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量子科學論

    太陽東昇西落,四季變化如常,在我們的印象裡所有的自然交替都是有穩定的規律性,從來沒有發現哪一年冬天沒有來,或者是哪一年的夏天不熱,再加上如果太陽在其主序星週期內發光基本是穩定的,那地球上為何會出現週期性的冰川時期呢?也就是南北半球被大面積的冰層覆蓋。但是週期性的冰川期確實是真實地,而且太陽也很穩定,那這怎麼回事呢?

    在過去的250萬年裡,地球共經歷了50多個大冰期,每一次都對地球的氣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又如何預測下一次大冰河時代的到來?

    冰川期地地球

    大約40年前,科學家們意識到冰河時代是由地球公轉軌道偏心率和自轉軸進動造成的。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科學家們仍在試圖理解地球軌道的擺動如何與氣候系統相互作用,尤其是溫室氣體作用,從而推動地球進入或走出冰河時代。

    在距今僅21000年前的最後一個冰河時代,從太平洋到大西洋,北美、亞洲大陸上幾乎是連綿不斷的冰川。在哈德遜灣的最深處有冰層有3米多厚,一直向南延伸到今天的紐約和辛辛那提。歐洲有兩個主要的冰蓋:英國的冰蓋一直向南延伸到現在的諾福克;斯堪的納維亞冰蓋從挪威一直延伸到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

    在南半球,巴塔哥尼亞、南非、南澳洲和紐西蘭都有明顯的冰原,當時地球上大部分的水被鎖在冰川中,導致全球海平面下降了125米,比倫敦眼的高度低了大約10米。相比之下,如果今天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上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只會上升55米左右。

    所以生物學家也說,人類起源於非洲,因為當時只有赤道附近適合人類生存,再冰河時代結束以後人類才遷移到地球上地各個地區。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大冰河時代的到來呢?

    1941年,米盧丁·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的擺動改變了地球表面太陽日照的分佈,推動了冰河時代的迴圈。他認為,位於北極圈以南,北緯65度的太陽輻射量至關重要。在這裡,日照最多可變化25%。當夏季日照減少時,夏季的平均溫度會略低,這一地區的冰層能夠儲存並慢慢的積累起來,最終形成了冰蓋。

    但直到30年後,三位科學家才利用分析海洋沉積物的長期氣候記錄,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檢驗。吉姆·海斯利用化石組合來估計過去海洋的表面溫度。尼克·沙克爾頓透過測量海洋沉積物中鈣碳化石中的氧同位素(原子核中子數不同的原子)來計算過去全球冰量的變化。約翰·英布裡用時間序列分析來統計比較海洋表面溫度和全球冰量記錄與地球軌道模式的時間和週期。

    1976年12月,他們聯合發表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候科學論文,表明南北半球夏季日照量的變化與地球軌道的偏心率、黃道面與赤道面交角和進動3個引數的變化有關。偏心率描述地球圍繞太陽的軌道形狀,從近似圓形到橢圓不等,週期約為96000年;黃赤交角是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其軌道平面的傾斜度,其變化週期約為4.1萬年;進動指的是地球的自轉軸和軌道路徑都隨著時間進動(旋轉)。這兩個分量和偏心率的綜合作用產生了大約21000年的週期。

    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引數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影響。黃赤交角對高緯度地區有較大影響,而軌道進動對熱帶季節有顯著的影響。例如,軌道的進動與非洲大裂谷湖泊的興衰有關,甚至可能影響了我們祖先的進化。

    除了地球軌道的變化,還有哪些因素?

    科學家也意識到了研究所存在侷限性,而且就目前來說也沒有完全理解地球大氣因素和軌道變化對冰河時代的影響。特別是,科學家認識到地球軌道的變化本身可能不是導致冰河時代的原因,而是因為軌道變化控制了冰河時代的週期。

    因為地球軌道的變化而引起的日照的變化可以透過行星的“大氣反饋”機制推動行星進入或脫離冰河時代。例如,當夏季的太陽輻射減少時,一些冰在夏季過後仍然存在。這些白色的冰會反射更多的Sunny,這使得該地區的溫度進一步降低,使得更多的冰堆積起來,從而反射了更多的Sunny。因此,研究人員瞭解了冰蓋、海洋和大氣反饋的相對重要性。他們發現溫室氣體在控制氣候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必須足夠低,才能時地球在進入冰河時代之前開始冷卻。

    那麼,所有這些如何幫助我們瞭解未來的氣候呢?

