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西老師教行測

    我的觀點是孩子學習時不用家長監督,能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自律性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當然年齡小的時候還沒有自律性,這時家長要給孩子做榜樣來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家長長年不在家是因為在努力的工作,為了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律性也隨之提高,他們也有了自己的主張。

  • 2 # 一個快樂的阿喵

    看你這是以家長的身份還是以老師的身份了。

    如果你是家長的身份的話,孩子現在如果是爺爺奶奶在帶,你可以時常跟他們通電話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當然更好的是家長可以直接跟老師溝通,因為老師一般能夠更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家長常年不在孩子身邊,如果想要督促和孩子學習其實是比較難的,可以考慮找靠譜的託輔學校,會有老師輔導課後學習寫作業。

  • 3 # 張生談教育

    孩子常年不在大人身邊,這在農村非常常見,由此來看,這個問題是急需解決的。

    1.將孩子託管給老師

    我在小學五年級一直到初中畢業,父母在外務工,就將我托育給了一個家庭教師。當時這個老師託管近二十個學生,由老師進行日常管理和監督。

    但我對這種管理模式持討厭態度,雖然也有部分學生能夠學有所成,但這二十個學生有大有小,老師很難妥善管理,時不時就有一些矛盾糾紛,老師抱著大事化小的態度,有時候沒錯也要挨批。委屈~

    2.將孩子托育在親戚朋友家裡

    不幸言中。我在小學二年級至小學五年級是在我大舅家借住的。當時父母象徵性的給我舅舅家一點錢,在那裡住了三四年。

    只能說這種環境比前者要好一些,畢竟孩子少。我舅舅家當時只有我表哥、表姐和我,平時沒啥矛盾,但是平時關愛等等是沒有的。可憐~❣️

    3.分階段措施

    1)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建議把孩子帶到家長務工當地。希望你能知道這個時候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也是健全其性格和習慣的最佳年紀,就像我現在性格較為懦弱吧……。

    2)初中或高中時,可以和孩子商量讓孩子自己租房自住。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同時可以增強其吃苦的品性。

    最後,我真心希望各位家長能把孩子儘量留在自己身邊,以我自身情況作為考量,萬望如此。

  • 4 # 紅民老師

    你好孩子是知道父母想讓他好好學習的。家長要問問孩子有沒有苦惱,有沒有朋友,跟老師的關係怎麼樣,幫助孩子解決他遇到的困難,在乎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他就會愛父母,父母不在身邊,他愛父母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讓父母更加愛他。

    所以父母只需要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如果監督孩子的學習,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信任,他就會生你的氣,認為你們就知道讓他學習,不關心他,他心裡不舒服,就沒法學習了。

  • 5 # 三省悟道

    家長常年不在孩子身邊,心中依舊關注孩子的成績,說明這是一位非常負責任的家長朋友。

    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自己是孩子,父母常年不在我的身邊,首先我會非常地想念家長,時常想起跟家長在一起的短暫的時光,快樂抑或痛苦。如果想念是甜蜜的,我會想著怎麼樣讓父母回來的時候高興,例如父母無意或經常表達的意思是如果我能快樂地成長和學習,他們會非常地開心,那我就會下定決心好好學習,讓他們想起我,見到我,臉上洋溢的都是快樂的笑容。

    如果對父母的回憶是痛苦的片段,是父母猙獰的面孔,是父母揚起的手掌,是父母喋喋不休的怒罵,對於他們期盼的事情,我會提不起興趣,抑或選擇背道而馳。

    我認為親情是源源不竭的動力,對孩子無條件的關愛是孩子健康成長,主動上進的充電器。

    所以我建議家長要跟孩子增強情感交流,讓孩子知道並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是無條件的,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家長都願意耐下心來跟他一起成長與承擔。與學習好壞無關,與調皮聽話無關,只因為他是我們的心肝寶貝。

    只要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正常的關愛,他們會樂於把他們心中的想法說給父母聽,也願意聆聽父母的想法。

    對於常年不在孩子身邊,總有孩子週末或放長假回家的時候,可以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或回到孩子身邊,製造機會一起做一件事或玩一個專案,增加情感交流的機會。

    平時不在孩子身邊也可以製造異地實時跟孩子情感交流的機會。跟孩子約定每天固定時間點互相督促,比如讓孩子叫我們早起,讓孩子覺得我們需要他們。晚上家長打電話提醒孩子幫家長照顧好老人和自己,蓋好被子,吃好,玩好,學好,睡好。

    只要情感不缺失,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大部分都是有效的。家長和孩子互相都是甜蜜的溝通和回憶,何愁孩子不主動學習,不經常跟家長溝通學習情況呢?

