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馬上就到清明節了,上班的小夥伴可以放假了。快來說說你們家鄉的清明節都有哪些習俗
8
回覆列表
  • 1 # 文話君

    馬上要過清明節了,天氣也逐漸由寒變暖,除了祭奠故去親友,大家還要踏春賞花,品嚐節日傳統美食,愜意非凡。就拿我們北京地區清明節的吃食來說,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比如驢打滾、麻花、排叉、糖火燒、糖耳朵等等,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清明節傳統美食了。下面呢,筆者要介紹另外一個清明節吃的風俗,這個風俗有點意思,對我們現在人來說感覺再容易和簡單不過了。

    這個風俗其實就是吃雞蛋,簡單吧,那麼為什麼要在清明節吃雞蛋呢?這裡面還有一段歷史傳說,中國上古時期,在雲夢澤地區,人們靠漁獵為生,經常在湖面上勞作,所以要吹水汽很重的湖風,因此比較容易患上頭痛病,這病一犯,疼的人們在地上打滾。嘗百草的神農路過此地,發現這裡的人們很是痛苦,於是就想方設法幫助他們,到處去找藥給他們吃,可是這些草藥並沒有產生什麼效果。三月初三,神農採藥歸來,順便帶回了幾個野雞蛋,伴著草藥給這些病人一起吃了下去,沒想到這些人都一個個的康復了,都驚呼神奇。

    後來,人們為紀念神農氏就在每年的清明節吃雞蛋,據說在清明節吃雞蛋能讓人整年不生病,圖個安康幸福。吃蛋的風俗也給這個普通的雞蛋一個新名詞“節蛋”,人們在上面畫畫,或者做蛋雕,是不是忽然想到西方復活節的彩蛋了?不過跟西方復活節彩蛋比,我們這個可是實實在在的雞蛋,能觀賞還能吃,一點不浪費,華人實在。

    在清明節裡,除了吃雞蛋外,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遊戲,就是“碰雞蛋”,孩子們在這一天各自拿出煮好的雞蛋,互相碰,看誰的蛋殼先碎,誰先碎誰輸。其實別小看這個習俗,它可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梁朝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描述說,“荊楚之地,寒食日裡有鬥雞,鏤雞子,鬥雞子”,這雞子就是雞蛋。

    其實中國的很多風俗,都是跟人們艱苦的生活分不開,在古代,雞蛋這種食物可不是像現在,是個普及率很廣的食物,一般貧苦老百姓可是吃不起這些東西的。或許在偶爾生病等情況下,才有資格吃雞蛋補身子,因此它是個稀罕物件。因此久而久之,人們對雞蛋也賦予了很多美妙的傳說,覺得是一種富貴安康的生活享受。

  • 2 # 瓣瓣瓣瑪瑪

    馬上就要到我們一年一度的鬼節之最 清明節啦,小夥伴們都要放個小長假,但是在度假之時,請務必保護好自幾個兒

  • 3 # 禾火水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它與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習俗

    掃墓丨每年清明,人們都會身著素衣,去山中探望過世的親人。他們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捧花,低聲細訴對親人的思念。

    寒食丨寒食有悽風苦雨,以斷火、冷灶為氣氛。早時民俗中的斷火三日,其實是為了清灶,以新火換舊火。三天不用火,吃冷食以清理腸胃。

    踏青丨清明時節,大地回春。在這萬物生長的季節,人們紛紛脫下棉襖,走出居室,三五成群到鄉野山間散心,一冬的沉悶一下子便煙消冰釋。此時人們還會進行盪鞦韆、放風箏等樂事。

    清明禁忌

    1、 清明祭祀為何說“清明拜山”?

    此處的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

    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含義都是一樣的,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繫結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2、 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中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中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裡進行類似活動。

    3、 清明拜山的通常程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叩頭行禮祭拜。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基本上的程式可以概括為: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別…

    4、 清明拜山越早越好嗎?

    不是,需要根據自己情況。古時提倡最好是在早晨5-7點,即寅時。當然,現在通常不會那麼早,但是,提醒朋友們,最好在下午日落前完成清明拜山活動,因為早春晝夜溫差較大,注意不要在郊野著涼。

    5、 清明節可以在家拜祖先嗎?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麼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裡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唸相關禱詞,寄託哀思。

    6、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合適?

