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秦川渡遠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力,首先我比較認同姜維派死士刺殺費禕的說法:其一,姜維北伐最大的掣肘就是費禕(兵不過萬),先前其亦反對蔣琬北伐,致其屯兵漢中無果;其二,魏延楊儀先後被殺,費禕才是操盤手,其人陽奉陰違兩面三刀,激化二人矛盾後借刀殺人以期上位,但是聰明人哪怕後知終能後覺,清算費褘是可行的;其三,郭循由姜維北伐時莫名收降,蜀國除姜維夏侯霸無一人知其底細;其四,郭循本欲殺劉禪為其口述,如此供述其心求死之意昭然;其五,前有夏侯霸這樣的榜樣,蜀漢待郭循甚厚於曹魏,何至其玉碎?其六,三國志為什麼要寫姜維陰養死士?何為死士?其七,張巍如果不知情,何以預知費禕之死,何以明知其年邁風溼,仍被姜維拉上前線最終寡不敵眾而亡?(劉禪不忍,後老將軍自己主動請櫻)其八,三國志為什麼不明寫姜維刺殺費禕?三國志成書於晉,要考慮政治稽核,蜀書最簡,蓋因蜀國不置史官,且大量文宗在鍾會叛魏士卒譁變的動亂中佚失,陳壽羅列有限的資料,不妄加書,是讓世人自己思考。凡此種種,諸位還篤定姜維絕不可能殺費褘麼?當然,小編不是上帝,提出這種觀點只是抒發己見,也希望大家有理有據各抒己見,不要無腦噴。

    蜀漢在魏蜀吳三國中,國力最弱,然政局最穩,除了政治號召力,也與蜀漢四相出色的政治能力緊密相關。

    諸葛亮在時,其政治手腕可以在保證政治穩定朝野一心的前提下組織力量北伐,即便如此,仍發生了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的政治鬥爭。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等人雖能力岀眾,但仍去諸葛亮甚遠,只能以基本休戰的方式暫緩荊益派系間的矛盾。

    姜維,作為諸葛亮軍事思想的繼承者,不願看到蜀漢坐以待斃,陰養死士,假扮投蜀的魏將,刺殺了一直束縛自己北伐的費禕,蜀漢對外派一時由鷹派取代鴿派。然而,姜維雖然在軍事上能力出眾,政治上卻能力平平,激化了益州本土保守勢力與主戰派之間的矛盾,本身又缺乏治國理政之才,連年用兵卻收效甚微,致使蜀漢國力日衰(劉禪雖是庸主,但青壯年全上了前線,生產乏人,任誰也難為無米之炊),政局動盪,主和(降)派抬頭,奸佞叢生,至此,本已疲弊的蜀漢已如蟻穴潰堤之勢。

  • 2 # 洞庭一葦1188

    姜維赤心報國,費禕是被魏國降將郭循所刺,和姜維毫無關聯,姜維投降鍾會是在鄧艾攻破成都後,無奈採取的計策,姜維為了保全蜀國,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蜀國的滅亡根本不是姜維導致,希望提問者多讀正史,少發這種誤導讀者的奇葩問題。

  • 3 # 文史宴

    這問題問得……姜維沒有刺殺費禕,投降鍾會也是劉禪命令他投降的,不是他主動投降禍害蜀漢的。

    費禕在歷史上確實是被魏國的降將郭修刺殺的,但沒有任何史料證明姜維是幕後黑手,現在流行的說法出自馬伯庸的小說《風起隴西》,雖然馬親王這本書寫得很不錯,但並不是真實歷史。

    費禕跟姜維也確實有矛盾。費禕主政時期,維持蔣琬的休養生息政策,名言是“丞相尚且攻不下,何況我們”,不肯用力攻擊魏國,姜維想要攻魏,費禕每次給他的兵不超過一萬人,所以姜維飽受費禕壓制,確實是不太對付。

