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簡單就是極品
-
2 # 卷語詩書
是的,就是因為信仰。有人可能要呵呵了,會說華人有信仰嗎?有啊。
古文人信儒,‘仁 義 禮 智 信 ’是為安身立命的基礎,是成功人士的自我標榜。而大多數人有通道教,有信佛教的。其實在民間什麼道教,佛教,人們都混為一談,總之就是人在世間是一個世界,死後又是一個世界。
其實西方也是如此,只不過是身前做好事,死後入天堂,可以說生是死的修行。死是生的結果。天堂是為好人準備好的,沒有貧富,沒有飢餓,只要你信上帝。
中國是閻羅殿,有判官評判人這一生,好人投胎,壞人下地獄。可人是複雜的,誰敢說自己沒做過一件錯事。於是可不敢把自己完全交給閻王,於是便把陽間那一套照搬到陰間,該給錢給錢,該通關係通關係,只希望少在陰間受苦。於是活人使勁燒紙錢,好讓先人不在遭罪。
王侯將相就更厲害啦,你不讓我好過,我乾脆就自封為神,天子不都是自稱‘真龍天子嗎’。我乾脆就自己修地宮,生前榮華富貴,死後照樣鴻福齊天。
這就是中國的信仰,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實在不行靠神仙,即使沒有,也會造出來。已達到自己的心裡預期。沒孩子,有子孫娘娘,生病,有藥神管著,就連一花一草都有神仙,只要想有。
這都是我閒來無事胡寫的,大家看看就好。看後就忘,最好了。
-
3 # 皇帝不稱朕
修建陵墓,費時費工費力,當然需要“信仰支援”,然而也是“利益支援”——所謂“無利不起早”嘛!
對於有意識活動和想象力的人來說,死亡真是一件頂頭疼的麻煩事。人不像普通動物。動物除非猛地發現天敵,被猛獸扳倒咬住脖子,它是意識不到死亡的;動物更不會把死亡當作一個哲學的深刻問題,時不時嘆聲氣、冥想一下;動物倒地就死了,同伴們或許理都不理,有些群居性物種,比如大象,會舉行一個“哀悼儀式”,圍著死者轉兩圈、長鳴幾聲,也便拖著慣常的腳步離去,任那具屍體在原地腐爛或被鬣狗、獅子、禿鷲吃掉;只是在人類編的童話故事裡,才有“象墳”之類的傳說……人要像動物那麼“豁達”,多好!
可是,自人類初有意識以來,便為死亡為難。要是人死了,能化作一陣清風多好,永遠自由地漂浮在這個世界上,快哉快哉,對死也不覺其可怕了。可是,人吞下最後一口氣後,偏要留下一具“蛻”;它還爛的特別快,兩個小時不到,屍斑就爬出了了,甚是駭人,令人不安,常聯想到未來的自己!
人之畏死,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觀察到死亡帶來的痛苦,比如病痛的折磨;一是瞻仰到其他人的遺體,從冰冷到腐敗的過程——都是令人驚悚的!
於是,聰明的、高階動物的人,就想多了。
(本題的配圖,皆為曾侯乙墓葬及其隨葬品)
在今天發掘的四千多前的墓葬裡,已能透過隨葬品的多少、墓穴的規格以及葬區的方位等,發現當時的人們,已經很重視安排自己的“身後事”了;墓葬構成等級社會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物。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親人故去後,豈忍遺棄其軀體?必擇一處近處安葬。考古發掘發現的原始社會墓葬,多在城牆之內或不遠處。一些例子裡,古人甚至將先祖埋葬在居室的中心位置(屋裡有墳!);在今天印度尼西亞的部落裡,還儲存著將祖先製成木乃伊供奉在家裡的習俗(還時不時抬出來曬曬!)。
遺體入土,明明就在土中腐爛,可是人們不羈的想象力早已穿越了現實、刺破了天空,他們認定,人的靈魂是可以自由遨遊,永遠不滅的。
可是,一個亡靈是多麼孤獨啊,愛他的人不免替他著急:地下居住環境不好怎麼辦?沒人伺候怎麼辦?缺錢了怎麼辦?忽然想起在陽間時素愛的“那一口”(美女、美食、興趣愛好)怎麼辦?許多個怎麼辦!古人想出的法子,就是儘量把好東西放進棺材裡,隨先人安葬。這有一個詞,叫“事死如事生”。
誰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古代,特別秦漢以前流行厚葬,人們都是各盡其力地把好東西帶走的。前幾個月,我去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院參觀。這個館的鎮館之寶,就是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的隨葬品,包括大型編鐘編磬、各種禮器酒器兵器、巨型的棺槨、日常生活用具等等。當這位“乙”先生去世時,他的後人是傾國之所有,把大批寶貝填入巨大的墳墓中。我不禁想到,這個叫曾的小國,如果隔幾年就死一位侯,那它就太不幸了,國庫要被掏空,大量財富被侯帶走,埋入地下,對這個國家的國力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浩劫。
