方的軍隊同阿克蘇姆王國一同對抗波斯帝國,根據推測這很可能是東晉派來的使臣。
除了尼羅河畔的庫施王國是一個黑人文明建成的國家,在今天的辛巴維(威),南非北部一代發現的大辛巴維(威)遺址,也給我們證實了古代的非洲黑人也創造了自己的文明,大辛巴維(威)文明據考古學家推測,發源於公元10世紀左右,在公元13-16世紀達到了頂峰,而大辛巴維(威)的建築遺址就建設於這段時期,在古代的非洲,也孕育了很多的文明,但是非洲北部卻是巨大的撒哈拉沙漠,只有東部狹長的地帶可以與其他文明交流,雖然礦產豐富,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這並沒有給非洲文明帶來福祉,反而很多地區水資源匱乏,農耕技術落後,這也就導致黑人雖然有自己的文明,但是很難像世界其他區域一樣,發展成稱霸一方的帝國,大辛巴維(威)也是在同樣的背景之下走向衰敗。
到了公元12世紀在北非南部的桑卡拉尼河旁的一個小酋長國馬裡本,因為黃金貿易逐漸發展強大,並擊潰了在幾內亞地區的蘇蘇人,在北非南部建立了馬裡帝國,在數十年時間裡和周邊國家的征戰中,不斷的擴大自己的疆域,馬裡帝國是穆斯林國家,國王曼薩·穆薩前往麥加朝聖時,肆意揮霍黃金,馬裡帝國因此在中東出名,但是幾十年後因為爭奪王位,馬裡帝國爆發了內亂,馬裡帝國有一個附屬國,也是黑人文明建立的國家,桑海帝國,在馬裡帝國內亂時,桑海帝國卻在耐心的發展,在15世紀摩洛哥入侵馬裡帝國,桑海帝國也一同偷襲了馬裡帝國,馬裡帝國土崩瓦解,在公元1611年滅亡,桑海帝國也在馬裡帝國被摩洛哥襲擊後,成為摩洛哥的下一個目標,公元1590年,桑海帝國在馬裡帝國前被摩洛哥滅了。
今天我們一說到非洲都會覺得這塊古老的大陸十分落後,很多人也覺得黑人文明更加原始,但是我們還是要理性的看待非洲和黑人文明,非洲畢竟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也曾經有過輝煌的文明,但是很多非洲黑人文明都在外來,特別是歐洲文明的入侵下走向了滅亡,罪惡的奴隸販賣,也在很長一段時間限制了非洲的發展,所以非洲今天的現狀,其實還是那些自以為先進,高人一等的文明所造成的。
-
9 # 品點歷史
一提到非洲,黑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貧窮,戰亂,落後,沒有希望。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非洲這種現狀?
從考古情況來看,非洲人很早就知道利用金屬,以及掌握金屬的加工技術。公元前一世紀,蘇丹黑人就有了較高的冶鐵工藝。這說明,非洲的文明的進化,和全世界基本上是保持在同一進度的,沒有出現代差。其實,現在非洲的落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從大航海時代後,白人對非洲黑人無休止的壓榨剝削,控制,製造混亂。
那麼,歷史上在非洲有過黑人文明嗎?當然有的,各族黑人也曾非洲建立了多個文化中心,並且在這些文化中心基礎上建立了國家。下面就來盤點一下非洲歷史上出現過的代表性文明以及國家。
一 桑海帝國桑海帝國,由於後來首都遷至加奧,所以也稱為加奧王國,是在八世紀的西非由黑人建立的王國,在歷史上存在了一段漫長的時間。十四世紀初合併於馬裡王國,十四世紀末獨立。十五世紀末,在國王阿斯吉亞.默罕默德一世統治時期,加奧王國處於鼎盛時期,面積與整個歐洲相等,擁有西非主要的綠洲和豐富的鹽井,主要城市有加奧、廷巴克圖等,首都加奧有人口7.5萬人,而在當時的歐洲,大城市的人口也不過十萬人左右。廷巴克圖更是當時非洲伊斯蘭文明的中心,城內有大量學院和學者,甚至還有一所桑科爾大學,除研究《可蘭經》外,還研究數學、天文以及法律等。同時,桑海帝國與遙遠的北非和地中海發展起了相當廣泛的貿易關係,甚至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從西班牙運來的。