    通常是菊花,因為中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

    7、掃墓之前需禁食嗎?

    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8、掃墓時為何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逝者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汙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是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也對其他祭掃的人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非常不禮貌。

    9、 為何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地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所以一般不宜隨意拍照留念

  • 4 # 羅福添

    馬上就要到我們一年一度的鬼節之最 清明節啦,小夥伴們都要放個小長假,但是在度假之時,請務必保護好自幾個兒

  • 5 # Sean0406

    首先澄清,清明節不是鬼節,而是拜祭祖先追憶先賢的神聖日子,是祭祀節!辣麼,相關的習俗便是掃墓、踏青、祭祀等,閩南飲食特色中,有清明果又稱黑包果、潤餅菜等應季菜蔬。

  • 6 # 壹刻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裡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晏殊的《破陣子•春景》用輕淡的筆觸,描寫了古代少女們春天生活的一個小小片段,反映出少女身上獨特的青春活力,展示在讀者面前的卻是一副情趣盎然的畫面。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乾枝枯葉,保留可借鑑的新芽,弘揚正能量。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隨著人們生活的進步,以往傳統的燒紙錢的習俗漸漸的被取代,再加上西方國家送花習俗的傳入,清明節送花不僅環保,而且時尚。清明節掃墓用的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一種懷念之情,花色以白為主,如白色的百合花、白色的馬蹄蓮、白色或黃色的玫瑰均可,白、黃交錯,加幾枝紫色的勿忘我,這樣一束花,擺放在親人墓前,寄託了深深思念之情。清明節用的花,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運用色彩的語言,足以傳達哀思。

    踏青

    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踏青的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記載:“上巳(農曆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杜甫在詩中也曾記載了皇家浩浩蕩蕩春遊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北京民俗歷來有踏青的講究,每當青草依依、清水漣漣之時,人們便脫下長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鄉野山間賞景散心,一冬的沉悶一下子便煙消冰釋。現代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於科技,漸漸的忽視了大自然的力量,在繁忙的工作學習的間隙,備上食材來一次野餐,約上三五好友,談天說地,不是比待在家裡刷手機打遊戲更來得爽快嗎?

    植樹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節令食品

    清明節食品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 7 # jingjing2013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鍊身體。

    天再旦,年復來,節氣二十四個,一一而出。立春之後是雨水,雨水之後是驚蟄,接著是春分,十五日以後,鬥指乙,便是清明瞭。

    到了這個節氣,日暖,天朗,風和,雨沛,草盡染綠,木咸豐茂,冬之灰黃轉而為春之青翠,山川河流,一片欣然。人也充滿希望,姑娘更是燦爛。古賢者認為,萬物生長於斯,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誠然如此,古者之觀察精而細矣!

  • 8 #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令。清明在每年的陽曆四月四日至五日之間。今年清明節是四月五日。清明時節,大地回春暖,草木繁茂,天氣明朗。人們在這個季節,外出踏青賞景,祭祀逝去的祖先和親人。清明節來歷,有許多版本,有資料說來自清代,也有人說來自唐代。這無法考證。從唐代詩人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上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來看,清明在唐代祭祀祖先,已成為傳統。國家為紀念這一傳統節日,已曆法規定,放假三天,讓人們踏青祭祀,緬懷逝者。清明節這天,人們在門上插上揚柳,以示慶賀。清明節前後,祖國各地,大江南北,成千上萬的人們,出入墓地公園山林間,祭祀緬懷祖先和逝去的親人。清明節,就是祭祀懷念親人的第一個節日。(注:清明,七月十五,冬至,都是陰間節)。

  • 9 # 星展2TOM

    清明時節車滾滾,路上行人喜相逢。發財東西南北中,盡在手中的誒風。

    現實與己過去發生了變化,過去: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真正的習俗基本沒了。

  • 10 # 北京民俗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的15天,所以屬於清明的節期實際上很長,加在一起有近20天左右,都屬清明。在1935年民國時期,定4月5日為法定清明節假日,由此延續下來。

