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狼之利刃出鞘
-
2 # 培訓師老李
結論先行,如何具體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人和電腦一樣,要先外部輸入足夠多的資訊,即佛家的“色、受、想、行、識”,從外界物質,給你感受,形成想法(點),再去實踐驗證,最後達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思想體系是什麼?是人基於獸性與神性基礎上,從”理念、方法、行為、工具“四個層次來認識、解釋、思考整個世界的“三觀”。
人:即你我
獸性:基於DNA繁衍的需要
神性:基於文明傳播的需要
世界觀:我如何看待世界?
人生觀:我如何看待自己?
價值觀:我與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不是特別複雜吧?人類存在的所有意義是傳播(自以為是)的文明,為了傳播這個文明,動用獸性掠奪一切可用資源,僅此而已。由於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看到的都是片面的,無數的知識點組成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包括別人(因為某些原因)講給你聽,展示給你看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世界。加上我們大腦的二次加工,選擇記憶和遺忘,更讓我們無法形成系統的思維。
所謂的思想體系,更多的是由“假象組織成來的成見”,和信仰某某宗教無並區別。什麼是“相對”比較完善的思想體系呢?比如宗教、科學、黨派,好在哪個思想體系都能自洽,有相對完整的入門學習資料。什麼叫能夠“自洽”,就是能解釋“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比如:我們是上帝造的,是上帝的子民,好好幹活我們以後去天堂。比如:我們是猴子進化來的,處於某個文明階段,以後要實現人間天堂。每種思想體系都是在以上的基礎上,開展各自的事業。建議沒有思想體系的人,還是有個信仰比較好。有個不完整的思想體系,好過沒有思想體系。
有點繞遠了,再說一次,思想體系是:是人基於獸性與神性基礎上,從”理念、方法、行為、工具“四個層次來認識、解釋、思考整個世界的“三觀”。
有人說,多讀書和寫作能完善自己的思想體系。很遺憾,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如果無法領悟,都無法讓人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最多叫“認知方法”和“寫作風格”,比如看了很多電影,寫了很多影評,也成為不了導演。據我所知,釋迦摩尼、耶穌和默罕默德看的書都不怎麼多,甚至當時可能連文字都沒有,但是他們還是創造了自己的思想體系,自洽的解釋了這個世界。這種能力顯然不是透過讀書得來的(不是說不學習,他們讀的都是社會大學)。
“書”上寫的什麼都有,有大道理,有知識,但很少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因為寫書的人也未必有自己的思想體系。但可以以“書”為例。一本書再厚,它要傳播的思想核心應該只有一個,尤其是為某某“思想體系”服務的書。這本書裡通常都會有“原則、教條、方法”等內容,這就具體的落實了一層了。然後你看了這本書,能不能按這本書的思想和方法來行事?最後輸出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東西?
有人把“知識體系”與“思想體系”搞混了,準確的說“思想體系”包括了“知識體系”,比如“百科全書”都背下來也不是思想體系,只是個硬碟。分門別類的存放到目錄裡,也只是多了幾個資料夾。
也有人說“能獨立思考”也不代表有思想體系,比如一個農村人與一個外星人,遇到沒飯吃問題的時候都能想辦法解決,也不算特異功能。
思想體系是每個人都有的,它的建構是不自覺的,是被動的,是上下同時開始建構的,並沒有什麼從上到下,或者從下到上的順序。比如某某黨執政它會宣揚自己的思想,在你的小學語文教材裡就已經開始有相關內容了,並不是唸了九年義務教育,在你畢業那天告訴你某某黨最好。
信奉什麼,教條是什麼,是否按教條行為併產出,這就構成了個人的“思想體系”。但是這些“思想體系”都是模糊的,因為很多人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判斷,很難把完整的“思想體系”輸出或表達出來,最後只能做一個“有原則”的人,然而也說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原則。大部分人的思想體系是模糊的,不易描述的。如果一個人能完整的,系統的寫出自己的“思想體系”,並且能自洽的解釋這個世界,那就非常厲害了。如果能把這套思想傳播給他人,至少是個“聖人”了。
思想體系系統化,就相對複雜,不管是看書,還是透過什麼其它途徑得到的資訊,先要分清楚這個資訊是什麼層次(不是類別)的資訊。比如是一個理念,就向上歸類。如果是具體的知識點、方法、原則,就向下歸類,還要透過實踐來驗證,就是更具體的行為,最後輸出看的見摸的著的,算是有基本完整的思想體系了。“融會貫通”是指搞清楚上下層次的基礎上,再橫向的理解每個層次中內容的相互關係。
想建設一個所謂的“正確”的思想體系,更是難於登天。因為人生下來的那一刻,就已經被無數條件因素影響著。我們生下來周圍的人只吃大蝦,不吃毛毛蟲,不管什麼原因,吃大蝦就是“正確”的,吃毛毛蟲就是“不正確”的。因此,佛家提出了“真諦”一詞,意思是不變的真理,然而這種真理是並不存在的,比如“不變的只有變”這樣的話,如果這句話是真諦的話,那這句話也應該經常變一下,請問應該怎麼變呢?
