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祝震霖
-
2 # 木兮慕溪
閩南人與閩東人雖都屬福建省,所說語言同為閩語,但語言差異巨大,“十里不同音”各語言之間基本上無法相互通話。閩南人講究“出洋”到外面闖世界,重經商;閩東人則更求穩。
福建話“十里不同音”,閩語作為“漢語族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佈於閩西外的福建絕大多數地區,包括浙江南部、海南、臺灣、新加坡等地區也有分佈。
性格特徵鄭鏞教授曾說:閩南人就是敢為人先,提倡愛拼才會贏;心繫家國,會逐利卻也重義;有著悲憫的情懷和抗爭的血性卻也講究面子,崇尚奢華。
閩東人則講實際,勤勉篤厚,熱情好客。講究“吃飽做事,不管閒事”,做事說話要思考清楚,不可信口開河,不主張冒險。
語言差異閩南語與閩東語同源,屬閩語群。其分化應該是唐代。
閩南語的文讀主要來自七世紀唐音,而閩東語主要來自十世紀唐音。閩東地近吳越,語音上受南吳語影響大一些,韻尾逐漸減少,但閩南語則把唐音的六大韻尾都保留了。
地理差異俗語“八山一水一分田”便是對福建地形的形象描述,遍地是山,山環水繞,又極少平地。
閩南人包括福建南部的居民(泉州、漳州部分、廈門),福建龍巖市新羅區部分與漳平市部分,臺灣部分,世界各地其他閩南語使用者。
閩東人包括福建東部的福州市、寧德市、臺灣部分、世界各地閩東語使用者。人們通常將福州話看做閩東方言的代表語言。
飲食習慣茶文化在閩南人與閩東人生活中都極為重要。稱茶葉為“茶米”,飲茶為“吃茶”。正如王安石所說“茶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一般來說,他們起床的第一件事則是泡茶飲用。茶俗以飲功夫茶為首,由於所費的時間、功夫多於喝茶,故稱“功夫茶”,飲茶需“茶配”。
一日三餐,以稻米為主食,早晚稀飯(糜),中午吃午飯。
傳統建築閩南建房前要動土祭(奠基祭),即選擇黃道吉日,設案擺豬頭三牲供品,焚香燃燭。
閩南民居是閩南民系的傳統建築,受多樣性文化的影響,有土樓、圓樓、吊腳樓、手巾寮等多種建築。
閩東民居給人最強烈的視覺特徵是馬鞍牆。牆是曲線的,隨屋頂高低而起伏。福州傳統古民居多是灰牆青瓦,以“三坊七巷”最為典型。
結婚習俗閩南閩東的婚姻禮俗都基本遵循漢族傳統的周禮“六禮”的程式進行。特別注重“迎娶”這一道習俗,講究“嫁娶不親迎”。
納采(求婚)—問名(女姓氏)—納吉(定婚喪嫁娶)—納徵(婚成送禮物)—請期(通知婚期)—迎娶
壽誕禮俗閩南民俗從50歲開始,逢10(或者1/9)做壽。壽宴是做壽的重要內容,在當日中午或者晚上會大宴賓客,且必有一道菜“豬腳線面”。豬腳即強壯之意,線面即壽長之意。
結語“在山為客,在海為閩,在山為畬,在海為疍”,山與海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交通的阻隔、語言的差異,使得福建省內文化差異極大。但閩南閩東相對來說差異較小。差異主要表現在語言、性格特徵上,而在飲食習慣、婚俗禮儀方面則相似。兩者都尚茶、婚喪過壽都喜大操大辦…
-
3 # 勤奮的好哥哥
大家好,好開心能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福建簡稱“閩”,由於福建多山川隔斷地形與古代時的人口遷移使得其形成了獨特的閩文化。
閩文化包括:
閩南(泉州、廈門、漳州)
閩北(南平、三明的部分地區)
閩西(龍巖)
閩東(福州、寧德)
閩中(莆田、三明的部分地區)
那麼閩南人與閩東人,在人文上有什麼異同呢?
