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084820504

    有人說,曹操打壓士族重用寒族, 這只不過是別有用心之徒一廂情願,在階級固化的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不會拿自己的利益去為被統治階級服務,這是常識,,更不要說“寧人負我,勿我負人”的曹操。士族、寒族是個歷史概念,在封建社會上古即兩漢三國時期因為科技水平較低,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後,讀書成本因而高的出奇(比如知識的主要載體書本是很昂貴的奢侈品),教育對社會下層的百姓來說經濟上根本承受不起,能上學讀書的只能是少數的上層(士族)。只有到封建社會中後期隨唐以後,隨著科技水平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農耕鐵器的普遍使用,造紙術,印刷術等等的普及,讀書的成本越來越低,這就為隨唐科舉制的開闢創造了條件,才使得社會中下層所謂的寒族中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而這在兩漢三國時期是絕不可能的(不是哪個人創造歷史,注意這是常識問題),在當時經濟狀況下,士族階層家境相對寬裕,才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被士族階層壟斷,這是由當時落後的社會生產力決定的,寒族子弟連學都上不起,他們中怎麼可能出現“經天緯地之才”?又怎麼出謀劃策?痴人說夢。說曹操唯才是舉是不看門第用寒族,更有甚者說曹氏代表了寒族,甚至吹噓他改革用人制度,更有甚者居然說曹操關閉了門閥政治,無異於說曹操創造了歷史(只有唐宋社會生產力發展為士族退出歷史舞臺提供了可能),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唯才是舉”的真相:所謂的唯才是舉不過是曹操篡漢分土裂疆的陰謀伎倆。兩漢儒學昌盛,儒學宣揚的君權正統觀念深入人心,並且世家大族多重氣節,所以持維護大漢正統態度的世家大族佔據了當時的主流(比如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士人被稱為潁川氣骨,荀彧是北方士族集團的傑出領袖,在朝中可謂一呼百應)。隨著北方的統一,曹操野心愈發膨脹,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以荀彧、孔融、司馬防(司馬懿之父)、楊彪(楊修之父)、崔琰等等為代表的世家大族普遍對曹操採取反對或不合作態度(這就是世家大族在北方平定前後為什麼對曹操的態度截然不同的原因,別有用心為曹操張目之徒有意迴避這個關鍵問題。北方平定前,世家大族視曹操為治世之能臣,竭盡全力輔佐。可是北方平定後世家大族卻都斥曹瞞為“贅閹遺醜”亂世奸雄。為何大權在握的曹操反而會被世家大族鄙視?這就是當時的政治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曹操自己,著名士人許劭鄙視其奸詐,評價曹操“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曹操奉天子就是治世之能臣,挾天子就是亂世之奸雄),在這種情況下,輔助曹操無疑就是助紂為虐。北方平定後曹操野心膨脹 ,瘋狂屠殺打壓忠漢志士,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所作所為被重氣節計程車族所不恥,以至於曹操無士人可用。而舉孝廉看重品行,自古孝門出忠臣,忠於大漢朝廷的人是曹操絕對不能用的,所以曹操不得不反其道搞個所謂的唯才是舉,就是不要品行(忠廉),只要唯我獨尊,其實質就是逼迫大臣在皇帝與權臣曹操之間選邊站,以此架空漢獻帝,這是曹操唯才是舉的真實意圖,可見其用心之奸詐。事實上,曹操曹丕父子正是靠著權欲和利慾完成他所謂“大業”的,曹操“攬人才而欺天下”,正是靠“詭詐”二字,破壞國家政治生態。他的身邊,盡是些如賈詡、華歆、司馬懿、曹爽之類的嗜利頑劣無恥之徒,而這些沒有任何忠誠度趨炎附勢、耍盡陰謀詭計的小人正是靠曹魏“饒人以爵邑”,也就是靠權欲和利慾糾結起來的,因而曹魏腐朽、頹敗、陰謀、政變伴隨其始終(高平靈事變曹魏己名存實亡,曹魏在三國中最先滅亡理所當然),可以說曹氏父子造成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四百年間天下的崩壞。

    漢代實行察舉制選拔官員,即舉孝廉,品行、品德好的人才可以做官,只論品德,不論出身。把孝順父母的選出來當官,有人說了,孝順父母的就能當個好官嗎,答案是不一定,孝順父母的不一定是個好官,但是,起碼不會是個壞官吧,可能無為,但是那時候老百姓就種個地,一不用管進出口,二不用招商引資,也不需要啥本事。

    我們再看三國結束後是啥制度,直到隋發明科舉制之前全部都是九品中正制,即世家制,就是說,你只要有個好爹有個好祖宗,哪怕你殺人放火,姦淫擄掠,也能當官,你說這會能是個好官嗎?