    一種觀點認為,8000年前開始的農業擴張導致的溫室氣體小幅增加,實際上推遲了下一個冰河時代的到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繼續以同樣的速度排放溫室氣體,我們可能會把下一個冰河時代推遲至少50萬年。

    如果我們只是推遲了下一個冰河時代,我們仍將處於會處於地球的第四紀,第四紀從約260萬年前開始,一直延續至今。如果我們人類停止了冰河時代,人類將會給地球帶來更大的變化,真正的開啟了人類世時代。綜上所述,下一個冰河時代估計要等很長時間,因為人類正在給地球蓋被子。

  • 2 # 詩人的眼睛看世界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詩人先舉一個類似的例子:

    人類為什麼夏天要穿夏裝,冬天穿冬裝呢?為什麼夏天不穿上厚厚的羽絨服呢?

    同樣,地球和太陽都正常的情況下,地球上卻要經歷週期性冰河時代,就不要在地球上找答案了,即使牽強附會的找到一些看似能說的通的現象,那也不是真正的答案。

    所以說地球出現冰河時代,和人類經歷四季一樣,是環境裡的熱多少造成的。

    而熱也是物質,這種物質是最基本的渺觀物質,渺觀物質、微觀物質、宏觀物質共同完整完成的物質三態迴圈演化,而銀河系就是一個完整完成物質三態迴圈演化的系統,所以銀河系到處都是渺觀物質,只不過銀河系裡的渺觀物質密度各不相同而已。

    地球跟著太陽系在銀河系裡執行,所以地球遇到的密度不同渺觀物質也是週期性,當地球執行正常密度渺觀物質裡,這就是地球的正常時期,而執行到低密度渺觀物質裡,這就是地球上冰河時代。

    另外,詩人在以前回答相關問題時,曾提到過,太陽系的黃道面不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個曲面,因此行星的赤道面和黃道面才有一個不可調和的夾角:其實不是夾角,而是由於黃道曲面的原因,赤道面在看似黃道平面上下方。

    比如地球地球在夏至前後,赤道面在黃道平面的前方,冬至,赤道面在黃道平面的後方,所以才造成太陽直射在南北迴歸線裡來回遊蕩。

    正是這個太陽黃道曲面的真實存在,所以才在太陽系經過銀河系旋臂前後黃道曲面的曲度發生變化,從而讓太陽直射點移出南北迴歸線之外,甚至在地球南北極之外,比如今天看到的冥王星躺著自轉。

    所以地球上出現異常,和正常人出現異常一樣,大多不是本身問題,而是外部大環境影響到的。

  • 3 # j菸嘴

    原因其實很簡單!整個太陽系在以每秒300公里的速度不停的繞銀河系旋轉!銀河系其實並不穩定!暗物質分佈不是很均勻!太陽系擁有引力場存在!我認為太陽系一旦進入某些個銀河系暗物質密度高的地區,太陽可以吸收其能量!能量是守恆的!吸收必定釋放!一旦太陽吸收大量銀河系暗物質,整個太陽系所有行星系都會出現變化!對於地球而言稍稍變化一點點平衡就會被打破!地球環境的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全球性火山爆發地震與地磁變化!這可能是冰河時代時不時出現的主要原因,少部分是隕石撞擊的原因!磁場南北極對調也是原因!人類活動只是其次!

  • 4 # 空間學科

    在自然界裡,具備自然調節地球範圍內的太Sunny照度,氣溫度,乾溼度,它的能量產生在地球自然中的,風,光,電,這些自然能量來自太Sunny對地球的角度變化,產生於地球自轉,公轉的旋轉運動軌跡的變化,冰河時代,是地球的磁極對太陽方向角度的變化,對地球範圍內產生了區域性的氣候變化,導致地球的磁極方向變化的能量,是產生於人類,不斷增加合成磁鐵元素,干擾了太陽系磁場效應,這是最符合太陽系磁場效應的,自然磁場效應調節,目前人類科學界裡,還沒有這樣的科學解析理論存在,這是本文在探索宇宙自然現象中,發現天體物質運動規律變化。

