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代勸善故事

    常言道,人無完人,誰能無過。很多人可能在某方面賢德,卻在其它方面犯了錯。因此,不能容人之過,是非常不好的。

    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別人滿身都是錯。發生矛盾時,錯誤都是別人的,自己還以嫉惡如仇、眼裡揉不得沙子自居,這種性格必然人緣不好,樹敵多多。不能諒解、善待別人,也就自然得不到別人的諒解和善待。而古人在面對前嫌舊恨時又是怎樣做的呢?

    下面先來講一個《舊唐書》中的故事:唐朝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少時跟隨叔叔杜淹,陷於王世充軍中。杜淹向來與杜如晦兄弟不和,因他誣衊杜如晦的大哥,使王世充殺掉了大哥,並囚禁了杜楚客。杜楚客差點被餓死,竟毫無怨色。

    王世充被秦王李世民平定後,杜淹論罪當死。而杜如晦此時已是李世民所信任的謀士。杜楚客不計前嫌,哭泣流涕,請杜如晦救杜淹一命。杜如晦一開始不肯答應。杜楚客勸說:“叔叔已殺了大哥,現在哥哥您又因舊恨棄叔叔於不救,我們家族一門之內,相互廝殺殆盡,豈不痛心?”杜如晦聽了杜楚客的話很感動,拋下舊仇,以德報怨,向李世民求情。杜淹於是被寬待免死。

    杜淹此時沒了職務,將要委身投靠太子李建成。房玄齡擔心李建成得到杜淹,助長李建成的奸計,於是向李世民啟奏,在李世民帳下給杜淹找了份差事,使其才能用在正道上。武德八年,慶州總管楊文幹作亂,口供牽連到太子的東宮,歸罪於杜淹等人。李世民知道杜淹無罪,贈給杜演黃金三百兩。等到李世民即位,任用杜淹為吏部尚書的重要職務,參與朝政。杜淹前後向朝廷推薦四十餘人,後來大多成為知名的人才。

    而杜楚客求情救下叔叔杜淹後,自己卻到嵩山隱居。貞觀四年,才被召入朝廷為官,但杜楚客毫無不平之意,沒有怨恨妒嫉之心。後來杜楚客犯了一個錯誤——幫助魏王李泰拿著金子賄賂朝臣。唐太宗聽說了,忍隱不言,沒有宣揚杜楚客做的事。等到東窗事發後,唐太宗才公佈了杜楚客的錯誤,卻又寬恕了杜楚客,免其死罪。不久又讓杜楚客擔任處化縣令,給他改正錯誤、為民辦事的機會。

    杜楚客在叔叔犯錯時,寬恕了叔叔杜淹,後來在自己犯錯時,也得到了皇帝的寬恕。而杜淹得到了杜楚客的寬恕,才為李世民推薦了四十多位人才。如果眼睛揉不得沙子、容不下別人的錯誤、沒有海納百川的肚量,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才為貞觀盛世作出貢獻了。

    在這個故事中,杜楚客始終對傷害自己的人——杜淹毫無怨氣。房玄齡有眼光,認識到如果不能包容、任用杜淹,就會把杜淹推到李建成那邊去,成為李世民的阻力。最有容人之量、也最能得人心的是李世民,即能容下杜淹之過,也能容下杜楚客之過,給他二人改正錯誤的機會,輕易就贏得了他二人的心。

    再來講一個“官吏放囚犯出獄 囚犯如期返回”的故事。

    唐臨於武德初年,在太子李建成手下當差。太子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事敗身亡後,唐臨被外派到萬泉縣做縣丞。縣裡有幾個犯輕罪的囚犯關在牢裡很久了。當時正是春天,剛下了場及時雨,農事待興。唐臨向縣令申請暫時放出囚犯,讓他們回家趁雨播種。縣令不准許。唐臨說:“您若有疑慮,我自請擔當其罪。”縣令因此准許了。唐臨把囚犯全部放回家裡,趁著農時耕種,與他們約定歸期。囚犯感恩戴德,忙完農事都如期返回監獄。 後來,唐臨升任司法官,奉命到嶺外審查監獄的情況,在交州放出三千名被冤枉的囚犯。唐高宗曾問唐臨牢獄裡關的囚犯的人數,唐臨的回答清清楚楚。高宗皇帝高興的說:“治國的要務在於王法,法律過於刻薄則人殘,法律過寬則失罪,只有折中,才合乎朕意。”

    唐高宗曾親自複審死囚。前任司法官斷的案,死囚號叫喊冤,紛紛上訴不停;只有唐臨所判的死囚沒有異議。高宗覺得奇怪,問死囚緣故。死囚回答說:“罪確實是我自己犯下的。唐大人的判決,既然不是冤枉,所以我絕了上訴的意。”高宗皇帝嘆息良久,說:“審案者原本就該如此。”

    唐臨節儉寡慾,不置辦房產,穿戴用度簡單樸素,寬於待人,不揭別人的短,卻總是能容人之過。有一次,唐臨打算去弔喪,讓僕人去取白色衣衫。僕人誤將別的顏色的衣服拿來,辦砸了事非常害怕,不敢來見唐臨。唐臨知道了,叫來僕人說:“今天我身體不適,不宜哀泣,先前叫你取白色衣衫的事,且停止吧。”還有一次,唐臨讓人煮藥,煮藥的人未按醫囑熬藥。唐臨知道了,說:“天氣陰暗,不宜服藥,應馬上把藥倒掉。”竟不宣揚和指出煮藥者的過失。他的寬恕都是如此。他用自己的寬容和善意來對待他人,感化他人。容人之過,這樣的胸襟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可能是因為深信“善惡有報是天理”,唐臨曾寫了《冥報記》一書,在世上大量流傳。 當一個斷案公正、不枉法誣判的好的司法官,說容易也容易,只要相信“頭上三尺有神靈”,“人在做,天在看”,就不會也不敢昧著良心誣判無辜、製造冤案。

