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醒世恆言丶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百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度,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即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三十六計”的說法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成書則是在明清時期。該書沒有真正的作者,因為書中大部分計謀來自孫武的《孫子兵法》中,是後人在研讀《孫子兵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是歷代軍事家的智慧結晶,由後人集結而成書。

    《三十六計》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勝戰計,即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則為敗戰計,即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分別為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代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度陳倉、隔岸觀火、笑裡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樑換柱、指桑罵槐、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假痴不癲、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為上。這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

  • 2 # 絳帳視界

    《三十六計》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它集歷代“韜略”、“詭道”之大成,被兵家廣為援用,素有兵法、謀略奇書之稱。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明確: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

    探源: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當時唐太宗親自帶領三十萬大軍討伐高麗。一天,大軍來到大海邊上,太宗見眼前是無邊無際的大海,巨浪滔天,不由感到頭暈目眩,搖搖晃晃,險些栽下馬來。於是他問手下大將:“大軍過海,你們可有什麼好計策?”眾將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做聲。太宗見此情形,心中害怕,無論如何也不肯上船。眾將苦苦相勸,都沒有效果。只好暫時在海邊安營紮寨。 

    行軍總管張士貴回到大帳內,也是一籌莫展!幾十萬大軍困在這裡,只會耽誤戰機,還要耗費糧草。張十貴苦思冥想,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這時副將薛仁貴走了進來,獻上一計,張士貴的臉由陰轉晴,連稱:“妙!妙!妙!”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張士貴來到唐太宗的大帳內,說:“本地有幾位豪紳為皇上修建了一處行宮,今晚準備了酒宴,請皇上前去宴飲。”太宗欣然同意。 

    到了夜裡,唐太宗與各位將領盡情暢飲,不勝酒力。張士貴見太宗醉倒了,忙命人將他扶到後面休息。在走過一座小橋時,太宗感到腳下搖晃得厲害,便醉醺醺地問:“怎麼這麼搖晃?”張士貴只答道:“皇上,您醉了,所以感覺搖晃。”太宗不再懷疑,被扶進一間精美的房中睡下了。等到太宗醒來,走出屋子,目瞪口呆。眼前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自己正站在一艘碩大無比的樓船之上。樓船正乘風破浪,向前行駛。 

    太宗苦笑,只好無可奈何地轉身回到艙內。 

    就這樣,不肯登船的唐太宗被薛仁貴和張士貴巧妙地帶到了大海之上。 

        顧名思義,“瞞天過海”就是有意製造一種假象,讓人在毫無感覺中渡過大海的意思。它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假象,掩蓋真實意圖的計謀。

  • 3 # 閆廣鑫

    “三十六計”一語,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傳》雲:“檀公(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原意是王敬則用來諷刺東昏侯父子,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宋代惠洪《冷齋夜話》裡說:“淵材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此句也作“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如《水滸》第二回裡說:“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

    “三十六”本為虛數,不必過於拘泥,只是借太陽六六之數,表示詭計多端而已。在中國古代的書籍裡,以“三十六”命名的事物很多:如三十六雨、三十六段、三十六苑、三十六宮、三十六峰,三十六獸,三十六禽,三十六國,三十六郡等。職業三十六行,一變就是七十二行;連孔子三千學生中,後人卻以七十二位來作“賢人”之數。這和明、清兩代描寫地方景物時,一定要湊足“八景”、“十景”;羅織別人的罪名一定要列成“十大罪狀”是一樣的。

    到了明末清初,就有好事者採集群書,根據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成於何時?為何人所撰?目前已難確考。

  • 4 # 待曉兒

    “三十六計”源於何時,至今尚無定論,但成書時間大致可以推斷,最早不會早於明朝,明末清初的可能性最大。

    “三十六計”一詞的出現和流傳情況

    目前可見的典籍文獻裡,“三十六計”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南北朝時期。

    《南齊書·王敬則傳》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敬則倉促東起,朝廷震懼。東昏侯在東宮,欲議叛,使人上屋望,見徵虜亭失火,謂敬則至,急裝欲走。有告敬則者,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後世所說的“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就是語出於此。

    “檀公”到底是誰,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但有此稱呼的,最大可能就是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

