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語西蒙
-
2 # 夏至蟬鳴
我認為是電子書是不能取代紙質書籍的。
電子書和書本是有很大區別的,電子書現在隨身攜帶方便,但是在看完電子書之後你會很快忘記,沒有紙質的書印象深刻。
書本看的時間長雖然對視力有影響,但不會產生輻射危害身體健康。而電子書對人的眼睛傷害是很大的,加重了青少年的近視程度。
還有讀紙質的書容易接受知識和讀書時獲得知識的樂趣,還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電子書有攜帶方便的好處,隨時隨地的獲得資訊。但是電源的問題是電子書的一大侷限,而電子產品未知的風險也很大,可能因會電子產品的質量與某種原因而丟失,也許永遠也無法找會,而造成重大的損失。而紙質的書則避免了這一點,現在重要的檔案還是紙質儲存的。
-
3 # 煮酒戲漫
不會。
就像報紙一樣,只要有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就會有報紙存在,就算只是拿報紙來墊外賣餐盒,報紙也還會存在。
當然紙質書和報紙不是相同的性質。但紙質書有自己的優勢,能夠不讓它自己走向消亡。
1.電子閱讀的弊端。電子書閱讀會更加讓人遺忘,電子閱讀是基於人們碎片化時間,容易讓人分心與遺忘,還會促使人們養成快速閱讀的壞習慣,使閱讀體驗下降,影響閱讀效果。
2.紙質書的實在感。像金錢般,只有真正的鈔票握在你手你才能有滿足感。只有你抓到那本書,你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對於紙質書也更加有收蔵價值,例如你在網上看到一本喜歡的書,你肯定會想著買本書回來收藏。
我也喜歡買紙質書,即便不看,但每次看到桌面上一堆書,就覺得自己特有才,特牛,特厲害,因為我看得見他們!
-
4 # 極客視界
至少百年內是不可能取代的。
據證監會網站 7 月 28 日披露,掌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的申請首發獲透過。
電子書出現之前,誰都沒想過能把一座圖書館的書籍收入囊中。如今,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電子閱讀領域,企圖在這片新大陸搶得一碗羹。今天極客君就給大家講講,碎片化時代,當下電子閱讀器時代何去何從。
電子書閱讀器市場的異軍突起
最近這幾年裡,在地鐵公交上總能看到那麼一兩個人,捧著一個碟子般厚度的電子裝置,滑動著一塊紙張觀感般的螢幕。沒錯,一直是小眾愛好者天堂的電子書閱讀器領域開始熱鬧起來了。
7 月份,亞馬遜推出新一代 Kindle;而中國產廠商也不甘示弱,京東、噹噹、掌閱,QQ閱讀也都在上半年相繼推出了自家的電子書閱讀器產品。
這幾年華人對於閱讀,對於知識,對於文化娛樂的需求都變得強很多。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今年 3 月釋出的《電子閱讀器市場研究與投資分析報告》顯示,從 2012 年開始,全球電子書閱讀器的出貨量開始下降,2012 年電子書閱讀器全球出貨量比 2011 年下降 36%,到 2016 年,整個市場的出貨量僅僅為 710 萬。而 2011 年,這個數字達到了 2320 萬。
沒有看錯,儘管去年電子書閱讀器的出貨量不及六年前的三分之一,但喜歡文字的人其實在逐年遞增。截至 2016 年底,中國網路文學使用者規模達到 3.33 億,佔網民總量的 43.3%,網文市場規模也已達 90 億元,網路文學的產業規模自 2012 年起就保持著超過 20% 的年增長率。
看網文的方式可以透過網站、App、web 網頁等多種形式,並不一定需要透過購買一個電子閱讀器來實現。相比電子閱讀器所主打的和紙質書閱讀體驗一致的賣點,內容庫更為一個吸引讀者的一個因素,儘管網文和紙質閱讀沒用太大的關聯。
以閱文集團的 QQ 閱讀電子書為例,產品本身與其他廠家的電紙書其實並無太大差異,優勢在於,電子書連線著閱文集團海量的內容庫。
作為全球最大的正版中文電子圖書館,閱文集團擁有超 6 億使用者,旗下統一管理運營起點中文網、小說閱讀網、紅袖添香、QQ 閱讀、華文天下等網文品牌。一定程度上涵蓋了大部分書籍內容。
不過內容庫再多,就鵝廠那難看的吃相,估計買回來大概也是這樣的。
電子閱讀器和網路文學到底能否共存,還是說,這個電子閱讀器所期待的替代紙質書的時代還未到來,就要被網路文學革了自己的命?