  • 2 # 鄧恩周

    嚴於律已,是對於一個有理性的人的一個根本要求,我們祖國古人早就有了這個智慧是屬於優秀的文化,她這一主張與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她實踐理性批判裡所指的"自律"這個倫理概念有不謀而合之意,也就是講做為一個有理性的人,你必須是一個自由的人即自律,自律是不需要解釋的,不要問她為什麼,你去做去行動,去實踐就行了。像你所說光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那是一個人還沒有達到理性的認識,只處在感性認識階段,還必須努力學習才是,做為一個人到成人都要有一個修養過程,爭取做一個理性的人,做一個高貴的人,也就是自律的人。

  • 3 # 椰松融

    謝謝邀請,水平有限這個問題我很難概全,只說個大概,還望莫見笑。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從三個”我”入手:小我、大我、無我。承認它們存在的合理性,釐清它們的從屬關係,承認它們的演變是逐次質變昇華的過程。“我”是自己的我、是家庭的我、是社團的我、是國家的我、是世界的我、是地球的我、是宇宙的我。弄清每個階層的運轉規律我們心中自然也就有了規矩

  • 4 # 心向榮

    所謂律已寬人,是指遵循一定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來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修養情操,完善品德,用寬宏的胸懷對待別人。

    增廣賢文中,有句以責人之心責已,以恕人之心恕人,也就是說嚴格嚴求別人的態度要求自己,以寬容自己的態度去寬容別人,律己寬容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是一個人具有很高素養的標誌。

    古人云,律己宜帶秋風,處世須帶春風,人的一生如大海中的一艘遠輪,在人生旅途長河中,肯定會遇到順心,不順心的人和事,如果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以律己寬容待人,生活就會少很多煩惱,多一些快樂

  • 5 # 上官恨水

    這種狀態其實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起碼多數人對正能量還是認可的。律了別人的同時也會潛移默化的自律。總比不要求別人也不要求自己要好一些。

    即然看到了這一點,說明題主是觀察到了也思考了這種表現。

    那麼,怎樣去做呢?

    還是要從嚴於律己做起。

    少看多做。

    看的多就習慣看了。自己也就與大家一樣了。

    只有不斷自律才能夠寬待別人!

    自律的人是看不到別人寬己的!

    如果總是盯著外邊,自己也就成了寬己的人了。

    當把自身“過慮”乾淨後,看外邊都是乾淨的!

  • 6 # 冷麵鍾馗笑面佛A君悅

    謝謝邀請,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缺點,不要將什麼事都看得那麼絕對,我們要用寬厚仁慈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出了問題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愛自己容易愛別人難,如果我們能做到對人遇事在或有缺失不足時,像容忍自己一樣去容忍別人,能設身處地的替對方著想,就能避免很多事情不必要的計較了。而我們的人緣也將好到出乎我們的想象。 ​​​

    為人處世,能容則易。包容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源自人心的善良,仁愛於慈悲:包容是一種謙虛,人的個性不同,見解各異,凡事見仁見智,包容者能博採眾長,從善如流;包容是寬恕待人,允許別人有過失;是以德感人,是一種善的力量,拉近人於人之間的距離,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尊人者人尊,容人者人容。

  • 7 # 默行不驚鳥

    就是因為一般人難以做到,先賢才如此推崇、孜孜以求。

    嚴以律己,乃修身立德之根本,為社會進步之必須,足見其擔當和責任;寬以待人,乃集聚同道,謀事長久之善舉,足見其膽識與胸懷。而我們常見的”寬以待己,苛於律人”,勿庸諱言,正是人性的弱點。

  • 8 # 慧心文殊苑

    天上的氣象萬千,人間的事相種種,但歸根結底,無不與人心相關。而人心卻是這個世上最難駕馭的。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即是前賢往聖做人處事的智慧總結,也是做人應有的基本準則。因為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但社會發展到今天,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也使人心極度物化,自我的觀念愈來愈嚴重,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執越來越強烈,現代社會的人心完全可以用人心不古來形容。怕吃虧,怕上當,急功近利,錙銖必較,竟呈普遍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鏡子只照別人的現象出現,實在不足以為奇。

    作為社會的個體,也許我們對改變社會無能為力,但有一點卻是我們一定可以做到的,那就是改變自己。所以,按照前賢往聖的教導去做人,管好自己,做好自己,不但一定會讓自己出彩,同時,這也是一種智慧,一種能力。

    從小的方面來說,在一個道德缺失的社會里,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就如同珍珠一般可貴,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放射出明亮的光彩,為人敬重,被人喜愛。所以實際上,能夠自律,敢於吃虧,勇於利他,造福社會的人,最後一定會為自己開啟一條通途,成為人生真正的贏家。

    從大的方面來說,國家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的,如果每個人都能管好自己,做好自己,那麼這個社會就一定會從根本上發生改變。雖然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影響別人;從改變自身的小環境做起,最終帶動他人改變大的環境。

    總而言之,不論這個社會怎麼樣,不論這個社會的現象怎麼樣,更不論他人怎麼樣。我們首先要問的是,我們自己應當怎麼樣?有自己做人的準則,那麼,我們就能夠咬定青山不放鬆,在人生的不同的際遇中,不但能夠活得有意義,更能活得快樂和自在,真正讓生命綻放出光芒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充實的一天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