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謝華
-
2 # 宋新社
社評:1034年,大宋偶像級娛樂明星大咖“柳永”中舉了!
粉絲巨多的大宋偶像——柳永老師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被很多人誤解為是宋仁宗斷送了他的官場前途。事實恰恰相反。柳永第一次進京趕考(1008)時,宋仁宗還沒出生(1010年生)。
雍熙元年(984年),柳永出生福建,祖籍河東柳氏(今山西)。
福建武夷山美景如畫鹹平四年(1001年),柳永嘗試為詞,作《巫山一段雲·六六真遊洞》,歌頌家鄉風景武夷山,有“飄飄凌雲之意”。
柳永少年成名,正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趕考前就已寫出《望海潮·東南形勝》這樣的名篇。
然而第一次考試居然名落孫山,當時的宋真宗認為他“屬辭浮糜”,這讓自負輕狂的少年如何消受?
於是柳永混跡青樓,醉酒之下寫了一首《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這首詞寫得很“接地氣”。大概就是發牢騷吐槽,我考不上是皇帝不識貨,我就是布衣卿相,年輕風流快活才重要,我覺得名氣和功名不如喝酒唱曲填詞重要。
傲嬌臉的真宗可不慣柳永的臭毛病宋真宗聽到這首詞很惱火,也怪柳永名氣太大,這首詞流傳甚廣,直達天聽。
以致於下一次科舉考試,宋真宗看到柳三變的試卷,大筆一揮:“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淺斟低酌,何要浮名,且填詞去。”
於是柳永就變成了“奉旨填詞”的柳三變,以後屢考屢敗。(公考閱卷老師即使再喜歡柳永的文章也不敢忤逆真宗的旨意啊)
《八聲甘州》《蝶戀花》《玉蝴蝶》直到景祐元年(1034),宋仁宗親政,特別增加了一次科考補考的機會,對歷屆科場失意之人放寬錄取尺度。
柳永聞訊趕往汴京,和他的兄長柳三同登進士榜。年過半百終於中舉,柳永喜悅不已,擺了三天流水席,京師的著名清倌人作陪。
儘管柳永後來多年在地方任官,詞作中也常有羈旅行役之感嘆。
慶曆三年(1043),柳永多年官職不變,吏部也不敢變動柳永的職位,於是柳永希望走走宰相晏殊的門路,畢竟他也喜歡作詞填曲。
結果晏殊是個偽君子,明明喜歡作詞,偏偏就是不承認,還要諷刺柳永的慢詞詞調太過通俗平鋪直敘,和喜歡作小令的他不是一路人。柳永只好作罷。
柳三變既以詞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變不能堪,詣政府。晏公曰:“賢俊作曲子麼?”三變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雖作曲子,不曾道:‘針線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張舜民《畫墁錄》
柳永對他能公考上岸還是很感激宋仁宗的,畢竟不是什麼人都有勇氣推翻父輩的決定。
在宋代,文人墨客還是傾向於作詩,尤其是古文復古運動,認為唐詩莊重宋詞通俗。作詞被認為是“詩之餘”,只能算是文人雅客的閒時消遣的娛樂作品。
婉約派柳永代表作《雨霖鈴》“詞植根於教坊歌女之口,揚聲於雕欄玉砌之間,寓形於風花雪月之中。”
所以柳永大膽的革新宋詞,大量採用民間小調和俚語,運用白描手法創作慢詞,難怪能夠得到當時的市井小民和清倌人的喜歡,耳目一新,又朗朗上口。不再侷限於唐代溫庭筠的“花間詞”豔情色彩和五代的小令篇幅,柳永老師在創作體裁上還是很有創新意識的。
放蕩不羈的“萬人迷”柳七郎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柳永為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餘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雲:‘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人群聚集地,柳詞特別流行)但是公考進士畢竟不是隨意性很大的填詞作曲,相反有固定的格式體裁,另外柳永恃才傲物愛發牢騷的性格缺陷也不適合混官場,官場上混的好的大都是世故圓滑的政客,而不是喜歡吐槽的放蕩不羈的憤青。
不過,在這裡,還是要恭喜柳永老師,蹉跎歲月五十載,遇到了仁宗,終於中舉了!光宗耀祖,光耀門楣,柳氏又多了一位進士!某死而無怨!看來淺斟低唱還是不如浮名上岸,宋人真虛偽,真香定律哪哪都有啊!