碎片化時代,如何合理運用時間
如何用好電紙書,或者說什麼樣的人適合電紙書。是享受浩瀚書海盡收一機的便利,還是更傾向指尖翻閱書籍所帶來的觸感。這對於廣大閱讀愛好者來說,或許總讓他們在閱讀器和傳統書籍間徘徊。
要不怎麼說現在的人矯情呢,看書也是看,看閱讀器也是看,讀到的內容不都一樣嗎?難不成放到閱讀器看會少他個幾行字?
有研究發現,紙質和數字閱讀二者之間確實存在差別。比如學生能夠更清楚記得自己在紙質書上所閱讀的內容。同時,瑞典卡爾斯塔德大學心理學家埃裡克-瓦斯倫德 Erik Wstlund 所進行的另一項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諸如頁面看起來怎麼樣、圖書摸起來感覺如何這些元素能夠幫你拼湊起整個閱讀過程的體驗,而 Kindle 或者平板電腦則沒有這些元素的存在。」美國布朗大學認知心理學家瑪麗 MarilynJager-Adams 說道。
同時,紙質書籍支援讀者在頁面內進行各類標註,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深度閱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說現在的電子閱讀大多也支援註解、筆記功能,但實際使用者體驗卻沒有那麼出色。電子書的優勢,多是贏在碎片化時間的利用上。
對於一些公交地鐵重度使用者的上班族,在到公司的路上點開一本《解憂雜貨店》,碎片化時間簡直利用得不要太好。甚至是出差旅行,火車上,飛機上,電子閱讀器的使用場景著實廣泛。而對於一些十一點熄燈的學生黨,電子閱讀器依然支援暗光下閱讀,而且沒有液晶螢幕那樣傷眼,看考點、看漫畫一網打盡。
GEEK君有話說
電子書的興起,確實改變了部分人的閱讀方式,也讓生活上的碎片化時間有了合理的運用。雖然電子書閱讀器領域裡開始百花齊放,但它依然無法取代傳統書籍。
紙質書帶來的觸感體驗,電子閱讀器主打的方便快捷。蘿蔔青菜,各有所選。無論哪種閱讀方式,想必都是愛書之人。
傳播介質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字,是知識。
-
5 # 日讀課
19世紀末,有人提了個問題:內燃機車會取代馬車麼?
當時有人回答:肯定不會!內燃機速度和騎馬差不多,又耗費汽油,又跑不了多遠,還汙染環境,轉彎掉頭都不方便,怎麼能替代便捷的騎馬呢?
後來的事情你也知道嘍。
所以,你以為我是認為電子書閱讀器可以替代書本教材嘍?
也不是
那我到底想說什麼?
其實我想說,這根本就是個蠢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科技產品取代傳統必然會取代傳統產品,傳統用品,包括紙質書的升級換代,都是無可置疑的趨勢。
問題是這個日期是什麼時候?10年後?30年後?還是1百萬年後?
