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虎符影片

    不得不承認,二戰期間的午餐肉不比一件超級武器的研發意義低下。它養活了大部分盟國軍民,讓他們繼續戰鬥下去。在戰場上,體力消耗是巨大的,午餐肉恰好彌補了這個空白,士兵食用方便,快速補充熱量。這是任何食物都比不來的。在遠東國家,中國軍民吃的更是差勁,如果有午餐肉,首先士兵的體能至少能夠保證。

  • 2 # 古名洞

    在二戰時期美國已經身為世界上最大經濟體,自然美軍的軍用口糧也會是最標準化的,而事實的確是這樣,美軍口糧在二戰之時一直是各國"垂涎"的物件,甚至包括軸心國。

    斯帕姆午餐肉在二戰期間一共製造40億盒之巨!它的身影出現在了:太平洋炎熱的海島、蘇聯寒冷冰封戰壕內、北非乾燥的戈壁沙漠…可以說是有盟軍的地方就有它!

    他們每日三餐裡必有斯帕姆午餐肉罐頭,經年累月,吃到吐為止。對於他們來說,這款午餐肉罐頭是全球各地美國大兵共同的敵人。

    美國二戰名將艾森豪威爾曾對荷美公司Quattroporte說的:“我還是要感謝你們,因為是午餐肉幫助我們打贏了戰爭,當然,你們的罪行也是可以被饒恕的,你們生產的午餐肉太多了。”

  • 3 # 歷來現實

    如果要問二戰中伙食最好的國家,那麼估計大家都搶著回答是美國。

    美國大兵的飲食供應簡直不像是在戰爭,裡面不僅配備有香菸、口香糖、咖啡甚至還有午餐肉、黃油。當別的國家計程車兵還在糾結下一頓有什麼可以吃的時候,美國士兵可能又在抱怨後勤糟糕的伙食供應,而美軍最常抱怨的一句話就是“又是這玩意兒,我都快吃吐了”。

    沒辦法,誰讓美軍擁有全世界最豪華的後勤體系。錢財最多,生產線最多,就連運輸部隊的數量也是全世界第一。所以美軍當然可以理直氣壯的抱怨這“糟糕”的飲食了。

    飲食供應最不可缺少的可能就是肉類,肉類富含豐富的蛋白質還可以給人體提供充足的能量,而能量對於二戰的軍人來講更是必不可少。但是戰場上的話,新鮮的肉類很難被供應,而且還要考慮肉類保質期的問題。所以如果想要吃上一塊肉的話還是很有難度的,大部分士兵都是靠打野味解饞。

    而美軍卻不在此列,他們擁有午餐肉罐頭,保證頓頓有肉吃。但是美軍卻時常吐槽這糟糕的罐頭,覺得這壓根不是人吃的東西。要知道其他國家計程車兵都是以能吃一個美軍的肉罐頭為榮,在戰爭中肉類本就稀缺,對於其他國家計程車兵來說,能吃上肉那是莫大的幸運,覺得這已經是難得的美食了。美軍卻“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僅將它拿來擦槍,甚至還用它擦皮鞋。這在其他國家眼中無疑是“暴殄天物”的舉動。

    雖然午餐肉帶著肉這個字,可是他卻並不是完全的肉製品,他是一種用豬肉作為主原料製成的合成肉。而這個午餐肉的發明者則是美國的荷蘭食品公司。這是它在經濟大危機這個大背景下誕生的產物。

    午餐肉罐頭是經過油和鹽調味的土豆澱粉和豬腿肉的混合物,還添加了一定劑量的防腐劑來保持肉質的鮮澤。這種方形罐頭異常便宜,只需四十美分,在那個錢不值錢的年代,肉不再是所有家庭都能吃得起的食品。因為這種合成肉不僅味道類似,而且售價便宜,上架很快便遭到老百姓的瘋狂搶購,甚至有的家庭直接用這種合成肉代替鮮肉。

    荷美食品公司給這種當下最火的午餐肉命名為“SPAM”,音譯過來就是“斯帕姆”或“世棒”,這也就後來火遍全球的午餐肉。正因為其易儲存的屬性,所以才被美國軍方指定為食品供應商。

    再來回歸一下題目,那麼午餐肉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他首先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後勤體系,它將食品加工、畜牧業、產品運輸合為一體。而這恰恰都是美國強大的體現。

    現在再來說一下那為何美軍士兵都對他不屑一顧呢?前期這些肉罐頭還算是肉罐頭,到了戰爭的後期,強大如美國也出現了食品供應緊缺的場面 因為他們不僅要供給自己還要負責盟軍那邊的食品供應。因此生產商只能往肉裡面新增更多的澱粉,到了後來,甚至肉的成分也變了,瘦肉變肥肉,甚至直接由邊角料製成也淪為常事。

    除了這些肉罐頭外,美軍也有新鮮的肉供應。

    比如美軍軍艦在正常供餐的情況下,會有法式烤土豆與酸奶醬、現烤的剔骨牛排配洋蔥汁、蔬菜沙拉,甚至還有現磨咖啡和蘋果派供應。海軍的伙食如此豐盛,陸軍自然也不能太差,除了肉他們還有通心粉、米飯、果醬、糖漿、番茄醬。

    這種後勤供應著實讓盟軍羨慕了。但對美軍來說,既然擁有這麼多的選擇,美軍有什麼理由不挑剔?

