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箇中國人30019752
-
2 # 微言圈
那是一個夢幻般的時代。
民國時期,學術就是學術,只要不與當權者正面對抗,一般都能得到寬容。想想吧,即使是在抗戰這一極其特殊的時期,依然有張愛玲、張恨水等一大批“非主流”文人活躍著,而從未聽說彼因創作與“主旋律”相隔萬里的文字而遭非議。
民國文化人承繼“修齊治平”之古風,學術研究十分純粹,絕少功利因素。這就保證了他們工作的精細、個性化,且不受或少受某些勢力的左右。民國時期的中國,一直籠罩在弱國弱民、列強環伺的氣氛下,亡國滅種是他們共同的憂慮。這就成為社會前進,學術(尤其是實用技術)發展的最樸素,也是最強大的原動力。尤其是抗戰時期,國土淪喪大半,而正是在此時,萬眾一心,同仇敵愾。這裡僅舉西南聯大為例:戰火紛飛,物質嚴重匱乏,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而就是這樣的環境,走出了數不盡的英才,原因何在?正在於超功利的理想與堅守使人具有更為強大的力量!或許前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的話最有說服力:“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而反觀今日之學界,著實令人汗顏。有人概括為“三化”:官場化、賭場化、市場化。官場化:高校體制幾與行政體系一般無二,外行管內行,官僚主義作風普遍。賭場化:主要指不少無良之輩鋌而走險,抄襲他人學術成果,意圖僥倖過關。市場化:指靠量化指標(說白了,就是學術的價格)這一看不見的手引導學術研究,導致重理工,輕人文成為風尚,學風浮躁,唯利是圖,斯文掃地。
——摘選自豆瓣文章
-
3 # 同濟天下
那是因為民國時期,封建中國與世界接觸達到剛好合適的黃金時期,中西文明的碰撞,各個有識之士的留學歸來,他們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以及當時的軍閥割據背景給當時的大家帶來了一個歷史機遇。
-
4 # 秉子33180421
這話其實是有誤的,嚴格來說,是民國有文科大師,無理科大師,國家不幸詩家幸,歷史的規律,建國後理科大師其實很多,不然軍工的跨越式發展是充話費送的麼?只不過不披露不告訴你是誰,太平的時候,文科都去搞政治了,誰還寫作品,自然就覺得沒大師了
-
5 # 人生觸底反彈
為何民國多大師? 一言以蔽之,是因為那時具有產生大師的環境和土壤。民國初期正值傳統文化和新文化運動的融合期,很多舊制文人的國學功底非常深厚,與新文化的結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用。加之沒有思想意識形態的束縛和打壓,學者的思想是開放的,有獨立思考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有利於形成超越現實的思想和哲學體現。所以那時大師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
6 # 垚小土
第一.民國的文盲率太高了,矮子裡面選高的。第二.應該說是文科或者文史類大師,反正有些人吹牛不上稅,空談誤國嘛。第三.自然科學理工基本沒有,或者說有一些佼佼者,但是還談不上大師,李四光,華羅庚等等。簡單點說,民國大師都是忽悠你的!
-
7 # 攝影佬陳
民國的大師?不用洗白了!幾個文人墨客就叫大師,相對那時中國文盲遍地,所謂的大師當然鶴立雞群!當新中國成立後一輪掃盲,到現在大學畢業的文科生水平都可以與民國時期的大師相比,就如民國能有多少美女,個個面黃肌瘦!看看現在,滿街大媽都豐衣足食,穿著打扮個個都是美女一樣!不要再說民國出大師了,民國多數大師都跑去彎彎,導致彎彎在大師教導下,最拿手就是心靈雞湯,電話詐騙,被大師們忽悠成詐騙島!中國大陸真正的大師是理科生,兩彈一星的大師!
-
8 # 江東草民
那時的大師們有骨氣,有民族氣節,雖然是多事之秋,政不通,但就是這些大師們,為國培養了太多的人才,這就是建國後的前三十年裡的錢學森,鄧稼先等兩彈一星大師們都是民國時的大師們的弟子和後來人!