目前來說,電子書閱讀器容量大,下載方便,攜帶輕便,有著紙書無可比擬的優勢。
但是書本呢?色彩鮮豔,價格低廉,翻閱方便,隨時備註,不需要充電,儲存時間更久……這些都是電子書閱讀器短時間克服不了的問題。
電子書閱讀器想取代書本教材,目前來看,還遙遙無期,所以你要說不會取代,也是正確的,只要給你的判斷加個時間限制:未來10年內、30年內……誰知道呢
竹簡取代甲骨文,銘文用了上千年,自蔡倫造紙後,紙書完全取代竹簡用了幾百年,而帛書聖旨仍然是用絲質材料,用在一些高貴的場合。就算以後電子書普及了,紙書也不會完全滅絕的,況且這正是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呢。
-
6 # 渺若微塵y
結合自己行為與愛好,有利於閱讀就好。或許手機裡存電子書,包裡也會帶書,防止手機沒電時消遣消遣。
電子書pk紙質書,
紙質書有質感,享受書香氣息的同時具有收藏價值,贈送親朋好友.留作紀念都比較實在。 閱讀起來好做筆記,紙質材料在燈光漫反射作用下更有利於緩解視覺疲勞,促進經濟發展與就業。
但不環保,價格偏貴,只有靜態閱讀體驗。不易攜帶與不便查詢。嚴重浪費森林資源與社會資源。 價格偏貴,不像電子書有搜尋引擎,不方便查詢。不方便攜帶。
電子書通常載體小巧方便,隨時隨地可以閱續。價格便宜,環保,節約資源。 內容豐富,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多樣化讓人大飽眼福,而且調字型大小顏色、滾動閱讀模式、夜間閱讀等多種人性化設定。 查詢快捷方便。
但易眼疲勞,因依賴載體待機時間失去獨立性。有時出亂碼、錯字等情況。
綜上所述,紙質書和電子書各有優劣,雖然按當前發展的現狀。紙質書雖受電子書衝擊銷量不斷下滑,但電子書改變的只是閱讀方式,閱讀仍以內容為王。大多數經典作品或最新作品為紙質出版。兩種書,各有利弊,沒必要一刀切,更無需犯教條主義錯誤。
-
7 # 平凡不平庸世界
需要很長時間
一,幾千年傳統短時間改變不了
二,有書香氣,有質感,電子書沒有
三,假設地球斷電,唯有紙質書可看,可儲存
-
8 # 負負得正發動機
筆者認為不會。
微信閱讀最開始用的最多,每天看書的時常都可以兌換金幣用來購買書,也是挺好的。自從調整兌換金幣的上限之後,一系列糟心的政策也出來。比如你一本書看到好看處了,啪唧人家不讓看了,必須得充錢才行,暴脾氣一下就上來了,利用人性的弱點賺錢真的是非常可惡了(有本事你設計的巧妙別被識別出來)。與其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讓買書,順順暢暢的讀完來的痛快呢。體驗感很差。還有幾次好像微信閱讀是章節付費呢,看完這章看下一章還要再付錢,也是夠夠的了……
豆瓣閱讀書目比較少,比較小眾,選擇也有限制。不過一般選擇豆瓣閱讀也是因為自己非常喜歡的作者在這裡有書稿。三個app價格對比下來,豆瓣的價格也會相對比較低。
最常用的是kindle,為此自己也買了個kindle,閱讀效果確實很好,讀書的時候心無旁騖,不會像前兩者一樣,讀書的時候冷不丁收到條資訊,回覆完之後,忘了剛剛自己看到哪裡了。很浪費時間和精力。除此之外,kindle除了機子本身可以看,你的手機或者電腦上都可以關聯同一個賬號,上班的時候偷個小差還是看不出來的。kindle還有一個功能很喜歡,就是你如果想買一本書的話,kindle會先給你傳送樣章,如果樣章看完之後你確實很喜歡才會開上讓你支付錢,而不是像微信閱讀一樣,看到中間關鍵部位了,冷不丁的來個強制性付錢。kindle也可以開通會員,不過不建議,因為往往你喜歡的書,都是要花錢的,而會員免費借閱的書籍,往往流水書比較多,不過不是絕對的。
紙質書聞著墨香味兒,確實可以讓心沉浸下來,那支筆隨時可以記筆記,寫心得在頁尾周圍,軟體app固然也可以,但是終究不如筆寫來的方便快捷,固話也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紙質書看完了,可以和小夥伴們交換看書,互相分享心得,如果是陌生人的話,也可能會因為一本書來一場誠摯友情。況且現在電子書越來越貴,和紙質書相差無幾,所以同樣的情況下,選擇紙質書是相當棒的。無論是網上買書等待的過程,還是去書店買書瀏覽的過程都是一種享受了。
-
9 # Mugen全網動漫大亂鬥
紙質書籍將被削弱,但很難被替換。
多年來,隨著版權意識的提高和各種閱讀應用的成熟,使用者逐漸習慣於花一些“閱讀豆”來購買他們喜歡在iPad或手機上閱讀的一些書籍。然而,閱讀電子書有時會分散注意力。與線上教育產品一樣,微信微博切斷移動閱讀平均不到15分鐘,導致閱讀體驗下降。
紙張和電子書有不同的使用場景,更多可以互補。例如,在等待地鐵或高速鐵路時,手機訊號通常不是很好。這時,下載的電子書可以用於它:等待幾頁,這是一種碎片時間。然而,電子書需要讀者長時間觀看螢幕,特別是那些輕度遠視,可能很容易疲憊和中斷,所以他們會“快點”使用者快速閱讀。閱讀本身是一種緩慢的體驗,閱讀電子書往往會無意中引起一些“消化不良”的反應。
