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哏德全:從小令人心酸的成長之路
哏德全自幼在傣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氛圍中成長,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代“葫蘆絲王”。他在短暫的50年的人生中,將葫蘆絲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吹響,成為傳播葫蘆絲文化的使者、中國葫蘆絲文化的一張名片。
1.
那個“耳朵好”的孩子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鎮幫界村,一個依山傍水、古樸清幽的傣族村寨。在這裡,傣族傳統民間樂器葫蘆絲歷史悠久,幫界村人吹奏和製作葫蘆絲也是遠近聞名。
1958年7月,幫界村一戶普通人家添了一個男孩,他就是哏德全。哏德全的父親是木匠,母親是有名的民歌歌手,舅舅則是村裡製作和吹奏葫蘆絲的高手。說來也怪,每當幼小的哏德全哭鬧的時候,只要祖父或是舅舅拿出葫蘆絲,吹上一曲溫婉纏綿的曲子,他的哭聲就漸漸止住,臉上還會露出稚嫩的微笑……於是,祖父逢人便誇:我家孩子將來一定“耳朵好”!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耳朵好”的孩子,日後竟成長為一代“葫蘆絲王”,把古老的葫蘆絲吹出了幫界,吹出了梁河,吹向了全國乃至世界,手捧葫蘆絲闖天下。
在幫界村一個個寧靜的夜晚,年幼的哏德全依偎在母親懷裡,聽母親輕輕吟唱傣族民歌,聽祖父吹奏悠遠纏綿的葫蘆絲曲。稍大一些,哏德全住到了舅舅家,天天看舅舅做葫蘆絲、聽舅舅吹奏葫蘆絲曲……在傣族民間音樂文化的薰陶中,在後來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民間音樂藝人”的舅舅的啟蒙下,樂感出眾、模仿和領悟能力超群的哏德全,開始苦練吹奏葫蘆絲的基本功。
上山放牛放馬,是哏德全最樂意乾的農活兒,因為他可以一邊放牛馬,一邊吹葫蘆絲、做葫蘆絲。吹著練著,他常常忘了吃飯,也忘了時間,從白天吹到月上枝頭……他隨身帶著製作葫蘆絲的葫蘆、刀具、竹管、銅片等,有時一天能做四五支葫蘆絲,吹起來效果都還不錯。
為了練好“運氣”,哏德全想盡了辦法:他常常在桌上擺上一盆清水,口含一根細竹管插入水中,在鼓起腮幫吹出均勻氣泡的同時,用鼻子把吹出的氣又吸入體內,如此反覆;一次和同伴們玩耍時,哏德全坐在草地上,憋著氣,滿臉通紅,眼睛外凸,把同伴們嚇壞了,還以為他得了什麼病,被打斷了練習的他卻不高興地說:“你們搗什麼亂啊?我這是在練閉氣!”一次幫母親添火做飯時,拿起吹火筒的哏德全飽吸一口氣,往灶裡使勁吹氣,不知不覺又練起了運氣,火苗呼呼地直往上竄,母親連聲驚呼:“火太大了!菜要炒糊了!”這時,哏德全才回過神來,趕緊用火鉗把火弄小……那時的哏德全,對葫蘆絲已是如醉如痴。
大師·哏德全
2.
離開幫界,拜師學藝
1974年,在同伴們羨慕的目光中,哏德全被招工進了梁河縣糖廠,成為一名抽水工。筒帕裡裝著舅舅親手為他製作的葫蘆絲,哏德全離開了生活了16年的幫界村。
哏德全所在的糖廠水泵房坐落在大盈江邊,離廠區約有一公里。他在水泵房外的空地上搭起了一間草房,又開出一小塊地,種了很多葫蘆,這樣,他就可以自由地練習葫蘆絲,也能動手做葫蘆絲了。他還利用工餘時間,遍訪民間葫蘆絲高手,虛心求教,拜師學藝。其間,他師從梁河縣文工隊的龔家銘、李仲培兩位老師,系統地學習了音樂理論知識、管樂演奏方法與技巧等,上了他音樂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拜師學藝,遍讀詩書增強文學修養,想盡辦法蒐集民間的古今中外的音樂素材……在奔流不息的大盈江邊,懷著一腔熱血的糖廠工人哏德全立下宏願:總有一天,我要手捧葫蘆絲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吹響!
