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心理學和生理學上怎麼解釋?
10
回覆列表
  • 1 # 老老宋6

    從小嬌生慣養沒有受過挫折教育,自然而然就忍受不了小小的挫折。沒有受過挫折教育和養成良好習慣,工作學習遇到困難就叫苦連天,精神萎靡不振心理自我歎息,怎麼可能正常的成長成熟呢?反之,受過良好家庭教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不會在困難面前停止不前而是想辦法爭取更大的進步。

  • 2 # 李三點兒

    (本文有重要更新)我就從心理學上講一點吧,有兩種思維方式,一種叫成長型思維,一種叫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越挫越勇,而固定型思維的人無法承受失敗。

    一、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事物是可以改變的,任何事情,合適不合適更多的取決於個人努力。TA們相信,人是無法被定義的,是可以隨著自己的努力而發生變化的,我們可以學習不會的東西,我們可以透過失敗來走向成功,我們可以讓自己變成任何一個我們想變成的人!

    TA們把所有的問題都當成成長機會,所有的失敗都是當下的失敗,並不影響TA們對自己的評價,繼續努力是TA們迴應所有失敗和質疑的重要方式。

    二、什麼是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認為事物是很難改變的,任何事情,合適就是合適,不合適就是不合適。TA們認為人是應該被定義的,並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而發生改變,聰明的就永遠聰明,愚笨的就永遠愚笨。

    TA們把聰慧程度當成面對問題最重要的解決因素,只選擇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如果失敗,就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明,所以迴避一切超過自己能力水平的挑戰,一旦發生失敗,就會對整個人進行否定,認為自己永遠無法成功。

    三、如何學會成長型思維

    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具有成長型思維,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努力慢慢的越來越具有成長型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嘗試採用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接受:改變之前,先理性認清自己:我的僵固型人格體現在哪裡?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並不能改變什麼。

    觀察:找到藏在大腦中,阻止你透過學習變得更好的那個小人(聲音)。

    命名:給小人起個名字。像對待一個朋友似的,逐漸將他與自己分離。

    教育:現在,你需要做的是,教育已經和自己分開的這個小人,幫助他變成“成長型”人格。

    我們可以從最小的事情做起,選擇一件,我們過去認為無論如何無法學會的一件小事,踏踏實實花時間、尋老師從零開始學起。

    只要學會一件小事,我們就開始感受到了成長型思維的力量,只要你自己相信你能就可以,別人的評價並不重要!

    重要更新!

    我們在尋求擁有成長型思維方式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處在成長型思維狀態,我們在一些時候進入固定型思維是完全正常的,我們不要苛責自己!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固定型思維是二元對立形式,對於採用固定思維的人,才會有一下子成為某種型別人的想法,對TA們來說,只有是與否。而對成長型思維方式的人來說,這個過程就是一路改變的過程,我這次思維方式不夠成長型,那我下次改,對TA們來說,沒有是與否,而是一路改變的過程!

    有一名禪師曾經說過,沒有開悟的人,只有開悟的行為,我想這也和真正的成長型思維方式不謀而合。

  • 3 # 釋渙心心靈聊愈師

    謝邀!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承受的住和承受不住。人的抗挫折能力是無與倫比的,人人都是高手,因為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在承受各方面的痛苦。所謂承受不住,只能說生活太優越,還有時間想痛苦。如果下一頓飯都不知道能不能吃上,自然也不會有時間多想一秒。痛苦的人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嬌慣者