可以說,桑海帝國代表著古代黑人文明的最高成就和最後的輝煌。十六世紀後,由於西方殖民者入侵,又發生內訌,國勢日衰。1591年被摩洛哥王國佔領。同年10月爆發奴隸大起義,1652年奴隸起義失敗,1680年加奧王國滅亡。
二 博爾努王國博爾努王國是公元八至九世紀在中非建立的王國,它與北非、西非等地都有密切的經濟貿易往來,全盛時期統治範圍包括今查德南部、喀麥隆北部、奈及利亞東北部和尼日東部。在當時,博爾努王國達到的文明水平,比同時期的歐洲各君主國還要高。二十世紀除,在英、法對這一地區的爭奪中,博爾努中心地帶為英軍所佔領,成為英屬北奈及利亞保護地的一部分,博爾努王國最後滅亡。
三 衣索比亞衣索比亞是有著一個漫長曆史的非洲文明古國,存在近3000年,並且一直延續至今。這個地區最早的居民是從阿拉伯半島南部移入的含米特人。公元前975年孟利尼克一世稱王,公元前8世紀,建立努比亞王國。公元前後,在北方的阿克蘇姆建立衣索比亞帝國,又稱阿克蘇姆王國。13世紀建立阿比西尼亞帝國。 約3至6世紀時期,阿克蘇姆王國達到了鼎盛時期,擁有較為完備的文字,王國內的阿杜里斯港也稱為埃及和印度的貿易中心。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出現了金、銀、銅鑄的貨幣。與一般非洲國家不同,衣索比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義大利入侵(1936-1941年)之前,一直維持其古老的君主制度,並未受到殖民主義浪潮的吞噬,成為非洲極少數能保持獨立主權的國家。
(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其實,歷史上在非洲出現的文明國家還很多,比如剛果和辛巴維(威)等王國,甚至在辛巴維(威)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中國宋、元明朝時期的瓷器、錢幣等,說明非洲早就參與到世界的交流中來了。
-
10 # 桃花石雜談
黑人在歷史上有過什麼文明嗎?當然有了,雖然黑非洲的古文明和世界其它地區相比確實黯淡了不少。但在很早開始,其實黑非洲就也出現過一系列各有特色的古文明,那麼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黑非洲從遠古到殖民時代曾經出現過的幾個重要古文明。庫施王國
庫施王國大約建立於公元前785年,位於今天的蘇丹和埃及南部尼羅河谷地帶,是努比亞人建立的王國。這個位置其實緊鄰著古埃及文明的核心區域,所以努比亞很早就與古埃及人有了聯絡。在公元前21世紀,埃及古籍甚至就曾經記載了古埃及與努比亞人發生的戰爭。而到公元前八世紀,庫施王國鼎盛時期,甚至還曾經征服過埃及,建立了古埃及第25王朝。後來退出埃及後庫施仍然強盛了一段時間,還曾和羅馬帝國發生過戰爭,並迫使入侵的羅馬軍隊簽署和約後退出。
(庫施首都麥埃羅附近的古金字塔群)
公元350年,庫施被來自衣索比亞的阿克蘇姆帝國滅亡。而庫施人的政治制度和古埃及幾乎完全一樣,也是由法老所統治,而且也會在人死後製作木乃伊,並同樣建立了大量的金字塔。在其首都麥羅埃(今天蘇丹境內)附近,現在已經發現了將近200座金字塔,雖然金字塔的規模和埃及的大金字塔沒法比,但單從數量上講這裡的金字塔數量甚至超過了埃及境內發現的金字塔總數。
邦特之地邦特之地有時會被稱為“非洲的亞特蘭蒂斯”。因為它雖然很早就出現在了古埃及的文獻裡,而且被稱為“眾神之地”,但卻從來沒有任何記錄提到過它究竟在哪,但基本可以肯定它也是一個黑人國家,因為在埃及史料裡曾經說邦特之地的人們膚色黑紅。邦特之地是古埃及長期的貿易伙伴,雙方進行過許多次大規模的貿易互市,交易的商品包括香料、象牙,甚至還有黑人侏儒。