1984年,雲南省歌舞團排演大型傣族歌劇《葫蘆信》,哏德全被借調到省歌舞團,擔任《葫蘆信》中葫蘆絲、巴烏等主奏。在人才濟濟的省歌舞團,虛心好學的他得到了很大提高,出色地完成了《葫蘆信》的演出任務。借調的兩年間,哏德全還到雲南藝術學院做旁聽生,並參加了音樂夜校的學習,他的音樂理論和音樂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1991年9月,哏德全被推薦參加在新疆舉行的首屆全國少數民族12省區業餘文藝工作者“獨唱、獨奏、獨舞”大賽,他在大賽上表演的葫蘆絲獨奏《趕擺》,獲得獨奏三等獎。這次新疆之行,更加堅定了他把葫蘆絲推向全國乃至世界的決心。
3.
遇見伯樂
如果說哏德全是一匹良駿,那麼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劉曉耕就是讓這匹良駿在藝術之路上奮蹄疾馳的伯樂。
上世紀80年代末,劉曉耕偶然從一盤錄音帶中聽到了哏德全吹奏的葫蘆絲《古歌》,便覺得這段音樂不同尋常。幾經周折,劉曉耕找到了哏德全,並鄭重地交給了他3個任務:一是錄製《古歌》,完成雲南省歌舞團大型傣族舞劇《潑水節》中葫蘆絲、巴烏的演奏片段;二是承擔舞劇的傣文填詞任務;三是承擔舞劇中男主角的唱段。本來信心不足的哏德全,在劉曉耕的鼓勵和精心指導下,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大型傣族舞劇《潑水節》榮獲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獎、新劇目獎,並榮獲1998年北韓“四月之春”國際友誼藝術節金獎。
一個糖廠工人,竟然能參加省一級的重要文藝演出,這給了哏德全莫大的信心,也更加堅定了他傳承和發展葫蘆絲文化的決心。
半年後,離開《潑水節》劇組的哏德全又回到了梁河糖廠。然而這一次,他心意已定:走出梁河,手捧葫蘆絲闖天下。
4.
音樂火種不熄,走出梁河
他曾在芒市制作、出售葫蘆絲,又嘗試著辦過傣族民間藝術團、民族歌舞演出隊,開過歌舞廳,甚至做過木材、玉石生意,但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他來到昆明,以演奏和製售葫蘆絲維持生計,但每每舉步維艱。就在他打算放棄的時候,劉曉耕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如果你回去當了農民,那麼僅僅是中國的幾億農民中又多了一個農民,而中國卻少了一個葫蘆絲演奏家!這一席話,讓他不再輕言放棄。
在親朋好友們的鼓勵、支援和資助下,哏德全重新打起了精神。 2000年,“哏德全音樂工作室”在昆明正式成立,哏德全的葫蘆絲事業由此步入正軌並一步步興旺起來。幾年下來,工作室由小變大,主業也固定下來:受邀參加各類文藝演出,開辦培訓班,製作出售“哏德全牌”葫蘆絲。
經過10多年的艱苦努力,哏德全在多年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對葫蘆絲的製作工藝和發音裝置進行了改良、規範,徹底改變了民間傳統制法的隨意性、不分調類、音調不準等弊病,使傳統的民俗樂器向專業化、規範化和標準化的民族樂器轉變,並使葫蘆絲這一古老的民間樂器登上了舞臺藝術的殿堂。
同時,哏德全與其他文藝工作者一道,對葫蘆絲調類的分歸和音域的擴充套件上進行了改良和創新,既分歸了調類又保持了葫蘆絲原有的音色和風格,既擴充套件了音域又增大了音量,大大增強了葫蘆絲的藝術表現力。因此,他製作的“哏德全牌”葫蘆絲炙手可熱,不少葫蘆絲愛好者、發燒友都以擁有一支“哏德全牌”葫蘆絲為榮。
哏德全精心製作的葫蘆絲,還經常作為雲南省政府的珍貴禮品,饋贈國際友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夫婦,都曾得到雲南省政府贈送的由哏德全製作的葫蘆絲精品。
與此同時,哏德全的葫蘆絲演奏技藝也已出神入化。中國民族吹管樂大師俞遜發先生說,哏德全的演奏韻味是獨一無二的,所表現的情感和意境無與倫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聆聽雲南·小河淌水》新年音樂會上,哏德全與俄羅斯愛樂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古歌》、《金秋月下》,締結了舉世無雙的民族音樂“聯姻”。劉曉耕這樣評價:哏德全將傣族文化融入到了國際化的一個嶄新的平臺……他不僅是在演奏葫蘆絲,在演奏傣族音樂,更是在弘揚一種文化,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
無論是葫蘆絲演奏還是製作,哏德全都在全省及全國處在了領軍地位,創下了多個第一:在全國發行了第一張葫蘆絲演奏專輯《多情的葫蘆絲》,被稱為美妙絕倫的Teana之音,一版再版仍供不應求,專輯銷售到歐洲,葫蘆絲被稱作“東方薩克斯”;由哏德全牽頭編著的中國第一部葫蘆絲教學教程《葫蘆絲巴烏有聲教程》,填補了中國正規化、系統化進行葫蘆絲教學的空白;2007年國慶前後在昆明舉行的首屆“哏德全杯”雲南葫蘆絲、巴烏電視大賽,是雲南第一個以民間藝術家名字命名的民族器樂大賽……哏德全成為當代民族樂壇上著名的葫蘆絲演奏家和製作者,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葫蘆絲王”,並於2005年當選為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葫蘆絲巴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5.