  • 4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二戰的時候,那時候很多國家都非常的窮,老百姓甚至都吃不上飯,即使是很多國家的軍隊都忍飢挨餓的作戰。在戰爭中有一款非常有名的東西叫做午餐肉,這個東西可謂是二戰乃至現在最有名的軍糧之一。

    這個午餐肉雖說帶這個肉字,可是和真正的肉相比還是差了不少,它是美國經濟大危機的時候發明的一樣東西。當時因為經濟大危機,很多家庭收入都銳減,所以在吃的這方面自然也就降低不少,很多家庭都吃不上肉。在這種時候,美國的一個公司就想出了個絕招,把豬肉還有其他肉的一些邊角料儲存下來,和澱粉一起,製成了一種肉,再加上防腐劑,放到罐頭裡面,就成了一個可以長期儲存的肉製品。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午餐肉,午餐肉雖說含的肉不高,並且這些肉的質量也比較差,但是對於經濟危機中苦苦掙扎的很多人來講,卻是如獲至寶。因為首先它價價格非常便宜,讓那些收入不高的人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補充肉。後來到了二次大戰,這種東西也隨著美國的軍隊飄蕩到世界各地。對於美華人來說,天天吃這種東西實在都是吃膩了,因此很多美國計程車兵都對這個罐頭相當的不滿。

    但這只是美華人,因為美華人向來享福慣了,所以看到午餐肉也不屑一顧,但是對於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人民來講,午餐肉卻是一寶。因為當時很多其他國家軍糧都缺乏,哪裡還談得上吃肉,尤其是中國這樣的窮國,甚至連飯都吃不上,看到午餐肉還不兩眼放光。即使是歐洲一些國家也是如此,據說撒切爾夫人小的時候,由於戰爭的緣故,很難吃上肉。所以在接到美華人的午餐肉,還把它當做打牙祭的東西。

  • 5 # 史論縱橫

    午餐肉,在我看來就是灌裝火腿,本質上應該和火腿沒有什麼區別,到中國來的時候,被翻譯成了“午餐肉”,原因是當時歐美人喜歡在中午吃這種火腿,翻譯的時候就成了“午餐肉”。

    說起來,午餐肉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二戰的結束!

    在中國的很多戰爭,打到最後拼的其實就是糧草,誰能掌握糧草,誰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比如三國時期,曹操因為推廣屯田制,使得部隊擁有源源不斷的糧食而逐漸強大起來,在對抗強大的河北軍團袁紹的入侵時,也是燒了袁紹的糧草補給,迫使袁紹最後失敗。諸葛亮多次北伐都無功而返,很大的原因也是糧草跟不上。

    可以說,糧食補給對戰爭的走向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罐頭的出現則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爭的形態。

    早在荷蘭成為“海上馬車伕”之前,荷蘭人為了製作鯡魚罐頭,而與英國爭奪北大西洋魚場,正是因為取得了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荷蘭人才有了兩個世紀的海上貿易巨頭的地位。

    儘管鯡魚罐頭不好吃,但是儲存食物的技術卻得到發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種能夠長時間儲存食物的形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各國都根據各自的國情,研發了不同的罐頭。

    以農業技術落後著稱的蘇聯,採用的是豬油罐頭,想想就膩得慌,但是蘇聯人能吃下去,因為蘇聯處於北半球的高緯度高寒地帶,沒有足夠的脂肪,無法禦寒。

    日本在戰爭初期因為能從美國進口牛肉,所以做的也是牛肉罐頭,只不過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就吃不上牛肉罐頭了,只能吃魚和豬肉做的罐頭了。

    最厲害的還是美國,美國軍用罐頭也就是“午餐肉”,要知道在二戰前,美國已經是當時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國家,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時,美國的農場主將牛奶倒入溝裡,這種危機是產能過剩危機。

    一種說法是,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美國擺脫了這種危機,我認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別的國家在戰爭中已經吃不上飯了,美國向其他國家銷售戰爭物資,大發戰爭財也說得通。

    午餐肉罐頭,那更是管夠啊!不止是灌裝的火腿,還有灌裝的飲料,據說二戰時期,美軍一年喝掉的可樂就多達10億瓶,更別提其他食物了,因此午餐肉罐頭在美軍中自然上不了排面。