紙質書籍的應用通常是一個悠閒的下午,一杯綠茶,看一篇安靜的文章。許多習慣於閱讀電子書的使用者仍然認為紙質書的觸控更容易融入這個時期,“有一種閱讀的感覺”。負責數十年紙質媒體的網路使用者仍然對最原始的知識獲取形式有良好的印象。由於紙質書的“慢”性,閱讀體驗將得到改善,書籍電子商務的成熟價效比也不低。令人深感的是,在網際網路城市杭州,數十年來一直存在的浙江圖書館仍然很受歡迎。
網際網路帶來的生活質量的提高可以反映在許多細分場景中效率的提高上。例如,當我晚上在洛杉磯開車時,我經常會遇到不遜於北京的交通擁堵。當我心煩意亂時,很難享受聽歌:這可能是用語音閱讀APP聽書的最佳選擇。當你開車時,你可以為“閱讀”分配最少的能量,所以APP是最合適的。當你等車時,你可以多讀一遍電子書,紙質書是你在閒暇時間充分享受的閱讀樂趣。在更大程度上,紙質媒體應該迎合讀者的不同需求而不是競爭,以穩定一個地方。
我們來談談收集的價值。這可能是紙質書籍總能掌握的最後一道防線。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四年前,由高質量紙質媒體領導的微信公眾平臺經常將二維碼和免費訂閱放在最底層。當時,讀者仍然習慣於支付紙質媒體閱讀費用,而且由於資訊爆炸,內容還沒有獲得免費。僅用了三年時間,紙質書籍的資訊價值就大大降低了。近年來,使用者對版權支付的認可幾乎沒有提高紙質書籍和電子書相互補充的圖書市場。但書籍一直不僅僅是內容價值。有多少電子書閱讀器丟棄了他們家中的書櫃?即使我幾年前觸及標題頁並查看了評論,也有一些電子書與幾KB不同。
最後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很難被取代,就像剛剛說的收藏價值有許多書是具有收藏價值,一個擁有滿書櫃書的人往往都很有氣質。
-
10 # 書影斑斕
我認為,取代一定是必然的。
正如紙書取代了竹簡、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鋼筆取代了毛筆一樣。因為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更加便捷的技術必將取代落後的技術。
無論我們對紙質書多麼充滿感情,能說出它多少的好處,但在歷史發展的大趨勢面前,一切理由都會煙消雲散。
歷史發展到現在,誰還會用毛筆與人書信溝通?因為鋼筆都沒人用了,人們早已經用鍵盤甚至語音來進行資訊交流。
說實話,作為一個愛書人,我對紙質書充滿感情,也享受手捧書籍時那種真實的質感,誘人的書香。
但理智與情感是兩回事,對紙質書有感情,不代表要對電子書的各種便捷性、經濟性視而不見。
其實我們也大可不必哀嘆紙質書的沒落。鋼筆出現了,毛筆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改變了功用,從書寫工具變成了書法藝術品創作工具。
紙質書也一樣,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紙質書會從知識載體,逐漸演變成藝術載體,它的裝飾收藏功能要遠大於實用功能。
其實,無論是書還是筆,或者語言,都是人類觀察思考世界的輔助工具,我們不能本末倒置,放棄最重要的思考,而把感情與精力投在工具之爭上。
-
11 # 若風丁旭
我個人認為,雖然在電子書盛行的時代,紙質書的優勢被消弱,可卻不會被取代或消失
第一:在國外電子書流行的或許要更早,可是到現在他們仍然很喜歡在圖書館看書,在地鐵上,旅途中看書……
第二,紙質書具有收藏價值,而電子書由於流行,易儲存,反而容易忽略,若是在手機或電腦上觀看容易受到網路遊戲等影響,而對於小學生而言更容易受到影響……
第三 :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紙質書讀起來更加用心,容易入迷,進入作者的世界……
總之,個人覺得紙質書的好處也不少啊,當然,小說之類電子書的好處是新書會經常更新,儘管如此,也是優劣參半,卻不會被取代
-
12 # 一葉一如來834
電子書充其量是紙質書籍的補充罷了,適合不方便的情況下快速流覽、查閱。屬於快餐,試問有誰一天三頓飯吃快餐的?而且電子書只是電子產品的衍生品,不具備獨立的屬性,沒有了電子產品,電子書也不復存在。
紙質書籍承載的是文化傳承,是文化精神的留存,也蘊含著強烈的時代印記和厚重的文化遺產。比如曹雪芹的《石頭記》手稿,其文化價值不可估量,如果變成電子書籍,只不過是文字表述而已,毫無收藏價值。
-
13 # 辦公常識
個人覺得並不一定會完全被取代。紙質書閱讀的感覺更好一些,但是紙質書比較重,整理起來很佔地方。電子書的話是比較容易攜帶,做筆記也比較方便。我到是比較喜歡兩者結合著用。
-
14 # 塵世之旅
如果“未來”是上百年的話,我想99%以上的紙質書會被電子書替代的!就像當年的竹簡材質被紙質材料替代一樣。原因如下:
一、未來的自然資料匱乏,紙質材料貴,一本紙質書會很貴,而且又佔地方,而電子書便宜又易於儲存。紙貴、房子空間也貴,未來你擁有幾本紙質書就很奢侈了!