(埃及一所神廟內描繪埃及大軍遠征邦特之地的壁畫)
而到古埃及的後期,邦特之地卻很奇怪地進一步虛化,不但仍然沒有具體位置的任何線索,相反還變成了只在詩歌裡出現,寄託思戀之情的一個地方。邦特之地最後就以這樣一種亦真亦幻的形象留在了歷史之中。
阿克蘇姆帝國阿克蘇姆帝國是位於今天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境內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起源目前很難說清楚,但它在公元2世紀到3世紀突然崛起,成為了羅馬帝國和印度之間商路的重要主導力量。它不但曾經滅亡了前文提到的庫施王國,而且也達到了比較高的文明水平,發明了黑非洲的第一種文字吉茲文,而且其方尖碑建築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一位到過阿克蘇姆的波斯作家後來曾將阿克蘇姆稱為“世界四大強國之一”。在公元4世紀,阿克蘇姆帝國成為了世界上最早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的國家之一,因此也曾經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重要盟友。但在公元7世紀以後,阿克蘇姆帝國漸漸衰落。
(阿克蘇姆古文字,黑非洲最早的原生文字)
兩個黃金帝國——迦納和馬裡迦納帝國是一個構建在黃金之上的帝國。因為其境內有大型金礦存在,所以鼎盛時期迦納帝國的富庶程度令人咋舌,據說當時迦納帝國許多狗帶的頸圈都是由黃金等貴金屬製成。迦納帝國大約存在於公元700年到1240年之間,他們當時與許多歐洲和北非國家都開展了大規模的貿易,出口黃金和象牙,進口書籍、衣物、馬匹和食鹽。鼎盛時期據說迦納帝國可以發動20萬的大軍,其中弓箭手就有4萬。不過以現代觀點來看,迦納帝國是一個以巫術至上的國家,因為當時如果有人被指控犯罪,他會先被強迫喝一杯加入了木屑,味道極辣的水,如果他喝了以後不吐,就會被認為無罪。而如果喝了之後吐了,就會被認為有罪,並受到國王的懲罰。迦納帝國後來陷入內亂分裂,最後被後起的馬裡帝國滅亡。
(迦納出產的金砂)
而滅亡了迦納帝國的馬裡帝國也是一個極度富庶的國家,甚至有人認為,馬裡帝國鼎盛時期在位的君主曼薩·穆薩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富有的人,人們根據一些史料裡的記載,推算出他個人的財產總額能夠達到4000億美元。而他在位期間前往阿拉伯麥加進行了一次朝聖行動,結果因為他沿途大量使用黃金,竟然使阿拉伯地區的黃金連續貶值長達12年。但進入公元14世紀之後,馬裡帝國不斷內亂,其境內獨立出來的桑海帝國越來越強,而馬裡雖然曾希望聯合葡萄牙對抗桑海,但最終沒能成功,在公元16世紀中葉被桑海吞併。
(馬裡出產的原生金塊)
祖魯帝國祖魯帝國可以說是非洲大陸上最後一個完全原生的強大政權了。祖魯帝國建立於公元1816年,其建立者恰卡·祖魯本來是一名祖魯首領的私生子,童年時和母親一起被父親放逐,但青年時代透過為另外一個部落作戰建立了權威,最後統一了祖魯各部,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祖魯國家。
(建立了祖魯帝國的恰卡)
恰卡·祖魯建國之後,摧毀了氏族勢力的影響,其軍隊中將領的升遷不受其家族出身的任何影響,完全按軍功決定。另外祖魯建國之後,發明了在後來的戰爭中聲名大噪的伊克瓦長矛和牛角陣,祖魯王國很快強盛一時。但此時的非洲,已經進入了殖民時代,各路歐洲殖民者紛至沓來,祖魯王國當然不能倖免。祖魯王國首先遇到的殖民者是荷蘭後裔布林人,而此時祖魯王國的國王是殺了恰卡篡位的丁岡。在公元1837-38年的戰爭中,祖魯人曾經成功偷襲布林人的營地,將一個營地的500名布林人男女老幼全部屠殺。但很快布林人在戰爭中佔據了上風,在一次戰役中殲滅了3000名祖魯軍隊,此次慘敗導致祖魯國內發生叛亂,丁岡被殺,但祖魯王國仍然倖存了下來。