    01曹操多次頒佈“求賢令”,許多人包括一些所謂的歷史學家對曹操唯才是舉的理解都是望文生義,誤導受眾,自欺欺人。現在普遍(包括歷史教材)對這個“唯才”的認識不清,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歷史這裡的“才”是與“德〞相配的,指不論品行好壞,只看“才能”,其求才令“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己經表達的很直白不過了,而不是不論士族寒族。可是偏偏有一些人包括偽學者(比如易中天之流,他的專業是文學,歷史並不是其所長)信口開河說曹操的“唯才是舉,重用寒門”是偷換概念,欺騙不懂歷史的人。曹操文官系統中的人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寒門,為什麼這麼說?這不僅是因為曹操自身代表了大門閥(曹操閹宦世家,其祖父曹騰為大太監,其父曹嵩位列九卿,掌管國家財政禮儀,後又依靠買官升遷至太尉,成為三公之首,曹家可謂是富甲一方,曹操年輕時被漢靈帝提拔為只有親信才能擔任的八校尉之一的司隸校尉,開始掌握軍權,後又做了袞州刺史的高官,曹操響應漢朝庭征討黃巾就得到了世家豪族的支援,北方平定過程中得到了以荀彧為首的北方士族集團的大力扶助,但是這一切都在曹操野心暴露後發生了改變),還包括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狀況因素。

    02在封建社會前期即兩漢三國時期因為生產力水平較低,讀書成本高的出奇(比如知識的主要載體書本是很昂貴的奢侈品),教育對社會下層的百姓來說經濟上承受不起,能上學讀書的只是少數的上層(士族)。只有到封建社會中後期隨唐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造紙術,印刷術等等的普及,讀書的成本越來越低,這就為隨唐科舉制的開闢創造了條件,才使得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而這在兩漢三國時期是不可能的,在當時經濟狀況下,只有士族階層家境寬裕,才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被士族階層壟斷,這是由社會生產力決定的,寒族子弟連學都上不起,他們中怎麼可能出現“經天緯地之才”?又怎麼出謀劃策?痴人說夢。所以啊說曹操唯才是舉是不看門第用寒族,更有甚者說曹氏代表了寒族,甚至吹噓他改革用人制度,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03說到曹操唯才是舉就以為高大上,不明就理無中生有為曹操張目,這些人找來找去,也只有拿郭嘉來說事,以此證明曹操用寒族,殊不知暴露了易中天之流的淺薄無知,潁川郭氏就是名門望族,陽翟郭氏是潁川士族之一,資治通鑑記載,門閥大族袁紹對郭嘉是"甚禮遇之"(說曹操用寒族郭嘉是唯才是舉,難道袁紹也是不分貴賤“唯才是舉〞?)前文說了,因為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的原因,只有士族子弟才讀得起書,在古代讀書是個成本很高的事情,寒族出人才,首先你得飽讀詩書,想飽讀詩書,首先你得能吃飽肚子,想吃飽肚子,首先你家裡得有田地,想有田地,首先你家得熬過了那段給地主家當僕人的時光,現在寒門子弟讀書逆襲的機率多大?往前推一千七八百年,完全可以用n次方乘了,所以說在那個時代窮人是根本讀不起書的(劉備雖是皇族後裔,但其父早亡家道中落,在家族叔伯的救濟下拜盧植為師),甚至可以說,上古時期能接受教育的絕對不會是寒族,就如今天能開勞斯萊斯車的不會是窮人一樣。說曹操的唯才是舉是不管寒族士族只要有才就用,是不懂歷史想當然一廂情願的偽命題,是散佈虛假的歷史。

