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炸蘑菇
-
2 # 居老師我爽超好看
但是我始終覺得暴力青少年的來源還是某些人亂嚼口舌,其實問這個問題知道了暴力少年的來源沒有什麼用,你應該問怎麼防止暴力青少年打你。首先,不要去說人壞話,第二不要去故意找事情,如果有人就是看你不順眼打你,ok,反正都要捱打,就不能讓他們打你你不還手,要記住,還手才是唯一的防衛措施,
不要再想靠老師了,沒用的,某些其他民族的人打人更是厲害,連警察管管不了,即使你被打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也只有你父母管你,你父母也不一定幫得了你,所以只能靠自己人際關係了。
解讀青少年的另類暴力——沉溺殺手遊戲
青少年的暴力行為各式各樣,如打架、鬥毆、施虐等外暴力,如逆反、自閉、自虐、離家出走等冷暴力,還有一種另類的暴力傾向,即沉溺於打網路暴力遊戲。
當青少年過分依賴網路暴力遊戲時,打暴力遊戲就已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一種變相的暴力行為。
暴力遊戲,指的就是殺手型遊戲。那些依賴網路遊戲的的孩子,絕大部分是玩殺手型遊戲的孩子。他們在虛擬世界中過足了殺人的癮。他們是幻想中的殺手,也是幻想著的非真實英雄。
暴力(殺手)遊戲的吸引力在哪裡,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暴力的動力學。人是生來就好鬥嗎,我這裡想引用安東尼?斯托的一段話來說明——糟糕的是~我們人類是地球上最殘忍無情的動物~雖然在閱讀紙和史書上描述的人對人的暴行的時候我們也會頓生恐怖~此時我們深切知道每個人內
心深處固有的兇殘動機往往導致謀殺、拷打甚至戰爭。
生態學家指出,攻擊對於個體和他的種類來說具有十分巨大的存在價值。好鬥是人的本性。精神分析指出,每個人都帶有死亡的天性,塔那託斯(希臘神話的死神)一直嚮往著愛神厄洛斯。一旦塔那託斯向惡的一面對著別人,則表現為攻擊性。本體論認為,暴力構成存在。暴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存在於一切客體關係中以及一切客體關係的發生、發展、變化、運動中。
99
1/8頁
暴力的功能。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我”的形成來自認同,認同的動力是攻擊性。李孟潮在《認同與暴力》一文中指出:“暴力起源於孩子無法把別人變成自己,把自己變成別人。孩子最早的暴力形式是吮奶,他需要完成一個任務——自我的部分異化。如果童年不能完成這個任務,他在成年時就要透過暴力完成。”所以,暴力是孩子自我治療的一種形式,暴力發揮著伴隨孩子自我成長的功能。
暴力遊戲與真實暴力的動力一致。遊戲暴力與真實暴力的動機(或動力)是相同的,它們都是基於人的憤怒、敵意、憎恨之情緒,是人的願望受挫的直接結果。暴力更吸引人之處,還在於它既可滿足人的深層慾望——權力慾和征服欲,又可滿足人解決衝突事件來得迅速而徹底的願望。
跟實際生活一樣,網上攻擊是一種普遍的行為。很多人認為網際網路充滿著怒火與鬥爭,其鬥爭還多於實際生活。專為人們提供報復而建立的網站,如Wired網站在接受採訪時,主人說道:“從十幾歲的孩子到離異的家庭主婦,我們很多的顧客最終找到了出惡氣的地方”。如今,發生在網上的謾罵、咒語、侮辱等比面對面的爭鬥要激烈得多,已是不爭的事實。
可見人們有太多的攻擊性壓抑,太需要有洩出憤怒的空間。我們似乎能感悟一點,難怪青少年那麼喜歡暴力遊戲。
暴力遊戲比真實暴力更具吸引力。為什麼,因為它對青少年來說,能讓他們充分實現攻擊性願望,而又不遭致反攻擊的威脅。
100
2/8頁
打暴力遊戲,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恐怖活動。孩子打暴力遊戲的過程,是充分體驗較量、廝殺、征服所帶來的新鮮、刺激和痛快的過程。殺死再多的對手,你不必害怕會被捕償命;殺對手的手段不管有多麼殘忍,殺死人的場面不管有多恐怖或慘不忍睹,你不必擔心別人會譴責你是魔鬼;也不管你殺多久時間、殺的狀態多麼痴狂,旁邊人都不會介意,你也不用擔心有對手找你算帳。