    以前還有個寒食節,在清明節之前。從寒食節逐漸消亡以後,依照清朝地方誌記載,清明節在清朝時期的主要風俗事項便是掃墓。為祖墳除草清掃,掛白色紙條在樹上,再供上一些祭品之類。

    同時,清明正是花紅柳綠,春光明媚的時節,在清明節之前為百花生日,名為花朝節,春暖花開。因祭掃與家人團聚,順便踏青遊賞,也是清明的風俗習慣。

    從小寒至穀雨,每5日為一花信,清明之前是春分,屬海棠、木蘭花和梨花。所以細心的人會透過花開花落,觀察清明到來,所以晏殊有傳世好詞,寫道“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就是根據時序風物來描寫的。北京有名的稻香村點心,也會應季做些以花為主要食材的點心食品。

    清明節也是蠶農祭蠶神的時節。在古代,蠶神有著重要的地位,蠶養得好蠶農就是豐收年,因此也會衍生出許多與養蠶相關的風俗,清明暖蠶種,祀蠶姑,是重要的農桑習俗。

    清明插柳插柳習俗,可以追溯到,教民稼穡(se4)的后稷,他教會人們種稷和麥的。人們用柳枝插在屋簷下用來判斷天氣,輔助農耕。

    後來插柳演變成了驅鬼習俗,唐代人們在寒食節出行,頭上戴柳可辟邪。

    柳條青青,春季戴柳也是對青春的留戀之意,正是“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 11 # 清風明月話歷史

    清明節有下面這些習俗,我給大家講講吧!

    一、插柳

    介子推被燒死的第二年,晉文公又親自率領文武百官上綿山來祭拜介子推,卻發現當年和介子推母子一起焚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又死而復生了。晉文公十分激動,當場下旨給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還順手摺下幾枝柳條,編成一個圈,戴在頭上,表示自己對介子推的懷念之情。

    從此以後,文武百官和民間百姓紛紛效仿,都在清明節這天,插柳戴柳環,已示對介子推的懷念之情,後來慢慢地就相沿成風,流傳至今。

    (圖為清明節插柳的場面)

    二、掃墓

    宋人歐陽修謂:"五代禮壞,寒食野祭而焚紙錢。"

    清趙翼《陔餘叢考》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這種習俗在秦之前就有,但不侷限於清明日,到了唐朝還十分盛行,一直流傳至今。

    (圖為古人清明節上墳的場面)

    三、拜“城隍廟”

    按照史書上記載,在明清民國時期,清明節那天,老北京的百姓紛紛前往城隍廟上香叩拜,天旱求雨水,多雨求晴朗,出門求平安、有病求康復等許願活動,那天廟會十分熱鬧,廟內有唱大戲的,廟外有賣南北貨物的,玲琅滿目,應有盡有。

    四、射柳

    射柳其實就是清明節時候玩的一種練習射箭遊戲,是中國清明節的古老習俗之一。史料上記載:

    “射者以尊卑為序。柳枝有削白處,如在白處射斷,且騎馬接在手上者為冠軍;只斷不能接者為次;其餘皆負。”

    《金史·禮志》

    意思是說射箭的人以身份高低為序。柳枝有一處削白,如在削白處射斷,並且騎馬接在手上的是冠軍;只是射斷不能接的是亞軍;其餘的都是不合格者。

    後來到了明清時期,古人射柳活動有了改進,不在柳枝削白,而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高掛在柳樹上,眾人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出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圖為射箭的場面)

    五、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尋春,現在叫做春遊。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正是外出郊遊的大好時光。古代人就有清明踏青的習慣,並一直流傳至今。史書上記載:

    “歲清明,桃柳當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橋。”

    《帝京景物略·高梁橋》

    “三月清明日......是日簪柳,遊高梁橋,曰踏青。”

    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

    (圖為古人踏青的場面)

    六、植樹

    據說介子推死後第二年,晉文公又率領文武百官上綿山祭奠介子推時,卻發現和介子推母子一起焚燬的老柳樹卻死而復活了,於是便晉文公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從此以後,民間百姓就有了在清明節植樹的習俗,並一直流傳至今。