語言上的差異閩南:閩南語,可以平分陰陽、保留了韻尾三分、全濁音清化,無撮口y
閩東:閩東語,不能平分陰陽、韻尾三分嚴重退化,有撮口y,保留了部分濁音
建築上的差異閩南:多紅磚紅瓦,獨有宮殿式、出磚入石燕尾脊、喜歡裝飾浮雕
閩東:多白牆灰瓦,多進式套院,方整封閉
茶文化的差異閩南:喜歡喝烏龍茶
閩東:喜歡喝花茶
美食習慣差異閩南:不喜甜,幾乎見不到番茄醬
閩東:嗜甜,常見番茄醬
戲劇文化差異閩南:高甲戲、梨園戲、布袋戲等
閩東:閩劇
-
4 # 愛米視界
1、語言
閩南:閩南語,可以平分陰陽、保留了韻尾三分、全濁音清化,無撮口y,很多詞彙語法和閩東有較大區別、將狗稱呼為狗、將父母稱呼為阿爸阿媽,“六”“肉”“食”“閩”等讀作“lak”“bah”“jia”“mang”,文白異讀十分豐富複雜且語法貼近北方話
閩東:閩東語,不能平分陰陽、韻尾三分嚴重退化,有撮口y,保留了部分濁音、很多詞彙語法和閩南有較大區別、將狗稱呼為犬(吳語區也有部分地區保留將狗稱呼為犬的方言如麗水話)、“六”“肉”“食”“閩”等讀作“loyk”“nyo”“xie”“ming”(類似吳語),語法貼近吳語能看得懂吳語語法寫出的句子
2、建築
閩南:多紅磚紅瓦,獨有宮殿式、出磚入石燕尾脊、喜歡裝飾浮雕
閩東:多白牆灰瓦,多進式套院,方整封閉
3、傳統服飾
泉州:見圖
福州:有類似三把刀的蛇簪(畲族也有這個習俗)
4、茶文化
閩南:烏龍茶
閩東:花茶
5、美食文化
閩南:不喜甜,幾乎見不到番茄醬
閩東:嗜甜,常見番茄醬(浙江菜也喜歡甜)
6、戲劇文化
閩南:高甲戲、梨園戲、布袋戲等
閩東:閩劇
7、祖源認同
閩南:八姓入閩、唐初唐軍、三王入閩、宋元回回移民
閩東:閩越、漢軍、吳軍、八姓入閩、孫恩盧循義軍、隋朝流求俘虜、三王入閩、吳越國、兩宋江西浙江移民、元朝回回移民、元明畲族移民、清朝八旗移民
8、神靈崇拜
閩南:清水祖師、保生大帝、媽祖等,不崇拜蛇
閩東:閩越王、白馬尊王、臨水夫人等,崇拜蛇,另外福州的五靈公(又作五瘟神,五福大帝)信仰在浙江也有,而在閩南地區僅臺灣有一處福州官兵修的白龍庵有供奉(而且有趣的是,根據福州白龍庵《扶鸞記事》記載,五靈公均為泉州人)
9、歷史(海禁)
閩南:反對海禁
閩東:支援海禁
10、歷史(移民)
閩南:從五代十國開始就有大規模自發性移民記錄
閩東:直到清末信仰基督教的黃乃裳帶頭才有大規模自發性移民記錄
11、民俗(儀禮)
閩南:厚嫁、尊舅、喜經商、女性以能勞作為榮
閩東:鑿齒(古越人習俗,在仡佬族、高山族等民族中還有保留)、女性以不出門為榮、生了男孩才能過門
12、民俗(遊藝)
閩南:獨有拍胸舞、刣獅、宋江陣、拍胸舞等等
閩東:
13、地域認同
閩南:很少認同“閩”字,幾乎找不到帶“閩”字自稱的專有名詞,“閩南語”是近代形成的有一定政治成分的概念
閩東:認同“閩”字,多有閩菜閩劇等專有稱呼
-
5 # 魚閩
閩東閩南祖宗都是來之河南固始,本質上沒有差異,閩王王審知駐紮在福州建都,子孫留在福州成為福州人,去了閩南就是閩南人,又的又變成臺灣人,這些人祭祖的時候都會想起福州的老祖宗,這有差異嗎?