    由於美軍每天都吃午餐肉,據說當時美軍是早餐煎午餐肉,中午烤午餐肉,晚上是把他夾到玉米糕中,這種吃法自然也是膩的慌。

    從午餐肉的配比來看,主要是澱粉和香料味,我以前開超市的時候進過一批“梅林”牌的午餐肉,說實話,味道真不咋地,甚至還不如普通火腿腸,口感上“渣呼呼”的,味道上也吃不出多少肉味。

    但是架不住廣告打得響,二戰時期美國一個午餐肉罐頭的公司,甚至打出這樣一個廣告:“在散兵坑裡,斯帕姆罐頭是這麼的好吃!我們這兒所有的弟兄都認為斯帕姆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肉製品。”

    凡是聽到這個廣告的美國大兵,都十分生氣。

    儘管美國大兵對這種罐頭不屑一顧,但是無論是美國的盟友,還是敵人,都對這種罐頭“垂涎三尺”,以證明美國大兵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即使是後來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訪美的時候,在電視前也承認,德國佔領烏克蘭農業區後,蘇軍如果沒有午餐肉,很難堅持下去。

    由此可見,充足的午餐肉罐頭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提供了足夠的食物補給,在很多從德軍手中奪回的地區,當地由於缺少食物,午餐肉簡直成了硬通貨,可以跟當地換很多東西。

    在很多影視劇我們看到,如果美國大兵想要跟當地女性發生關係,只要提供幾個午餐肉罐頭就可以了,這並非完全虛構,在很多地區是真實存在這樣的事情的。

  • 6 # 皮叫獸說古

    老四講歷史,今天我們來說說一下二戰時期美國大兵的口糧問題。

    斯帕姆午餐肉

    SPAM午餐肉是美國的一個午餐肉公司,中文名字是斯帕姆午餐肉,這種午餐肉在二戰中給美國大兵提供了充足的營養,美軍要多謝斯帕姆午餐肉,不然不一定贏得那麼順利。

    在美國士兵的心中,這種午餐肉簡直是類似於死肉一樣的地位,口感非常油膩,肉也是非常粗糙,當然這是美軍心中的印象,對於英國德國俄國之類的國家,那可是美味佳餚,畢竟當時的條件,能吃上肉又那麼方便攜帶的罐頭,可是緊俏貨。

    風靡世界

    很多窮人看到斯帕姆午餐肉都比較動心,畢竟午餐肉價格便宜,口感還過得去,也可以吃到肉。雖然午餐肉並不是全部都是肉,還加入了澱粉,土豆,火腿和亞硝酸鹽等等材料,可是畢竟這玩意實惠啊。充飢又解饞,這些老美基本都是食肉獸,所以那邊大胖子很多。現在經濟上來了,只要努力工作不愁吃肉,可是以前沒有什麼工作機會,當時正是美國經濟危機。

    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幾百萬美軍東奔西跑,這口糧問題可是頭等大事,不可能總是吃風乾的鹹肉,又鹹又硬,還容易餿掉。

    斯帕姆午餐肉進入了後勤部的視野,這玩意兒便宜,味道尚可,有一定的營養,方便攜帶和儲存,不容易變質。就這樣子,午餐肉伴隨著美軍東征西戰。

    當年為了更加優惠和產量問題,斯帕姆加入了更多的澱粉,減少豬肉,所以大兵對著斯帕姆午餐肉是非常討厭。

    美國大兵到了後來一看到斯帕姆就反胃。廚師變著法子烹飪斯帕姆午餐肉。

    當然這僅僅是美軍對於午餐肉很多意見,其他地方計程車兵將午餐肉奉為佳餚,後來打完仗,美軍將大量的午餐肉分給別的國家,加拿大,英國,蘇聯和澳洲。

    這些國家看到午餐肉都如獲至寶,只有上了級別的軍官,才有資格吃這種被每個美國大兵唾棄的“下水道的肉”。

    很多美國大兵形容午餐肉是“下水道的肉”。後來世界和平,午餐肉經過各個軍隊和一些人傳播,風靡世界。

  • 7 # 不正經的軍棍

    午餐肉對於美國大兵來說,其實就是一個噩夢,早上午餐肉,中午午餐肉,晚上還是午餐肉,一天三頓換著花樣吃午餐肉,放誰誰都吃吐了。其實部分英華人也吃吐了,美國往英國援助的物資裡面大部分食品也都是午餐肉,源源不斷的供應。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出口了一億磅午餐肉。

    午餐肉這東西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就是少量豬肉加上鹽加上澱粉等作料,和一些火腿什麼的類似,說實話,不怎麼好吃,甚至可以用難吃來形容(個人感覺)。但是這東西方便,開蓋即食,也不用加熱什麼的,有條件的話,切片煎一下也行。非常便於儲存運輸,軍隊直接拿過來當口糧了。