其實“思想體系”就是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中的“道、法、術、器”,並且是有外國對文化的四層次印證,即“理念層、制度層、行為層、物理層”。遺憾的是,中華文明也是有斷層的,後續的解釋太紛繁複雜,並沒有很好的繼承和統一、發揚這個“思想體系”。而儒道在“道、法”的方面研究的太多,與百姓“術、器”之間有了隔閡。
思想體系這東西,如果不想成為思想家,還不如研究一下快速解決身邊問題的方法和工匠精神就挺好了。
-
3 # 中商故事匯
一個哲學方法論: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在本層級系統裡無解,需要到更高一級的系統裡才能找到答案。企業——產業——宏觀經濟,是三個不同層級的系統。企業的很多問題,需要在更高層級的產業系統裡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所以,思考企業問題必須建立產業思維和產業認識。
1、沿著人均GDP的變遷軌跡尋找產業機會、規避行業風險
2、沿著經濟時差的軌跡尋找產業機會
3、利用上市、再融資和資本市場估值中的產業偏好
4、以產業代表的身份尋求“產某結合”
5、以歷史性遠見看到中外產業競爭態勢的大趨勢 6、沿著人口結構的變遷軌跡尋找產業機會、規避行業風險
7、從產業政策裡尋找黃金屋和顏如玉
8、確立“產品競爭--產業鏈競爭--產業生態競爭”的競爭思維
9、洞察“產業邊界清晰--產業邊界模糊—自設產業邊界”的企業演變趨勢
10、產業集中是歷史必然,產業整合是大勢所趨
11、從問題中發現產業機會
12、產業是“想”出來的
我們在行業的變遷中要思考一個問題:在中國,創新,創業的機會究竟在哪裡,該怎麼駕馭這樣的機會?
思考結果一、為什麼你沒在風口飛起來?——好產品不一定能贏
如果把創新,創業比喻成一個騎手駕馭一匹馬,你會面臨三個選擇:第一,你要選擇一個什麼樣的賽道。第二,你要選擇一匹好馬。第三,如何培育我們駕馭這匹馬的能力。
一個企業與個人的事業選擇,往往與其所處的跑道和他選擇的人,組織是息息相關的。另外一個問題是,很多賽道都非常好,但為什麼有的企業能夠跑起來,而有的企業並沒有真正站在風口上飛起來。
舉個例子:小藍單車,使用者體驗非常好,使用者很認可,但為什麼這樣有工匠精神的產品依然被市場淘汰。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了這場競爭格局上的差異?橫向來看,這個產業裡衝出來的兩家,摩拜和OFO,他們不僅關注了騎行體驗,而是資本,供應鏈,營銷,一個產業鏈條整體化的運作,並且基本把所有巨頭捲進來,他們從流量,資本,產業服務上支援這兩家,全面參與到這場競爭當中。
所以,現在整個行業,很多人強調產品思維,但按照趨勢發展來看,產品已死,產業方興。
思考結果二、產品思維已死——不能做好產業,你會輸的很慘
產品思維的關鍵邏輯包括:產品細節,體驗細節,轉化率以及商業平衡系統,此外還有流量,入口以及產品整合方案。
產品思維是有瓶頸的,因為單純用產品能解決的問題已經基本被解決完了,剩下的就需要用產業鏈來解決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需要有一個產業思維視角,要去關注整個產業鏈的邏輯關係,去關注整個產業鏈的供求關係和實現的細節,關注資本,技術,流量對這個產業的助推作用。
尤其是當流量不在瘋狂增長,流量都被巨頭壟斷的時候,我們怎麼去獲得更多的流量?