(祖魯軍隊)
公元1878年12月11日,英國的南非殖民地向祖魯王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祖魯投降。遭到拒絕後,英華人在次年一月出動大軍入侵祖魯領地,此次戰爭史稱英祖戰爭。在1月22日進行的伊散德爾瓦納戰役中,兩萬祖魯軍隊將1800多名英軍及其僕從軍隊包圍,最後擊斃了其中1300餘人,包括800名英軍,牛角陣在此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給英軍造成極大震撼,也使祖魯人善戰的名聲傳遍全球。但祖魯人軍隊畢竟是一支落後的冷兵器軍隊,而英帝國當時正值稱霸全球的鼎盛時期,因此很快就在戰爭中掌握了主動。在公元1879年7月4日爆發的烏倫迪戰役中,5300餘名英軍大敗兩萬祖魯軍隊,以不到100人的傷亡消滅了1500名祖魯士兵,祖魯帝國的武裝力量在此戰之後趨於瓦解,不久後被英華人滅亡。但即使如此,英祖戰爭仍然是公元19世紀英華人在全球殖民擴張過程中傷亡最為慘重的戰爭了。
(英祖戰爭中的伊散德爾瓦納戰役)
-
11 # 國病
現實是很殘酷的,不要說黑人與文明無關。事實上處於中間地帶的高加索小頭顱人種本質上也與文明沒有關係。
文明這件事自古只與k系以後的大頭顱人種有關,尤其在古代沒有發生群體混入的情況下,小頭顱人種的智力是不具備獨立締造文明的能力的。
今天我們看從G繫到k系之間高加索人種,還能發現存在頭顱稍大的情況。但那是由於歷史原因混入了東亞黃和印歐白的情況下。其最早的原始形態都是小頭顱泛白人種。歷史屬於跟隨民族或奴隸軍團。
上圖很明顯地反應了大頭顱與小頭顱
正因為存在智力紅線,所以阿拉伯帝國到了隋唐時代才在宗教整合下暴力崛起。而且明顯已經有黃白群體混入其中。就是數,如果沒有大頭顱人種介入,其並不能在獨立情況下締造帝國。但文明創造這件事其實也並未發生。因為中東文化可以全部找到另有出處。
到了今天高科技競爭時代,平均智力不足100或者90的地區則很難參與現代文明的締造。當今世界說白了就是歐美與東亞的競爭,而且還是排除了高度混血區之後的競爭。反推歷史則會發現,所有古文明都是東亞NO黃、歐美R系白和印第安Q系白或單獨或聯合締造的,沒有例外。這很殘酷,但卻是鐵的事實。甚至發現,原始部落身上那點可憐的裝束也是歷史上大頭顱人種創造的。甚至更加殘酷的是,全世界古歷史神話幾乎沒有記錄過跟隨民族的存在,所有的跟隨民族沒有自己的原生文化和語音符號。就是說今天的這些跟隨民族後裔,無論自稱什麼,這個自稱追根溯源都不是指他們。我也不想這樣,但我破譯歷史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現屬於他們的符號。有人以為尼格羅是指非洲黑人,實際並不是,尼格羅指的是與矮黑有過混血的黃種人。阿拉伯一詞也屬於羌系,我已經多次說過為什麼了。上海人自稱阿拉就是羌系文化的遺留。
黑人歷史上已經被啟蒙和混血過一次了。如果沒有那次啟蒙情況會更加不堪。非洲黑人就是歷史上古埃及奴隸,甚至有古埃及人逃入黑非洲混成黑人。我就曾說過馬裡的多貢人與古埃及的黃種有關。馬裡和索馬利亞也是指七仙女瑪麗亞。七仙女族群的父系後代就是被叫做瑪麗的德意志,也就是以實瑪麗。在這樣的情況下,但凡有一點能力,黑非洲也不會只能發展到漁獵時代。黨潰逃入黑非洲的古埃及人被混成黑人也就失去了文明能力。因為並不是可以依靠學習解決的。倘若世界按照法國模式繼續前行,可以想見,只要智商100以上的大頭顱人種變化為跨代混血後代,那人類文明也就再無前行能力了。當然那些世界精英只是想毀滅大多數人,自己群體卻不會去混血。