    當年美國生產的午餐肉實在是太多了,美國英國蘇聯計程車兵都吃這個東西,原產地的美國大兵要吃瘋了。到戰爭結束,生產出來的午餐肉壓根就沒吃多少,剩下的也被美華人給一眾小弟分掉了,一大票到了南韓,南韓人覺得不錯,直接下火鍋吃了,而且這個方式後來傳到了中國,現在火鍋店麻辣燙烤魚什麼的也都有午餐肉這個東西。

  • 8 # 王松林

    二戰中,美國士兵很討厭午餐肉,一日三餐午餐肉,一年四季吃,直吃到吐,當時,美國士兵憎恨午餐肉的程度不亞於憎恨德軍鬼子。

    1930年代初,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奧斯汀市的荷美爾食品公司推出了一種罐裝肉製品:荷美爾五香火腿。不料,這種肉罐頭在市場競爭中遭遇了慘敗,公司高管們只好向社會賢達廣泛徵求新名號。

    這時,荷美爾公司副Quattroporte達格紐的哥哥肯尼思·達格紐提出用豬肩肉加火腿的縮寫SPAM作為新產品的商標,並立即得到了採納,肯尼思·達格紐也因此獲得了荷美爾公司100美元的獎勵。1937年6月5日,第一聽斯帕姆午餐肉罐頭橫空出世。

    這些罐頭葷素搭配合理,並且營養可口,美國在戰爭之前就曾做過多次實驗,試圖將食物的口感和營養,做到最完美,還運用了更多更新的儲存技術。

    不過有意思的是,二戰戰場上的美國大兵恨透了這款罐頭。他們當時無論是在北非的沙漠,諾曼底的灘頭,還是東南亞的熱帶叢林,每日三餐裡必有斯帕姆午餐肉罐頭,經年累月,吃到吐為止。對於他們來說,這款午餐肉罐頭是全球各地美國大兵共同的敵人。這也難怪,再好的東西吃多了就厭惡了。當初,華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上吃壓縮餅乾一樣,沒有水,乾巴巴的餅乾再好也難以嚥下,咬著咬著都吐出來了。

    午餐肉美國佬吃多了,不想吃。可是其他國家軍人都把肉罐頭當成了人間美味。在二戰中後期,美國的罐頭支援到了東線戰場,俄國士兵覺得,這些罐頭相比於自己曾經吃過的,那些摻了木屑硬邦邦的黑麵包或者是土豆簡直就是天堂了,當時蘇軍只有軍官或者特殊任務的人才能吃上美製罐頭。

    而在英國,這些東西也相當的珍惜。如果有個小老百姓能搞到一罐美國罐頭,那就是比過節還要高興的事情。而德國士兵在前線上最希望見到的戰利品就是美國的肉罐頭和美國吉普車。

    的確,斯帕姆午餐肉裡與美軍相比,幾乎不含任何維生素,長期食用還可能導致發胖和膽固醇偏高。更重要的是,除了澱粉、鹽和香料味,你實在很難從它裡頭嚐出肉味。

    但是沒有人能否認,它對保持士兵的體力至關重要。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後勤部門很難保證每天供應足夠的肉食,此時斯帕姆午餐肉就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並隨著美軍征戰各地而迅速推廣至全球。

    這驗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羅卜青菜各有所愛。

  • 9 # 鐵桿軍迷

    美軍打仗奉行的是各方面全面壓制,打任何仗,都是強調絕對的壓倒性優勢,包括武器裝備,人員戰術等方面,這其中也包括美軍的伙食,他們的伙食,從二戰開始就非常的好,為了滿足一線士兵的需要,他們甚至想盡一切辦法,做出各種花樣。

    二戰時期,美國就研製了C,K,D,E等4個型號適應不同人群的口糧分別配發給了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其中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午餐肉。你可以把他烤著吃,可以夾在麵包裡吃,也可以把豬油塊塗上去大口大口的吃。於是無論是在瓜島的熱帶叢林,諾曼底汙濁的海灘還是北非的黃沙之中,生火燒烤午餐肉的美國炊事兵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種午餐肉究竟好吃嗎?幾乎所有的美國兵提起就吐:這鬼東西是肉嗎?怎麼吃著和麵粉加木頭渣一樣啊?軍隊裡到處開始流傳諷刺生產午餐肉的霍梅爾食品公司的段子。

    1930年代初,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奧斯汀市的荷美爾食品公司推出了一種罐裝肉製品:荷美爾五香火腿。不料,這種肉罐頭在市場競爭中遭遇了慘敗,公司高管們只好向社會賢達廣泛徵求新名號。