    費禕此時的休養生息政策其實不合時宜,蔣琬時代在諸葛亮多次出兵之後,自身才具又明顯遜於諸葛亮,魏國又無隙可乘之時,選擇休養生息,是正確的選擇;費禕時代則魏國興勢山之戰慘敗而歸,關中華夷震動,這個時候是北伐的最好時機,結果被費禕的龜縮政策錯過了,後來姜維再努力九伐中原,也沒有這麼好機會了。

    但確實沒有任何證據指向姜維刺殺了費禕,如果真是他殺的,不可能不被追究,歷史上的姜維並不是諸葛亮的弟子,地位也並沒有那麼穩固,不敢造次的。

    至於投降,則是劉禪先投降,後命令姜維投降,姜維才投降。就這樣他還不樂意、不甘心,一心圖謀假投降於鍾會,說動鍾會謀反,然後再殺掉鍾會,重新佔據蜀中呢,最後事敗時還以身殉國,無可非議。

    姜維一直在劍閣抵擋鍾會,而且幾乎成功,鍾會十幾萬大軍攻不下劍閣準備撤退了。不料鄧艾偷渡陰平,劉禪扛不住先降了,然後還命令姜維投降。這種情況怎麼能怪姜維呢?

  • 4 # 葉公好龍177224125

    首先,姜維使魏國降將郭修刺殺費禕沒有任何史實證據,所以不能憑推測下結論,所以費褘之死與姜維有關是不能成立的。至於姜維投降鍾會經過及蜀國之亡得從魏軍攻蜀說起

    景耀六年,姜維上表後主說:“根據偵察材料顯示,魏國大將鍾會在關中集結軍隊,有大規模軍事行動跡象。主上當立即派張翼、廖化率兵到陽安關和陰平橋頭駐守,以防未然。”時黃皓堅信鬼巫(算命先生)之說,認為敵軍不會主動前來進攻,於是稟告後主劉禪不必派兵防守;而朝中大臣全都不知道這件事情。

    魏國司馬昭因患蜀將姜維屢次入侵,議欲派刺客入蜀刺殺姜維。從事中郎荀勗說;“明公以正義之師伐之,無有不勝,而以刺客除賊,非上策也!”司馬昭說:“此言最善。”遂遣徵西將軍鄧艾率軍三萬自狄道取甘松、沓中,並牽制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兵三萬自祁山取武街橋頭,切斷姜維退路;拜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鉞,都督關中人馬,並調遣青、徐、兗、豫、荊、揚等處精兵,總兵力共十幾萬,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徑取漢中。秋,八月,軍發洛陽,大賚(犒賞)將士,陳師誓眾。將軍鄧敦謂蜀未可取。司馬昭立斬鄧敦以徇(示眾)。三軍凜然。於是,大軍出發。

    及至鍾會大軍即將進入駱谷,鄧艾即將進入沓中。後主劉禪才急忙派右車騎將軍廖化前往沓中救助姜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往陽安關援助。姜維已被鄧艾打敗,退到陰平駐守。鍾會圍攻漢、樂二城。蜀將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戰死。鍾會聞陽安關被魏軍攻克,於是長驅直入。姜維聞陽安關已被攻破,於是從陰平撤退,與蜀將廖化、張翼、董厥等合兵退守劍閣以拒鍾會。劍閣這個地方,是通往蜀中咽喉要道必經之路,地勢險要,古來就有:“一夫擋關,萬夫莫入”之說。鍾會兵到關下,攻之,不能克。寫信給姜維勸降。姜維沒有回信,列營守險。鍾會不能攻克,而軍糧運輸路途險遠,軍中缺糧,於是與眾將商議退還。