(這位侯,小身板,卻躺在這麼大一口棺槨裡,上面還留了出口,供侯沒事出來溜達)
類似的例子,如秦國的秦公大墓、秦始皇陵,漢武帝的茂陵,都是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修建的,其中的財寶數不勝數,我就不細講了。大體而言,魏晉以後,甚囂塵上的厚葬之風有所收斂,但古人為自己修建豪華的墳墓,並陪葬生前的心頭好等等,此風久而不息。也多虧了如此,不然今天的考古學家要沒事幹了,今人所能見到的古代器物也將少很多很多。
總而言之,厚葬有“信仰”,是以為人死了靈魂不死,還可以在天上或陰間繼續享福(幾乎沒幾個怕落地獄、下油鍋的!),這種妄想便是“信仰支援”;他們活著享福還不夠,還想把這份福氣帶到來生和地下,甚至不顧後人的生活,那便是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是他們的“利益支援”。
厚葬之風,說白了,就是一個“貪”念貫穿始終。
-
4 # 北京民俗
縱觀世界歷史,留給現代人研究的超級大墓不勝列舉。最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埃及的金字塔,帝王谷,中國的秦始皇陵,十三陵等等,特別是中國各時期的帝陵,更是讓不少人的目光聚焦在了古人死後的世界上。
但是,歷史上只有這麼幾個沉睡在大墓中的歷史人物嗎?顯然不是的。
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但是絕大多數的古代平民並沒有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援,去花費比生命還長的時間去修建陵墓。所以,對於關於古人為何會花費比生命長十倍的時間去修建陵墓這個問題的承載者就被縮小了範圍,只有帝王、貴族、甚至晚期的地主鄉紳才是被研究的範圍。
都說人活七十古來稀,不算史前時期古人的平均壽命基本是40-50歲,而十倍的時間也就是400-500年,顯然用十倍的時間修建一個人的陵墓是誇張了,但是花費十幾甚至幾十年建造王陵的確有其事。
埃及的金字塔動用了10萬勞動力花費20年的時間建成,修建秦始皇陵最多使用了80萬的勞動力,前後歷經了38年,直至秦始皇去世時,這座龐大的地下王陵都未竣工。明十三陵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是當今世界上儲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在經過秦始皇的治理下,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這也為修建秦始皇陵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秦始皇在位時期相信長生不老之術,之所以想要長生不老是想把皇帝的權利緊緊握在手中,無窮盡也。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由此可見始皇帝想把江山也帶到他死後的另一個世界中,顯示了他對權利的渴望。到了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思想廣泛被接受,視死如視生就影響了古人的墓葬。帝王們除了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陵墓外,還會陪葬大量精美的陪葬品,雖然平民無法修建龐大的陵寢,但是也會隨葬一些漂亮的陪葬品。
三國時期由於戰亂,曹魏政權提倡簡葬,不樹不封。直到唐朝,經濟發展繁榮,才又了象徵王權以及死後也可享受極樂世界的王陵。總之,中國古代的墓葬隨著時代的變化有著自己的特點,社會財富發展是支撐的物質基礎,然後由於不同的思想、文化的影響,造就的中國古代陵墓制度的輝煌。
-
5 # 王朝的廢墟
中國古代的陵墓,修建時間還真沒有比墓主人生平時間長的呢,動工早的是在即位後開始修建,動工晚也會在死後以最快的速度開工建設,用十倍的時間?題主也太高估中國古代的防腐技術了吧,而且像康熙、乾隆、還有漢武帝這樣超長待機的皇帝,要是真用十倍時間,可能朝代滅亡了陵墓還都沒修完呢吧。
挑幾個歷史上著名的陵墓說說吧:
秦始皇陵,它的修建始於秦始皇即位(公元前247年),耗費的國力應該是中國曆朝歷代最大的,所以直到秦二世即位後一年多,才正式完工。但歷時將近40年,也沒有達到題主所說的“人生十倍以上時間”。