-
9 # 軒轅境飛
應該說經過六十餘年充滿屈辱、無奈、被動的中西文化、經濟,軍事全方位的交融,以及因政府權力弱化帶來的傳統意識形態基礎的鬆動,為中國思想家們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的辯論環境和思維視角,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百家爭鳴的面貌。同時也應該指出,我們不應過分的拔高那個時代的思想成果,因為時至今日,當時思想家們提出的問題,很多至今尚在討論之中。彼時各流派思潮呈井噴式現象,是在外部重大壓力下催生的,絕不是想當然的。在今天,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去繼承他們那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像怎樣繼承傳統的問題,在多大程度上學習西方文明的問題,只要我們決議參與世界,這就是需要我們去不斷探索的使命。
-
10 # 楊鋒詩書畫
大師年年多,非民國多也。以今日之書法大師為例,日益暴增,何其多焉。數量之巨,比民國有過之無不及也。
-
11 # 布衣吳新建
民國文史類出了不少大師,原因:貧窮,戰亂,國衰,民弱。國難國恥都發生在民國,文史研究有書紙筆墨嘴就可以,科研則需要大投入。 因此,不應炫耀民國時期大師,沒有科技領先,國力強大,那些大師也只有受辱流浪遷徙逃難的份。
-
12 # 恬然滋味
這麼一批人都是出生於清朝末年。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那麼一個混亂時期出人才。國家民族需要人才。政治家,軍事家,宗教家很多很優秀。遠不止於大師們。贊曰:生於敗亡,長於恥辱,學於艱辛,痛於苦難,志於圖強,肝腦塗地於存亡。傳承五千年文明。壯哉我中國,其道大光!
-
13 # 四國說史
大師都是軍閥請來的噴子啊 美 日 英法 俄 等等 都有自己的代言人 他們躲在不同的軍閥卵翼下 相互攻擊 當然都要有個響亮的名號 就像現在的公知大威 花點錢就可以堆出來 其實他們水平很垃圾 半瓶子醋 他們存在的核心 就是軍閥割據 他們是軍閥的噴子
-
14 # 天日昭昭1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推薦嶽南先生的《南渡北歸》。
《南渡北歸》為作家嶽南2011年出版的最新力作,該作品自出版後便不斷加印,並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南渡北歸》三部曲,是首部全景描述20世紀中國最後一批大師命運的史詩鉅著。
《南渡北歸》三部曲全景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系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鉅著。
所謂“南渡北歸”,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爾後再回歸中原的故事。
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梅貽琦、陳寅恪、傅斯年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緻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和埋藏於歷史深處的人事糾葛、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
15 # 笑嘗歷史百態
1、跟春秋戰國事情的各大家出現一樣。民族出現融合契機,戰亂時期,人們渴望和平。湧現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一大批大師人才。民國也是一樣,當時清朝天國剛剛走向滅亡,在此期間,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入侵等一系列衝擊,以及戊戌變法失敗的影響,促使了一大批大師的出現。為國奔命
2、西方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當入侵聯軍今入國土,帶來了除了侵略還有他們的思想。都說戰爭是文化融合的催化劑,中外融合,刺激產生了一大批大師。
3、大中華剛從封建社會走出來,接下來中國該怎麼走,走向哪裡都需要有人站起來之路,探索,這些都是革命的先驅,都是領路人
4、人是野心動物,戰亂中的國土,是滿足自己野心最好的機會,或是為了名,或是為了權,可能是為了錢。自私的人類總是習慣了披著大義凜然的外衣,只有在混亂中的國土中,或多或少的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這樣大師自然多起來了
-
16 # 國家美術師資格持有者