    魏將鄧艾進至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率三萬人馬從劍閣之西由一條斜道景谷道鑿山開道而進,翻越了七百里無人行走的極為艱險的崇山峻嶺。將士攀木緣崖,魚貫而進;糧運將匱,頻臨危殆。終於到達江油。蜀江油太守馬邈投降。在這危急關頭,蜀後主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率軍拒鄧艾,軍至涪縣。鄧艾長驅而進,擊破諸葛瞻前鋒。諸葛瞻退保綿竹。艾以書誘瞻說:“公若降,必表為琅琊王。”瞻看畢勃然大怒,扯碎其書,立斬來使,出兵與鄧艾交戰,陣亡,時年三十七歲,其長子諸葛尚也同時殉於國難。蜀軍離散。鄧艾長驅至成都。蜀後主劉禪投降,傳敕令教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同詣鍾會軍中投降。至此,蜀國滅亡。

    關於諸葛瞻敗亡一事,看法是這樣:鄧艾懸軍襲蜀,利在急戰;而諸葛瞻應採取守勢,不應該與魏軍硬碰硬發生正面衝突,釆用拖的辦法,就像司馬懿用縮頭烏龜戰術對付諸葛亮一樣。如當年劉備進攻劉璋,益州從事鄭度對劉璋說:“劉備懸軍襲我,然兵不甚多,士眾未附,軍無輜重。如能盡驅巴西梓潼之民過涪水以西,把各城內倉庫存糧及民間糧食一皆燒除,然後深溝高壘,不與交戰。劉備欲戰不能,長久屯兵堅城之下,時間一長,輜重糧食就會耗盡,不過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虛擊之,劉備可擒也。”《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亦記載了這段話。劉備聞知這一訊息非常害怕。可惜劉璋不聽。雖然如此,劉備圍雒城(今四川廣漢)長達一年攻不下來,劉備重要謀臣龐統就在雒城下指揮作戰時為流矢所中而卒。而鄧艾當時情形比劉備當時情形嚴重得多。劉備雖然輜重匱乏,軍用物資還可從水陸運送,荊州通向蜀中通道並未被切斷,而鄧艾軍士只有隨身攜帶的少量糧草,後路姜維固守劍閣。如果諸葛瞻用當年鄭度之謀,堅壁清野,把老百姓全部撤到雒城以西各城中,自己集結重兵固守雒城,堅守不戰。當時的四川不像現在四川,有近兩億人口,地大物博。當時偌大的四川地區不過二十八萬戶人家,總人口才九十四萬,屬於地廣人稀,生產力低下,資糧有限;儘管鄧艾打下江油,畢竟城小資限,亦難以長久維持一支三萬人的部隊。鄧艾求戰不得,野地裡搶不到糧食,後路又被姜維切斷。隨便你一支鋼鐵般的軍隊,一旦斷了糧,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難道那時魏國司馬昭能派出飛機空投糧食給鄧艾!如果諸葛瞻那怕有他父親諸葛亮一半的本領,參照戰國時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堅守拒敵的辦法,以馬服子趙括拒秦將白起及西楚大將龍且在齊地維水拒韓信的敗亡為戒,不硬打硬拼,堅壁清野,堅守不戰,則三萬魏兵將在蜀國腹地喪身,所謂“偷渡陰平奇謀”不過笑柄而已。

    鍾會悉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及蜀之故官,為太后發哀於蜀朝堂,假傳太后遺詔,說是派鍾會起兵廢掉司馬文王,把假詔給諸將在座傳看,並逼迫他們一一在上面簽字。更使親信代領諸軍。所有文武百官,全都關在宮中,嚴兵圍守。姜維欲使鍾會盡殺魏國諸將,然後殺鍾會,盡坑魏兵,復立漢主,陰圖復國。而鍾會則想讓姜維帶兵作戰。二人各懷心事。姜維讓鍾會誅殺諸將,會猶豫未決。維密書與劉禪說:“願陛下忍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隨後引起了一場兵變,鍾會、姜維都在這場兵變中被殺。