    之所以說檀道濟的可能性最大,是因為他曾經有過一個“唱籌量沙”的典故,和“走為上計”十分相像。

    話說,南朝檀道濟率軍北伐魏國,在最初階段十分順利,勝多敗少。但就在這個時候,因為一時不慎,其軍糧被敵軍焚燬,一時間軍心不穩。

    而軍中又出現了叛徒,向魏國透露了這一重大軍情。

    檀道濟見此情況,知道此戰已經沒有勝算了,如何安穩撤軍是一個難題。於是苦思冥想之下,生出一計。

    以沙土假裝糧草,以部分士兵裝作飽食狀態,以示糧食並不短缺,迅速穩定了軍心。而敵人見此,也認定向其透露情報者為間諜,將其斬殺。

    檀道濟緩緩撤軍,進退有度,敵軍摸不清底細,擔心為檀道濟詭計,並沒有追擊。

    這就是著名的“唱籌量沙”的故事,和“走為上計”是同一結果。所以王敬則所言的“檀公三十六策”,當是指的這件事。

    然而,此時僅僅只有一個名稱,並沒有見到其他計策的記載,所以“三十六”這一數字當為虛指,並不是真的有具體內容。

    馬南邨在《燕山夜話》中指出,“三十六”是太陰“六六”之數,表示詭計多端,這一說法很有道理。

    “三十六計”其他計名的出現可以推斷其成書時間

    如今所流傳下來的“三十六計”其他計名,基本上都是在元明時期的文學作品當中,尤以小說、評書、話本等通俗文學居多。

    恰恰這一階段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總結期,很多前人的著作,不僅是文學上還是科技上,都出現了總結前人精華思想的潮流,明代的兵書數量也是非常多的。

    所以,《三十六計》初步成書,很有可能就在明代。

    從內容上來看,《三十六計》最終的編寫形式和明代兵書《韜鈐內外篇》非常相似,都是借《周易》的卦辭來闡釋。

    比如第三計“借刀殺人”的描述是:

    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是論述“損”和“益”轉化關係的一種思想,引導態度不明的“友軍”與敵人鬥爭,雙方受損,這對自身是有益處的,既能減損敵人力量,又可以讓友軍和我方同仇敵愾。

    這樣的編寫形式在明代有相同作品,很有可能是同一時期的編寫風格。

    在《洪門志》記載的“反清復明”事蹟中,曾出現過“三十六著”的名稱,“三十六著”的名字大部分都和現行《三十六計》相同。

    所以,《三十六計》的最終成書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明末清初時期。

    《三十六計》的作者是誰,至今也不知道。但其作為兵書來說,並不以兵法理論和用兵行軍之道為主,而是專門講述“奇謀詭道”,也是別樹一幟的。

  • 5 # 藝文雜記

    先說結論,《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兵法奇書,是古代軍事思想和兵家策略的集大成者,即使在近代的戰爭中,仍然有借鑑意義。歷代多有記載,可以考證的,最早出處為南北朝時期,作者為劉宋王朝名將檀道濟。

    “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南齊書·王敬則傳》“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宋《冷齋夜話》檀道濟:理論與結合的踐行者

    檀道濟,也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忠臣良將,他不僅編寫了出名的兵書《三十六計》,而且在連年與北朝的戰爭中,把理論與實踐相續合。

    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餘,故不復追。——《南史·檀道濟傳》

    出名的戰例有“唱籌量沙”,一次檀道濟帶兵北伐,深入北魏腹地,戰得艱苦卓絕,但是糧草斷供,陷於困境。北魏也聽說了此事,但是擔心有詐。

    北魏探子來探虛實,檀道濟讓士兵以沙子充作米稱量並大聲唱籌,探子回報,北魏果然不敢輕舉妄動。檀道濟為軍隊撤退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等北魏軍隊反應過來,檀道濟已經帶兵撤回了宋境,沒有損失一兵一卒。

    自毀長城,目光如炬

    人們每每談到宋代抗金英雄岳飛被害冤死的時候,會用到一個成語“自毀長城”,其實這個成語也出自檀道濟。

    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聽信讒言,冤殺了忠誠良將檀道濟,就義前,檀道濟“目光如炬”地怒斥他們是在“自毀長城”,這兩個成語典故都是出自檀道濟。

    確如檀道濟所說,檀道濟死後,南北戰爭形式迅速扭轉,由原來的南強北弱,轉變為南朝被北朝壓著打,南朝還丟失了很多疆土。

    宋文帝劉義隆,望著失去的疆土和北朝軍隊的來勢洶洶,想起檀道濟,後悔莫及。

  • 6 # 中孚鑑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是古代軍事思想和經驗總結而成的,是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可分為六套,一套六計,共三十六計,六套分別是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和敗戰計。這六套的前三套是於優勢所用的計,而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法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有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組成一首詩:

    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不過也有人做了一首伏頭藏尾打油的詩:

    下策金玉借,以指劫擒賊,草魚海間笑,山羊桃中擊。樹暗痴故走,釜空苦遠客。屋樑連人屍,隔魏虢國滅。

    經常會提到“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那“三十六計”一說源於何時?有何依據?

    其實,雖然“三十六計”雖然是一部書。但三十六計之語卻早於著書之年。據傳是語源於南北朝,但成書卻在明清時期。

    南朝有一個宋將名為檀道濟,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

    意思就是在敗局已定時,只有退才是上策。後人根據這句話,到宋朝時的《冷齋夜話》就有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語。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到明清之際,用此語的更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有人博覽弱書,編寫了《三十六計》。當然這本書具體是什麼人、什麼時候撰寫的已經難以考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賓士E級是否還值得購買?不妨聽聽老司機如何評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