親愛的讀者,你喜歡柳永的詞麼?那麼柳永這個人你喜歡麼?
-
3 # 勁松愛詩詞
柳永,宋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排行第七,世稱柳七。
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亦稱柳屯田。喜作歌詞,常和樂工合作。懷才不遇,多牢騷,放蕩不羈。
所作多抒羈旅行役之情及描寫歌妓生活、城市風光,對慢詞卓有貢獻,作品流傳極廣。
擅長白描,語言通俗,曲盡委婉,為北宋詞重要作家。
柳永自稱為白衣卿相。
白衣卿相的解釋如下:白衣:平民的服裝,也指平民;卿相:指高官。
古時指進士。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是說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
柳永大約在公元1 0 1 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時到京城趕考。
以自己的才華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
誰知第一次考試就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填詞道:"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
等了5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他說我考不上官有什麼關係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樣被社會承認,我就是一個沒有穿官服的官。
要那些虛名有什麼用,還不如把它換來吃酒唱歌。
這本是一個內心的發洩,但是他也沒有想一想你怎麼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詞來發洩呢,他這時或許還不知道自己歌詞的分量。
它那美麗的詞句和優美的音律已經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蓋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間的歌舞晚會,"凡有井水處都唱柳詞"。
柳永這首詞不脛而走傳到了宮裡,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裡。
柳永在京城又捱了三年,參加了下一次考試,這次好不容易被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給勾掉了。
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裡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
-
4 # 詩書君
柳永,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我們很多人知道他出生於北宋,但是關於他的一生卻是那麼的模糊。他雖然大名鼎鼎,卻在正史裡面連個傳記都沒有。
說他熟悉,是因為他的詞我們太多人熟悉,“楊柳岸,曉風殘月”、“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等等。
他的詞流傳到今天,得到了非常高的評價,簇擁者的數量和李煜、納蘭性德、蘇東坡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在他的生前與身後的一段時間裡,他的詞褒貶不一:喜歡他的人,認為學詞當學柳詞;厭惡他的人,認為他的詞太過於淫穢。
關於他生平的記載,多見於野史。相傳他出生於官宦之家,早年來到京城,流連於煙花柳巷之地,他本是才氣高傲,但是由於受到士大夫們的排擠,所以考了很多次,都沒有考中,一怒之下,一首鶴沖天斷了自己的前程,知道四十八歲那年,才勉強中了進士,還是降分錄取。
在一般人的印象之中,柳永是一個不慕榮利的人,實際上這時候人的臆想,讀書本來就是光宗耀祖,何況在宋代那個重文輕武的時代,只不過後來因為仕途無望,徹底的放浪形骸,但是他的內心還是渴望能夠“春風得意馬蹄疾”,要不然快五十歲的時候,怎麼還參加考試呢?
柳永詞的影響和流傳範圍之廣在歷史上很少有人能夠比得上。他的除了流傳於宋朝的市井之中,連和尚道士都非常喜歡。最熟悉的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就是柳永的粉絲,王重陽在柳永的詞中悟道,這也是柳永意料之外的事情;北韓的史書高麗史裡面就收錄了柳永的詞十幾首,金朝皇帝完顏亮看了柳永望海潮,決定南下。
回覆列表