-
6 # 布丁共享
福州莆田屬於閩東,飲食方面閩東偏甜,閩南人偏鹹,口音有差異,但也有很多相似,有一個共同點,都喜歡吃地瓜粥。
回覆列表
閩南人和閩東人(也有外來人口)其實都可叫嶺南人,無論長相還是風土人情相差不大,額骨有些高,眼睛有點凹。居住地無非從海邊延續到山裡。在這裡,他們繁衍生息,不僅要學知識,還要學做人。能考上大學,就是精英,沒能考上大學的,也未必不是精英,無論留在原籍,還是去世界各地闖蕩,大家都擔當起未來的責任,他們經過鍛鍊,接受生活的洗禮,然後終於涅槃成龍成鳳!
這裡的語言的學問很深奧,準確,細膩,寓意深刻含蓄,而且世界各地還有不少的人在使用。不過閩南語的發音很有些特別,從海邊一路向上到山裡,隨著地勢的增高,從溫柔平坦到響亮高亢。據傳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閩南語有七聲八調,保留了古漢語的許多發音,是古漢語的活化石。這相應的也透露出他們簡潔的生活傳承久遠,但你千萬不要輕視他們,他們也有他們的好處和厲害的地方,他們做事情精細,直達目的,沒有彎彎繞。而且現在他們的確發展得不錯。他們就像當地榕樹一樣,對生存的條件要求不苛刻。適應性特別強,哪兒都行,所以閩南人也好和閩東人也罷,他們不僅僅在閔南發展的好,而且在海外到處都有,而且發展得都不錯。
其實中國的植物,地域以及人文是有著密切聯絡的。去年國慶節,我在一個老師的家裡,看到一張帕米爾高原的成熟的杏子照片。他去那兒旅遊剛回來。我就感覺很驚訝,怎麼杏子這個時候才成熟?這都快要到國慶節了。以前讀過“春風不度玉門關”。曾經以為:玉門關以西,遍地荒涼,草卻難長,更不要說其他了。然而,南方的杏子竟然也耐不住寂寞,出遠門看世界,溜達到了帕米爾高原。並在那裡,繁衍生息,到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枝繁葉茂和碩果累累。不過這背後的艱辛卻一定是難以言表的。這一份頑強,這一份堅韌不拔,實在叫人敬佩。這也像我們的整個中華民民族,也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中國有句老話:一方水土一方人。有什麼樣的水土,就會有什麼樣的植物。有什麼樣的植物就會餵養什麼樣的人。植物也是具有靈性的。植物的靈性與人的靈性是相關連的,不是孤立的。這兩個表面看來似乎沒有什麼聯絡。但是你看啊,南方多數種植水稻,而相對應的,北方大多種植麥子。水稻的生長習性是,喜水,柔柔軟軟,大風從東吹來,它向西倒地,但是不管怎麼樣倒在地上,它的生長卻絕不停止,東倒,東長,西歪,西還是在長。這份堅韌不拔,能不讓人敬佩?生活在南方的人,事實上還真是有如此的性格特色,語言也是更加明顯地透露出南方的這種特色:柔軟溫和,堅韌不拔,溫文而雅,這也就像紹興的黃酒一樣,那麼溫和,那麼柔潤,總是以柔克剛。而麥子的習性,就是另一個樣子了,耐旱,鋼直,挺拔,不屈不撓,寧折不彎,絕不低頭。大風颳來,要麼折斷;要麼挺住,繼續生長。北方人的習性還真是如此。不論外形,語言,都反應出剛強,霸氣。語言很明顯就是比較硬,調子高亢,嗓門也大。我們的民族英雄都是這樣。喝的是二鍋頭,濃而且烈。寧可站著死,不能跪著生。所以,你就會發現,中華民族真正厲害的地方了吧,要剛有剛,要柔有柔,包羅永珍。全世界只有中國自南到北,從熱到冷涵蓋著不同地帶,生長著各種植物,依此而生的中華民族,也是擁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我們的民族同時具備溫文爾雅,堅韌不拔,剛正不阿,剛強霸氣。我們的民族是肯定有前途的。但是我們又必須學會其他民族的語言,那樣才能充分了解這個世界,更好地為祖國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