    這時,荷美爾公司副Quattroporte達格紐的哥哥肯尼思·達格紐提出用豬肩肉加火腿的縮寫SPAM作為新產品的商標,並立即得到了採納,肯尼思·達格紐也因此獲得了荷美爾公司100美元的獎勵。1937年6月5日,第一聽斯帕姆午餐肉罐頭橫空出世。

    這些罐頭葷素搭配合理,並且營養可口,美國在戰爭之前就曾做過多次實驗,試圖將食物的口感和營養,做到最完美,還運用了更多更新的儲存技術。

    不過有意思的是,二戰戰場上的美國大兵恨透了這款罐頭。他們當時無論是在北非的沙漠,諾曼底的灘頭,還是東南亞的熱帶叢林,每日三餐裡必有斯帕姆午餐肉罐頭,經年累月,吃到吐為止。對於他們來說,這款午餐肉罐頭是全球各地美國大兵共同的敵人。

    這從側面中也反應出,二戰時的美軍後勤算是各國最好的了,美國大兵們太矯情了,身中福中不知福,戰爭年代,有這樣的罐頭肉就連盟友英國軍人都羨慕不已。看看我“一口炒麵一口雪”的志願軍會讓人覺得心疼、心酸。

    二戰中除了美國大兵,其他軍人都把這些扔掉的肉罐頭當成了人間美味。在二戰中後期,美國的罐頭支援到了東線戰場,俄國士兵覺得,這些罐頭相比於自己曾經吃過的,那些摻了木屑硬邦邦的黑麵包或者是土豆簡直就是天堂了,當時蘇軍只有軍官或者特殊任務的人才能吃上美製罐頭。

    而在英國,這些東西也相當的珍惜。如果有個小老百姓能搞到一罐美國罐頭,那就是比過節還要高興的事情。而德國士兵在前線上最希望見到的戰利品就是美國的肉罐頭和美國吉普車。

    的確,斯帕姆午餐肉裡與美軍相比,幾乎不含任何維生素,長期食用還可能導致發胖和膽固醇偏高。更重要的是,除了澱粉、鹽和香料味,你實在很難從它裡頭嘗“肉”味。

    但是沒有人能否認,它對保持士兵的體力至關重要。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後勤部門很難保證每天供應足夠的肉食,此時斯帕姆午餐肉就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並隨著美軍征戰各地而迅速推廣至全球。

  • 10 # 瘋狗的輕武

    午餐肉意味著美軍二戰時強大的後方工農業產能和牛逼的後勤投送能力,妥妥的藍星第一

    首先,午餐肉是當年美國荷美爾公司在30年代推出的一種廉價罐頭肉類。由於荷美爾早先是屠宰場起家,但當時豬肩肉又是最不受美華人喜歡的一種,恰時也是美國大蕭條時期,居民的購買力下降,荷美爾就尋思將豬肩肉碾碎,用澱粉黏合,再加入亞硝酸鈉防腐,然後這麼一種在常溫下易於儲存,口味就那麼回事兒,但至少油水多的廉價肉食就出現了。

    然後又因為這貨足夠便宜,而且結實、易儲存和運輸,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又高,簡直太合適當兵的吃了...

    然後,我們可以自己嘗試一下,偶爾一頓吃一塊梅林午餐肉還能忍,一天三頓全是午餐肉呢?而且睡一覺起來,又是午餐肉?(其實沒那麼誇張,只是部分前線部隊不便補給和生火造飯,所以午餐肉這種即食食品就排的上用場了)

    很多人會說,美軍特麼真挑,看英華人吃的飯一點油水都沒,毛子有口大列巴就滿足了,義大利人和德華人在北非吃“墨索里尼的屁股”,中國這邊飯都沒得吃,少爺兵們有午餐肉還挑三揀四

    另外,SPAM這個名字也迷惑了很多人,一開始美軍還以為這是spiced ham(香火腿)的縮寫,但鬼知道是一種澱粉+豬肉碎+亞硝酸鈉的玩意,吃起來一點沒咬口,可能是期望和現實差距太大,美軍給SPAM起了諸如“體育不合格的火腿”“沒有接受過基礎訓練的肉餅”來形容它糟糕的口感

  • 11 # 不沉的經遠

    二戰中午餐肉對於不同人的意味是不一樣的,大部分國家的居民都把午餐肉當寶,至於美國大兵卻因為吃太多而吃厭了。

    在二戰前,美國的荷美爾食品公司開發出了一款午餐肉罐裝,並以“豬肩肉加火腿”的英文縮寫SPAM作為商標出售,因此也被叫做斯帕姆午餐肉。斯帕姆午餐肉成分包括豬肩肉、火腿、澱粉、調味品和亞硝酸鈉,其口味有胡椒、煙燻、辛辣等10幾種,是一種簡單實用的快餐食品。即使在現在,午餐肉也是一種廣受歡迎的食品,每年銷量達到幾十億聽。