二、目前kindle的黑白墨水屏電子書的閱讀體驗相當好,只是輸入會差些。未來上百年以後,電子技術的發展不可想象,那麼可能那時候的kindle的輸入輸出就相當完美,如語音輸入查詢資料等,會讓更多人使用電子書。
三、當年磁帶音樂機被MP3替代,未來低質書也會被電子書替代,這是技術帶來的便捷、高效和品質所致。一個kindle就可以把現在的一個大型圖書館的所有圖書給裝下來了,查詢又方便,閱讀體驗幾乎相當於紙質書,何樂而不為?
四、人們現在懷念的是在捧著紙質書閱讀及寫寫畫畫,這種感覺就像懷念當年坐在書桌前握筆寫信以及收到紙信的美好感覺,那可不是一般的美好感覺!可是,現在還有多少人握筆寫信然後拿信到郵筒寄信呢?你還會嗎?
我現在閱讀小說或社科類書籍,都在kindle上購買或匯入閱讀,kindle已經70%以上代替了我的書籍。
科技的發展太快了,科技進步帶來的顛覆是不可想象的!
-
15 # 閒時說茶
首先來說下電子書籍。電子書籍透過電子化終端裝置為載體而顯示存在,比如電腦、手機、ipad等,就拿手機來說,普及率非常高,基本達到人手一部,所以它的受眾層面就非常寬廣,能夠滿足隨時隨地、碎片化的閱讀,成本低廉極大地增強它的競爭優勢;同時,它需要一定的裝置條件,比如智慧手機、電腦等這樣的終端裝置、開發生產提供電子書籍這種內容產品的生產供應商、閱讀下載的寬頻網線或者流量支援等,這對於它的普及與發揮也是一種制約;另外,個體的喜好、習慣等也在一定層面影響著電子書籍。 再來說說紙質書籍,成本昂貴、攜帶不方便等似乎讓它成為“棄兒”,但是閱讀體驗效果更好、更易儲存知識、知識系統性更強等優勢,又似乎給它注入新的“血液”。 最後總結下,電子書籍與紙質書籍,它們不是誰替代誰,而是互補與共存,更好地為人類發揮它們的各自“價值”。
-
16 # 蔥油皮蛋
說起網路電子書,其實現在手機上各種小說APP非常非常多,這個老毛就不必一一介紹了,目前這方面監管也比較少,有些盜版的甚至是免費的。其實老毛想說,這對於真正的作者來說,是不利的,辛苦廢腦細胞寫出來的書,但是沒有經濟收入,還不如去工廠打工。這樣會引起惡性迴圈,對寫作行業來說,將會是不良的影響。
不過老毛今天想說的是,電子書的另一個形態-----kindle。
什麼是Kindle?
Kindle 其實就是一個電子書閱讀器(說白了就是黑白平板電腦)可以透過網路下載電子書至電子書閱讀器裡,它比手機大,不能打電話、不支援彩色顯示,只有讀書一種功能。但 Kindle 在國外,在國內都賣得非常的火爆!他究竟有什麼優點呢?