    (圖為小朋友植樹)

    七、放風箏

    清明時節放風箏,據說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清《帝京歲時記勝》中就曾記載過當時清明掃墓後,全城男女“各攜紙鳶”,比賽較勝的盛況,場面十分壯觀。

    我們還有一句古話:“鳶者長壽”。意思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壽命長,而且按照現代醫學來看,放風箏對治療勁椎病有一定的益處。

    現在春風嫋嫋,寒氣漸消,大家清明掃墓後,帶上風箏,帶上心情,和家人一起放飛風箏吧!

    (圖為古人清明節放風箏的盛況)

    八、蠶花會

    在有些地方,有“清明大如年”的說法,會在清明那天舉辦別開生面的“蠶花會”。蠶花會上人山人海,活動繁多,有迎蠶神、翹高竿、搖快船、龍燈、鬧臺閣、拜香凳、打拳、唱戲文等活動。有些活動在岸上表演,有些節目在船上表演,極具特色,十分好看。

    (圖為清明節蠶花盛會的場面)

    九、鬥雞

    鬥雞,就是兩隻雄雞相遇或為爭食而相互打鬥,這種打鬥可置生死於度外,直到最後一口氣。鬥雞盛於唐朝,史料上記載:

    “玄宗在藩邸時樂民間清明節鬥雞戲,及即位,治雞坊於兩宮間,家長安雄雞,金毫、鐵距、高冠、昂尾千數,養放雞坊。”

    唐代文學家陳鴻《東城父老傳》

    這種活動不加堵住,偶爾玩耍一下也就罷了,但是沉迷其中,容易玩物喪志,不值得學習和推廣!

    (圖為鬥雞的場面)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端午節”被南韓搶先一步向聯合國成功申遺,引起中國國內一片譁然。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清明節還是端午節,都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瑰寶,每一個華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來繼承和發揚老祖宗這種傳統節日!諸位看完這篇文章後,懇請大家動動手指轉發出去,讓更多地人知道我們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 12 # 傾心辣媽

    我知道的大概有一下幾點:

    第一:插柳。插柳是為了紀念神農氏。關於這個其實有兩種說法,一個是說為了看天氣情況。另一種說法是有點迷信的,就是為了辟邪。(我跟你們說,你們別本著相信科學的態度,不相信迷信,本人也是大學畢業,之前真的是看不慣迷信這一套,更別說讓我去相信這些東西,可是現在有了小孩,親身經歷,真的是不得不信啊。後邊評論我會具體說出事實發生經過。

    第二:踏青。華人從古就有踏青的習俗,所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

    第三:盪鞦韆。氣溫回升,孩子們開始出來玩耍,盪鞦韆無疑使孩子們的最愛,蕩著鞦韆可以享受無限春光和春風。

    第四:蹴鞠。這個玩意其實就是跟我們現在踢的足球差不多,就是那麼個玩意,相信大家看古裝劇也都看到過,一般皇室裡邊的人愛玩這個。

    第五:放風箏。這個好玩,我的最愛,春季來了,天氣暖和,很適合出去和愛人在蔚藍的天空下,綠色的草地上慢慢的跑著,拽著風箏,嬉笑著,打鬧著,好不溫情。

    第六:植樹。哎呦,又得扯一下天氣暖和,凍不死小樹苗了。現在不植樹更待何時。

    等等吧,還有好多,有的地方還有鬥雞,射柳,蠶花會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 13 # 小心謹慎888

    一個是踏青,人間四月草現綠,花初開。美景吸引人眼球人們走到大自然。二是悼念先人,掃墓,城裡人一般去墓園。園墳,住在鄉下人們到墳地填土。三是下葬牽墳。

  • 14 # 成御天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清明節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華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華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掃墓祭祖 清明節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是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清明》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踏青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其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節插柳植樹的風習,據說是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並曾"嘗百草"的神農氏;另一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後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並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後傳入民間。雖然有著不同的典故源流,但這些風俗仍不離人們對春回大地的喜悅。 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牽鉤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現代的拔河運動。據說春秋時,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一面大旗為界,一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凡。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盪鞦韆 鞦韆最早叫"千秋",相傳鞦韆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民族山戎所傳入,漢以後成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節、寒食節等節日的民間遊戲。鞦韆最初是用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而成。 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今日的公園和遊樂場仍然有秋千,供兒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遊、盪鞦韆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餘,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 “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蹴鞠的發源地山東淄博又興起蹴鞠熱,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鍊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大有潛力可挖。