    《三國演義》是這樣描述這場兵變的:眾官被監禁之後,姜維對鍾會說:“我見諸將不服,請坑之。”鍾會說:“我已令宮中掘一坑,置大棒數千,如不從者,打死坑之。”時有鍾會親信將領丘建在側,而丘建原來是護軍胡烈的部下,把這訊息偷偷轉告給被囚禁中的胡烈。胡烈大驚,泣告丘建給他兒子胡淵送信。這時胡淵正在外面領兵,聞訊後立即聯合諸營將領率兵去打鐘會、姜維。鍾會中箭被殺,姜維自刎而死。

    《三國演義》又說:在胡淵等部來進攻時,鍾會派姜維領兵去殺眾魏將,姜維方欲行動,忽然一陣心疼,昏倒在地;作戰時,不幸心疼加轉,仰天大叫:“吾計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而據《三國志·鍾會傳》記載:姜維和鍾會都是在作戰中寡不敵眾被殺;姜維還親手殺死了五、六人,既沒有“心疼”,也沒有“自刎”。《三國演義》在這裡特別強調他的“心疼”,無非是告訴讀者:姜維的敗亡,不是因為鬥志不高,武藝不強,而是命中註定,命該如此,魏國將官們也是命不該絕,這些都是命中註定的,就是說“人定不能天”,你人有千算,天教一算。天意就是如此的,隨便你好厲害,都是沒有辦法的。就像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道”中,說“夜觀天象,曹賊未合身亡”;及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馬受困”中,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都是如出一轍。《三國演義》中這一類迷信觀念還不少。

    此外,《三國演義》說姜維亡年五十九歲,顯然是不正確的。《三國志·姜維傳》記載:姜維是在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降蜀,時年是二十七歲;死於魏咸寧元年(公元264年),屈指算來,姜維亡年應為六十三歲。

    那麼,姜維的復國計劃究竟是不是異想天開呢?古往今來人們有許多不同的看法。但是客觀的看,姜維的復國計劃是不現實的。因為,跟隨鍾會入蜀的十幾萬將士都是中原人,家小都在中原,既然平定蜀漢,大功告成,就想回到中原去,不會再來跟你鍾會造反,何況司馬昭自領大軍抵達長安地區,就是專門用來對付鍾會反叛的;而蜀中原來將士見國家破亡,震懾於魏軍之強大,鬥志已經喪失,大多不願作無為的犧牲再跟姜維造反。正如司馬昭說:“夫蜀已破亡,遺民震恐,不足與共圖事;中國(原)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會若作惡,只自滅族耳。”(《資治通鑑》卷七十八魏紀十元皇帝下鹹熙元年)蜀國的滅亡是大勢所趨,從當時情形看,不是任何奇計能夠從根本上扭轉的。不用說姜維的計謀難度太大,成功率很小;即使暫時僥倖取得成功,也難以長久支撐下去的。任何奇謀巧計都應以實力為後盾,否則便會像泡沫一樣,很快便破滅了。

    姜維的連年北伐,亦遭到許多朝臣和將領的非議。如散中大夫譙周寫過一篇《仇國論》,中說:當今形勢,“可為文王(像周文王休養民生),難為漢祖(漢高祖劉邦)”“如果極力窮兵黷武,便

  • 5 # 歷史戰爭

    據《三國志》記載:“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脩在坐。禕歡飲沈醉,為脩手刃所害,諡曰敬侯。”這裡交待了費禕之死的原因,費禕在主持一次宴會時,當時魏國的降將郭脩也在,郭脩在費禕喝醉的時候趁其不備將其殺害。

    從史料的記載來看並沒有指出姜維和費禕之死有什麼關係。有些人根據費禕死後姜維當上了蜀漢大將軍而推測姜維有殺費禕的動機,這個看法顯然太過於主觀。

    姜維和費禕之間的確是存在著意見分歧,據《三國志 蜀書 姜維傳》記載:“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姜維一向尚武,他希望蜀國能對魏國進行大舉進攻。而費禕則主張對內修養生息所以他對姜維進行了限制,給姜維的兵力往往都不過一萬人。