這裡不僅僅是增量的競爭,還存在一個存量的競爭和存量的最佳化,甚至是存量和供應鏈之間的博弈。
如果我們不能做好產業,不能理解新的產業需求和產業共同成長,並和這個產業形成一個共同體,我們會輸的很慘。
思考結果三、網際網路下半場的創新法則——連線,賦能,破界
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人口的紅利都在面臨枯竭,而中產階級文化娛樂生活的消費升級,以及中國城市化的紅利正在到來。但這些紅利帶來的機會和我們現有的純產品思維邏輯未必完全一致。大家需要找到的是:配合消費升級的產業升級過程中,產業鏈上還有什麼樣的痛點?我們怎樣抓住這些痛點並解決這些痛點?
什麼樣的打法是最適宜的?三個法則:連線,賦能,破界。
第一個連結:連結服務,連結人,連結需求。
第二個賦能:技術賦能,資料賦能,營銷賦能。
第三個破界:產業鏈關係破界,價值鏈破界,
只有有了產業有了實體經濟才是發展的根本,才能在市場競爭中佔盡先機。平庸的商人與出色商人的差別在於,前者做別人做過的生意,後者則能想出一門生意,或者把舊的一門生意做成嶄新的生意。
喬布斯有句名言是:“創造無非就是把事物聯絡起來,即便是最不可思議的創意通常也不過是對已有事物進行新的組合。”
產業是“想”出來的,而不是“選”產業,企業的行業定位、商業模式和事業發展,不要被現有的產業劃分和行業歸類所侷限,不要自己畫地為牢、作繭自縛,世界有無限種可能。
-
4 # 儒者讀書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義,在當今情況下,很多人對一些好的思想直接說洗腦什麼的,這樣的人本身就是沒有思想的。建立自己的思想,即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的能力,那麼如何建立自己的思想呢?
一、多讀書,讀好書。什麼是好書?四書五經,老莊孔孟,兵家法家墨家陰陽,心學理學,馬列主義,毛選,希臘三賢,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托爾斯泰,莎翁等等,學習繼承前人的思想並不可恥,關鍵是我們要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方向,哪些是方法。建立思想如同發展科技,必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好的建樹。不讀書便談思想,胡扯而已。
二、讀史。知史可以鑑人,也只有歷史能檢驗思想到底對不對。古往今來,很多思想都被淘汰了,那麼剩下來的這些有些是精髓,有些是糟粕,但都需要我們自己一一去甄別,這個甄別的過程,只有放在歷史中才能有結論。另外,讀史可以讓你耳聰目明,很多謠言都是起於片面理解歷史事件,如果你知道歷史的全貌,事件的全過程,那麼你就可以做到謠言止於智者。
三、獨立思考。以上都上在說學習,但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目的還是要進行思考的。思考也不能盲目去空想,要去透過實踐。而很多思考其實歷史上都有過重複的,另外也可以透過與人交流,在經典中與過去的哲人對話,或者經過時間,最終也是可以找到屬於你的答案的。
以上這麼多,我覺得最基礎的還是讀書,建立思想,是需要建立骨架的,而古哲人的思想之浩瀚,完全可以作為骨架,往裡填充再多也沒關係。拒絕道聽途說,做智慧的人。
-
5 # 約翰John107069421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想?這個命題很適合當今時代。“獨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這是陳寅恪先生提出的觀點,精闢,精髓,經典。思想的建立是在讀書,讀史,考古,考證,考據,調查,研究,思考,判斷,論證的基礎上引成自己個人獨立的觀點,思想的建立一定有體系,不是分散個別的而是常期形成的思維習慣。思想廣義上就是思維成熟的集聚,引成聚焦點而產生強大的能量,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逆向思維,顛覆性思維,另類思維,底線思維,工程極客思維,宏觀思維,微觀思維,定式思維,網際網路思維,老闆思維,雙贏思維,動態思維,金融思維,宇宙思維,海洋思維,設計思維,天才思維,非線性思維,策略思維……想得多遠有N種思維,無論何種思想都離不開讀書,實踐,理論,思考,實踐是檢驗思想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
