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輝boss

    秦始皇認為起諡號是一種逾越的行為,不會讓子孫或臣子給自己取。

    如果要取的話,應該要叫秦武文王。

  • 2 # 安定郡小書生

    秦始皇嬴政是首個完成中國大一統的傑出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皇帝最開始應該是“皇”、“帝”兩個詞,當然都是對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在上古時期就有“三皇”“五帝”的稱呼,其中“三皇”一般認為就是伏羲、女媧、神農,“五帝”一般認為就是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他們一般也就是當時部落首領,也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之後進入夏、商、周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謂也隨著時代發生相應的變化。如: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但是隨著春秋戰國禮樂崩壞,許多諸侯國僭越稱王,甚至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齊湣王相約共同稱帝,秦昭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

    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僅僅以“王”稱呼已不足以彰顯其豐功偉業,就讓丞相李斯諸人商議新的稱號。於是李斯諸位大臣商議之後,上奏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以“皇帝”作為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後新的稱謂。同時嬴政更希望自己建立的秦帝國能夠在子孫後代的手中一直延續下去,就自號“始皇帝”,接下來歷任統治者依次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

    可惜事與願違,秦帝國僅僅傳到胡亥手中就二世而亡,成為南柯一夢。假如秦始皇嬴政不以始皇帝為自己的稱號的話,依然會選擇其他區別與“王”的稱號,因為“王”的稱號已經經歷春秋戰國各諸侯國濫用開始貶值了,最有可能會選擇一個新的、從未出現的稱謂也未必可知。

  • 3 # 滾滾江水mzs

    秦始皇雄才大略、消滅六國、統一華夏,三千年來武功霸業能出其右者屈指可數。

    要按照後代諡號的標準,應該是“秦武帝”。

  • 4 # 歷史小知

    諡號皇帝或權貴死後,人們用一字或多字對其一生進行蓋棺定論的評價。死去的皇帝本身是做不了主的,秦始皇或許是怕死後繼任者給他上個什麼不好聽的諡號,就以上諡號為“子議父,臣議君”給廢止了。

    自稱始皇帝,後世稱第幾世皇帝,他的兒子為秦二世。

    如果要給他上諡號,按照唐朝以前諡號還沒濫觴,且還具有褒貶作用的話。可以參考《逸周書●諡法解》按規矩選擇一到二字來給秦始皇上諡號。

    我選兩字

    一曰:神。《諡法解》:民無能曰神。一生功績人們無法用詞語形容的,諡號可用神。

    作為千古一帝,將開啟中國封建時代,第一次江嶺南地區納入中國版圖等等功績,秦始皇不管怎樣都配的上神這個諡號。

    二曰:武。《諡法解》: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只要滿足上面一項就可以,用諡號武。秦始皇好像都滿足。

    兩字都用:

    這兩字都符合挺符合的。如果在當時生在當時我會覺得兩字和一比較好,但是因為有人用了拉低了檔次,還是算了。

    武神皇帝,怕不是有歧義。

    用一個字:

    第一個:秦神帝。中國代還沒有單字一個的皇帝。秦神帝,獨一份。

    但是前面也說過,唐朝以後皇權加強,不在給上惡諡號,都是美諡。而且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原來規定的廟號不夠用了也開始用諡號解中的字來定廟號。諡號中有些也發生其他變化。其中“神”就由原來的厲害的讓人驚呆了說不出話,變成了壞話不好說出口只好用“咳咳”兩聲來應付的含義。

    第二個:秦武帝,用武這個秦始皇滿足一個條件就可用,結果他全都滿足。武這個字配他低了點。

    一圈下來,我還是覺得秦神帝比較符合。

  • 5 # 九州錚史

    諡號的由來

    諡號最早始於西周朝,諡與號有別,並非一個東西。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指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中雲:“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兩週時期,周王室和春秋戰國的各大小諸侯國均廣泛施行諡法制度,到了秦朝被廢除,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恢復了諡法,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

    秦始皇為何沒有諡號?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

    由此可見,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覺得非常沒有意義,不喜歡這樣被後人議論,因此便把它廢除了。因此,秦始皇本人以及此後的秦二世都沒有諡號。

    古代皇帝諡號大體分三類

    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大體分為三大類別,分別是褒揚性的美諡、憐惜性的平諡、貶義性的惡諡三種。

    美諡,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歷史上大多數皇帝的諡號都是“美諡”,比如皇帝有經天緯地之才,或者起碼勤奮好學,那麼可以給個“文”字(如漢文帝劉恆、魏文帝曹丕等);如果這皇帝有著開疆拓土或者平定禍亂的巨大功業,那麼則可以諡號為“武”(如戰國時趙武靈王、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等)。

    平諡,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在“平諡”中,如果一個皇帝的諡號是“懷”,那大概是說他性格仁慈,但是沒什麼能力,搞不好後來還短命早死;如果是“愍”,則是說這皇帝在位時國家遭難,雖然這國難並非由於這任皇帝昏庸而起,但總歸他也無力迴天,因而後人只能對他表示惋惜和同情。

    惡諡,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被給予“惡諡”的皇帝,一般暴慢無親被稱作“厲”,比如我們一開始說的那個周厲王。其他比較常見惡諡還有“煬”(隋煬帝)、“哀”(魯哀公)、“幽”(周幽王)、“靈”(衛靈公)等等。

    非要給他諡號的話,哪些諡號合適呢?