    分佈於 2020.01.10

  • 5 # 大獅

    毋庸置疑,地球上的熱量是源自太陽,但是這並不是說太陽把熱量直接透過宇宙空間傳遞給地球。我們應該知道,宇宙空間是真空的,而真空是不導熱的,那麼太陽上的熱能又是如何傳遞到地球的呢?弄清楚這個問題,咱們就更好理解太陽對地球溫度的影響了。

    實則太陽的熱能之所以能夠傳遞到地球是因為有輻射波,雖然真空不導熱,但是輻射波卻可以在其中穿行。這些輻射波在遇到地球和大氣層的時候就會產生熱量,這也就是為什麼隔著不導熱的宇宙空間太陽上的熱量依然可以傳遞到地球的原因。

    此外,輻射波遇到密度越大的東西產生的熱量就越大,所以在地球上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越是空氣稀薄的高空溫度越低,而越是接近密度大的地面溫度越高。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地球表面雖然比高空離太陽更遠,反而溫度更高的原因。

    弄明白的太陽熱能是如何傳遞到地球的這個問題之後,下面咱們再說說太陽是如何影響地球上的溫度的。

    我們知道地球上會週期性的出現冰河期,其持續的時間可以是幾百萬年甚至數千萬年,其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全球氣溫下降,地球上的生態環境發生變化,這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和其他物種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毋庸置疑,地球上的熱量是來自於太陽的,那麼地球上週期性的出現冰河期也和太陽脫不開關係。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現象呢?

    實則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也沒有一個定論。

    有的學者認為,這一切很可能跟地球自轉的時候地軸發生了週期性傾斜有關。

    他們認為是因為地軸傾斜導致南北兩極的溫度升高,所以兩極的冰蓋開始融化,融化的冰水自兩極向赤道彙集並不斷吸熱就造成了全球氣溫下降。

    但是這一說法也有其不太合理之處,倘若地軸發生傾斜,應該只會改變熱量在地球上的分佈,並不會改變地球接收到的總熱量,或者換句話說應該是地球上溫帶、寒帶和熱帶的分佈發生偏移,不該是整體溫度下降啊。所以,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科學界。

    還有學者認為,地球上發生週期性冰河期,和太陽活動有關。

    在太陽活動頻繁或者強烈的年份,會產生更強烈的輻射波,那麼抵達地球的輻射波也會更多、更強烈,所以地球就獲得了更多的熱量,進而溫度就會更高。相反如果太陽活動減弱,那麼同期地球上的溫度就會更低。而所謂的冰河期就是太陽活動減弱的年份的一種表現。

    這種說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是由於年代久遠且跨度極大,所以對於現代的人類來說難以獲得可靠的證據來支援這一論點。

    最後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整個宇宙空間不均勻地分佈著等離子體,而太陽之所以能夠發光是因為其表面帶正電,能與宇宙中帶負電的等離子體隔著太陽的大氣層產生巨大的電壓,進而產生電弧,而這個電弧就是我們看到的太Sunny。當然了,有電自然會產生輻射波。

    基於這個理論,地球上之所以會出現週期性的冰河期是因為太陽本身也是在公轉的,當太陽轉到等離子體分佈密集的地方時,輻射波就會更多,地球上的溫度也會更高,而當太陽轉到等離子體分佈稀薄的地方時,輻射波也就相應的更少,地球上的溫度隨之也就更低,從而就進入了冰河期。

    但是這種說法推翻了太陽核聚變說,所以一直都不被科學界所接受。不過筆者倒是覺得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熟悉黑洞的朋友應該會知道,黑洞能夠將周邊的一些吸進黑洞之中,連光都無法逃脫,唯獨有一樣東西會從黑洞之中噴射出來,而這個東西就是等離子體。

    大家想象一下,黑洞能吸收萬物,唯獨等離子體被釋放出來,而等離子體卻能讓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產生光和熱,進而孕育像地球這樣的星球上的萬物,而恆星本身在耗盡之時也會不斷坍縮最終成為一個黑洞,進而吸收周邊的一切,同時還會釋放等離子體。宇宙之中這個週而復始、迴圈往復的過程是不是很像咱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太極圖中蘊藏的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熊出沒》當中誰的實力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