    我們說姜維和費禕想法不同這個是很正常的,如果說姜維因此而暗殺了費禕這個是很難說通的。並且當時費禕在蜀國也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如果真是姜維指使郭脩暗殺的費禕,那麼蜀國的大臣必然會紛紛起來反對姜維,失去了群臣的支援姜維也難以在蜀國立足,所以於情於理姜維都不會去暗殺費禕。

    最後說一下姜維投降鍾會的動機還是要復興蜀國,只是後來形勢的發展超出了他的預料。鍾會起兵反魏遭到了部下的激烈反抗,姜維和鍾會都死在了亂軍之中。

  • 6 # 歷史不堪入目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時,等同於將蜀國的未來交託給了姜維,也可以說姜維剩的孔明信任,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也曾明言費禕是貞良死節之臣,所以從道德角度來看,姜維也是不太可能刺殺費禕的,而且歷史上他是被曹魏降將郭循所殺,雖然他是姜維的參謀,但卻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這件事與姜維有關,所以這樣下定論是不尊重歷史的不嚴謹行為。

    而說姜維投降鍾會就更加不嚴謹了,史料記載,姜維在劍閣,一直拼死作戰,從沒有投降之說,而是後主劉嬋先行投降了,蜀漢已經到了沒有皇帝可以保護的地步所以說姜維已經不得不降了。

    而當時攻打蜀漢的是鄧艾和鍾會兩員大將,而鄧艾攻破了成都作為平蜀第一功臣,如果姜維果真想投降的話投靠鄧艾明顯更為有利,但他卻投靠了鍾會,或許他還有想要離間鄧鍾二人,恢復蜀漢的決心吧,雖然結果並沒有成功,但其赤膽忠心還是日月可鑑的

  • 7 # 聖殿騎士100

    題主諜戰劇看多了?照你的邏輯莫非劇情也可以這樣上演:姜維其實是魏國超級間諜,先假降蜀然後等諸葛亮掛後刺殺費禕搞垮蜀漢然後投降鍾會。這樣也可以說的通嘛。

    看這題主發問,我有兩個感覺:要麼不懂歷史,要麼純粹誣衊姜維!

    首先,不論正史野史毫無姜維主謀魏降將刺殺費禕之事,雖然費禕主政時政策與諸葛亮不同,與姜維兵馬伐魏不過萬,處處摯肘姜維,但歷史得有證據,不能想當然的說姜維刺殺費禕。

    我一直認為姜維是個悲劇英雄,是一個偉大的人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的是諸葛亮的知遇之恩,若沒有諸葛亮,姜維在魏很可能默默無為一輩子,說不定連個太守都幹不上,是諸葛亮發掘了他,諸葛亮是伯樂,正是諸葛亮的識人之處,使姜維成了後三國時代矚目的最為優秀的統帥之一!

    姜維對蜀漢忠心耿耿,一片丹心昭炳日月,在後主己投降鄧艾之後,命令姜維投降,姜維仍念念不忘復興漢室,‘願陛下忍耐數日,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但迴天乏力,最終沒有成功,雖然華人有‘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我想若是姜維復國成功,姜維恐怕又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了吧。

    東漢再到蜀漢,一直都有閹宦專權弄權,姜維做為外來派系在蜀漢朝廷處處受到排擠,但仍對蜀漢忠心不二,只有他真正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不忘統一大業,九伐中原。

    當初姜維入蜀,魏拿其母要挾,其母當時給維寫信並附有當歸,姜維收到後回信並附有遠志,這意思相當明顯,英雄有遠志,不在當歸也。忠孝不能兩全在姜維身上最能體現出來。

    試問,就這樣一個偉大的英雄怎麼會主動投降魏國?