  • 15 # 小明同學003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大有潛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 16 # 汪祁和

    清明節是上墳的節,每家都上墳,上了墳之後還要把墳頭插上細竹,掛上長長的掛錢。長長地掛錢是標記。標記這個墳是有子孫祭的。所有沒人上的墳,上面沒有掛錢做標記的,沒尾龍都當是他的外婆祭。有個瞎眼的女人生了個男孩,男孩長到幾歲時,有一天感覺囗渴,把查詢把茶壺裡的水都喝光了,還是渴,於是下次媽媽用水瓢盛水缸裡的水給孩子喝,然後還喝了一瓢水。還是咳得很,等不及媽媽曾直接把水缸裡的水喝光了,就好渴,你是瞎子媽媽挑著水桶牽著小孩去河裡挑水,一到河裡小孩直接喝河裡的水,在喝著跑到河中間去了。媽媽裝滿了水,天上電閃雷鳴。媽媽著急叫小孩趕快回家,叫了幾遍,只聽到小孩在河中迴應,卻沒到身邊來,因為小孩一邊硬著一邊要喝水,邊喝河水邊長成長長的大龍, 媽媽一氣之下把扁擔甩過去,把龍的尾巴打斷了。斷尾巴的龍,再也不喜歡媽媽了,一氣之下離開了媽媽 ,離開變成男孩到外婆家去了。外婆對男孩很好,家裡也沒有,也沒有稻田。男孩讓外婆忙家裡。他到外面。山谷裡打個滾,就是一大塊好水田成了,男孩一高興,一個滾接一個滾打,千畝良田成了。男孩在外婆家長大了,外婆年歲大死了。男孩圖美貌被美女佛算計了,比困在一口井裡,男孩子一個要求這是擔心外婆沒柴燒,要求每年給外婆,搞一次柴火,看在孝心的份上,美女佛同意了。男孩回到外婆家,問外婆要乾柴燒還是要溼柴燒。外婆說乾柴不僅傻溼柴燒不著,我要一半乾柴一半溼柴。是男孩變成龍捲風,捲走一些樹當溼柴,捲走一些房屋頂的木頭當乾柴給外婆澆。

  • 17 # 安筱檬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古老的傳統其實現在已經失傳,也慢慢沒什麼人在意了,在我們家鄉,有兩樣風俗是從我小時候起就一直沒有變過,並且家裡會鄭重其事操辦的。

    1.掃墓

    相信這個應該是大部分地區的約定俗成的,很多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在這天也會被叫回去一起參與祭祀和掃墓的大事。

    在這一天,雞鳴十分,家裡的女性長輩就會起床殺雞割肉,備好茶酒水果,糯米飯糰,裝到兩個大籮筐裡,男性也會準備冥鈔,紙錢,鞭炮等,天亮以後,先在家裡向陽處,火化紙錢拜祭一下各路神靈菩薩,然後全家一起,男女老小一起出發,一般把大部分的先人拜一遍,回來

    總是天已完全黑透,但大家都會很興奮,我們都認為,拜拜過後,家裡人就會得到先人庇佑,風順水順,順順利利,發大財~~

    2.做韭菜盒子

    但我們家鄉使用糯米粉加粘米粉做的,餡料一般是五花肉切丁,韭菜設短段,加木耳丁,炸豆腐丁混合炒制而成,幾乎我們所有人都對這種點心有一種迷一樣的喜歡,無論家裡做多少都能吃完出外工作的時間長了,會特別想吃一頓,回家鄉不吃一次像沒回到家一樣。出發工作的時候還會家裡多做,帶一些出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白衣卿相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