    曹操不論品行的唯才是舉的例子不勝列舉,王模、周逵被他人引薦,陳群認為這兩人品行不端,不能當官,但“唯才”是舉的曹操,還是任用了。比如,曹操的重要謀士郭嘉被人檢舉“不治行檢”,曹操不聞不問,反而還為其不檢點的行為大加讚賞,在曹操眼裡居然超過了國法。被曹操重用的曹氏將領曹仁《三國志》記載,此人“不修行檢”。曹操手下有一個人叫做毛玠,做丞相東曹掾,是負責人事遷除的官員,毛玠很有道德標準,看不得丁斐犯經濟錯誤,頻頻檢舉他。曹操則認為,丁斐有如自己偷吃,又善於捕鼠的忠犬,他的才能帶來的收益要高於他貪汙的虧空,所以曹操一直對丁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04兩漢在中原地區耕耘四百餘年,這裡人口眾多,世族遍地,人才濟濟。三國時期的幾個世家大族幾乎都生活在北方,像潁川荀氏,代表人物有荀彧、荀攸,滎陽鄭氏,代表人物有鄭渾、鄭衝,譙郡夏侯氏,代表人物有夏侯惇、夏侯淵都集中在北方陣營。

    誰更能迎合世家大族的態度,誰就能獲得世家大族的支援,進而在東漢末年的混戰中佔據優勢。那麼,當時的世家大族都持有哪些態度呢?兩漢儒學昌盛,儒學宣揚的君權正統觀念深入人心,並且世家大族多重氣節,所以持維護漢室正統態度的世家大族佔據了當時的主流。

    比如以荀彧為代表的潁川荀氏家族在北方世家大族中頗具影響力,不僅家學淵源、門生遍天下,還在動亂中接濟百姓,在民間也頗具聲望,所以說荀彧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北方世家大族的態度。曹操在幾年中消滅袁紹殘餘勢力、收服整個北方,促使曹操迅速崛起的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他最先迎接漢獻帝並以人臣之禮侍奉左右的舉動迎合了持維護漢室正統態度的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援。

    曹操的文官體系中不可能有寒族,曹操靠軍隊起家,軍人憑人頭獲得軍功,再看看曹操軍中用人情況就很清楚,真正掌握兵權的,全部是曹操的親戚或者宗親這些有血緣關係或者親戚關係,同時又是同鄉關係的曹氏和夏侯氏,哪怕這些人不如於禁、張遼、樂進、徐晃、張郃等外姓將領的軍事能力強,但仍然是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管理著于禁、張遼、樂進、徐晃、張郃等將領,曹魏大將軍、大司馬都是夏侯氏、曹氏,夏侯惇死,曹仁進封大將軍,又封大司馬,可見在武將中曹操唯親是舉更甚。陳壽記載,于禁帶領龐德等人支援曹仁,曹仁卻命令龐德駐軍在樊城以北,結果造成“水淹七軍”。于禁竟然不能選擇軍隊駐紮地點,可想而知只有“諸夏侯曹”才得到信任,即使于禁的官職高於曹仁。司馬光的記載更厲害,曹仁命令于禁、龐德駐軍在樊城以北,曹仁都能以徵南將軍凌駕在左將軍之上。把曹操的用人和劉備的用人比較一下就會明白了,劉備手下軍事將領關羽、張飛、趙雲、魏延等人,哪一個是劉備的親戚?一個也沒有,全部是劉備從低層根據能力選拔起來的,關羽、張飛、趙雲(桃園結義是三國演義虛構)都是出身普通平民,而魏延甚至是出身奴隸,都能憑藉才能得到劉備的破格重用,相比於曹操不論品行的唯才是舉,劉備才是不看門第的唯才是舉,可劉備說自己是唯才是舉了嗎?