他是一張葫蘆絲文化名片
“葫蘆絲王”哏德全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當年在大盈江畔立下的誓言。於是,他不但致力於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還透過舉辦培訓班、錄製發行葫蘆絲個人演奏專輯、進行對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將葫蘆絲藝術和傣族音樂文化進一步傳承和發揚:
——哏德全大力推廣葫蘆絲教學,桃李滿天下,跟隨他學習葫蘆絲演奏的除了中國學生外,還有日本、義大利、法國等國的留學生,使葫蘆絲這一民族民間藝術飄洋過海,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揚;
——雲南多家音像出版社、音像傳播公司,廣東音像出版社,上海Teana唱片公司,臺灣風潮唱片公司、滾石唱片公司先後錄製發行了哏德全的10多張葫蘆絲個人演奏專輯,葫蘆絲藝術得以廣為傳播;
——哏德全先後赴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及南韓、美國、挪威、芬蘭等國進行展演和文化交流,每到一地,都廣受讚譽。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授王曉藍在一封寫給德宏州州長孟必光的信中說:傣族的葫蘆絲由哏德全作了精彩的展示,美國友人及觀眾們讚揚哏德全為世界級的藝術家,透過他的演出,葫蘆絲的聲名遠播到西方世界。在華盛頓舉行的第41屆史密森民俗文化節上,哏德全在世界著名的梅蘭尼舞臺上吹響了葫蘆絲。
有人說,哏德全是傳播葫蘆絲文化的使者,是中國葫蘆絲文化的一張名片。
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著名作曲家劉曉耕說:“哏德全已經不再是一個音樂人了,他是一位民間藝術大師……他把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傣族音樂的創作之中,與當代文化碰撞在一起。隨著他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他把傣族音樂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他闖出了傣族文化發展和創新的一條嶄新的路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哏德全是傣族音樂發展的一個符號,一個非常獨特的符號,一個任何人都不能模仿也不能取代的符號!”
哏德全簽名
6.
大師辭世,永遠的《思念》
刻苦,用真情和真心去感受、發掘音樂精髓的哏德全,多次受到國家民委、文化部的獎勵,2006年4月被雲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授予“雲南文學藝術貢獻獎”, 2007年被授予“宣傳孔雀之鄉突出貢獻獎”,今年又被授予“德宏州興州人才貢獻獎”。
然而就在哏德全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的時候,一個噩耗傳來:9月16日晚10時10分,哏德全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不幸在昆明辭世。
這位年僅50歲的“葫蘆絲王”的藝術人生,就這樣嘎然劃上了句號,中國民樂界沉入一片哀痛之中。然而就在他去世前幾個小時,他還在和友人商談舉辦第二屆“哏德全杯”雲南葫蘆絲巴烏電視大賽的有關事宜。他的一顆心,全撲在葫蘆絲上。
5月,由哏德全創作並演奏的一張葫蘆絲碟《思念》出版發行。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曲哀婉深邃的樂曲,竟成為他留在世間的絕唱。
曾有人說,聽哏德全演奏的《古歌》,就像看到一朵朵白雲在湛藍高遠的天空中緩緩飄移,掠過山川河流,掠過一望無垠的原野,在地面上留下若有若無的暗影,最終去往那遙遠的地方。
帶著他嫋嫋的仙樂,哏德全遠走了,飄向同葫蘆絲《古歌》一樣渺遠的天際。
世間再沒有如此美妙的葫蘆絲樂聲
你不知道的哏德全:從小令人心酸的成長之路
哏德全自幼在傣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氛圍中成長,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代“葫蘆絲王”。他在短暫的50年的人生中,將葫蘆絲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吹響,成為傳播葫蘆絲文化的使者、中國葫蘆絲文化的一張名片。
1.