  • 8 # 南方鵬

    這個問題暗藏的幾個要點都是錯的,費禕並不確定是姜維派人刺殺,姜維投降鍾會也非本意,蜀漢的滅亡也非姜維引起。諸葛亮逝世後,先前已和後主劉禪說好,蔣琬繼任,蔣琬之後費禕繼之,費禕之後又有董允,人稱蜀漢四相。姜維初期並不如演義般那麼位高權重,他雖受到諸葛亮的賞識,也是一步步走上來的,初歸降時,封倉曹掾,加奉義將軍,負責倉谷之事,雜號將軍。一段時間後提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四徵將軍之一。諸葛亮死這一年,加封為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進封平襄侯,不知何故,本是四徵將軍降為雜號將軍。可能劉禪當時已有休養生息的意思,故意降低軍隊職務,這從下文也可看出。

    曹魏司馬昭得知姜維率兵遠離漢中和成都的訊息後,馬上抓住時機,派出鍾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伐蜀,鍾會率十萬軍為主力直取漢中。姜維被鄧艾諸葛緒堵住,回援不及,漢中失守,遂退守劍閣,鍾會軍無法前進,正想退兵,誰知鄧艾兵行險招,率兵偷渡陰平,直取江油,大破諸葛瞻軍,攻下綿竹,威脅成都。劉禪聽從譙周的建議投降。並命令前線軍隊放下武器向鍾會投降,投降並不是姜維的本意,前線眾將士聽得成都已降,大哭大喊,撥刀斫石恨恨不已。姜維便假意投降,挑動鍾會鄧艾內鬥,打算乘勢復國,失敗被剖心。

  • 9 # 泊圖泊途

    題主的意思是1、費禕是姜維殺的 2、姜維投降鍾會屬於主動投誠 3蜀漢的滅亡完全是因為姜維投降造成的。

    這種驚天了陰謀論把姜維弄成了魏國的大忠臣,還是那種潛伏的大特務。

    (《三國演義》姜維)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確亂了一段,魏延和楊儀馬上就產生衝突,魏延在衝突中死亡,楊儀則是在日後屢次大發牢騷,後來也落個自殺的悲慘收場。他倆的死都與費禕有關,二者都與他說了真心話然後被他告密。魏延是莫須有的造反,楊儀發過投降魏國待遇更好的牢騷。

    姜維和魏延沒有太深的感情和楊儀的交情也不深。沒道理為了替這倆人報仇而刺殺費禕。費禕唯一讓姜維感到不快的是鉗制其兵力,費禕比蔣琬還要保守,給姜維的軍隊不足萬人。

    (《三國》中年輕版姜維)

    歷史上費禕的死是這樣記載的:“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在坐。禕歡飲沉醉,為循手刃所害。”郭循是正史上記錄的罪魁禍首。此事發生在他開府的第二年年初,開府就相當於有更大的自主權力,退一步講假如有陰謀論,矛頭也不能完全指向姜維,劉禪也是“犯罪嫌疑人”。我還是認為這種事姜維做不出來,他還是比較識大體的,而且他並不精通內部權力爭鬥。

    (《三國演義》老費禕)

    姜維投降鍾會是迫不得已,他疏略漢中防線也讓他自食惡果。魏軍三路大舉入侵,姜維一支軍隊疲於奔命,擺脫鄧艾的糾纏去找鍾會對峙,然而他又沒料到鄧艾偷渡陰平,兵峰直指成都。

    劉禪投降比姜維要快,姜維全軍上下最初不信,確認後頓足捶胸、砍石洩憤,如果硬賴,賴譙周也賴不到姜維。況且蜀漢積重難返、回天乏術,此時的蜀漢猶如蜂窩一般坑坑窪窪,再難縫補,姜維對蜀漢的敗亡有一定的責任,但是不是唯一一個也未必是最大的一個。

  • 10 # 千古名將英雄夢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是姜維刺殺了費禕,題主大概是看了馬伯庸的小說吧。

