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農說蝦
-
2 # 工地小夥阿亮
1、適時適量進行追肥。無論飼養何種魚的靜水池塘,都應保持一定種群數量的浮游植物並能維持良好的生活狀態。透過光合作用增加溶氧,並可吸收氨氮以降低對魚類的危害。追肥一般使用化肥,追肥量以少量多次為好,並要特別注意對磷肥的使用。在魚類的生長旺季,一般每7一10天追一次肥,每畝可追施尿素0.5一1㎏,磷肥0.5一1㎏,在高溫季節也可單獨施用磷肥,每次每畝1一2㎏。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
2、經常加註新水。向池塘經常注人新水,是改善池塘環境、保持良好水質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措施。春季池塘淺注水,秋季加深池水,還是提高池塘水溫和延長魚類生長期的措施。向池塘加註新水,不僅可以增加溶氧、營養鹽類及微量元素,沖淡代謝毒物的濃度,還可擴大魚類的生活空間,相對較低魚類的密度,防止池水的老化。在早春和晚秋,一般每15一20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20一30㎝,但在魚類生長旺季每7一10天就要注水一次,每次可注水10一20㎝。具體的注水時間和注水量,還要根據池水的肥度、魚類浮頭情況和池塘水位的變化等,靈活掌握。凡是有條件的池塘應多注幾次新水,對調節池塘的水質和提高養魚的產量起很大的作用。
3、使用增氧機調節水質。增氧機的型別雖很多,但都是透過攪水、曝氣等作用造成池水對流,提高溶氧和散發水中的有毒氣體。為了充分發揮增氧機的作用,消耗較少的動力,而收到較大的效果,要正確掌握開機時間。晴天每天可從中午12時到下午3時開機2一3小時。但陰天的白天不要開機,以免破壞浮游植物的表層利用弱光進行光合作用,陰天可在清晨開機,緩和浮頭的加重。連陰天池水中氧量較低,可在半夜開機,避免因嚴重浮頭死魚。晴天的傍晚一般不要開機,避免攪動底泥增加耗氧,延長低氧的時間。
4、利用潛水泵調節水質。在池塘的中央或一端,安裝一4寸潛水泵,用支架將膠管立起,管口固定一錐型瓷碗,抽吸底層水透過環線縫隙把水噴向空中,使水霧化後落入池中,可一池使用,也可幾個池塘相互迴圈,以達到提高池水溶氧,加快氨氮的硝化過程。其作用原理同噴水式增氧機,但可貴之處是抽吸底層水進行增氧,故改良水質的作用更好。
5、利用水質改良劑和底質改良劑。為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活環境而使用的藥劑。所謂生活環境,主要是水質和底質環境,也包括生物環境。實際上底質改良劑透過改善底質,間接地也改善了水質。換水不方便或周圍魚池發生病害不便換水時,可使用底質或水質改良劑,可及時有
-
3 # 鄉下小彪
要說水產養殖最重要的是什麼?相信廣大養殖戶都會說就是養殖水體環境。但是隨著水產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集約化養殖程度的不斷提高,水中有機物的大量投放,使殘餌、魚蝦的排洩物等富營養因子共存於一個水體,加上池塘自淨與調節能力的降低養殖水體中化學需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氨氮、硝酸鹽與亞硝酸鹽、硫化物等。指標嚴重超標,池塘水質惡化,魚蝦病害頻頻發生。調水勢在必行,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調水的步驟吧。
調水分步走:
1、水體解毒
養殖使用者大量使用消毒劑及殺蟲藥劑,在消毒、殺蟲的同時,嚴重破壞水體環境。要想使水體儘可能的改好及延長好的水質,需要儘可能的稀釋緩解殺蟲劑等化學藥劑,緩解對養殖物件的身體器官的毒害影響。隨著水產養殖業的不斷髮展,大部份養殖使用者已逐步由過去,等養殖物件生病——濫用魚藥(受到魚病高峰期爆發性死亡等突發性事件影響),轉變為:預防為主導的新型養殖模式——水體環境修復。
2、淨水
由於在歷年的養殖過程中,餌料的大量投放的、養殖物件糞便如不解決水體底部的殘留汙染,為了最大限底的一次性調好水,儘可能的延長水體良好的時間段。使用微生態製劑產品將水體中、上部的懸浮有害物質盡最大限底的統一沉入池底進行有效的分解。水體保持乾淨的時間也會大大延長。當肉眼觀看水體渾濁、不良時,水體中含有懸浮物、有害有機質、餌料殘物、糞便等過多,要用用以芽孢桿菌為主導菌進行分解。芽孢桿菌耗氧量較大,因此需要在晴天使用。同時氧氣不足只能降低氨氮,不能降亞硝酸鹽。