    而在二戰期間,斯帕姆午餐肉因為其易儲存、運輸方便而得到廣泛使用。對於二戰中大多數參戰國家來說,戰爭意味著物資供應緊張,肉製品自然也成了稀缺物資,所以英國和蘇聯對於午餐肉抱有極大的好感。

    但是對於美國大兵來說就不一樣了,午餐肉畢竟只是一種快餐食品,很難從中吃出真正的肉味,偶爾嘗一下還行,長期食用肯定吃不消。但是在戰場上後勤部門難以保證新鮮肉類的供應,因此只能用午餐肉代替。

    所以士兵們感覺似乎永遠有吃不盡的午餐肉會冒出來,廚師們:

    早餐時煎午餐肉,正餐是烤午餐肉,而到了晚餐就會把午餐肉放在玉米糕裡,接著第二天早上是午餐肉餡餅。燉午餐肉、午餐肉排,還有煮午餐肉塗午餐肉油脂。

    這樣天天吃午餐肉肯定讓人吃不消,因此美國大兵們很快就對無處不在的午餐肉望而生畏,並給它取了“下水肉”、“靈肉”等各種外號。對於美國大兵來說,午餐肉罐頭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在歐洲戰場上,很容易用罐頭換取到一些特殊服務,畢竟對於飢餓中的歐洲來說,午餐肉罐頭已經是珍品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午餐肉罐頭保證了戰場上美軍足夠的肉類攝入,保持了士兵們的體力,對於戰爭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其貢獻還是巨大的。

  • 12 # 達文有話說

    二戰中,“午餐肉”意味著美軍在吃飯這個環節上具有超高的效率,每天攝入的卡路里還可以碾壓德國、日本的敵軍;而美國大兵對“午餐肉”不屑一顧,是因為美國相比於其他國家,在二戰期間的糧食物資供應充足,他們吃的太好了。

    “午餐肉”是怎麼發明的?

    1937年,一個叫傑伊·荷美爾的美華人用香料(Spices)並加以火腿(Ham)發明了一種稱為Spam的食物,意思是製成的罐頭食物。

    當時一般的勞工階層還沒有吃午餐的習慣,中產及上層階級才流行吃午餐。而美國的政府官員及公司高層在舉辦午宴聚會(Luncheon)時候流行吃Spam。

    就這樣,Luncheon Meat(在午宴聚會吃的肉)一詞逐漸出現。當Spam傳到中國後,商家就將Spam依Luncheon Meat直接翻譯為午餐肉,這就是“午餐肉”的由來。

    二戰中,“午餐肉”意味著什麼?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首先,“午餐肉”為美軍提供了穩定的能量來源

    二戰之後,曾經流行這樣一個說法,美國之所以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精良的武器裝備,優秀的將軍士兵,還有一個“秘密武器”——午餐肉。

    這樣說你可能不相信,“午餐肉”不就是個罐頭嗎?這有什麼特別的,它還能比飛機大炮利害嗎?

    你還真別說,“午餐肉”在二戰中對美軍的貢獻,還真不亞於那些堅船利炮。

    咱們先看一組資料:

    日本軍人在二戰中,平均一個人一天攝取的熱量是2000大卡。德國軍人是多少呢?平均一個人一天是3000大卡。你猜猜美軍平均一個士兵一天攝取熱量是多少?4300大卡。

    而從個體新陳代謝的角度講,二戰的那個年代,一名從事中等體力勞動的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攝取2800卡路里左右的熱量;而一名作戰計程車兵,每天則需要至少3400卡;如果是在東線戰場的蘇聯高寒地區作戰,每天則需要攝取4200卡以上的熱量。

    在二戰期間,美軍給美國士兵定下的伙食標準是每天4300卡路里,這樣的熱量攝取基本上能滿足他們在極端條件下作戰了。你再看看日本,日本軍人的伙食標準大概只有美國軍人的一半。

    為什麼美國能在太平洋戰場上打敗日本?先不說裝備什麼的,就拿伙食標準來說,就能看出美、日雙方的實力不是一個檔次。

    看到這,你可能會說,美軍熱量攝入多,是國家有錢啊,給士兵吃得多,攝入的能量就多,跟有沒有午餐肉關係好像不大啊。

    我們之所以說“午餐肉”特別,是因為它的意義可遠遠不只是提供更多的熱量這麼簡單。

    其次,“午餐肉”——它還是一套關於戰爭後勤保障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看看我們前面提供的美、日兩國士兵每天的卡路里攝取量對比,日本軍人卡路里攝取量之所以和美軍相差那麼懸殊,可不僅僅是一個“窮”字就能夠概括的。

    美國是地大物博,士兵吃的話是應該的。但是,戰場上的後勤保障可不是你國力強、供應足那麼就可以了,戰爭可沒你想得那麼簡單。

    在二戰期間,美國總共有上千萬人的軍隊,而且這些軍隊分佈到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如果將後勤任務細分到每個兵種,每個部隊的話,戰場環境不一樣,執行的任務也不一樣,很多軍隊還不停的移動。如果是你負責統籌美軍的後勤保障,就算你手上有豐富的資源,面對如此複雜的任務,你是不是要瘋?