那個“耳朵好”的孩子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勐養鎮幫界村,一個依山傍水、古樸清幽的傣族村寨。在這裡,傣族傳統民間樂器葫蘆絲歷史悠久,幫界村人吹奏和製作葫蘆絲也是遠近聞名。
1958年7月,幫界村一戶普通人家添了一個男孩,他就是哏德全。哏德全的父親是木匠,母親是有名的民歌歌手,舅舅則是村裡製作和吹奏葫蘆絲的高手。說來也怪,每當幼小的哏德全哭鬧的時候,只要祖父或是舅舅拿出葫蘆絲,吹上一曲溫婉纏綿的曲子,他的哭聲就漸漸止住,臉上還會露出稚嫩的微笑……於是,祖父逢人便誇:我家孩子將來一定“耳朵好”!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耳朵好”的孩子,日後竟成長為一代“葫蘆絲王”,把古老的葫蘆絲吹出了幫界,吹出了梁河,吹向了全國乃至世界,手捧葫蘆絲闖天下。
在幫界村一個個寧靜的夜晚,年幼的哏德全依偎在母親懷裡,聽母親輕輕吟唱傣族民歌,聽祖父吹奏悠遠纏綿的葫蘆絲曲。稍大一些,哏德全住到了舅舅家,天天看舅舅做葫蘆絲、聽舅舅吹奏葫蘆絲曲……在傣族民間音樂文化的薰陶中,在後來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民間音樂藝人”的舅舅的啟蒙下,樂感出眾、模仿和領悟能力超群的哏德全,開始苦練吹奏葫蘆絲的基本功。
上山放牛放馬,是哏德全最樂意乾的農活兒,因為他可以一邊放牛馬,一邊吹葫蘆絲、做葫蘆絲。吹著練著,他常常忘了吃飯,也忘了時間,從白天吹到月上枝頭……他隨身帶著製作葫蘆絲的葫蘆、刀具、竹管、銅片等,有時一天能做四五支葫蘆絲,吹起來效果都還不錯。
為了練好“運氣”,哏德全想盡了辦法:他常常在桌上擺上一盆清水,口含一根細竹管插入水中,在鼓起腮幫吹出均勻氣泡的同時,用鼻子把吹出的氣又吸入體內,如此反覆;一次和同伴們玩耍時,哏德全坐在草地上,憋著氣,滿臉通紅,眼睛外凸,把同伴們嚇壞了,還以為他得了什麼病,被打斷了練習的他卻不高興地說:“你們搗什麼亂啊?我這是在練閉氣!”一次幫母親添火做飯時,拿起吹火筒的哏德全飽吸一口氣,往灶裡使勁吹氣,不知不覺又練起了運氣,火苗呼呼地直往上竄,母親連聲驚呼:“火太大了!菜要炒糊了!”這時,哏德全才回過神來,趕緊用火鉗把火弄小……那時的哏德全,對葫蘆絲已是如醉如痴。
大師·哏德全
2.
離開幫界,拜師學藝
1974年,在同伴們羨慕的目光中,哏德全被招工進了梁河縣糖廠,成為一名抽水工。筒帕裡裝著舅舅親手為他製作的葫蘆絲,哏德全離開了生活了16年的幫界村。
哏德全所在的糖廠水泵房坐落在大盈江邊,離廠區約有一公里。他在水泵房外的空地上搭起了一間草房,又開出一小塊地,種了很多葫蘆,這樣,他就可以自由地練習葫蘆絲,也能動手做葫蘆絲了。他還利用工餘時間,遍訪民間葫蘆絲高手,虛心求教,拜師學藝。其間,他師從梁河縣文工隊的龔家銘、李仲培兩位老師,系統地學習了音樂理論知識、管樂演奏方法與技巧等,上了他音樂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拜師學藝,遍讀詩書增強文學修養,想盡辦法蒐集民間的古今中外的音樂素材……在奔流不息的大盈江邊,懷著一腔熱血的糖廠工人哏德全立下宏願:總有一天,我要手捧葫蘆絲在中國乃至世界的舞臺上吹響!