-
6 # 合金
我理解的“思想體系”應該是以人類社會全部活動為主體。
那無非兩方面:人、事
談“人”離不開一個“情”字,
談“事”離不開一個“理”字。
而不管“人情”還是“事理”,最終離不開一個“利”字。
“人情”必讀儒家經典,“事理”必讀西方哲學經典,而理解“利”字必讀馬克思主義理論。
等到你能將上述三家所有經典著作爛熟於心,你自己的“思想體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
7 # 認知框架
先給大家看我交付的輸出結果。
這是我建立的第一個版本的思維體系
這是最新的一個版本的思維體系
自己還交付了一些思維課程的知識
TRIZ
SIT
水平思維
系統思維
逆向思維
設計思維結構
設計思維模型
大道至簡,以簡馭繁
從複雜設計簡單的思考途徑
慾望-動機-目標-計劃-行動
意志力-自制力-熵-負熵
思考的系列基礎
等等
構建思維體系需要相應的知識層
一本書的知識
經過自己用簡單語言與圖形表述以後
就可能只剩下十幾頁的知識
那是你自己的知識
也是能用的知識
還是可以向其它人交付的知識
以交付思維知識為導向,就是要輸出自己學到的知識。
跨學科的知識,圍繞【思維】這個領域。
用存量的觀點,來看自己構建的思維體系。
不同時間,對應的存量不同,自己對思維體系的理解也會不一樣。
什麼是存量【可以看系統思維相關的書籍】。
只是書本學習是不夠的,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的切身體驗,要建立起自己對思維的心理表徵。這些都需要演練。
回到思維的相關知識層。
重新設計成一個屬於自己的思維體系。
應用思維體系,進入一個迭代的過程。
至於如何建立思維體系,一句話
讀書與設計,特別是借假修真的設計。
-
8 # 珂梵
蟹妖!
雖然問題是我主攻領域,但我確實不太想回答,思想體系是一個浩瀚宏大的結構,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出事哲學,偉大的思想體系無不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程序。
只能淺談!只能淺談!只能淺談!
我簡單的把他定義成三輪車,歸為“知、信、行”,因為這中間會產生知識結構,觸發應對觀念體系,也是在思想體系中建立起比較全面清晰的個人系統,並實現各體系之間的平衡。
比較繞!說簡單通俗點,我們可以從常說的三觀展開,三觀是思想體系的基礎。
三觀是思維模式的高階產物,算是智慧的一種。古人曰三才“天地人”,這是對三觀的一種思考。我把把“天”理解為世界觀,“地”理解為在地上的行為,即價值觀。“人”理解為對人生的看法即人生觀。古人云“天地人和”,可以理解為一種平衡的狀態。
“人”作為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地”是作為人行為的價值標準,指導著我們人生的方向行為方式及方法。這個決定了我們對價值觀的取向,進一步驅動行為。我們的行為會進一步與“天”(世界)這個龐大的系統進行互動式互動,並對這個世界有了自我的認識,世界觀產生或者強化。
這是一套個人的思維模式產生的處事哲學(三觀),並且知、信、行,迴圈更新,達到最理想的“天地人和”狀態(當然也有可能達到反人類的狀態)。
兄弟,聽我一句,若要思想,先建三觀!
這問題太過宏大,手機打字不易,只說到這,有需要再更
-
9 # 自由行所見所聞
哈哈!自己的思想體系不是靠自我意識自己構建的,更不能重建!為什麼?