  • 4 # kukabi

    關注過程,接受結果

    享受過程,在過程中努力,結果出來之後就接受它,不再糾結,在下一次過程中努力

    這就是

    盡人事,聽天命

  • 5 # 簡約樸素過一生

    吃虧吃苦遭罪要趁早

    大人物都是先把罪遭完了。再一往無前的

    煉就鋼鐵毅志。 完畢。

    怎樣訓練呢? 獨立完成一個又一個小目標

    能力 自信 自控都自然強大

    之所以容易退縮,一是目標不堅定,二是功夫沒到家。 導致自我懷疑的不理智。

  • 6 # 步步高141276651

    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不同人也不同。溫室裡的菜苗不常透風,就經不起風浪,一見大風菜苗就壞了。大田裡的菜苗從小就經歷了大風,日後就不會影響它的生長,同樣的種子因環境不同而不同。人也是一樣,人的潛載意識不一樣,成長之後的生存能力也不一樣。同樣的人從小的家庭教育不一樣,從小吃苦耐勞形成的免疫力也不一樣,長大後的承載能力也大不一樣。為什麼那些從小愛惹事打鬧的孩子長大後膽量也大,因為小時候的膽氣練出來了。為什麼人們冬天早晨起來先用冷水洗把臉,就是為了先增加身上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是白天到晚上不容易感冒,其實道理都一樣,就是一個提前鍛鍊的問題。

  • 7 # 暖心理
    挫折給人首先帶來的是情緒上面疊加。

    因為挫折的事件很容易引發每個人成長經歷當中所經歷的一些負面情緒,特別是如果當事人無法很好面對曾經的這些負面情緒,那在挫折的誘因作用下會讓自己情緒受到疊加,從而給當事人帶來強烈的精神壓力,很容易讓當事人感受到強烈的無助感。就像我們大詩人李白一樣,在官場的不斷受挫,以至於對於官場極度失望,產生了對做官的無助,從此退出官場,開始浪跡天涯,喝酒吟詩作對的生活。您說李白是越挫越勇啊,還是害怕挫折了?

    挫折還給人帶來的是認知上面的壓力。

    因為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就意味著自己曾經的行為方式,認知模式遭受到了很大的阻礙,無法按照原有的方式進行解決問題,這時就會給個人帶來了很大的認知上面的衝突。就像最近很火的袁立事件一樣,袁立在《演員的誕生》這個節目裡面就是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因為演藝圈的一些潛規則和袁立的個人原則產生極大衝突,到最後袁立採取的解決方式就是將這些事情曝光。袁莉在這樣的演藝圈環境當中,個人的認知會經常受到一些潛規則的衝擊,面對著一些挫折,袁立採取的方式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所以您覺得袁立也是越挫越勇,還是遇到挫折就受不了。

    其實挫折並不是什麼大事,或者只是讓我們學會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有合適自己環境和生活方式,在原來環境中受挫折轉向的尋求合適自己的環境,或許這在原來行業當中的人看來那是受到一點挫折就受不了了的表現,但如果是從宏觀個人發展來看,這是越挫越勇的生活方式。那您願意如何面對自己的挫折呢?

  • 8 # 賴林章

    每個人的先天基因不一樣,所以面對挫折,每個人的應對方式也不一樣。人的先天基因決定了人在挫折面前是退縮還是越挫越勇。

    人後天的知識和經歷也會影響人對挫折的應對方式。

    實際上由人的先天即性格和後天即知識的認知程度決定。

  • 9 # 知我心理學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但是為什麼一些人遭遇挫折後恢復力極強,越戰越勇;一些人則會在創傷後產生嚴重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甚至發展出長期的心理疾病呢?

    心理學家說,每個人遭遇挫折時,都會在短時間內有一定的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每個人有不同的反應也是正常的,這種區別主要取決於這三點:

    遭遇挫折前,人自身的經歷、背景、身體與心理狀況(比如兒童面對挫折就比成年人更難恢復);

    挫折本身的類別、嚴重程度和發生方式(比如被暴力虐待、威脅性命,就比考試失敗更容易造成持久的影響);

    遭遇挫折後的應對方法(比如是否得到了家人朋友的支援和幫助,等等)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瞭解一下。

    (圖自Unsplash)

    一、 挫折前,你自身所具備的風險因素

    心理學家們發現,人的某些人生經歷、社會背景、健康水平、心理與生理發展程度,會增加或減少他們在面對挫折後產生心理疾病的風險(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其中,會增加風險的因素被成為風險性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長期或者多次遭遇過挫折,而且沒有良好的應對策略;

    生活在充滿危險或者壓力的環境中;

    家庭中充滿暴力或冷漠,缺乏支援,尤其是對情感的支援;