  • 6 # 臨流濯足

    家長常年不在孩子身邊,請問如何引導孩子學習?我可以負責的告訴你,辦法幾乎為零。

    作為父母不論處於什麼原因,常年不在孩子身邊,都是一個不合格的父母,都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父母,1000萬個理由比不過一個事實。

    無論你掙了多少錢,無論你打了多少電話,都代替不了你教育不了孩子、管不了孩子、沒有管孩子的事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廣大農民為了養家餬口、發家致富,背井離遠赴深圳打工,我在電視上看到有的父母3年、5年不回家,春節也不回家,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即孩子的爺爺奶奶撫養,自己一走了之。

    孩子只能欲哭無淚了。久而久之他已經習慣了沒有父母的存在的生活,但是父愛、母愛的缺失,讓他的人生是昏暗的,甚至是淒涼的,心理是不平衡的,無論你物質上給了他什麼,他的精神上都是有匱乏的。

    有一天他不孝敬父母,你千萬不要責怪孩子;有一天他的性格出了問題,你千萬不要責怪孩子;有一天他的學習出了問題,你千萬不要責怪孩子。

    有一天他的安全出了問題,你千萬不要責怪你的父母,責怪孩子的爺爺奶奶。

    也許有人會提出一個疑問:我的孩子從生下來,我們兩口子都沒有管過,但孩子依然考上了名牌大學,很優秀。我要告訴你:

    你的孩子是有人代替了父母的角色:比如孩子的爺爺奶奶,比如你把孩子交給了一個特別負責的老師,這只是個案,個別情況。

    更多的孩子是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情況,他們比父母親自帶大的孩子更容易出問題,更容易養成很多壞習慣。

    因為父母的長期不見面,讓孩子缺乏父愛、母愛,父母見了孩子之後更容易溺愛孩子,精神上寵愛孩子,缺點視而不見,教育效果很差,在孩子面前沒有權威,正如文中所說,不合格的父母,怎麼能夠有教育孩子的權威呢?

    既生之,則養之,育之。

    在外打工的父母們,回家鄉教育孩子吧,回家鄉創業吧!

    你的關注是我前進的動力。

  • 7 # 小寶媽媽向前衝

    首先,現在生存壓力比較大,很多父母為了多賺錢,讓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更好,都會選擇把孩子放在老家,夫妻倆人出外打工。孩子多數交給家裡老人帶,一般老人照顧孩子吃喝不成問題,但是如果還要給孩子輔導功課就很難,孩子的學習也成了多數父母擔心的問題。

    其次,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多給孩子影片打電話,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多瞭解孩子的生活現狀,心理狀況,和學習情況。

    跟老師多溝通,麻煩老師多關注孩子的學習,平常假期也可以給孩子報學習班之類。

    最後,畢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撫養,這樣更利於孩子的成長。

  • 8 # 攀登數學

    只要內心真切有孩子,辦法總比困難多,相信遠在天邊也可以近在眼前

    這確實是一個矛盾又現實的問題,那怎麼辦呢?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我認為父母的努力最終都是希望整個家庭的品質有所改善和提升。

    那麼,如果父母的外出是必須的,而身為父母又希望儘量少地減少對孩子的影響,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遠在天邊也可以近在眼前。

    現在資訊科技的發展,可以讓我們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在外工作的父母可以每天和孩子保持聯絡,或電話或影片,瞭解孩子一天的生活和學習,多聽聽孩子的聲音,結合具體的事情適當鼓勵和稱讚,有需要的提出建議和幫助,等等。

    讓孩子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儘管不在上班,但是關愛就在身邊。

    第二,對隔代監管孩子的老人多溝通,從理念上,行為上給予引導,從而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在農村,有些老人可能自己沒有文化,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無法對學習給予輔助並沒有關係,關鍵我們要去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懂事的品質,基本上這些方面好的孩子學習也會自主學習。

    第三,經常與孩子的老師進行溝通,瞭解孩子的在校情況。

    現在的優勢是溝通的方式有多種,而且極其方便。儘管老師很忙,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誠心溝通,老師們都會用心關注孩子。

    只要父母真真切切地在乎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 9 # 孩子不聽話找張彩虹

    家長常年不在孩子身邊,

    如何處理跟孩子長久的異地相處,

    並保障好孩子的學習?

    我給出的第一階段方案是:

    1.每天晚上在孩子吃飯的時間,

    跟孩子影片,

    只聊孩子感興趣的吃喝玩,

    並真誠的告訴孩子自己的想念。

    學習的事一句也不提,

    生活中的事,

    一句也別指責。

    只聊孩子感興趣的吃喝玩的事,

    並傳遞一個訊號:

    媽媽就是想你了,就是想看看你

    僅此而已。

    2.如果工作忙,

    實在沒時間影片聊天,

    也要抽出一分鐘,

    鄭重的告訴孩子,:

    今天媽媽忙,

    不能跟你聊天了,

    快讓媽媽看一眼,

    親一下。

    孩子感受到得,

    是媽媽的在意。

    3.每週郵寄一個孩子喜歡的玩具

    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真的很在乎你。

    玩具到了,以這個話題開始聊

    並引導孩子表達出,

    他真正想要的玩具。

    家長擔心的問:

    萬一他光玩玩具不學習怎麼辦?

    跟老人的孩子,不聽老人的話,

    哪怕沒有這些玩具,

    不一樣也不會把這個時間用在學習上,

    但是玩的過程中,

    他在玩具中連結到了媽媽的情感,

    搭建孩子部分的安全感。

    一個月的時間,

    孩子一定會從過去不愛跟媽媽聊天的狀態中,

    發生很大的改變。

    等到這樣的親密接觸建立了,

    後續才能進入第二個階段的方案中,

    最終才能保障學習的不下滑。

    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每個情景都不一樣,

    針對的解決方案也不一樣。

    同一個孩子,

    不同的階段,

    解決方案也是完全不同的。

    並不是每個方法都能貫穿始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星領航員》還有新作會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