①攜帶方便。雖然比手機尺寸稍大,厚度比iphone稍厚,但還是可以很輕鬆的放在包裡。
②耗電量極低。不同於手機的顯示原理kindle使用的是elnk技術,基本上充一次電可以看2-3本20萬字的書吧,續航時間棒棒噠。Elnk的特點是隻有翻頁的時候消耗那麼一點點電量,在顯示影象、文字的時候是不費電的。
③不傷眼。這個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了。手機要顯示影象、文字必須依賴背光,時間久了眼睛就會有痠痛感,kindle本身是不發光的,所以閱讀起來體驗很好,已經無限接近紙質圖書了。當然了,有些版本的kindle支援背光開啟這樣晚上你也可以繼續看書了,但是還不是很推薦,畢竟在明亮的地方讀書感覺上會更舒服些。
採用的電子墨水屏非常省電,並且不傷眼,可以給人最沉浸的閱讀體驗。 說白了,這就是一款閱讀習慣極度接近書籍的電子書。老毛我的哥哥一直在用kindle,也對我大力的推薦kindle,但是由於學渣的我,一直對這個不感冒。
Kindle的話,其實就是把好多好多書籍都複製到這個小小的平板裡,只要你想了,就點一下就能看。對真正想閱讀的人來說,是一種便利,而且也不需要去新華書店去買書本,或者等著網上的快件,只要輕輕一點就可以了。
-
17 # 小河2777
不光是你有這個疑問,很多人都有。
同事小王這幾天很糾結,剛上大一的女兒想買個kindle,三代的,玫瑰金外殼,孩子說現在是電子資訊時代,誰還看紙質書?前天和朋友吃飯,聊起聽書用什麼APP,7人裡有3個用過或正在用,包括我,我E人E本里自裝的是E本閱讀,我另下了個掌閱,各有千秋,現在常用的是微信讀書,書比較全,還可以得書幣。另兩個朋友就不喜歡電子書,總覺得不是真的書,看著累眼不說,關鍵是沒那種感覺。用手機看看新聞還可以。
那麼以後到底電子書能不能替代紙質書?
我覺得一定會,不過會共存很長時間。
一,紙是書的載體,而書是文化的載體,也就是說無論電子的還是紙質的,只不過是一個載體,一種工具,是工具就會被更新被替代。
比如代步工具的變遷,最快的是飛機,然後是動車高鐵汽車,馬車作為生產用途殘喘了幾年,當成交通工具已是上世紀初的事了。據說英華人在造鐵路時,是專門量著馬車的寬度設計的,人們對馬路的鐘愛或許還得幾代人的遞減。2008年去大連開會,親自去市中心體驗了一把,先是有軌電車,然後就是英式馬車了,一邊聽著滴答滴答的馬蹄聲一邊尋思,當時的人誰會想到馬車會消失,人還能飛上天?扯得有點遠。呵呵。
接著說紙質書,紙發明以前書的載體經歷了龜甲獸骨衣帛,後來開始用竹簡,一本一萬字的書恨不能用兩駕馬車來拉,後來還用了一段時間絲綢,好用是好用,成本太高,一般人用不起。然後就開始了紙書時代。
二,人們的閱讀習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紙質書如果從唐代算起用了近1400年時間,人們對書的認知和習慣不可能立馬改變。不立馬不代表不會改變。中學時代誰沒買過《讀者》?誰沒看過《故事會》?現在哪一份刊物沒有電子版?就像現在的餐館,突然一夜之間落眼處都是蝦仔間、雞公煲一類的主題餐廳,氛圍溫馨浪漫加曖昧。電影院的變遷更是讓很多預言消失和被電視網路取代的人大跌眼鏡,網上搜索“電影院會消失嗎”,你會發現10+回覆,現在的票房動輒30億50億,怎麼看也不像要消失的樣。
那麼書店怎麼樣了?新華書店還是新華書店,飛龍書店還是那樣,不過越來越多的其他場景式體驗式書店也悄然興起,孩子們盤腿坐在地毯上,有的就依靠在書架旁,大人們就端坐在沙發上,手捧一杯卡布奇諾或者一杯奶茶……這樣的意境如何用電子產品來滿足?