    在社會經濟狀況上屬於劣勢群體;

    患有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症或焦慮症

    當然,我們自己也具備著保護我們不被挫折擊垮的因素,它們被稱為保護性因素,比如擁有良好的應對挫折、壓力的方法,擁有支援自己的人或群體,等等。

    擁有越少的風險性因素、越多的保護性因素,就越容易經受住挫折。

    二、挫折中,挫折的類別和發生方式:

    首先,遭受嚴重到危機生命的挫折,是最難以恢復的。也包括親眼目睹、或得知重要的人失去生命、遇到了生命威脅。

    其次,如果挫折致使你身體上留下了較為持久的傷害,或者是由暴力造成的(如身體上、性上的暴力和虐待),也會比其他的經歷更難恢復(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三、挫折後,如何健康地應對

    如果說,前兩點是我們已經無法改變的,那麼如何面對挫折、如何修復自我,是我們仍然可以自己把握的。在這裡,我們著重給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健康的應對方式:

    1. 積極地認識挫折:

    與其沉浸在自我責備中,總是為“這件事發生都是我的錯”而內疚,不如想想,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也或許,這完全不是你的錯呢?

    你需要承認,挫折雖然發生了,但這不意味著你未來的人生就會一直如此痛苦,這是一個獨立、暫時的事件。而且隨著你的成長,你會更加有能力把控未來。

    2. 抒發自己的負面情緒:

    在面對挫折後,有焦慮、悲傷、憤怒、恐懼、無助、自責這些負面情緒都是人之常情。

    對於較為輕微的負面情緒,每個人可能都有最適合他們的應對方法,比如去大自然中散散心、自己練會瑜伽或者健身、寫寫日記,等等。

    此外,你還可以嘗試正念冥想,這對緩解身心上的不良反應都有效果:

    每天坐或躺5-15分鐘,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它從你胸腔到腹腔,再出來的過程。這時,如果你的心中出現了某種負面情緒,你可以在心中對自己說:“我覺察到了恐懼,它在這裡,但是沒什麼關係,我只是感受到了它。”

    3. 重新建立基礎信念:

    每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認知,在遇到挫折後可能會發生改變。比如,一個人過去認為他人都是可信的,遭遇欺騙後,就會對這個信念產生懷疑。

    事實上,這種改變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要注意的是,健康的信念不是絕對的、非黑即白的,而是要符合事實和邏輯。比如,遭遇挫折後,你認為“任何人都不可信”,就是非理性的。你需要的是更積極、更全面地重建自己的信念。

    4. 和他人分享,尋求社會支援:

    他人的支援,對人們從挫折中恢復也很重要。找到一個你所信任的、有支援性的人或團體,不論是家人、朋友、心理諮詢師、還是和你有類似經歷的互助組。在於他們的積極互動中,你會恢復得更快,而且他們或許能起到榜樣的作用。

    以上。

    References: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n.d.). Retrieved December 23, 2017, from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index.shtml

  • 10 # 希樸羊

    人的性格是各種各樣的,不同的性格型別對待挫折是不一樣的方式的。對待挫折的態度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訓練獲得,不管是被環境所逼或與目的的訓練都可以。對待挫折的態度也與天性有密切關係。

    我們可以簡單的用西遊記的師徒四人作為典型代表來劃分人的性格型別。孫悟空這型別的人就屬於那種越挫越勇型的。他們力量強大,速度快,注重結果,很少感情用事,面度挫折的時候他們會很興奮。喜歡不斷地活動,要是把他們閒下來,反而出問題了。如果孫悟空沒有了妖怪打,那會際壞他的。影視劇中的李雲龍也是這樣,就怕沒有小鬼子打,越難啃的骨頭他越要去試試。連張大彪都勸他下次再說吧,他就一句話:誰是團長!服從命令吧!今天遇到了我,算他們倒黴!被山本突擊隊打敗仗後,在極短時間內就反手一擊,消滅山本突擊隊。這就是這類越挫越勇型的。他們是天性如此的。

