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文藝—青年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需要很多知識點和解釋語。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也是國粹,全球唯一的中國古漢語文學,承載著中國古人類到現在社會發現的一切演變歷史。下面我大體介紹相互學習一下吧。

    什麼是聲調

    (一)聲調的定義與特點

    1. 聲調是音節中具有區別意義作用的音高變化。

    2. 聲調的特點:(1)作用:區別意義作用;(2)性質:音高變化決定聲調性質;(3)範圍:音節內。

    如:媽mā 麻má 馬mǎ 罵mà

    你嚎(好),小姐郭,我恨歌星(高興)扔死你(認識你)。

    我的媳婦(西服)在皮包裡。

    包子:報紙;餃子:轎子。

    漢語聲調具有區別詞義的作用,某些聲韻組合相同的音節,用不同的聲調說出來,可表達不同的意義。如:

    maiyan 買菸 賣煙 買鹽 賣鹽 埋鹽 埋煙

    guli 鼓勵 孤立 故里

    zhengzhi 政治 正直 整治 爭執 正職

    shili 實力 勢力 視力 失利 失禮 施禮 事例 示例 例項 勢利

    (二)聲調語言簡介

    根據聲調的有無可以把世界上的語言分為聲調語言和非聲調語言兩類。

    1.有聲調語言

    世界上有許多語言是聲調語言,如漢藏語系語言。南亞語系的越南語,南島語系的菲律賓他加祿語等。

    聲調語言又可分為高低型與旋律型。高低型如非洲美洲的聲調語言,旋律型如漢藏語系的語言。

    2.非聲調語言

    非聲調語言並不是沒有高低升降的音高變化,而是這種變化只起改變語氣的作用,並不能區別意義。印歐語系的語言一般都是非聲調語言。

    二、調值和調類

    (一)調值

    1.什麼是調值

    調值是指音節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形式,也就是聲調的實際讀法。普通話全部字音有四種基本調值,即高平調、中升調、降升調、全降調。

    2.調值的語音特點

    (1)調值主要由音高構成,這種音高是相對音高,不是絕對音高。因為不同人之間的調域是不同的。

    Hz

    300

    200

    100 媽 麻 馬 罵

    0

    (2)構成音值的相對音高在語音上是連續的。

    3.調值的描寫——五度標記法

    用五度豎標來標記調值相對音高的一種方法。把言語中的音高變化分為五度:最高音是5度,半高音是4度,中音是3度,半低音是2度,最低音是1度。

    5高

    4半高

    000000000000000000000003 中

    2半低

    1低

    [55] [35] [214] [51]

    (二)調類

    1.什麼是調類

    調類是聲調的種類,把調值相同的字歸納在一起所建立的類別。一般說來有幾個基本調值就可歸納為幾個調類。

    普通話有4個調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2.調值與調類的關係

    調值是聲調的實際讀法。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名稱與中古漢語的聲調系統密切相關。

    中古調類——平上去入;分化條件:清聲母歸陰調、濁聲母歸陽調。

    方言調值相同的字,調類不一定相同;調類相同的字,調值不一定相同。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詩 時 使 事

    北京 55 35 214 51

    濟南 213 42 55 21

    三、普通話聲調的發音情況

    四種基本調值——四種調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統稱“四聲”)

    調類 調型 調值 調號 例字

    陰平 高平調 55 ˉ 媽

    陽平 中升調 35 ˊ 麻

    上聲 降升調 214 ˇ 馬

    去聲 全降調 51 ˋ 罵

    普通話的聲調特點—— 一平二升三曲四降

    四、古今調類比較

    (一)平上去入和陰陽

    1.“四聲”的提出

    公元5世紀南朝齊梁間有人(沈約等)將古漢語分為四個調類:平上去入。

    2.四聲與陰陽

    漢語的聲調和聲母的清濁密切相關。按聲母清濁的不同進行分化,凡古清聲母字屬陰調,古濁聲母字屬陽調,這樣古四聲實際分化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八類。

    這個聲調系統與普通話的四聲有一定的對應規律:平分陰陽、(全)濁上變去、去聲不變、入派四聲。中古聲調系統在各方言中分合情況不盡相同,比如粵語就有十個聲調,而山東有的方言只有三個聲調。

    (二)普通話四聲與古聲調的對應關係

    《廣韻》四聲

    普通話四聲

    例 字

    陰平

    幫當都剛東知天江

    陽平

    滂窮平人齊麻唐寒

    上聲

    古展走口草普隱海

    去聲

    近上動坐倍斷柱社

    去聲

    抗正醉對志怕放暮

    陰平

    惜失說出八一屋錫

    陽平

    責局讀結合竹足國

    上聲

    尺鐵索匹百筆法塔

    去聲

    月卻納各麥藥隙入

    從上表可以看出,普通話四聲是由中古四聲發展變化而來的,發展變化的條件為:

    1.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平分陰陽)。

    2.全濁上聲併入去聲(濁上歸去)。

    3.去聲不變。

    4.入派三聲。

    平分陰陽

    中古的平聲按照聲母的清濁分為陰平和陽平,清聲母字變為陰平,濁聲母字變為陽平。

    濁上變去

    中古全濁聲母的上聲字,一律變為去聲。

    入派三聲

    《廣韻》的入聲韻到《中原音韻》已經消失,併入了陰聲韻,入聲調也隨之消失,分別轉到了平、上、去三聲之中。具體的變化是:《廣韻》的全濁入聲字,《中原音韻》歸入陽平;次濁入聲字歸入去聲,和今天普通話基本相似,但也有很多例外。《廣韻》清聲母的入聲字,《中原音韻》歸入上聲;普通話則歸入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沒有規律。

    從中古到《中原音韻》再到普通話,漢語聲調的演變規律及其演變條件如下表所示:

    中古四聲、《中原音韻》四聲以及普通話四聲對照表

    中古

    四聲

    分化條件

    (聲母)

    《中原音韻》

    四聲

    普通話

    四聲

    例字

    (普通話)

    陰平

    陰平

    幫、滂、端、精

    全濁、次濁

    陽平

    陽平

    從、寒、群、窮

    清、次濁

    上聲

    上聲

    古、海、走、馬

    全濁

    去聲

    去聲

    近、柱、斷、婦

    清、全濁、次濁

    去聲

    去聲

    照、願、送、定

    全濁

    陽平

    陽平

    白、達、直、濁

    次濁

    去聲

    去聲

    麥、力、逆、日

    上聲

    陰平

    哭、摸、殺、禿

    陽平

    國、則、駁、格

    上聲

    骨、索、鐵、筆

    去聲

    各、酷、策、切

    上古聲調

    上古的聲調系統,目前學界各家說法不一,尚無定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顧炎武提出“四聲一貫”,意思是上古字的聲調沒有固定性。段玉裁提出“古無去聲”,即認為上古只有平、上、入三聲,而沒有去聲;江有誥認為上古有平、上、去、入四聲。黃侃認為上古只有平、入二聲。王力認為上古平、入二聲各分長短,則有長平、短平、長入、短入四聲。

  • 2 # 雷子的文學分享

    漢語聲調是有什麼承載的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講解一下:

    1、上古的聲調系統,目前學界各家說法不一,尚無定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顧炎武提出“四聲一貫”,意思是上古字的聲調沒有固定性。段玉裁提出“古無去聲”,即認為上古只有平、上、入三聲,而沒有去聲;江有誥認為上古有平、上、去、入四聲。黃侃認為上古只有平、入二聲。王力認為上古平入二聲各分長短,則有長平、短平、長入、短入四聲。

    2、漢語的聲調中古四聲與現代普通話四聲的差別,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入 派三聲,平分陰陽,濁上歸去。從而由平聲、上聲、去聲、入聲 變成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種變化是以中古聲母的清濁 為條件的。

    3、入派三聲:中古的入聲字在現代普通話中不再讀入聲 了,分流了,有的讀去聲(如:室、客、綠、木),有的讀上聲 (如:北、百),有的讀陽平(如:國、節、學、白),有的讀陰平 (如:溼、出)。陰平、陽平古代都屬平聲。入聲調解體消失, 入聲字分別歸入平聲、上聲、去聲,故名入派聲。“派”是分 流的意思。站在現代漢語角度看,有人叫它入派四聲。如柳宗 元《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 江雪。”絕、滅、雪三個字本為入聲,今天分別成了陽平、去聲和上聲。 入聲消失是逐漸發生的,在北方話中宋元時代便消失 了,在很多方言(如: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吳方言、湘方 言)中直至今天仍然保留著入聲。

    4、平分陰陽:古代的平聲字,在現代漢語的大多數語言中 都化成了陰平聲和陽平聲兩個聲調(只有河北溧縣未化)。 分化 的條件是聲母的清濁:古代的清聲母平聲字,今天讀陰平(如: 詩夫);古代濁聲母及次濁聲母平聲字,今天讀陽平(如:時、 符)。

    5、濁上歸去•。古代的濁聲母上聲字,在現代普通話與不少 方言中都讀成了去聲字。如: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 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上”當時與“響”押 韻,是上聲。濁上歸去的現象在唐代已經幵始到過 中國的日本僧人安然在《悉具藏》中說:“上中重音與去不 分。”(重音即濁音。)白居易《琵琶行》中早已反映出了濁上歸 去的現象:“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 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 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 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 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韻腳字“住、妒、數、汙、度、故”都是去聲字,只有“部、婦”是中古 濁上聲字;按當時韻書的規定,上去是不能通押的,白居易這麼 押韻至少反映出有的方言已經濁上歸去了。

    上述變化,在元代周德清寫的《中原音韻》一書中已作 了明確記載。不過,當時轉入上聲的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再轉到 陰平與去聲中的不少;當時轉入陽平的入聲字,也有一些在普通話中再轉到去聲中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站新番《格萊普尼爾》你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