三,一切都在變。隨著科技發展,霍金預言未來的知識獲取根本就不用像現在這樣麻煩,植入個晶片就能讓每個人都成為博士,手一劃隨處可以記錄並永久儲存,那時候你還會覺得紙質書有存在價值?《三體》裡的三體人有個共同點,意念想通,可怕吧?也就是說,你心裡剛對眼前的美女產生邪念,嘿嘿!自己腦補一下吧!據霍金預言這種可能會變成現實。據說是150年之內。
所以,紙質的還是電子的,你喜歡就好。
回覆列表
在遙遠的未來社會電子閱讀會不會完全取代紙質書?我們可以開個腦洞,來一場閱讀媒介擂臺賽
ROUND1、閱讀體驗——快節奏與慢生活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很快,透過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瀏覽電子圖書,無論是在奔赴工作的地鐵上還是深夜躺在床上,都可以讀最新鮮的新聞和喜歡的小說。未來電子閱讀會成為不可逆趨勢。
而未來傳統的紙質書可能非常小眾,但是可以大膽預測,總還會有一群忠實的擁護者。相對於其他國家,中國文化還有根深蒂固的書法傳統,書寫的藝術和依附於紙質書的文化習慣是很難被電子書替代的。比如你用電子閱讀器看《紅樓夢》就沒有那種 “字裡行間傳出的幽幽書香味”的閱讀體驗。
ROUND2、環境保護——誰是環境殺手?
很多人想當然地覺得電子書肯定比紙質書環保,其實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也沒有許多人想當然所想象的那樣綠色環保,遍佈全球的無數伺服器其實耗費著鉅額電力,而無窮無盡的黑色螢幕和看不見的晶片,正在對地球環境進行著另外的多種汙染比如重金屬汙染。
當然未來肯定會有環保的電子閱讀器發明出來。比如最近就已經有這種環境友好晶片被研發出來了,這種新型半導體晶片用一種纖維素奈米纖絲的材料製作,代替原有的不可降解的材料。這種纖絲由木材製成,具有可彎曲、可生物降解的特點,從而減少對環境的危害。 這種晶片很安全,你把它丟在森林裡,菌類就能把它分解掉。
但是往往這種晶片生產成本很高,和傳統市場搶佔份額也十分困難。如果未來人類的環保理念和立法有了新的發展,也可能消解電子閱讀在成本和環境汙染方面的劣勢,不過現世的汙染降解已經非常困難。
ROUND3、電子閱讀崛起暗示深度閱讀的消亡?
在傳播學界有一個理論,由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訊息”理論,意思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響了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
一些學者認為電子閱讀即是淺閱讀,或者電子閱讀容易造成淺閱讀。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所指出的, “傳播產生效果的前提是電子閱讀帶來的衝擊——“碎片化閱讀”。在公交車、地鐵上、吃飯時睡覺前刷一刷手機看看諮詢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這同時造就了現在的注意力經濟時代,以至於網路上一大堆碎片化的、簡短的、一翻到底的資訊更容易獲得關注。人的注意力和經歷是有限的,很多人擔憂需要嚴肅閱讀深度思考的內容就被這些資訊垃圾擠佔了,擔憂“碎片化閱讀”正在侵害“嚴肅閱讀”
但是,“紙質閱讀是深度閱讀,而電子閱讀是淺閱讀”的觀點是過於簡單化的判斷,不能根據閱讀載體來衡量是淺閱讀還是深閱讀,而應根據閱讀內容和閱讀習慣來衡量,就像也有索然無味的紙質書和深度有趣的電子讀物。有時候在公交車在地鐵上讀紙質書算不算碎片化的淺閱讀呢?
所以所謂的“電子閱讀”其實與“紙質閱讀”並無對立。這樣問題的關鍵似乎不在於閱讀的媒介,而在於如何保持閱讀的習慣、提高閱讀的質量。媒介不會消亡,可能消亡的是人們潛心深閱讀的閱讀習慣:人人醉心在淺閱讀帶來的知識假象中,嚴肅的深度閱讀早已不能取悅追求短暫刺激的大腦,愚公移山也好,十年磨一劍也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也好……已經變成了一種嘲笑。
4、3017年的某個慵懶的午後,你沐浴著Sunny躺在自家陽臺後院,喵咪趴在你的腿上小憩,手裡捧著一本昆德拉的小說一頁一頁地翻著,越來越多的新新地球人崇尚在電子科技中尋找短暫的刺激,你卻不以為然,就像遠古的山翁陶淵明隱居一樣,你更喜歡返璞歸真,獨自品味著泛黃紙頁的快樂,“這樣的下午也許更讓人陶醉”你在社交網路上釋出了這樣一句話,並且附了一張你在看書的照片,收穫了很多朋友的讚賞。當然,你可能一個字也沒看進去,因為那個時候你早已經失去了嚴肅閱讀的習慣。
“一條被汙染的河流會突然變得有毒,大多數魚類都滅絕了,游泳成為一種危險。但即使這樣,這條河看上去還是正常的,人們還可以在上面划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