    像豬八戒這類人,最怕挫折,稍微有一點困難,就要分行李回高老莊。這類人天性追求享樂,缺乏責任心,怕吃苦,對自己要求不高。這種人在現實中遇到了挫折是最容易放棄的。如果你去批評他們為什麼不向孫悟空類的人學習,勇敢的面對挫折,這樣的話他們會更加覺得自己不行,你說我不勇敢面對挫折我就是不勇敢了。這是他的天性使然。

  • 11 # 戶外教育網

    孩子若是一點挫折都承受不住,

    有可能與父母的“過度保護”有關。

    溺愛中的孩子,在小環境中,隨意支配父母慣了

    就有可能覺得這一切都在他的掌控範圍之內

    但某一天,他觸控到了更大的世界、更廣闊的環境

    同伴、同學、老師、陌生人,還會任其支配嗎

    不可能的。這時,本屬正常的一些狀況變更

    就會讓孩子們失去原有“自信”與“支配感”

    那可不就“受挫”了。

    除了這一類孩子,還會有什麼型別的孩子呢?

    表現上的“愈挫愈勇”,

    很有可能在具有“成長型思維”孩子的眼裡,

    叫做——收穫成長。

    這一類不斷挑戰自己的孩子,會不斷跳出原有“舒適區”

    去嘗試不曾經歷的境遇、去完成看似困難的任務

    當然,也會收穫看似“一路碰壁”的快速成長

    曾經龐大的商業帝國——安然公司,作為原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和電力公司,為何崩塌?

    就是因為,不願意再去革新、不願意再去“受挫”、安享於“舒適區”不思進取,彼此“作假”,將一群聰明的頭顱埋沒在“我們那麼聰明,用得著努力嗎?”的固定型思維上。

    一群世界上曾經最聰明的“孩子”尚且如此,我們的寶貝若此,又會如何呢?

    我們的孩子也沒必要去見那四點鐘的太陽,午夜後的月亮

    其實,他們只要按部就班、腳踏實地去完成學業任務就好了

    因為日常生活、學習中,就存在著許多“挫折”,幹嘛要把這些生活中必然遇見的成長機會看成是“挫折”呢?

    沒必要,人生路上,路不平坦,還是要走,越踩越平的。

    相信孩子,他們都很棒的。

  • 12 # 陳諾

    從心理上來說,容易受挫的人有一定失敗恐懼心理,他會把失敗看作是對他整個人的一種遭遇。在失敗中,他會比一般人體驗到更多負面情緒,更心煩意亂和不耐煩。而越挫越勇的人,在失敗中體驗到的糟糕情緒比較少,因為他的自尊心比較穩定,不容易因為一次失敗就輕易開始自卑,他能夠在失敗中繼續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去分析和判斷失敗的原因,最終翻盤。

    其實,從玩遊戲就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是容易受挫的性格。玩王者榮耀的時候,我就發現,有些人只要一開局被人殺死過一次,就會開始瘋狂地按投降,並且打字說服每一個人跟著他一起投降,一點也沒有想要繼續努力打的意思。而有些玩家,無論情勢如何不利,他都不會投降,而是會冷靜地蟄伏,積聚能量等待一線生機。這裡面,兩種人的自尊水平,高下立判。

    從生理上看,容易受挫的人,身體素質一般不是很好,容易將負面的體驗轉化為悲觀的自身評價,這一部分也是因為身體機能受限,導致他在挑戰面前沒有自信,特別容易放棄。你想想看,一個受了腳傷的人,讓他爬樓梯上泰山,他肯定會害怕膽怯,最終放棄挑戰。而身體素質好,機能全面的人,面對挑戰總是會更不容易放棄,所以,有健身習慣的人,通常都比沒有鍛鍊的人,做事要更有耐力,更有恆心,原因也在於此。因為沒鍛鍊的人,身體本身就沒有耐力,大腦思考一會兒之後,能量就用完了,後繼無力,也就不得不放棄。