1984年,雲南省歌舞團排演大型傣族歌劇《葫蘆信》,哏德全被借調到省歌舞團,擔任《葫蘆信》中葫蘆絲、巴烏等主奏。在人才濟濟的省歌舞團,虛心好學的他得到了很大提高,出色地完成了《葫蘆信》的演出任務。借調的兩年間,哏德全還到雲南藝術學院做旁聽生,並參加了音樂夜校的學習,他的音樂理論和音樂素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1991年9月,哏德全被推薦參加在新疆舉行的首屆全國少數民族12省區業餘文藝工作者“獨唱、獨奏、獨舞”大賽,他在大賽上表演的葫蘆絲獨奏《趕擺》,獲得獨奏三等獎。這次新疆之行,更加堅定了他把葫蘆絲推向全國乃至世界的決心。
大師·哏德全
3.
遇見伯樂
如果說哏德全是一匹良駿,那麼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劉曉耕就是讓這匹良駿在藝術之路上奮蹄疾馳的伯樂。
上世紀80年代末,劉曉耕偶然從一盤錄音帶中聽到了哏德全吹奏的葫蘆絲《古歌》,便覺得這段音樂不同尋常。幾經周折,劉曉耕找到了哏德全,並鄭重地交給了他3個任務:一是錄製《古歌》,完成雲南省歌舞團大型傣族舞劇《潑水節》中葫蘆絲、巴烏的演奏片段;二是承擔舞劇的傣文填詞任務;三是承擔舞劇中男主角的唱段。本來信心不足的哏德全,在劉曉耕的鼓勵和精心指導下,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大型傣族舞劇《潑水節》榮獲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優秀劇目獎、新劇目獎,並榮獲1998年北韓“四月之春”國際友誼藝術節金獎。
一個糖廠工人,竟然能參加省一級的重要文藝演出,這給了哏德全莫大的信心,也更加堅定了他傳承和發展葫蘆絲文化的決心。
半年後,離開《潑水節》劇組的哏德全又回到了梁河糖廠。然而這一次,他心意已定:走出梁河,手捧葫蘆絲闖天下。
大師·哏德全
4.
音樂火種不熄,走出梁河
他曾在芒市制作、出售葫蘆絲,又嘗試著辦過傣族民間藝術團、民族歌舞演出隊,開過歌舞廳,甚至做過木材、玉石生意,但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他來到昆明,以演奏和製售葫蘆絲維持生計,但每每舉步維艱。就在他打算放棄的時候,劉曉耕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如果你回去當了農民,那麼僅僅是中國的幾億農民中又多了一個農民,而中國卻少了一個葫蘆絲演奏家!這一席話,讓他不再輕言放棄。
在親朋好友們的鼓勵、支援和資助下,哏德全重新打起了精神。 2000年,“哏德全音樂工作室”在昆明正式成立,哏德全的葫蘆絲事業由此步入正軌並一步步興旺起來。幾年下來,工作室由小變大,主業也固定下來:受邀參加各類文藝演出,開辦培訓班,製作出售“哏德全牌”葫蘆絲。
經過10多年的艱苦努力,哏德全在多年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對葫蘆絲的製作工藝和發音裝置進行了改良、規範,徹底改變了民間傳統制法的隨意性、不分調類、音調不準等弊病,使傳統的民俗樂器向專業化、規範化和標準化的民族樂器轉變,並使葫蘆絲這一古老的民間樂器登上了舞臺藝術的殿堂。
同時,哏德全與其他文藝工作者一道,對葫蘆絲調類的分歸和音域的擴充套件上進行了改良和創新,既分歸了調類又保持了葫蘆絲原有的音色和風格,既擴充套件了音域又增大了音量,大大增強了葫蘆絲的藝術表現力。因此,他製作的“哏德全牌”葫蘆絲炙手可熱,不少葫蘆絲愛好者、發燒友都以擁有一支“哏德全牌”葫蘆絲為榮。
哏德全精心製作的葫蘆絲,還經常作為雲南省政府的珍貴禮品,饋贈國際友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夫婦,都曾得到雲南省政府贈送的由哏德全製作的葫蘆絲精品。
與此同時,哏德全的葫蘆絲演奏技藝也已出神入化。中國民族吹管樂大師俞遜發先生說,哏德全的演奏韻味是獨一無二的,所表現的情感和意境無與倫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聆聽雲南·小河淌水》新年音樂會上,哏德全與俄羅斯愛樂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古歌》、《金秋月下》,締結了舉世無雙的民族音樂“聯姻”。劉曉耕這樣評價:哏德全將傣族文化融入到了國際化的一個嶄新的平臺……他不僅是在演奏葫蘆絲,在演奏傣族音樂,更是在弘揚一種文化,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
無論是葫蘆絲演奏還是製作,哏德全都在全省及全國處在了領軍地位,創下了多個第一:在全國發行了第一張葫蘆絲演奏專輯《多情的葫蘆絲》,被稱為美妙絕倫的Teana之音,一版再版仍供不應求,專輯銷售到歐洲,葫蘆絲被稱作“東方薩克斯”;由哏德全牽頭編著的中國第一部葫蘆絲教學教程《葫蘆絲巴烏有聲教程》,填補了中國正規化、系統化進行葫蘆絲教學的空白;2007年國慶前後在昆明舉行的首屆“哏德全杯”雲南葫蘆絲、巴烏電視大賽,是雲南第一個以民間藝術家名字命名的民族器樂大賽……哏德全成為當代民族樂壇上著名的葫蘆絲演奏家和製作者,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葫蘆絲王”,並於2005年當選為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葫蘆絲巴烏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大師·哏德全
5.