    如此大規模的物資供應,重點考慮的已經不是供給的數量問題了,而是面對複雜性的細分難題。這問題解決不了,稍一出錯就要惹大麻煩。

    咱們別的不說,但就是如何讓士兵在戰場吃飽肚子這件事,就夠後勤部門“喝一壺兒”的。每個作戰小隊都配備炊事班?那炊事班帶鍋具、食材嗎?帶多少?帶少了不夠,帶多了浪費還影響行軍任務。後勤部門如何保證把合適數量、結構的食物以及物資,投放給需要的部隊,這是個大難題。

    日本軍人每天每人只能攝取2000大卡的熱量,其實不完全是因為日本窮,糧食資源不夠。還因為他們習慣吃飯糰。就算你只給日本兵吃飯糰,不給提供肉類和蔬菜,後勤的複雜程度都高得嚇人。首先,得帶著大米?還得有鍋、有水,有柴火。僅僅這樣簡單的條件,戰場上都很難滿足。其次,米飯時間長會餿,尤其在東南亞的熱帶氣候下更容易變質。所以,飯糰不能長期儲存。而且,戰場上生火很危險,因為炊煙很容易被敵人偵察到。因此,就算日本的軍隊有米有柴,在打仗時配送不上去,或者不方便做,日本兵也得餓肚子。

    弄明白這一點,咱們再回頭來看“午餐肉”,就知道它真正的意義了:

    首先,“午餐肉”為軍隊免去了食物的加工過程。“午餐肉”本來就是熟食裝在罐頭裡,吃的時候不需要額外加工,想吃熱的,開水燙一下就可以,開罐即食,食用方便。炊事班、柴米油鹽、做飯時機,美軍統統不用考慮。“午餐肉”解決的不僅是熱量的總量問題,還有食物的營養搭配問題。人體在大量體力消耗之後,光吃乾糧(補充碳水化合物)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得攝入蛋白質、油脂。對午餐肉來說,只要在生產的時候改變一下配方就行了。一盒午餐肉裡不僅有肉,還有澱粉,還可以加入你想加入的任何其他營養物質。提高物資利用率,消除食物差異化。美國再怎麼富,二戰開打後也出現了資源短缺。如何保證戰場上計程車兵都能吃到肉呢?還是靠“午餐肉”。美華人一般不吃碎肉,更是不吃內臟下水。但是,在資源短缺的戰爭時期,這些“邊角料”也都是寶貝。你不吃?我做成午餐肉,你還分得清碎肉和內臟下水嗎?如果供應整塊的肉,肉質稍有變化,士兵看得出來,這非常影響士氣。但是,把肉和澱粉攪在一起的午餐肉,成分變化就不容易察覺了。午餐肉還有運輸上的優勢。這個好理解,罐頭嘛,怎麼運輸就可以,還不怕變質,在沒有冰箱的情況下能放3年。它的標準化,大大降低了運輸的複雜性,永遠不會出現只配備了蔬菜,沒有肉蛋奶給一個部隊的錯誤。

    午餐肉到底意味什麼?“午餐肉”不僅是為美軍提供了可靠的熱量供應來源,更重要的是:它在複雜多變的戰爭環境中,將畜牧業、食品加工業、食品化學、交通運輸業等多個領域,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一個龐大的認知體系,全部封裝進了一個罐頭裡,提供了一套關於戰爭後勤保障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最後我們看看,為何美國大兵對午餐肉“不屑一顧”?

    二戰期間,相比於其他國家的盟友,美國大兵的伙食實在是太好了。

    1943年,一個叫巴克爾的英國皇家海軍少尉,有一天和戰友們一起去參觀美國軍艦。這次參觀期間,他們在軍艦的食堂裡享受了一頓美軍的正餐,讓他深受震撼。吃的是什麼呢?法式烤土豆與酸奶醬、現烤的剔骨牛排配洋蔥汁、蔬菜沙拉,最後還有大杯現磨咖啡配有蘋果派。

    那麼美國的野戰陸軍吃什麼呢?如果他們遠離配備大型綜合廚房的兵營,通常會攜帶野戰伙食,包括通心粉、燕麥片、米飯、果醬、糖漿、番茄醬以及肉罐頭和蔬菜罐頭,這種後勤保障著實是讓盟友們羨慕嫉妒恨。