  • 1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李穎老師回答。

    舉凡生活在世上的人,不論匹夫匹婦,販夫走卒,抑或是蓋世英豪,富商巨賈,每個人面前都有艱難困苦,暗潮洶湧。有的人屢敗屢戰,歷盡坎坷,終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而有的人,卻在遭逢困境後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徒留滿腔嗟嘆。

    造成這不同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不同的人,面對挫折時的心態不同,所採取的應對方式不同,其結果肯定大相徑庭。

    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先後用了6000多種材料,做了7000多次實驗,在失敗之後不斷地總結經驗,改良製作方法,歷時三十年,才最終成功。

    十九世紀中葉,諾貝爾與父親和弟弟,開始從事硝化甘油炸藥的研究,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甚至遭遇了意外爆炸,導致弟弟喪生,這一切都沒能阻止諾貝爾前行的腳步。終於在1863年,獲得了硝化甘油炸藥的專利。

    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當人面對挫折時所表現出的軟弱和退縮。堅守初心,在失敗中奮起,在苦難中砥礪前行,才有可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 14 # 霖士心理

    知道這個簡單的道理後,我們在假定在各個生活場景時你就會給發現為何有人承受不住,有人越挫越勇了...為了方便理解,我還是舉例說明:

    場景一:商場購物

    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場景出現在你的身邊,體態臃腫的女生去某個品牌店購物,若窮逛的一圈,挑選衣服後,遭到服務員的白眼,類似“這衣服你又穿不了,浪費我的時間!”、“死胖子,你買的起嗎?”

    這時候,如果你是女生如何處理呢?有的人會說:

    “如果是我,我連品牌店都不去,直接網上購物得了,省的買東西還生一肚子氣。”

    “老孃有的是錢!我不穿也不讓你瞧不起我!用錢砸死你個賣貨的!”

    “自己真的是太胖了,實在穿不了。”

    “不用跟著我,我就隨便看看。”

    ...

    無論哪一種,其實都有種自卑存在,或許僅僅是喜歡某一個款式,或許在想象這一款穿到自己身上是怎樣的體會,又或許在為未來的自己設定一個減肥的小目標...但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無論如何應對,都存在這個時候你是要選擇解決這個衝突,還是選擇逃避?上述對話中,有合理避開,也有上前硬鋼,這完全取決於你對這個場景中的衝突元素——肥胖自卑,是高強度的關注,還是低強度的關注。 差距越大就會越自卑,差距在合理接受範圍以內就會有想解決它的衝動!(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場景二:職場犯錯

    相信各位都在職場上犯過錯誤吧?有些朋友可能會說:“我就沒犯過錯!”那我就換一個說法,你是否有時處理公務時,讓上級沒有滿意過?如果你點頭,那我恭喜你,你的上級是一位EQ很高的人。

    好嘞,我們言歸正傳,假設一天夜裡你在寫廣告提案,最苦逼的是你加班加點還沒有老闆或者同級發現你,因為只有你一個人加班。次日,要做提案宣講時,電腦突然黑屏/隨身碟中毒/PPT補丁升級無法開啟檔案...(其他原因也可以自己腦補...)

    這時候,尷尬的場景就是,老闆不罵你直接就當著很多人盯著你,此時的你怎麼辦呢?

    有的人會裝作如無其事,脫稿直接上臺...

    有的人會擺弄電腦,還小聲叨叨:“誒?昨天晚上還好好的呢?”

    有的人會一臉無辜,看著老闆的臉色,小聲說道:“老闆,電腦中毒了,打不開...”

    無論是哪種做法,無疑都是面對挫折的逆商體現。但相信看到這裡的朋友,一定有朋友對這兩個案例,棄之一鼻,心想:‘這也叫事兒?多大點事!’ 這正是我要說的,這樣想的人,並不是逆商高,而是這類事情他經歷過了。這就是為何我在開篇提到的,挫折指的是第一次較大的利益衝突。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朋友已經瞭解了,對於承受挫折與反擊,其實與年紀、環境、性格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經歷,經歷的越多,類似的挫折就會治癒越快。而逆商就是經歷應對周遭事物的看法,最終都會形成屬於我們個體的價值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神·哈克薩斯精靈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