天性風流,才性高妙,由於父親柳宜身為降臣,加之詞作常被人斷章取義,所以科場失意,官場蹭蹬,但眾紅裙爭相親近,為能吟唱其詞作為莫大榮耀;他不屑與達官貴人相往來,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樓,寄情風月,醉臥花叢。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是北宋婉約派一大代表。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製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柳三變,取義於《論語·子張》:“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後來因為生病的緣故改名為“永”,字“耆卿”(六十歲曰耆,亦泛指壽考),因排行老七,又叫柳七。柳永的父親柳宜曾在南唐做官,任過監察御史。宋朝建立後,出任過費縣縣令,後升工部侍郎。不過,在柳永十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柳永經歷了宋太宗、真宗、仁宗時期,不過他的成名和入仕,大都在宋仁宗時期。 鹹平五年(1002年),18歲的柳永計劃進京(汴梁)參加禮部考試,由錢塘入杭州,因迷戀湖山美好、都市繁華,遂滯留杭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一年之後,曾為其布衣之交的孫何任杭州長官,柳永想前往拜見,卻苦於孫何門禁甚嚴,連大門都進不了。後來得悉孫何常邀歌妓到府上歌舞助興,於是自己填詞作曲寫了首《望海潮》,並找到當時杭州城裡的著名歌妓楚楚,拜託她如有機會到孫府宥酒時唱這首詞。後來柳永果然被孫何召見,《望海潮》也因此被廣為傳唱。據說該詞傳到金國後,詞中描寫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盛景,惹得金國皇帝念念不忘,甚至因此起了南下攻宋,佔領杭州的念頭。柳永也因此名噪一時。 20歲左右,柳永離開杭州,沿汴河到蘇州,不久入揚州,度過了青年時期的一段放浪生活。公元1009年春,25歲的柳永終於決定參加禮部舉行的省試。考前,柳永躊躇滿志,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及試,真宗有詔,“屬辭浮糜”皆受到嚴厲譴責,柳永初試落第。憤慨之下作《鶴沖天·黃金榜上》,其中有句曰“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以此發洩對科舉的不滿。六年後,柳永第二次參加禮部考試,卻再度落第。三年後,柳永第三次落榜。公元1024年,40歲的柳永第四次落第。才華過人的詞人卻在科舉大門前屢屢碰壁,於是憤而離開京城,並與情人(或為蟲娘)離別,為此作了著名的《雨霖鈴·寒蟬悽切》。詞人由水路南下,以填詞為生。雖然科舉失意,但詞名日隆。因漂泊日久,身心疲憊,柳永作《輪臺子·一枕清宵好夢》,追憶“卻返瑤京,重買千金笑”,感嘆“芳年壯歲,離多歡少”。45歲時,柳永返回京師,汴京繁華依舊,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觸目傷懷,柳永又離開京都,前往西北。 1034年,仁宗親政,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時年50歲,聞訊,即由鄂州趕赴京師。是年春闈,柳永與其兄柳三接同登進士榜,授睦州團練推官。二十餘歲即參加科舉,知天命之年終於及第,柳永的喜悅自不待言。緊接著,柳永由汴京至睦州上任,途經蘇州,時范仲淹為蘇州知州,柳永遂前往拜謁,並作詞進獻。同年九月,睦州知州呂蔚向朝廷舉薦柳永,卻因“未有善狀”受阻。 公元1037年,53歲的柳永調任餘杭縣令,柳永盡心盡力,撫民清淨,深得百姓愛戴。 兩年後,柳永任浙江定海曉峰鹽監,作《煮海歌》,對鹽工的艱苦勞作予以深刻描述。柳永為政有聲,被稱為“名宦”。1043年,柳永調任泗州判官。時柳永已為地方官三任九年,且皆有政績,按宋制理應磨勘改官,也即升任京官,柳永也很想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卻被吏部卡住了。據張舜民在《畫墁錄》中載,柳永去求見當時的宰相晏殊,投訴吏部對他不公。晏殊問:“賢俊作曲子麼? ”柳永答道:“和相公一樣,亦作曲子。”晏殊卻說:“我雖然作曲子,卻不作‘採線慵拈伴伊坐’這樣的曲子。”柳永遂告退。由此可見,柳永雖然政績不錯,但因為詞作中一些句子被當時正統觀念所不接受,甚至被認為是浮浪卑俗,所以影響了他的升遷。柳永“久困選調”,遂有“遊宦成羈旅”之嘆。後經人舉薦,柳永向宋仁宗進獻新詞《醉蓬萊·漸亭皋葉下》,本是歌功頌德的詞作,不想其中句子“宸遊鳳輦何處”,與宋真宗輓詞暗合,加之“太液波翻”等語,惹惱了仁宗,改官投訴無果而終。同年八月,范仲淹拜參知政事,隨後頒行慶曆新政,重訂官員磨勘之法。柳永再次申雪投訴,被改為著作佐郎,授西京靈臺山令。 1046年,柳永62歲,轉官著作郎。次年,柳永再度遊蘇州,作詞贈蘇州知州滕宗諒。 三年後,轉官太常博士。次年,改任屯田員外郎,遂以此致仕,定居潤州。公元1053年,柳永與世長辭,享年69歲。
【人物評價】長調詞以周、柳、蘇、辛為最......柳詞《八聲甘州》蘇詞《水調歌頭》更是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王國維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高處,不過如此。——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