民國大師多,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時勢,苐二點也是時勢,只還前者為外因,後為內因。清王朝推翻了,百廢待興,國外先進科學進入中國,當時中國一片空白,到外國學習留洋學到先進技術知識,回來都是大師,梁啟超看準時事,梁思成出國學迠築,梁黑永學考古,他們把西方技術帶回來,都成大師。第=清末民國後,傳統文化尚未斷絕,外國先進文化我們感興趣,當時都能接受如偷平伯,陳寅格,陳立三,胡適,錢三強等,這些人資質也不差,當然容易出大師。
-
17 # 王衛奎
中國之文化,以修身齊家為基礎,很少參與自然科學的研究,主要是統治國民思想,但明清時期,西方人透過工業革命和自然科學的發展率先進入現代社會。造成中國的很多人失去文化自信,而實際結果是很多有過國外經歷和國學修為的人更能理解這種現象,隨時間推移,他們的學說、思想、理念等等自然成為中國進入現代社會的引領者,後世子弟在社會的前進中也逐步認識到這些前輩的遠見卓識,大師也就自然而成了。新的政權建立後,華人基本都不再有獨立的思考,即使有也被這種大勢碾壓,自然也就少了些大師,多了些馬屁精。歷史終將證明,中國文化加上先進理念,而不是教條的發展,必將登上世界之殿堂。復興我中華文明,大師會更多。
-
18 # 鷗洋10
民國是近代承上啟下的一段時間。過去舊社會讀書人少,懂科學的人更少,要發展,就需要人才,國家(從清朝開始)時有組織人員到國外取經,而這些從國外學成歸來的人,在當時中國那就是現代科學和知識的先軀,在國家的這個大舞臺上大有用武之地,自然湧現出了大批人才和大師了。
-
19 # 堂庭多棪樹
時代處境不同,那時社會是動盪的,但人內心是安寧的,充滿激情的。如今大環境是安逸的,人也就頹廢了,沒有一顆真正能安靜下來搞學術的心,現在好多人看重的是實際的利益,對於精神上需求也就著重於表面了
-
20 # 考貳拉
在此前的回答裡,一些朋友的回答不認同民國大師多,有的說難以想象一個國家如此貧困孱弱的時代可以出現這樣多的大師,有的說,民國的大師都是文科的,理工農醫不行,還有的說,不過是矮子裡面拔將軍,這都是民國粉吹出來的。我不是民國粉,但不能苟同這些觀點。
幾年前去昆明,特意去了一趟雲南師範大學校園。雲師大校園是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舊址,不過,現在我們看到雲師大里面的西南聯大舊址是後來按照原樣重建的,此外還有一個西南聯大紀念館,收藏了很多西南聯大的物品,比如照片、教材、筆記本和各種各樣的用品。
其中最令我震驚的是那些舊教材。很多厚厚的原版英文教材,一本接著一本,而且理工科的特別多。現在國內少數頂尖院校或許可以做到用原版教材,但大多數高校應該還是做不到的。而這中間有幾十年的時間,應該說是基本與西方發達國家是相互隔絕的,這也就意味著大學生普遍與最先進的理論、知識隔絕。
另外讓人震驚的是,西南聯大相當一部分師生是抗戰開始後,從北平和天津一路徒步到昆明的,到了昆明,條件也是相當艱苦,這些學者和學生卻樂在其中,研究很純粹的學術。而且很多學科都不侷限於把自己的教學和研究放在校園裡,而是講求學以致用。有很多照片,都是各個學科的老師帶著學生前往不同的地方實地調查研究。
最後,我印象深刻的是,西南聯大的學生得知在印度的駝峰航線的美國空軍急需翻譯,當時就有800個西南聯大的高材生不顧學業,沒有畢業就參軍做翻譯。
有一年還去過四川宜賓的李莊,那是長江邊上一個古香古色的小鎮。那個小鎮冬天溼冷之極,可是,那裡聚集著中國頂尖的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同濟大學、營造學社等,林徽因就是在那裡肺病加重,可依然與同事一起做出了傲人的科學成果。
以上僅僅是個人觀察到的一些不完全的細節,約略可以看到民國學術何以成就卓著的理由。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曾經在《偉大的中國革命》一書中說過一句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那個時代的中國學者可以與西方學者同步研究並與之對話交流。經過鴉片戰爭後將近百年的時間,本民族文化當時沒有出現後來巨大的斷裂,又能與西方順暢交流,形成了學者內外都很廣闊的視野。我想,這是最主要的。
當然,還有許多原因可以分析,其他的朋友已經有了很好的分析,就不多囉嗦。當然,說民國出了不少大師,並不是要厚古薄今,恰恰相反,我相信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是與西方交流既深又廣的時代,傳統也漸漸迴歸,在主要領域,未來其實現在已然在學術的深度廣度上超越民國的學術。
回覆列表
亂世中的中國:南方出才子,北方出英雄。民國時代是亂世的綜合體:有效融合與貫通了中國古今史。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一筆濃墨重彩的寶貴歷史財富。當然這筆寶貴的歷史財富包括諸多民國國學大師與愛國志士及反動文人。