提到思想,人們就想到偉人,如毛澤東思想。其實,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三個代表,社會主義發展觀等,叫法不同,但那都是治國安邦的理論體系。
實際上,作者在這裡的所謂“思想”,是狹義的個人觀念,當然也可以稱為“思想”。
個人思想體系,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三觀體系,即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總和。簡單滴說,人生觀是你的理想與抱負; 價值觀是你對外部事物的評價標準; 世界觀就是指你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
人們三觀的形成與你所受的教育,和你所接觸的外部事物對你的影響,包括家庭、老師、親屬、朋友,還有社會等等對你的影響。甚至與你的性格也會有關係。
三觀的形成並不是靠自己主動獲得,而是在默默地、不知不覺中形成。當然,在你形成了一定的三觀後,又有了自己思想(或者叫做想法),和獨立思考能力之後,可以主動地不斷糾正和完善自己的三觀。
這種自我意識地糾正並不是重建,重建意味著推到重來,在徹底否定自己後,重新建立三觀,這不可能!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本性就包括三觀在內。
所以說,一個人不能重建自己的三觀體系,說得準確些應該是:不斷糾正和完善自己的三觀體系,或者叫思想體系。
回答完畢。
-
10 # 琰和官方賬號
首先,豐富自己的創業履歷。其次,建立自己的商業圈層,構建自己的商業學說,並不斷演講給你的目標客戶。再其次,在創造價值的商業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說,也讓你圈層內的人群,尤其是弟子去遊說。最好完成自己的作品搭建,並且你的作品,也就是你商業行為是對別人有益處的,共贏的,這有助於你傳揚。
-
11 # 培訓師老李
結論先行,如何具體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人和電腦一樣,要先外部輸入足夠多的資訊,即佛家的“色、受、想、行、識”,從外界物質,給你感受,形成想法(點),再去實踐驗證,最後達成自己的認知體系。
思想體系是什麼?是人基於獸性與神性基礎上,從”理念、方法、行為、工具“四個層次來認識、解釋、思考整個世界的“三觀”。
人:即你我
獸性:基於DNA繁衍的需要
神性:基於文明傳播的需要
世界觀:我如何看待世界?
人生觀:我如何看待自己?
價值觀:我與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不是特別複雜吧?人類存在的所有意義是傳播(自以為是)的文明,為了傳播這個文明,動用獸性掠奪一切可用資源,僅此而已。由於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看到的都是片面的,無數的知識點組成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包括別人(因為某些原因)講給你聽,展示給你看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世界。加上我們大腦的二次加工,選擇記憶和遺忘,更讓我們無法形成系統的思維。
所謂的思想體系,更多的是由“假象組織成來的成見”,和信仰某某宗教無並區別。什麼是“相對”比較完善的思想體系呢?比如宗教、科學、黨派,好在哪個思想體系都能自洽,有相對完整的入門學習資料。什麼叫能夠“自洽”,就是能解釋“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比如:我們是上帝造的,是上帝的子民,好好幹活我們以後去天堂。比如:我們是猴子進化來的,處於某個文明階段,以後要實現人間天堂。每種思想體系都是在以上的基礎上,開展各自的事業。建議沒有思想體系的人,還是有個信仰比較好。有個不完整的思想體系,好過沒有思想體系。
有點繞遠了,再說一次,思想體系是:是人基於獸性與神性基礎上,從”理念、方法、行為、工具“四個層次來認識、解釋、思考整個世界的“三觀”。
有人說,多讀書和寫作能完善自己的思想體系。很遺憾,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如果無法領悟,都無法讓人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最多叫“認知方法”和“寫作風格”,比如看了很多電影,寫了很多影評,也成為不了導演。據我所知,釋迦摩尼、耶穌和默罕默德看的書都不怎麼多,甚至當時可能連文字都沒有,但是他們還是創造了自己的思想體系,自洽的解釋了這個世界。這種能力顯然不是透過讀書得來的(不是說不學習,他們讀的都是社會大學)。
“書”上寫的什麼都有,有大道理,有知識,但很少有完整的思想體系,因為寫書的人也未必有自己的思想體系。但可以以“書”為例。一本書再厚,它要傳播的思想核心應該只有一個,尤其是為某某“思想體系”服務的書。這本書裡通常都會有“原則、教條、方法”等內容,這就具體的落實了一層了。然後你看了這本書,能不能按這本書的思想和方法來行事?最後輸出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東西?