    之所以說曹操的人才選拔制度還是察舉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曹操時代的主要人才基本還是推薦而來(鍾繇、荀攸、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等都是荀彧舉薦的),雖然與東漢的察舉制有些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只不過最後的決定權控制在自己手中而已。所以曹操的人才選拔制度並不是不論貴賤的“唯才是舉”,事實是不論品行的”唯才是舉“。如同曹操打著“奉天子以令不臣”旗號一樣,不能以此就推論曹操是忠臣,“唯才是舉”(實則是不看品德唯親是舉)與“奉天子以令不臣”(實則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充分暴露了曹操奸雄本性,歷史上曹操也從來沒有不論門第的唯才是舉,而是忌賢妒才唯我獨尊(殺孔融、崔琰、荀彧、天才少年周不疑等等),透過瘋狂屠殺打壓忠漢志之,架空漢獻帝。曹操不要品行的唯才是舉使他周圍聚集的都是象司馬懿賈詡曹爽這樣的嗜利無恥小人,曹魏的迅速衰敗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

    順便說一下,讀者再看到說曹操唯才是舉是不分寒族士族,你直接罵他的祖宗。

  • 2 # 陳之煜

    在三國那個動亂的年代,才比德更重要,治亂世當用重典,俗話說兵不厭詐,如果都用德補才高的人,詐降這種計策肯定是不會出現了,火燒屠城也不會出現,可是那個時代德很重要嗎,孔融誰都知道他是名仕,還是孔子後人,該打還是得打,這孔融沒有曉之以理,說“我沒打你你們不能打我”,在面對強敵面前總是誇耀敵人之威武而不尋求辦法解決,這種德在面對重大事情上根本一無是處,如同官員不收禮自命清高,可是也沒做事呀,那跟收了禮反而把事辦好的人比孰高孰低呢,雍正時期就特討厭那種自命清高的官員,眼中揉不得一粒沙子,可是辦事就不行,雍正年間李衛就不是從正規渠道當的官,他家有錢,拿錢捐的官,雖然德一般般,但是才幹卻槓槓滴。曹操唯才是舉,讓很多寒門眾人可以一展所長。在那個年代,能做實事的比說空話的好得多。打下一個城池誰也不願意屠城,留下罵名,人一走又殺人又動亂能怎麼辦。正面交鋒不成,使反間計在有德之人眼中是什麼,肯定不讓,因為太損。可一招反間計就可以讓別人幾十萬大軍動亂,自己手下士卒不用浴血沙場,正面交鋒死兩軍都傷亡慘重還是選擇後者呢,連荀彧都獻計驅虎吞狼,袁術呂布打,打完一併收拾。在亂世,才比德重要,到了盛世,那麼德跟才一樣重要,如同漢高祖劉邦開國,宴會上大家不守禮儀,這就需要有德行有才幹的人進行監管。

  • 3 # 歲月54999

    德才兼備乃賢良,

    有德無才為君子。

    無德有才是小人,

    無德無才成愚人。

  • 4 # 葉志良8

    當今社會才德兼備的人是人才,曹操是個有才沒德的人,“寧可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是會危害國家的人,我們黨也有一部分有才沒德的人,這些人絕對危害黨人民群眾,一定要想辦法清除這些人,今天黨要的是才德兼備的人才,缺一不可!

  • 5 # 張永科38

    謝邀請簡作答:就當時社會而言,曹的,唯才是舉思想,對社會的發展進步,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OO首先,人類歷史的發展證明,人才,在任何時候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有著不可忽視的,舉足輕重的作用!這類例子不勝列舉!比如,周武王因得姜尚扶佐,起兵伐紂,開創周朝八百年天下。劉備因有孔明出山相助,方有三分鼎足之勢。再說近代,正是共產亮領導了眾多帥才將才,才活生生打出個新中國!建國後,又是因有錢學森等一批有才學子持愛國之心,才使中國的兩彈一星和航天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由此可知,人才的作用豈可忽乎?OO關於對社會的貢獻,是才重要還是德重要的問題,歷來都有爭論。理論上來說,德重於才!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中又證明,才先於德,重於德!不信請看,從古到今,從中國到外國,所有的真正的人才中,大都是有才又有德的!無德者難有真才!因此,有才無德者只是極少數!

  • 6 # 尋根拜祖

    才和德,時代不一樣標準不一樣,尤其是德。曹操提出“唯才是舉”主要針對的是漢末人才選拔制度的弊端提出來的,有他的進步意義。

    關於“唯才是舉”,還有一個部位外人知的秘密:曹操之所以沒有稱帝,並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為他的“唯才是舉”得罪了一個強大勢力!

