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華為的技術強在哪?
7
回覆列表
  • 1 # 堅強的泡沫168582246

    有些人說mate9掃碼慢會卡頓,如何,如何!怎麼我的很快啊,只是大屏手機的通病電池不算太耐用說實話。在中國產當中算相當不錯的了,有人拿跟蘋果比,我承認,mate9系列綜合性能確實沒蘋果7強,但是很多人都忽列了兩者的價位問題,在4000左右的階段,果7的價格貴了1000左右,一分錢一分貨。保時捷的不談,

  • 2 # 陳浩兒美食

    看了大部分的回答,文不對題。

    本來是一個技術貼,變成了黑粉和挺粉的水貼了。在2012年之前,雖然華為已經從事了接近10年的終端手機業務,但是如果就華為公司本身的知名度還是沒有跳出通訊的圈子。終端的異軍突起,不僅僅帶來了大量的現金流(做運營商或者大行業客戶的童鞋都知道,原來通訊行業客戶的應收賬款確實是一個頭疼的問題:金額大,週期長,回款慢,而且往往在簽訂合同的時候還有很多苛刻的條件,因此終端業務的崛起對華為的現金流管理是一個非常大的改善),同時確實也大大提高了華為在社會上的品牌度和美譽度,讓華為從一個專業的通訊裝置製造商轉變為了一個大眾公司,從以前的幕後走到了前臺。

    在華為從事研發超過了5年的時間,由於主要從事數通產品的研發,因此我就從自己開發的產品說一下我瞭解的華為在數通上的黑科技。由於離開華為已經超過了5年的時間了,同時這些技術在華為的宣傳資料上也是可以查閱,因此也不算是有洩密的嫌疑。

    在大家不太熟悉的核心骨幹網數通裝置上,大家瞭解的情況一直都是Cisco是名副其實的老大哥,它基本制定了整個數通行業的標準或者是事實標準,包括從協議、裝置形態,使用者介面介面、文件標準、測試標準等。目前國內從事數通行業的公司,往往接近80%的公司的命令列形式都是抄襲Cisco的命令列格式,而如果要開發一個協議,基本的開發流程也是:研讀Cisco的產品或者使用者手冊,根據Cisco的技術白皮書梳理業務邏輯,然後結合自己產品的架構特點,再編碼完成的功能。在數通領域還有一個以技術見長的公司叫Juniper,國內公司叫瞻博網路,研發中心設立在北京,以前在網路上和瞻博網路的中國負責人還有過一些交流。Juniper的創始人也是來自於Cisco,至少在運營商的核心網路由裝置和交換機裝置上,Juniper與Cisco有的一拼。不過後來Juniper收購了Netscreen,在防火牆上的技術實力得到了加強。Netscreen的創業史也是一個神話,幾個華人成立的公司,短短几年時間做到在美國上市,最終以40億美元的價格,被Juniper收購,一時被傳為佳話。以前Juniper的創始人鄧鋒成立了北極光創投,順利從碼農轉型為投資人,實現了屌絲的逆襲。

    華為和Cisco的戰爭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華為按照當時和解的要求,全面修改了華為數通產品的使用者介面,包括了路由器,交換機一些列的產品,做運維的兄弟對這些差別應該很清楚,比如大家都熟悉的Cisco的Show命令,華為就全面修改為了Display命令。後來在工作中又遇到過幾次國外的公司告華為侵權的事情,每次貼心的華為智慧財產權的MM們(從發文的語氣猜想的)都會大張旗鼓的群發郵件,要求大家把開發的相關的資料進行整理,便於後續如果要應對官司的時候,能夠提供更多的證據。不過基本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這個漏斗還沒有機會傳遞到後端的研發部門。

    Cisco、Juniper和華為在核心的數通裝置領域的競爭一直都很激烈。

    Cisco的CRS系列核心路由器

    華為的Quideway NE系列核心路由器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2fe7faacc1e5d1afe7f191074bd2d2b6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377" data-rawheight="220" width="377"/>

    在IP Core領域,一直以來,各個廠家的升級競爭方式無外乎如下幾種:

    1、不斷增強機框硬體平臺的背板頻寬能力。

    由於核心網裝置一般比較昂貴,同時它位於核心網的核心節點上,一旦部署後,出於保護使用者投資或者擴容升級對現網業務影響最小化的考慮,機框硬體平臺的轉發效能往往都會超過當前實際的轉發需要一個量級。其中的核心技術是背板的高速匯流排技術,就是如何透過有限的背板面積,部署更密集的匯流排,同時克服匯流排間的時鐘同步,以及高密匯流排間的訊號影響,從而實現更高的傳輸頻寬。從最高的240G平臺,到後來的680G,1T,2T,5T甚至10T平臺。硬體平臺的背板轉發能力是一個公司硬體硬能力之爭,代表了這個公司在硬體層面上對數字訊號處理,電氣傳輸特性,佈線功力等方面影能力的綜合體現。一般機框硬體平臺的更新週期幾本都是以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週期來計算,在我做研發的時候,華為的機框硬體平臺能力也就升級過一次。從原來的NE平臺升級為了NE-X平臺。