    歷史上對於始皇帝的功過是非其實是分成三派的,一種是狂熱者,筆者稱其為秦粉;一種是中庸者,筆者稱為秦中;另一種是否定者,筆者稱其為秦黑。若非要給其一個諡號的話,筆者在此針對上述三種看法分別給予一個諡號,以作參考,權當拋磚引玉。

    秦粉:秦高祖武皇帝。武諡號,開疆拓土,一統八荒的秦始皇用武字也非常貼切。

    秦中:秦太祖桓皇帝。桓諡號,其實是平中帶褒義的良平諡。 桓: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秦黑:秦世祖厲皇帝。厲諡號,暴慢無親用來形容秦始皇其實生平狀態其實也不為過。

    說明:這裡使用的皇帝廟號高祖、太祖皆為開國皇帝所用,而世祖多為開啟斷代史的皇帝的廟號。

  • 6 # 盟先森

    大家都知道中國從西周開始每個皇帝都是有諡號的,甚至有些草根自己胡亂建了個國在死後都同樣有諡號。

    但是中國還真就有一個例外,而且他不僅不是那種草根皇帝,而且對於現在來說還是一位無人不知的皇帝,他就沒有諡號。

    這位就是秦始皇還有他兒子。那麼為什麼就這兩位沒有諡號呢?

    但是秦始皇一想其實這樣真就沒什麼大用,因為如果朝代沒有更替的話,肯定是恭維的話,如果說朝代更替了,那接班的皇帝對他肯定就沒什麼好話。

    而且諡號講究兒子給父親評價,臣子給君王評價。

    但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一個典型的吃力不討好的人,對六國的貴族可以說是仁至義盡了,但是他們對他可就沒那麼友好了,甚至還發動一群人去罵他。

    所以秦始皇也是挺害怕,要是自己死了之後這諡號不怎麼樣的話,自己還不是隻能吃這啞巴虧?

    於是秦始皇就把這諡號給廢了,改稱始皇、二世這樣去叫。而胡亥自然是不用多說,沒當幾天皇帝就被弄死了,自然也就和秦始皇一樣沒有諡號了。

    其實漢代的時候是想過給秦始皇起一個諡號的,畢竟秦始皇的功績可以說是有目共睹,隨便拿出來一個就足以稱得上是千古一帝了。

    但是秦始皇這個人還挺尷尬,那就是捱得罵也同樣不少。

    主要就是因為徭役太重,再加上焚書坑儒。其實這兩點秦始皇也挺委屈,因為徭役重是因為秦始皇為了抵禦外敵,最主要還是用在了建築長城上面。

    而焚書坑儒就更委屈了,說是造成了許多經典失傳,但其實這些所謂的經典都被秦始皇收集了起來,而且還是最正統的那部分。沒有百家爭鳴之後造成的繁雜。

    真正讓這些經典失傳的其實是因為項羽,一把火就給燒乾淨了。

    所以漢朝的這些人也都弄不好給秦始皇一個什麼諡號,最終還是決定尊重秦始皇的選擇,不起諡號,只稱始皇!

  • 7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中國歷史顯著有一大特點,就是人在死後,後人喜歡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這種評價所用的概括用諡號來形容,具體形成制度有史可考的是在西周時代,發展到秦始皇時期秦始皇說了這麼一句話,其言:“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簡單來說秦始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太不像話,不成體統,索性秦始皇就給廢除了。

    秦朝秦始皇雖然廢黜了,但劉邦建立的西漢又把諡號制度給恢復了,之後其他朝代都延續,所以秦朝成了歷史上的一個特例,無諡號。秦朝雖然無諡號,但秦朝還是開創了一個先河,那就是皇帝二字始於秦始皇。

    關於古代的諡號也不是隨便一個人都能獲得的,最開始只有周朝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諡資格,到漢朝以後才越來越普及化。在官方認可的諡法中有三類即上諡、平諡、惡諡,按照秦始皇的貢獻,獲得一個上諡是沒問題的,但前文我們也提到秦始皇不喜歡子議父,臣議君,他也自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所以才創造出皇帝二字,再深一步理解秦始皇除了不喜歡這種諡法外,他還認為就算上諡也配不上他,不然他也不會創出皇帝二字。

    既如此我們後人真沒那個實力和能力給予秦始皇諡號,但真要舔著臉來給予秦始皇諡號的話,可以參考歷朝歷代尤其是大一統王朝的開國之君的諡號,比如劉邦的諡號是高皇帝、隋文帝的諡號是文皇帝,這些都是褒揚性的美諡,秦始皇屈尊的話和劉邦等同用一個高皇帝還是可以的。

  • 8 # 司文郎中

    既然給秦始皇上諡號,那麼確定這兩個原則:1.諡一個字或兩個字,此時諡號還沒有氾濫;2.褒獎為主。一方面秦始皇功績確實很大,另一方面古代臣子上諡一般情況下也會避免貶義諡號。

    由此,我覺得“莊武”比較合適。

    根據《諡法解》:

    兵甲亟作曰莊,澼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

    剛強理直曰武,威強澼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

    可見,莊和武其實都有軍事含義在裡面,反映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壓制匈奴、征服百越的功績。“勝敵志強”、“屢徵殺伐”、“克定禍亂”都較為符合。

    另外,“死於原野”對應秦始皇於巡視天下途中死亡,“刑民克服”則指其治國的法家思想。

    其實一兩個字是很難概括一個人的一生的。比如“經緯天地曰文”、“闢土兼國曰桓”等諡號都比較適合,但文和桓不如莊和武大氣。

    另外,秦始皇也有實行焚書坑儒等思想專制的黑點,這些比較適合“不悔前過曰戾”、“去禮遠眾曰煬”。但是前面說了,除了漢靈帝等個例外,古人為君王上諡原則上是不使用惡諡的。所以戾、煬排除。

    綜上,如果秦始皇沒有自稱始皇帝,“秦莊武帝”大概最適合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年輕人家庭是AA制,己錢自管,己任自擔,沒考慮家庭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