芽孢桿菌鏡檢圖
3、生物改底
對於底部有害有機物等殘留物質,底部的餌料、糞便導致弧菌等有害菌大量爆發、氨氮亞硝酸鹽超標等不良現象,出現天氣變化如下雨、颳風等情況,上升到水體中、上部,對養殖環境將起到負面影響。對於水體明顯發生發黑、池底老化狀況的水體,使用速效改底片分解水底有害物質。再用生物底改,再輔以乳酸菌、放線菌為主導菌種進行改底。
4、肥水
水體底質調好了、水質調好了。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肥水,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肥水實際上水體中有益藻佔據優勢地位,即藻相“肥、活、嫩、爽”。
為了達到理想的養殖用“肥水”,在養殖初始階段,一般往水中投入較多的有機肥和化肥、生物肥。化肥的效果比較速效,但肥效短;有機肥的肥效長,但肥效慢。現在,一般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的營養成分大多數都是有機大分子(蛋白、脂肪、糖類、難溶性有機酸等),不能直接被藻類吸收,必須經過水中的細菌分解為小分子的氨基酸、肽類最終礦化成無機鹽(磷酸鹽、硫酸鹽、碳酸鹽等)才能被植物吸收。為何要先調好水在肥水呢?如在沒有調水之前,肥水時,必需先設法讓水體中生態平衡,有益藻類等有益物質佔優勢時,這時肥水才能發揮出最佳效果。反則可能會發生肥水不明顯及肥不起的結果。
對於調水,必需將水上、中部、底部改好後,再進行日常的定期調水,將會真正保持養殖物件的水體整體環境的時間最大限底的延長,及天氣變化影響養殖物件應激能力的提高,最終減少養殖物件發病及爆發性魚病的發生。同時,定期的測水,日常水質物理指標來如氨氮、PH值、溶解氧、硫化氫嚴格監管。當發現水的某項指標正向讓養殖物件發病的可能性發展時,及時採取相應措施。才能保證水產養殖穩產高產。
回覆列表
一、調水調什麼?
調水說簡單,也簡單,就像這個名詞一樣,直接解釋就是調整水質。說複雜,那可就真複雜了,因為“水質”就是一個龐大的複雜概念。
從生物學角度講,調水涉及到養殖水體內多種生物共生條件的調整。說白了就是養殖水體內,藻類、菌類、昆蟲、水生植物、水生動物等相互依存、相互抑制/促進的環境調整。
從生態學角度講,調水就是儘量保持接近“自然生態”條件,保持生物多樣性。事實證明,維持在 “我們人類認為的理想人工環境”中進行生產,往往難以維繼,甚至會造成很大的“生態危機”。這是我們對“自然”的認知還差很多,我們幾乎還沒有建立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正確認知和深刻理解。
從生產學角度講,調水就是儘量調整養殖水體中營養物質、物理化學環境引數等的變化,使之利於水產養殖生產,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事實上,這個角度是最狹隘的角度,只不過是人類滿足自己慾望的一種追求。基於這種思維研發或採取的措施,往往都會顧此失彼,有時甚至事與願違。
所以,說了半天,調水調什麼呢?個人認為,調水就是在生產條件下,以儘量貼近自然的方法,建立適於養殖目標的養殖水體環境。也就是,把養殖水體中生物平衡、物質平衡調整到滿足或者促進養殖目標的水平。
二、為什麼調水?
那麼,為什麼要調水呢?實際生產中,由於養殖者不斷追求、市場不斷需要,於是,大量的“人工干預”介入到“自然生產系統”中,養殖水體的環境會快速變化,我們也就不得不經常“調水”。
天氣變化,需要及時調水。天氣劇烈變化,特別是暴雨/連續陰雨後,出現太陽暴曬的熱天,水體在藻類、菌類都會發生劇烈變化,引發養殖水體缺氧是經常發生的;養殖水體分層,底部惡化加快,亞硝酸鹽、硫化物等有毒物質累積量增加,極易誘發各種疾病。可見,天氣劇烈變化後,需要調水。
不同階段,需要及時調水。例如,養殖前期“肥水”就是一種調水方式。養殖中後期,由於大量投料,養殖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快速、大量累積,採取穩定水質、降低亞硝酸鹽的措施,是另一種調水方式。
三、什麼時候調?