他是一張葫蘆絲文化名片
“葫蘆絲王”哏德全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當年在大盈江畔立下的誓言。於是,他不但致力於葫蘆絲的演奏與製作,還透過舉辦培訓班、錄製發行葫蘆絲個人演奏專輯、進行對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將葫蘆絲藝術和傣族音樂文化進一步傳承和發揚:
——哏德全大力推廣葫蘆絲教學,桃李滿天下,跟隨他學習葫蘆絲演奏的除了中國學生外,還有日本、義大利、法國等國的留學生,使葫蘆絲這一民族民間藝術飄洋過海,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揚;
——雲南多家音像出版社、音像傳播公司,廣東音像出版社,上海Teana唱片公司,臺灣風潮唱片公司、滾石唱片公司先後錄製發行了哏德全的10多張葫蘆絲個人演奏專輯,葫蘆絲藝術得以廣為傳播;
——哏德全先後赴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及南韓、美國、挪威、芬蘭等國進行展演和文化交流,每到一地,都廣受讚譽。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教授王曉藍在一封寫給德宏州州長孟必光的信中說:傣族的葫蘆絲由哏德全作了精彩的展示,美國友人及觀眾們讚揚哏德全為世界級的藝術家,透過他的演出,葫蘆絲的聲名遠播到西方世界。在華盛頓舉行的第41屆史密森民俗文化節上,哏德全在世界著名的梅蘭尼舞臺上吹響了葫蘆絲。
有人說,哏德全是傳播葫蘆絲文化的使者,是中國葫蘆絲文化的一張名片。
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著名作曲家劉曉耕說:“哏德全已經不再是一個音樂人了,他是一位民間藝術大師……他把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傣族音樂的創作之中,與當代文化碰撞在一起。隨著他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他把傣族音樂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他闖出了傣族文化發展和創新的一條嶄新的路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哏德全是傣族音樂發展的一個符號,一個非常獨特的符號,一個任何人都不能模仿也不能取代的符號!”
哏德全簽名
6.
大師辭世,永遠的《思念》
刻苦,用真情和真心去感受、發掘音樂精髓的哏德全,多次受到國家民委、文化部的獎勵,2006年4月被雲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授予“雲南文學藝術貢獻獎”, 2007年被授予“宣傳孔雀之鄉突出貢獻獎”,今年又被授予“德宏州興州人才貢獻獎”。
然而就在哏德全的藝術之路越走越寬的時候,一個噩耗傳來:9月16日晚10時10分,哏德全因突發腦溢血搶救無效,不幸在昆明辭世。
這位年僅50歲的“葫蘆絲王”的藝術人生,就這樣嘎然劃上了句號,中國民樂界沉入一片哀痛之中。然而就在他去世前幾個小時,他還在和友人商談舉辦第二屆“哏德全杯”雲南葫蘆絲巴烏電視大賽的有關事宜。他的一顆心,全撲在葫蘆絲上。
5月,由哏德全創作並演奏的一張葫蘆絲碟《思念》出版發行。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曲哀婉深邃的樂曲,竟成為他留在世間的絕唱。
曾有人說,聽哏德全演奏的《古歌》,就像看到一朵朵白雲在湛藍高遠的天空中緩緩飄移,掠過山川河流,掠過一望無垠的原野,在地面上留下若有若無的暗影,最終去往那遙遠的地方。
帶著他嫋嫋的仙樂,哏德全遠走了,飄向同葫蘆絲《古歌》一樣渺遠的天際。
世間再沒有如此美妙的葫蘆絲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