目前看,人類一旦失去智力100以上的人種,那文明這件事也就會因為超過上限後倒退回去了。人類目前的智力水平也肯定存在一個逾越不了的上限,除非在不斷用腦的情況下某一天又發生質的飛躍。但目前看,世界這麼跨代混血下去變得很難了。上古很多文化今天的人明顯感到認知恨吃力,那是因為都發生過一些跨代混血。人類高智商群體已經不如祖先優秀了。河圖洛書就是告訴你其玄機,認知起來也會很吃力。因為那需要更高的智力理解認知能力。
-
12 # 使用者7016457240474
你這個白痴,能問出這種問題,你的智商連黑人都不如,別給華人丟臉,你說黑人連數理化三門課加起來考不到二百分,要不是白人和黃種人,連個磚木結構的房子都建不起來,你說憑他們的智商能有文明嗎,你這個白痴。
-
13 # mich123456
努比亞今天的蘇丹。那裡的小金字塔造型獨特,裡面的神像和埃及的神像一致。據導遊說埃及的金字塔是仿照蘇丹金字塔建的。據說蘇丹還有很多神廟,有機會再去參觀吧。努比亞作為尼羅河上游國家,臨河土壤肥沃,在人類文明早期就孕育出了文明。在歷史上一度影響到了埃及文明。現在真正的努比亞人只能在蘇丹的偏遠村落裡找到了。蘇丹國很多都是阿拉伯人。
回覆列表
如題目之要求,我們將討論範圍限定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早在200萬年之前,非洲就留下了人類的足跡,與亞歐大陸上的諸民族一樣,黑色人種也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只是由於種種原因,少為人知而已。下面,就讓我們首先從西非的迦納古王國說起吧。
迦納王國早在公元3世紀,在今天的茅利塔尼亞與馬裡共和國西部一帶,即形成了撒哈拉沙漠南部邊緣地區的以食鹽和黃金貿易為主體的複雜社會體系。而駱駝這一“沙漠之舟”在同時期也被引入撒哈拉西部地區,這一運輸手段的巨大進步催生了迦納(Ghana)王國的建立。根據口口相傳的記錄,從公元3世紀到12世紀,迦納王國共經歷了20個王朝,其中以西塞(Cisse)王朝(約公元790-1076年)的統治時間最長。
圖中綠色區域為迦納 古王國的最大疆域
尼日河流域孕育了西非的古代文明
神話傳說下面,就讓我們講一個具有濃郁非洲風格的“勇士鬥惡龍,拯救公主”的故事吧。
據說,西塞王朝的守護神是一條具有強大法力的巨蛇,它住在一片幽暗樹林中的洞穴裡,樹林周圍有衛兵把守。每天,祭司都會給它送去很多食物;每年,都需要敬獻一位美麗的姑娘供巨蛇“享用”。老百姓的怒火與日俱增,頗有點中國史書上所記載的“是日何時喪,予與汝皆亡” 的意味。
這樣的日子過了許久。直到有一天,朝廷要將都城中最美麗的姑娘西婭敬獻給巨蛇,為什麼偏偏選中她呢?因為西婭的未婚夫是一個名叫阿馬杜的小夥子,此人力大無窮,國王想要收他當宮廷侍衛卻被其婉拒,因此懷恨在心的國王伺機報復。
為了不讓自己心愛的姑娘還有更多無辜女子白白犧牲,阿馬杜決定親手殺死這個怪物。等到西婭要被獻給巨蛇的那一天,他先讓西婭在密林外約定好的地點準備好一匹駿馬,然後闖進“聖林”,他殺死了守衛計程車兵,繼續向密林深處走去。
突然間,陰風吹過,一道黑影竄出。那是一頭水桶般粗大的巨蛇,腦袋上還戴著黃金冠,吐著芯子朝他猛撲過來。說時遲,那時快。阿馬杜抽刀斬斷了巨蛇的腦袋,然而它的身形只是一頓,蛇頭卻飛上了天空,在天空中響起了炸雷般的巨吼;與此同時,巨蛇扭動幾下身體就又長出也一個新腦袋,接著,又向他撲來,阿瓦杜絲毫不懼,繼續揮刀攻擊,就這樣一直砍了七次,最後,神蛇再怎麼拼命扭動也長不出新腦袋來了,於是它癱倒在地死掉了。
完成這一壯舉的阿杜瓦衝出叢林來到會合處,與西婭雙雙騎上駿馬奔向遠方……從此,迦納朝廷再也不挑選美女獻祭了。