調水不是目的,穩水才是根本。這是我們在進行調水時,要建立和堅持的概念。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養殖動物是不可能生長好的,更不用說高產。這樣看來,調水的時機就很重要了,追著水質變化以後再調水,永遠是被動的,且水質永遠是“不穩定的”。
調水,也要走在水質變化的前面。根據養殖水體的變化規律、天氣變化後水質變化規律、養殖水體內生物變化規律、養殖動物生長程序規律、飼養管理變化規律等,採取預防、及時的“事前預防”和“事後微調”結合,保持養殖水體的“穩定性”。這就是調水的“適宜時機”。
調水的時機,有固定的,也有臨時的。具體的調水時機,是根據各種具體情況、以及養殖者的經驗,及時調整的。例如,颱風來臨之前,必須要事先採取適當措施,穩定養殖水體水質,預防水產養殖動物應激。颱風過後,還要及時跟進,採取必要穩定水質措施。
四、怎麼調水?
調水是水產養殖中最關鍵的技術。而對各種物質的認知和理解、以及對養殖各階段的正確理解,採用“正確的方法”,使用“正確的產品”,才能調好水。一句話,在正確的時機、做正確的事,是調水的基礎。
例如養藻,水產養殖的都知道,好藻好水。藻類是透過光合作用自養的。光合作用是需要足量的二氧化碳,而在養殖水體中,二氧化碳則主要是以碳酸氫根和碳酸根離子的形式存在。這就一定要涉及到水體中的一些指標了,一是硬度,二是總鹼度。碳酸根與碳酸氫根的量,反應出的就是總鹼度的高低,總鹼度越低,越不利於藻類的生長。這是培藻前要正確理解的基本要點。
例如培菌。細菌有自養型與異養型之分,碳與氮對細菌繁殖有影響的就是異養型細菌。細菌自身碳氮比大概是五比一,這意味著,當細菌在分解有機物時,同化5份碳時約需同化一份氮來構成它自身的細胞體;而在同化的過程中,能量又是透過有機碳獲得,且同化一份碳所消耗的有機碳是4份,也就是說,同化一份氮,消耗的碳是5份,而有機碳是20份,加起來碳與氮的比例就是25比1。
現在魚塘、蝦塘投的飼料,往往蛋白很高,大多飼料蛋白都在30%以上,一般飼料的碳氮比在9-10。在養殖中,飼料中的氮約有70%都沒有被利用,而這些氮都是造成池塘氨氮、亞硝酸鹽升高的根本來源。這些氨氮、亞硝酸鹽需要微生物的分解轉化。微生物要高效的分解、轉化氨氮和亞硝酸鹽,必須要有足夠的碳源。
養殖水體消毒,是大家經常做的一項“工作”。其基本理念是,由於養殖水體中含有大量雜菌或有害菌,透過“消毒”,“殺滅有害菌”,以減少對養殖動物的不利影響。於是,在水產養殖中,進行了大量“水體消毒”動作。
消毒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是要明白,消毒的目的什麼,怎麼做,後果是什麼?比如說,池塘進水完成後,施用漂白粉、溴氯海因、二氯異氰尿酸鈉、三氯異氰尿酸等水產常用消毒劑進行水體消毒。這無可厚非。但水體消毒後2-3天,待消毒劑藥效基本消失後,施用浮游微藻營養素和有益菌製劑培育基礎餌料生物,使水色呈豆綠色、黃綠色或淺褐色,營造藻一菌平衡的良好養殖生態環境,給蝦苗或幼蝦提供優良的生物餌料,促進蝦苗健康生長,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對於養殖過程中的養殖水體消毒,這就是人見人智的事了。本人不建議經常進行水體消毒,在本人自己的實際操作中,除非極特殊情況,不再進行消毒處理。完全依靠綜合生物技術整合的調水手段進行調水。
所謂調水,還涉及到很多問題,這裡不一一累述。但本人需要強調的是,充分認知和理解水質、養殖動物、自然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配合自己的經驗,建立適於自己操作、適合於自己池塘特點、適於養殖動物特性的一套調水措施,才是“調水”的實質,也是達成養殖成功目標的適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