    漢代以前,中國官場人才選拔實行“世卿世祿制”,即父親當官,兒子就當官,平民永遠沒機會。漢朝建立後,選拔制度實行了更先進的“察舉制”,即由官員推薦,並經有關部門考核,通過後錄用。比如“舉孝廉”、“舉賢良方正”、“明經”等。

    本來“察舉制”是一大進步,但到了東漢末年,隨著門閥集團的興起,門閥士族操控了“察舉”,“察舉”成了門閥士族內部的遊戲,寒門庶族根本沒有進階的機會。

    曹操對它的危害程度當然洞若觀火,他要想成就大業就必須提拔真正有才能的人,而不是溫室裡長出來的“柴”。他甚至提出一個極端口號:只要有才,即便有道德虧缺也可以用!

    問題是,門閥士族早就在“察舉制”庇護下,失去了生存能力,他們跟庶族士子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因而“唯才是舉”成了門閥集團的眼中釘,曹操想登基,做夢去吧。

    當年,曹操殺孔融、楊修,以及後來的荀彧,就是“軍閥”和“門閥”的鬥爭,事件本身就是個唬人的影子。

    後來曹丕為啥可以順利登基呢?原因就是曹丕接受了門閥士族出身的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在保證庶族有進階的基礎上,以“門第”為藩籬,保證了門閥集團的利益,是雙方相互妥協的結果。由此,門閥集團才一致擁護曹魏代替劉漢。

    以上就是曹操提出“唯才是舉”的歷史背景。像曹操那樣只論才不論德的主張,實際上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狀,他必須打破人才選拔的障礙,而提出的極端做法。

    事實上,在漢末,即便你有再高的德行,如果沒有門第做護身符,也是報國無門的,所以,那種現狀下,談“德”就顯得毫無意義。

  • 7 # 卓偉章

    應是“唯法是舉”,否則“才”和“德”無能得到管控而變異,看看當今北大和清華出來的大部分高才生扮演的角色就明白!

  • 8 # 老曲LaoQu

    你想問曹操,還是今天?

    1,曹操。漢末開始的好長一段時間,德被嚴重異化。當然和和今天差異更大。不用到今天。在隋唐看來也很過分。在某種不甚恰當的類比。當時的君子類似今天的環保,動保之流。不是說訴求相似,而是他們都從不做事情。他們認為做事情有原罪。那時的君子覺得社會髒,要麼罵,要麼隱。你天天說家裡髒,就不知道掃個地嗎?那不行,人要是去掃地,自己都髒了。就好像環保份子。英美都支援私有產權。你們要真想所謂保護地球,去賺錢,然後把山水買下來,誰敢來你家破壞?那不行,賺錢就不環保。別說製造業消耗資源。就算facebook賺錢,他們都說浪費電。就這種人,你說怎麼用?他們自稱有德,他們的德就是什麼都不做,世界全都錯。我做我也錯。

    2,今天。現在總體講,法律系統基本上已經把生活全都覆蓋到了。所以,一個人只要守法,就沒什麼大問題。沒什麼問題的人有很多,而私德高尚的人很少。為了成本與效率,有必要去追求德才兼備嗎?有才即可。只要守法,再缺德,又能缺到哪去?缺大了,就違法了不是?更何況,現代社會很多創新還不是缺德的產物?或者助長了缺德。更別說,現代社會不缺德直接就會解體。你說父母死了,守孝丁憂過時了,這個孝德我們不去深究。那你說,過年期間,各行各業堅守在工作崗位的人們,平常就忙(各種社會基礎設施相關人員),過年還不回家。他們是不是缺德?你說他們無私奉獻?傷小德,全大德?非也。你不給加班工資你看他們幹不幹?給加班工資就幹,不給就回家過年。這只是正常利益交換。沒有無私奉獻。而我們就是靠著這些為了賺錢,一年一年不回家的缺德傢伙才能正常生活。你說怎麼權衡才與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論場均得分還是得分效率,或者關鍵時刻表現,杜蘭特都優於科比,為什麼二者對比被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