有人把“知識體系”與“思想體系”搞混了,準確的說“思想體系”包括了“知識體系”,比如“百科全書”都背下來也不是思想體系,只是個硬碟。分門別類的存放到目錄裡,也只是多了幾個資料夾。
也有人說“能獨立思考”也不代表有思想體系,比如一個農村人與一個外星人,遇到沒飯吃問題的時候都能想辦法解決,也不算特異功能。
思想體系是每個人都有的,它的建構是不自覺的,是被動的,是上下同時開始建構的,並沒有什麼從上到下,或者從下到上的順序。比如某某黨執政它會宣揚自己的思想,在你的小學語文教材裡就已經開始有相關內容了,並不是唸了九年義務教育,在你畢業那天告訴你某某黨最好。
信奉什麼,教條是什麼,是否按教條行為併產出,這就構成了個人的“思想體系”。但是這些“思想體系”都是模糊的,因為很多人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判斷,很難把完整的“思想體系”輸出或表達出來,最後只能做一個“有原則”的人,然而也說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原則。大部分人的思想體系是模糊的,不易描述的。如果一個人能完整的,系統的寫出自己的“思想體系”,並且能自洽的解釋這個世界,那就非常厲害了。如果能把這套思想傳播給他人,至少是個“聖人”了。
思想體系系統化,就相對複雜,不管是看書,還是透過什麼其它途徑得到的資訊,先要分清楚這個資訊是什麼層次(不是類別)的資訊。比如是一個理念,就向上歸類。如果是具體的知識點、方法、原則,就向下歸類,還要透過實踐來驗證,就是更具體的行為,最後輸出看的見摸的著的,算是有基本完整的思想體系了。“融會貫通”是指搞清楚上下層次的基礎上,再橫向的理解每個層次中內容的相互關係。
想建設一個所謂的“正確”的思想體系,更是難於登天。因為人生下來的那一刻,就已經被無數條件因素影響著。我們生下來周圍的人只吃大蝦,不吃毛毛蟲,不管什麼原因,吃大蝦就是“正確”的,吃毛毛蟲就是“不正確”的。因此,佛家提出了“真諦”一詞,意思是不變的真理,然而這種真理是並不存在的,比如“不變的只有變”這樣的話,如果這句話是真諦的話,那這句話也應該經常變一下,請問應該怎麼變呢?
其實“思想體系”就是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中的“道、法、術、器”,並且是有外國對文化的四層次印證,即“理念層、制度層、行為層、物理層”。遺憾的是,中華文明也是有斷層的,後續的解釋太紛繁複雜,並沒有很好的繼承和統一、發揚這個“思想體系”。而儒道在“道、法”的方面研究的太多,與百姓“術、器”之間有了隔閡。
思想體系這東西,如果不想成為思想家,還不如研究一下快速解決身邊問題的方法和工匠精神就挺好了。
回覆列表
思維體系是什麼,估計有很多說法,這個名詞本身有太多的解釋,但是有用的,不多。
更關鍵的是,並沒有通用的思想體系,如果有,那麼人們只要學習一種思想體系就行,但確實沒有,思想體系更多體現為形成過程,落實到行為邏輯上。
思想是看不見及不可分析的,形成過程卻可以覆盤,行為邏輯可以分析。
所以,重要的不是思維體系是什麼,而是它是如何形成及如何運作的。
思維體系的形成就像是下圍棋,沒有人在下完之前就知道整個棋局是什麼樣的,有多少黑子,多少白子。但是下圍棋有圍棋定式,可以類比為思維體系存在一些通用的碎片,在不斷對弈的過程中,使用這些碎片,漸漸組成了一個棋局,即“你的思想體系”。
所以搞清楚思想體系,可能是在體系形成之後才能理解的東西,那麼不如專注於形成思想體系的過程。
比如,看書最好的方式是提煉邏輯體系,而不是加重思維負擔;知識來自於對行動的思考總結,不來自於聽說(讀書)。這可以作為一個選擇來擴充你的思維體系。
同樣,讀萬卷書,書中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也可以作為一個選擇來擴充你的思維體系。
但這兩者是有矛盾的,關鍵不是它們是否被別人認為“正確”,而是它們對你是否真的有用,是否符合你既有思維體系的自洽性,有用的符合的吸納為思想體系,有阻礙的否定它。標準在你,而非別人。
感知和學習擴充了思想體系,但是,只有在實踐才可以將那些積累轉化為真實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的發揮,需要你對思想體系堅定不移的相信與貫徹,因為自相矛盾的思想體系是一切蛋疼的根源,是一切個人悲劇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