迦納王國被譽為“黃金之國”,當近代殖民主義者所稱的“黃金海岸”宣告獨立時,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選擇了“迦納”這個古稱作為新國家的名字。
迦納王國見聞錄到公元7世紀穆斯林向北非擴張時,沙漠駝隊已經將不規則的貿易路線,轉變成為了一個從摩洛哥到尼日河畔的複雜商路網路。而中古時期的伊斯蘭世界的旅行家和商人們,也幾乎走遍了“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1067年,來自西班牙科爾多瓦的旅行家巴克利(Al-Bakri)以自己親身經歷所著的《非洲見聞錄》((Book of Highways and Kingdoms,直譯為《諸商路及列國記》),為我們提供了關於迦納王國的許多栩栩如生的記載。
跨撒哈拉的西非貿易路線,深褐色為金礦區
巴克利隨商隊自奧達格斯特(Aoudaghost)入境,這裡是迦納古國的門戶之一,位於今天的茅利塔尼亞境內。此處的建築、植被和人民,都明顯呈現出撒哈拉沙漠與非洲熱帶草原地帶的過渡性風格。
在關卡旁,出入境商隊都排著長隊。按照巴克利的說法,關稅標準為,進口一馱食鹽(以每頭駱駝馱運量計)需要繳納一個金第納爾(相當於72粒大麥的重量的黃金),出口一馱食鹽則需要繳納兩個第納爾。一馱銅礦砂要徵收5個密斯卡爾(mithqal,1個單位的黃金相當於1/8盎司,即3.5克),一馱雜貨要則徵收10個密斯卡爾。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條。
巴克利還談到了當地黑人農民使用鐵製農具料理高粱、穀物和棉花田的情形,以及從河邊淘金沙的場景。在迦納,礦山中開採的黃金是屬於國王的,而河流中的金沙才是屬於百姓的。
在迦納的都城昆比(Koumbi-Saleh,今馬裡共和國首都巴馬科以北),巴克利親眼見到了一座融合非洲和阿拉伯風格的城市,有寬闊的街道,巨大的石制建築,用古蘭經文作裝飾的樓房和高大清真寺。他還談到了買主和賣主互不見面的“無聲的買賣”……據他所說,當時迦納王國的軍隊足有二十萬,其中包括步兵和弓兵,甚至還有騎兵。
馬裡帝國在迦納古國之後,興起的是馬裡(Mali)帝國。
松迪亞塔·凱塔(Sundiata Keita,約1217–1255年)是馬裡王國的開創者,曼丁哥人的民族英雄。非洲流傳的英雄史詩《松迪亞塔》(創作於13世紀)就是根據其事蹟改編的,並透過世襲史官和遊吟詩人口耳相傳。
松迪亞塔是迦納南方曼丁哥國王納雷-馬跟之子。其父去世後,尚處幼年的松迪亞塔與其母(王妃)被王后放逐流亡國外,待成年後,他在南方的美瑪國受到重用。此時索索國王蘇曼古魯正進行擴張,威脅到曼丁哥地方。曼丁哥國王戰敗,國勢垂危,松迪亞塔在美瑪國王幫助下回國。他團結了曼丁哥的各部族,共同抵抗入侵者。在1235年的基里納戰役中,松迪亞塔的部族聯軍將索索國王蘇曼古魯的軍隊徹底擊敗,後被擁戴為新國家的國王。
松迪亞塔即位後建都尼亞尼(Niani)並設定總督統治各地。他率領大軍四處征戰,擴大疆土,1240年滅掉了已經衰落不堪的迦納,此時馬裡成為了西非最強大的王國,其版圖甚至超過了先前的迦納古國,東到加奧(Gao,今馬裡共和國境內),西至塞內加爾河的入海口。
馬裡帝國疆域(1350年左右)
到13世紀末,馬裡建立了新政權。在阿布貝克爾二世(Abubakari Keita II)統治時期,帝國繼續擴大版圖,甚至打算要橫渡大西洋,他們派遣了百條船組成的大船隊,帶了能用兩年的淡水和食物出發。結果除了一條船返航以外,據說其餘船隻全被大西洋的風浪所吞噬。這次航行雖然沒有成功,但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的壯舉早了100多年。
馬裡帝國的統治者接受了伊斯蘭教,並與北非的阿拉伯國家建立了密切聯絡,加奧等地的清真寺就是由阿拉伯建造師所設計的。馬裡王國穆薩還曾親自訪問埃及,並前往麥加朝覲,從而加強了非洲與亞洲的聯絡。