漢武帝茂陵,它的建設始於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公元前138年),按照史書的記載,修建茂陵每年要使用國內三分之一的賦稅,這一修就是53年,創造了中國修建陵墓耗時最長的記錄。但這只是因為漢武帝太長壽了——在位50餘年,活了快70歲,他活了這麼多久直接的後果就是陵墓也要修這麼久,但即使這樣,也沒有達到題主所說的“人生十倍以上時間”。
依山為陵的唐太宗昭陵,修了13年。唐高祖、唐高宗等多位唐朝皇帝,更是在駕崩後才用最快的速度修建完陵墓。到了北宋,不僅規定只有皇帝死後才能開始營建陵墓,還加上了“七月葬期”的限制——即七個月完成陵墓的修建和皇帝的入葬。
朱元璋的明孝陵修了21年,明朝唯一一座進行了考古發掘的萬曆皇帝定陵只修了6年。
歷史上在位時間排名前二位的康熙和乾隆的陵墓,分別用時5年和9年,並在他們生前就已經完工了。
-
6 # 步步小贏
首先可以肯定,必定是信仰支援,才這樣做的。比如信奉基督教的民族和國家,就沒有出現這種爭相修建豪華陵墓的現象。
但是光是信仰不足以支援人們進行這樣瘋狂的工程,還必須和人們的慾望結合在一起。
古代的統治階層,擁有強大的權力和巨大的財富,然而人終有一死。而常識告訴我們,人死了,你的一切都結束了。但是偏偏就有一種宗教信仰,讓人們相信人死了,不是一切結束了,而是你去了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你還可以繼續生活。如果任何人相信這種信仰,那麼他必然考慮動用自己當前已有的資源,為自己在將來的新世界鋪平道路。
我們普通老百姓,能力有限,想法也沒那麼多,只要自己死後到了另一個世界,能夠生活過的富足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後代能為自己多燒香紙,而我們很多人也很情願為已故的父輩祖先燒紙燒香,還有人發揮想象力,不光燒紙錢,還要燒豪亭臺樓閣,燒紙人紙馬,現代人已經開始燒手機燒汽車了。這種行為,無非是希望已故先人在那個世界生活富足而已,雖然我們自己也不太相信這種願望會成真。
那麼古代人生活的時代,導致對他的信仰極度認同,所以為了自己相信的事情而做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古代的帝王君主,王公大臣,他們自然在現實世界中已經過的很好了,相信他們自己也很滿意。但是他們在面對自己死後的另一個陌生世界時,不免有點忐忑不安。他們想要在那個世界依然佔有當前已經擁有的一切財富和權力,他們深信另一個世界很他們生活的現實世界是一個模樣。那麼他們就自然會考慮,動用當前自己的資源,為自己在進入另一個世界繼續擁有這一切美好的東西做好準備。自己在當前世界居住在皇宮,那麼最好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也居住在皇宮,自己在當前世界擁有權力財富,在另一個世界最好也擁有一樣的權力財富。
另一個世界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但是卻經過宗教人士或者巫婆道士們的描述和改造。所以古代的君主王公大臣,但凡有能力營造豪華陵墓的,必然都會極盡所能。他們建造的陵墓,並不是單單為了埋葬自己。他們建造的,是自己理想的另一個世界,他們想要再那個世界繼續享受他們的權力和財富。
所以,他們花多少時間來修建陵墓並不是問題,只要能做得到,這件事必須做,因為修陵墓寄託著他們對未來世界的無限期望和幻想,那麼多麼美好的世界啊!
-
7 # 可食中國
生死事大,生從何來,死從何去,是人類永遠都在關注的哲學母題,也是生命的核心。生,我們無法控制,無法知其所以來,死,卻能被想象和設計。
我們恐懼死亡,想了解死亡的真相,想讓死亡在我們可控制和規劃的範圍內,設計和想象死亡的無數種方式,然後想象和規劃走向死亡的路徑,以及死亡之後的一切。這個過程中各種儀式,各種宗教,各種信仰也應運而生。
陵墓也是其中一種,人將自己活著時的恐懼,焦慮,茫然,都帶進對死亡和死亡後的世界的想象中,所以,想要有棺材,想要有墓地,想要有好的風水,想要金銀珠寶的陪葬,想要用宗教的方式解脫,想要得到佛陀的接引,耶穌的接納和真主的救贖。
所以,源於對死亡的恐懼,人一直在準備著如何走向死亡,面對死亡,並且思考死亡之後的一切,想象死亡並不是結束,死亡是一種新生,死亡後還會要面臨不同的生活,想讓自己生時富貴,死後依然榮華不盡,錦衣玉食。
回覆列表
舊中國是個封建的社會,死要全屍,死要陪葬,沒結婚的死要陰婚。死要修墓。以享受萬年榮華。人一旦被迷信洗腦,就像吃了鴉片,停不了。所以說人的思想意識形態很關鍵。現在不是也有說死後要靈魂的嗎?所以有錢有權的人就修,造墓。不是什麼信仰。而是舊禮教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