所以,青少年沉溺玩殺手遊戲,等於是在生命絕對安全下,任你縱橫沙場,過足槍殺、吃人、焚屍等暴力的癮。可是,這又怎麼不是和平年代下,一種溫和但對孩子的心智有慢性傷害的另類殘暴行徑,~許多例項證明,一些青少年將暴力遊戲中的行為,轉移成為了現實中的行為。昨天《中央新聞臺》報道:河北一位19歲的男孩,長期打暴力遊戲,因爺爺和奶奶不給他零用錢上網,激怒之下把兩位老人給殘暴地殺了。還是一個孩子的他,殺人而且殺的是自己親爺爺和奶奶,怎麼就那麼容易下手,就像在殺手遊戲裡殺人一樣,是那麼簡單那麼輕而易舉,他殺人的動機與目的,雖然不是沒要到錢那麼簡單,但他痴迷殺手遊戲的這種另類暴力,已讓我們看到了它對青少年現實暴力所構成的影響。
青少年對遊戲的痴迷,除了上面談到的暴力動力外,還有暴力遊戲所具有的重複強化性。斯金納的強化療法的原理非常簡單:每個人都願意重複表揚的行為,人們通常願意堅持做那些令人快樂的事。為此,我們先來考察一下其他令人著迷的行為,如老虎機賭博遊戲,人們不知到底要拉多少下杆才能贏大獎,但總
101
3/8頁
是希望越早越好。正是這種“不明確”使得人們一遍遍地重複這種遊戲。老虎機吐出叮噹作響的硬幣是對人們行為的獎勵,這份獎勵又成為重複遊戲的另一份動力。再如“鬥地主”遊戲,為何大人小孩對它都那麼著迷,其實並非只是為了贏錢,人們在鬥地主的過程中,被“走好運、拿炸彈、贏大錢”的僥倖與渴望所驅使,體驗著與對手心智較量下的那份緊張、刺激和欣快。贏的錢,是對好運和聰慧的獎勵;賠錢,會導致必須贏回來的不服輸心理。輸贏,都將是人們“鬥”下去的重複行為的動因。因此強化法是一種影響我們行為的基本心理過程。
我們可以理解青少年打暴力遊戲為啥那樣著迷,也就是有這樣一個強化過程。暴力遊戲本身的內涵,是吸引孩子的動力,玩殺手遊戲的技能水平,所能贏取的積分(級別),所獲取的成就感等,是孩子重複打遊戲的獎勵。所以強化的過程,使青少年更多地沉溺於網路暴力遊戲。
青少年沉溺殺手遊戲,顯露出他們內心和我們社會的什麼東西,
擁有超常能力的幻想。網路遊戲的型別很多,從孩子喜歡的不同型別可以反映出他們不同的個性特徵與心理願望。著迷殺手遊戲的青少年,是有張揚、果斷、自主個性的孩子,其內心深處是具有拯救欲和征服慾望的孩子。人要實現內心慾望,一般必須要有實現慾望的相應的能力。
102
4/8頁
殺手是暴力的主角。當殺手,必須具備超常的勇氣和能力,才可在沙場上拼殺,才有論英雄的資本。青少年正是論英雄的年齡,只可惜沒生在出英雄的年代,幻想英雄的孩子便很容易在殺手遊戲中找到感覺。其實,擁有超常能力又何常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幻想呢,
我們從成人對武俠的迷戀看出,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武俠影視片,那麼多胡編亂造的武俠小說,滿足了我們多少人擁有超常能力的夢幻啊。因為人有超常的能力,就會擁有一切。那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擁有超常能力呢,在中國歷史上好像只有皇帝,以後超常能力的人到處可見,只不過是我們心目中理想超人的投影(投射認同的人)——郭靖、令狐沖等各路大俠,粱山好漢,孫悟空等英雄。這些我們理想中的超人,都是超強暴力的擁有者,但有一點必須強調,就是這些超強暴力者身上具有其他超強能力者(包括皇帝)所沒有的俠義與正義感,這是人們敬仰他們幻想他們的核心。
因為真正的武俠英雄,是具有武德和武功,他使用暴力懲處惡人,保護弱者,是憑一己之力匡復正義、替天行道的人,他們又是世界上活得最自由最瀟灑的人。幻想和痴迷他們,是我們常人的心理需要。
對武俠英雄的幻想,其實就是對暴力的幻想,就是對擁有強大能力的幻想。如果說武俠影視小說是成人的童話,那麼殺手遊戲則是孩子迷戀英雄的童話。