    從目前華為官網的產品目錄來看,目前主流採用的還是NE-X平臺,比如NE40E-8X,16X等。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91bd96784c94012dc8633906d584959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1132" data-rawheight="790" width="113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91bd96784c94012dc8633906d584959_r.jpg?source=1940ef5c"/>

    介面卡單元主要是為了提供更加豐富和多樣的介面能力,在下一個部分我們會介紹。業務處理單元則出要負責進行tcp/ip協議棧報文處理。不過為了保證足夠的處理能力,目前普遍在IP Core都是使用的硬體處理的方式。硬體處理方式也往往採用兩種反式:一種是純硬體處理的方式,比如Cisco的QFP,以及Juniper採用的ASIC晶片。另外一種是偽硬體處理的方式,比如採用早期Intel的IXP系列的可程式設計處理器或透過可程式設計邏輯的方式。不過隨著業務處理效能的戰爭的升級,採用偽硬體處理的產品基本已經被更高處理效能的硬體方式完全取代了。交換單元透過背板的接外掛,與其他業務單板實現了跨板通訊;這個單元往往負責了報文傳輸中的切片,流量工程,和轉發排程的功能。當然在IP Core裝置中,往往採用的交換架構都是採用了CLOS結構,實現每個轉發鏈路的全聯接。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a190f5b46c9b334dbfe18f37b731d6c6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1698" data-rawheight="1032" width="169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a190f5b46c9b334dbfe18f37b731d6c6_r.jpg?source=1940ef5c"/>

    交換套片(為什麼稱為套片,是由於往往交換晶片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部署在業務處理板的交換單元,一部分則部署在交換板上,兩部分協同工作以實現高效能的資料交換)是整個交換單元的核心,目前在世界上能夠做出高效能的交換套片的公司還真沒幾家,早起華為在最高階的核心產品上,採用的也是第三方的商業套片,還記得每次開發新產品,和供應商一起測試新的交換套片,踩過多少坑,流過多少血!不過隨著後續華為的晶片能力的提升,後續的產品逐步採用了自研套片後,華為的IP Core產品才算走上了康莊大道。華為在這場戰爭中能夠緊緊跟隨這些數通領域的先驅者,而沒有掉隊,海思的崛起功不可沒;當然海思的崛起,也是由於早期華為採用產品線反哺晶片的戰略密不可分。

    華為2拖8集群系統的交換原理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95252d837f4f03b85619da3aaca928a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882" width="12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395252d837f4f03b85619da3aaca928a_r.jpg?source=1940ef5c"/>

    集群系統中使用的交換板:

    <img src="https://picb.zhimg.com/50/4f25ce868bad72a908e5a2cf83e4b8f2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1666" data-rawheight="1054" width="166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4f25ce868bad72a908e5a2cf83e4b8f2_r.jpg?source=1940ef5c"/>

    這些技術,其實哪一項拿出來,都可以算作是真正的黑科技,比起某米總是宣傳的黑科技有技術含量的多。

    3、更加豐富和多樣的介面能力;

    IP Core裝置需要和各種個樣的匯聚層裝置對接,同時多種業務均會匯聚到核心裝置上,因此核心路由器產品的業務能力就體現在了介面能力的數量、種類的豐富程度和多樣程度上。目前介面卡的技術正在網更高密度的介面卡,以及更大容量的單埠演進的趨勢。

    然而無論如何單臺裝置的能力是有上限的,因此在除了提高單臺裝置的效能外,另外一種技術方向則是考慮對多臺裝置的叢集。透過在在邏輯上將多臺物理裝置叢集為邏輯上單一的裝置,從而實現對介面、業務處理和報文轉發的統一管理,以及效能上的提升,隨著核心網路組網的扁平化,運營商更高,更強的單一裝置的需求越來越強,而如果這是透過單臺裝置效能的提升,週期太長了。

    最早在叢集上進行研究的還是Cisco,最早Cisco在CRS實現了1拖4;Juniper則開發了Tx Matrix,支援1拖2的叢集。華為在核心路由器叢集技術的研究上,其實也並不晚於Cisco和Juniper,很早就實現了1+1的背靠背系統,1+1的背靠背系統雖然實現了控制層面的統一,以及跨框的資料交換,但是其實這種方式還並非是真正的系統叢集。為了滿足更高的叢集能力的要求,華為啟動了支援背靠背,1拖4,2拖8的核心路由器叢集專案,並且最終在2008年的山西太原,實現了2+8集群系統的第一次正式商用。

    華為NE5000E的背靠背和1拖4集群系統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15127a988cefc423d308c6d6977bcd86_hd.jpg?source=1940ef5c" data-rawwidth="462" data-rawheight="220" width="46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15127a988cefc423d308c6d6977bcd86_r.jpg?source=1940ef5c"/>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年前她寫求愛信,我婉拒,多年後處次見就要上床,我答應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