桑海(Songhay)帝國在馬裡之後稱霸西非的為桑海帝國,它先後有索尼(Sonni)和阿斯基亞( Askia )兩個王朝。
索尼王朝的建立者是阿里和塞爾馬兩兄弟。他們的青年時代,是在自己祖國被馬裡滅亡之後,作為人質在馬裡都城度過的。然而這兄弟倆很是機靈,表面上十分順從,加上他們武藝高強,馬裡國王很喜歡他們,就放鬆了對他們的看管。
1337年,馬裡歷史上最傑出的國王穆薩去世,國內發生混亂。兄弟倆趁機偷偷逃回故鄉。他們召集桑海部族趕走了馬裡軍隊。重新建國之後,先由哥哥做國王,後來又由弟弟即位。兄弟倆都加上了“索尼”的尊號。從此桑海帝國的統治者都叫“索尼”。
索尼王朝的的19位國王叫索尼·阿里。他於1468年打敗了馬裡王國,成為西非霸主,疆土有了明顯擴大。
1493年,索尼王朝的軍隊統帥默罕默德發動政變,他率部襲擊了國王王宮並奪得了桑海帝國的統治權,索尼王朝滅亡。默罕默德上位後,宣佈自己為“阿斯基亞”,這原來是索尼國王給他的封號,現在卻成為新一代國王的名稱了,以後他的繼承人世代也都叫“阿斯基亞”。
阿斯基亞王朝是桑海帝國最強大的時期,它吞併了馬裡王國的全部領土。同時這也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期,默罕默德聘請了許多來自西班牙的阿拉伯學者、作家和藝術大師,把加奧(Gao)和廷巴克圖(Timbuktu)兩座城市建成了非洲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在廷克巴圖辦起了世界聞名的是桑科爾大學,那裡還建有當時世界上最大圖書館之一。“鹽來自北方,黃金來自南方,安拉的教導和智慧的寶藏來自廷巴克圖”,這句話形象的揭示了廷巴克圖在西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衣索比亞文明在19世紀末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潮中,衣索比亞以作為唯一擊敗西方入侵者(義大利)並維持其獨立的非洲國家而聞名;在1936年義大利法西斯的大舉入侵中,海爾·塞拉西皇帝的軍隊仍有不俗表現,雖敗猶榮。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它的歷史可以追隨到《聖經》所記載的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王的時代,在埃及托勒密王朝時期,其原住民已在紅海沿岸地區建立政權。
公元2-7世紀的阿克蘇姆帝國曾經強盛一時,它是紅海沿岸的霸主,奉基督教為國教。之後的扎格維王朝則以“拉利貝拉岩石教堂”(Rock-hewn Churches of Lalibela,見下圖)而著稱,該教堂始建於公元1000年左右,是用人力耗時24年在整塊花崗岩上開鑿而成,為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蹟。在隨後延續5個半世紀的所羅門王朝統治時期,阿比西尼亞與葡萄牙、威尼斯和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保持著較為密切的往來,甚至還和這些國家互派使節。值得一提的是,衣索比亞人擁有自己的文字,因此保留下來了大量以阿姆利哈語書寫的文學與宗教典籍。
在《槍炮、細菌與鋼鐵》一書中,作者曾以非洲大陸的“縱向”走向,以及其地理環境和生態條件的諸多侷限,對非洲大陸演進發展的獨特性作出了精闢的分析。非洲黑人文明擁有其獨特的魅力,如果我們深入探究一下,可能也會有不少令人驚奇的發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