103
青少年沉溺殺手遊戲,實現著他們英雄童話的夢想,反應著他們追尋強者的渴望。但從反面,也透視了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缺乏人生目標和追求;反映了他們在現實中內心力量的弱小,他們缺少被支援被肯定;反映出他們有成長需要被某些強權勢力(比如父母的高要求、學校的警告)所威脅的焦慮和壓抑。
暴力遊戲為何在中國青少年中格外受親睞,國外,似乎很少聽說青少年迷戀暴力遊戲、網癮什麼的。國內的網咖卻似乎很有市場,網咖裡的客戶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青少年。也許遊戲商家正是瞄準了孩子的內心需要,才如此瘋狂地製造不同版本的“暴力遊戲世界”。某種東西在哪裡有市場,說明哪裡就有相應的飢渴與需要。
暴力遊戲在國內有市場,除了符合中國男兒的夢想之外,社會體制和家庭教育、家庭結構等似乎也格外適宜。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使人們深信:勝者為王,拳頭硬的說了算,有權(錢)是大哥。對權力和財富的嚮往,成為許多人一生的追求。現實中,我們看到各種人際環境裡的控制被控制、爭強好勝、爭權奪利等現象,幾乎是華人的行為特點,這也道出了我們是在一種缺乏公理下的自私自衛行為。青少年身上更凸顯著自我中心、逞強好勝的特點,生活中他們常以家庭的權勢或個人的力量(拳頭)爭取自己的社會地位,以顯示自己的強大。沉溺暴力遊戲,象徵說明了青少年對權勢、力量的獲得,在遊戲暴力中他們感到了自己的無比強大。
104
6/8頁
孩子熱衷暴力遊戲,不能不說是一種對加害能力和自衛能力的熱切幻想,這是否透視了我們的社會缺乏公平和正義,是否反映了社會體制,尤其是教育體制的滯後,比如高考制度,似乎還存在著“一考定終生”的含義,孩子考不上大學意味著沒本事、沒出息,意味著找不到工作;學校儘管很強調學生的心理教育,但實際強調的是分數和成績,仍然受著應試教育的統治。那麼,成績不好的學生或不想學習的學生,便容易跑到網路世界去宣瀉感情、去找點平衡。
孩子沉溺殺手遊戲,也透視出我們家庭教育的缺陷。前面提到,另類暴力反映了孩子擁有超常能力的幻想,從心理分析角度,反映的是人尋求絕對的安全。孩子幻想有“殺遍天下無敵手”的能力,實際是對能保護自己不受暴力侵犯和傷害的幻想,這本身就說明青少年另類暴力背後有不安全的深層焦慮,也說明孩子存在攻擊性壓抑。人內心安全的建構,是來源於家庭,是建立於早期安全型親子關係的。反過來說,孩子的攻擊性壓抑和缺乏內心安全,是不安全型父母和不健全的家庭教育模式造成的。
什麼叫不安全型父母,指的是父母自身存在的人格缺陷,這些缺陷會直接影響孩子個性的健康發育。其親子關係是一種病理性的親子關係,教養模式為:要麼過度捲入性侵犯性的保護,要麼是忽視或兩者兼有。父母這種矛盾態度導致孩子長大後,在發展和處理其他人際關係的能力上,會顯得無助和自卑,表現為既害怕被拋棄又害怕被控制的矛盾心態,個性結構缺乏自主和創造
105
7/8頁
性,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既反叛父母的意旨又不得不遵從父母。在一種思維被固化、自主個性被抑制的家庭環境裡,孩子自然要尋找能釋放自己、實現自己的其他物件和出路。迷惘之下,網路世界則成為適合他們滿足這些需要的依賴物件。很多研究已表明,青少年的品性問題和攻擊性行為,無一不跟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相關聯。
成長中的孩子,若不具備心靈成長的空間,網咖便會成為他們逃避現實與責任的去處。不過,玩殺手遊戲只要玩得不過火,對孩子來說,它也是一種成長的需要。
如果說青少年沉溺殺手遊戲是對虛幻世界的依賴,不如說是他們對幻想英雄和強者的依賴,是幻想成年人對他們內心需要能給予理解和認同的依賴。(轉自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