    在馬伯庸的小說裡,費禕是個混蛋,但從歷史的記載來看,這是一個好人,他的死是一場悲劇。費禕是死在刺客手裡的,這種死法在三國時代比較多。比如,孫策作為江東孫氏的實際奠基人,他就是被仇家的門客在打獵時刺殺的。但費禕的死法又有不同,費禕是在元旦宴會上被人殺死的: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楯在坐。禕歡飲沈醉,為楯手刃所害,諡曰敬侯。(《三國志·費禕傳》)用現在話說就是費禕他們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他就翻了車。

    圖:費禕墓

    行兇的人叫郭循,當時的職位是大漢的左將軍。這是個高階軍職,按照現在的軍銜制來看,至少是中將級,而且這個職位還有點特殊意義:劉備入蜀的時候,正式官職就是左將軍。郭循不是蜀華人,他和姜維一樣是魏國的降將,而且就是姜維在西平之戰中把他俘虜和勸降過來的。所以,郭循刺殺費禕背後是否有姜維主使,這是人馬上就會聯想到的問題,甚至《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做了這個方面的暗示:“(延熙)十六年春,禕卒。夏,維帥數萬人出石營”。(《三國志·姜維傳》)陳壽的意思是費禕一死,姜維一點都不傷心,馬上就帶人打仗去了,把費禕的是和姜維的出兵聯絡在了一起,再加上兩個人共同的魏國背景,你看是不是他乾的?一般人都會懷疑姜維,但是動機呢?

    陳壽認為動機在姜維和費禕對北伐的態度不同,簡單說就是姜維準備遵照諸葛亮的計劃繼續進攻隴西地區,直至佔領或者變為緩衝區;而費禕則主張保境安民,與民休息,反對大舉出動部隊(不是反對北伐,是反對大規模北伐),所以費禕活著的時候,姜維能動用的部隊只有自己直接統轄的虎步中軍和自己整編的羌胡騎兵,總兵力不超過一萬人。費禕死後,姜維才能夠動用3—4萬人馬,大規模和魏國在隴西一帶交鋒。所以陳壽認為費禕死後,姜維獲得了蜀國軍權是最大的受益者。

    這個說法是可疑的。首先,後主劉禪不認為姜維是主使者並且把軍權全部委託給他,這就是最大的疑問。如果當時的蜀國第三號人物姜維主使了對當時蜀漢二號人物費禕的刺殺,那麼蜀國第一號人物劉禪絕對不敢也不可能把軍權交給他。他回過頭來滅了朕怎麼辦?如果姜維真的能暗殺費禕,那麼他肯定有這個能力。

    因為郭循的刺殺目標首選不是費禕而是劉禪,費禕只是個替死鬼。這恰恰說明這個事情是他的個人行為。因為劉禪是諸葛亮死後姜維最大的後臺,姜維錄尚書事的職銜也讓他可以和劉禪直接交流,如果說費禕死姜維可以獲益的話,那麼劉禪死姜維則必然倒黴——由於長期領兵在外,姜維和朝廷中的大臣幾乎沒有交情,這時劉禪一死,繼任者無論是誰都只會對姜維更加猜忌、忌憚,甚至有可能因為他和郭循的關係把姜維當替罪羊,直接給他扣一頂弒君的帽子,徹底廢了他。

    況且,費禕去世後,姜維看上去獲得了蜀漢軍權,但是實際上日子過得比以前更險惡了。費禕是君子,他對姜維的限制和控制實際上也是一種保護,不希望姜維大規模北伐得罪蜀漢政權內的各個已經退化為自保派的勢力,從而保全自己,等待時機;而之後上位陳袛卻是小人,他對姜維的利用更多是讓你做事,做的越多錯的越多,整你的機會就越多,即使整不了你,你也不可能威脅到我的位置。也就是說姜維的地位,由費禕的副手、同事,降成陳袛手中的木偶。

    所以,郭循刺殺費禕只可能是他的個人行為。為什麼?為了他在魏國的家人。郭楯刺殺費禕後自己也被殺,他在魏國的兒子立即被封了侯爵,這就更決定了他的行刺動機——封妻庇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摩羯座喜歡什麼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