    太平洋戰爭期間,一名駐紮在新幾內亞的澳新軍團的空軍地勤軍官,曾經在他的日記中抱怨說,美國大兵什麼都有,新帳篷、蚊帳、除蟲劑、熱帶雨衣和軍靴,最讓人受不了的是,每天早晨都從他們那飄來咖啡、煎蛋和培根的香味。

    你看看,二戰時美國大兵的伙食水平可以說是吊打全世界,這也難怪他們會對“午餐肉”不屑一顧了。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美國大兵們,到了二戰後期,即使是美國,食品供應也出現了緊張。因為肉的短缺,生產廠商只能往午餐肉裡瘋狂新增澱粉,一個罐頭澱粉的比例不斷上升。到了後來,甚至肉的成分都變了,從肥瘦混合的豬肉、變成純肥肉、最後甚至都是些“邊角料”。

    結語

    戰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美軍之所以能夠在戰爭中所向披靡,所依靠的不僅是資源、科技力量、軍事決策這些因素,更重要的是,他們面對複雜性系統時能夠化繁為簡,這樣解決問題的能力。

  • 13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二戰中的午餐肉是很出名的,尤其是對於當時落後的中國來說根本就是救命稻草。而為什麼美國大兵卻對午餐肉那麼嗤之以鼻呢?說白了就是個慣的。美國大兵吃好的吃慣了,他們認為午餐肉都是垃圾,美國大兵要吃什麼義大利麵、火雞、牛排等等,還要喝著可樂,口中嚼著口香糖,這哪是打仗啊?這明明就是去度假了。美國大兵認為吃午餐肉伙食太差了,真是萬惡的資本主義啊。

    (午餐肉)

    午餐肉貫徹美國整個戰爭期間的後勤保障,午餐肉對於美國是最容易生產的,能夠快速補充前線所需。所以,自然而然大量的午餐肉開始送往戰爭前線,能夠填飽肚子就不錯了。就不用搞那些花花腸子,也導致美國後勤補給沒有新花樣,所以導致美國大兵上燉午餐肉下燉午餐肉。而對於吃的好的只能是美國上層軍官才能吃大餐。

    (午餐肉)

    在戰爭期間美國大兵給午餐肉起外號叫什麼“下水肉”美華人可真是不識好歹,把這麼金貴的東西,甚至糟蹋。因為美國大兵知道自己有吃不完的午餐肉,所以導致部分大兵吃一半扔一半造成很大的浪費。因為在他們眼裡認為,馬上都要上戰場了不如揮霍一把。說實話,總歸到底還就是給美國大兵慣的,餓他們七天、八天的樹皮都必須給我啃。(午餐肉)

  • 14 # 國平軍史

    所謂的午餐肉,是一種罐頭包裝的食品,通常原料是豬肉或牛肉等,摻和了水、食鹽、白糖、澱粉、酵母、亞硝酸鈉等。

    二戰時,斯帕姆午餐肉,是美軍的野戰主食。整個二戰期間,一共製造了40億盒之巨,可謂天文數字,不僅供參戰的美國官兵食用,還曾作為軍援物資,大量提供給蘇聯、英國、英聯邦軍隊食用,抗戰時的中國軍隊也獲得了數量不菲的午餐肉罐頭。

    午餐肉,助缺乏食物忍飢挨餓的蘇聯軍民,度過了1941年嚴寒且漫長的冬季,赫魯曉夫非常感激美國軍火特別是食物的支援,曾在其回憶錄中認為,如果沒有美國大力提供的食物,蘇聯軍民恐怕度不過1941年的冬季,午餐肉成了缺乏食物的蘇聯軍民的美味佳餚。

    二戰時,只要有美國大兵的地方,就有斯帕姆午餐肉,可謂無孔不入,軍中似乎永遠有吃不完的午餐肉,成了美國大兵們頭痛不已的一種食物。

    在陣地上作戰時,一餐、二餐、三餐地食用,應該問題都不大,但是一星期、一個月,如果主食還是午餐肉,非將人吃到吐為止,即便是蘇聯軍民眼中的美味佳餚,也會成為美國大兵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儘管食用斯帕姆午餐肉,較好地保障了美國大兵的體力和精力,但是久而久之,與敵人的子彈以及淋病一樣,都成了美國大兵“共同的敵人”,自然對斯帕姆午餐肉“不屑一顧”了。

    以至於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五星上將對生產斯帕姆午餐肉的明尼蘇達州奧斯汀市荷美爾食品公司的老闆說“我還是要感謝你們,因為是午餐肉幫助我們打贏了戰爭;當然,你們的罪行也是可以被饒恕的,你們生產的午餐肉太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海賊王》第985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